发生在教育世家的争论
【案例背景】
学校要实行结构工资,大家对此事议论纷纷,马老师已当了30多年老师,如今快到了退休的年龄,家里的女儿和女婿以及儿媳都是教师,可谓是教育世家。马老师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仍然教初中一个班的英语课,他打算再辛苦2年,站好最后一班岗。马老师的女儿,师范毕业后在幼儿园工作,她的丈夫原来是马老师的得意门生,也和马老师在同一所学校任教。儿媳也在本校的中学教英语,休息日,马老师一家总要凑到一起吃晚饭,饭后一家人亲热地聊聊天。今天,由于女婿提出了有关效益工资的话题,一家人谈论着由于意见不一致,演变成了一场争论。“现在各个学校都在搞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结构工资制。爸爸,你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女儿紧靠着丈夫坐在长沙发上,也侧过头望着满头白发的父亲。“别提这件事,一提起我就生气。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我都拥护!但搞结构工资制,我总觉得不对劲,这实际上是克扣我们老教师!前天,学校发下一个关于实行结构工资制的草案,草案规定:结构工资=基本工资+工作量工资+工作质量工资。这样一来,一些教学受欢迎的中青年教师,工作量多,工资总额远多于一些工作量少的老年教师;每周多教一课时的月收入就等于10年工龄的工龄工资和教龄工资之和。你说,我们老教师能没意见吗?”女儿看着父亲激动的样子。笑着说:“爸爸,您的工作量也不少呀!您没吃亏,也有意见?按工作量的多少发工作量工资,不正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吗?你们老教师有意见恐怕也只能到马克思那里去反映了。”“女儿你怎么这样说话,我自己不吃亏,难道就不应主持公道?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天经地义。但是按劳分配不但要考虑现在付出的‘劳’,而且要考虑过去多年所付出的‘劳’,否则就不合理了了我们哪个老教师不是呕心沥血熬过来的?哪个没有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党的教育事业?现在,我们老了,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承担不了繁重的任务,就使我们的收入比刚出校门的青年教师都少,我们能想得通吗?”
女儿不以为然,继续反驳:“按劳分配,当然是按现在付出的‘劳’分配!如果要考虑过去付出的‘劳’,谁算得清这笔账?到头来,还不是回到论资排辈,按资分配,的老路上去?比如有个别老教师一周只上三五节课,节节课都上得学生昏昏欲睡,但他们的工资却是我们青年教师工资的两倍多,生活很富裕。我们呢?结婚、生孩子、请保姆都没有钱,只好向父母伸手,这难道就合理?仍照过去那样搞下去,我看年轻人根本不会安心教育工作,更谈不上有什么工作积极性!”
马老师的儿子是一个部门领导,看到大家争论的厉害也插话,“学校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稍有不慎,就可能激发很多矛盾”因为工资既是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又是他们付出的劳动的报酬,还是人们社会地位的象征。教师的工资不但要鼓励所有的教师安心工作,还要有利于吸引优秀青年从事教育工作。要达到这个目标,一方面需要国家出台政策调控;另一方面,个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制定出合理的方案,你们应该和校长建议,要在教师中充分的酝酿,达成共识后出台。
马老师的老伴端着一盘洗净的苹果从厨房里走出来,接着儿子的话说:“依我看,你们学校的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应该向中青年教师倾斜。学校不就像个家吗?哪家不是在年轻人身上花的钱多?何况学校的各项工作主要是年轻人干的,他们没有干劲,学校就搞不好。俗话说‘老郎巾,少教书’,当教师还是年轻时顶用,老了就不行了。有积极性也力不从心啊!”儿媳风趣的夸奖婆婆说,“还是妈妈您有境界和高度,明天我就用你刚才的那番话去和那些老教师理论。”
【案例评析】
马老师所在的学校的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草案肯定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没有合理体现工作“量”工资与工作“质”工资所占的权重,过多考虑工作“量”工资,而且对工作“质”工资核算不具体也不全面。只考察教师出勤、教育教学科研情况、班级工作情况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合格率、优秀率、巩固率、升学率和竞赛获奖情况来核定工作“质”工资,没有考虑老教师在“传、帮、带”等方面的工作质与量。学校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必须非常慎重。而马老师所在学校在许多人还有很大意见的情况下,就出台了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草案。如果不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在教师中充分酝酿,再认真研究,修改完善分配制度改革草案,很有可能激发很多矛盾,影响老教师的积极性,甚至会影响学校的整体发展。
关于对“按劳分配”的理解,马老师的观点和女儿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是也都有些偏颇。马老师过分考虑了老师教师的过去的“劳”,而女儿代表年轻教师一类,过分考虑现在的“劳”。工资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的调动工资的积极性,不但要鼓励优秀教师安心教育岗位,还应该有利于吸引优秀青年投身于教育事业,学校在制订方案时,不仅要考虑老教师过去的付出,也应该考虑目前勇担重任工作量重的中青年教师,考虑不全面就不合理了,而且按劳分配并不只是完全按照工作量的多少发放工作量工资,还要考虑按照工作“质量”的好与坏,真正意义上体现优劳优酬。既要防止回到“论资排辈,按资分配”的老办法,也要避免出现片面追求工作量,而不顾质量的好坏的错误做法。
学校的发展应该靠学校的全体教职工,老中青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管理人员、教辅人员等所有岗位的成员,都是学校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中青年教师可以适当的多承担些工作量,老教师可以发回余热,做好“传帮带”学校的改革方案的出台,应该向“多劳”“优劳”的教师倾斜,在全校形成一种教职工都勇于承担工作,严格保障高质量的良好工作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