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职业性与社会性
大学既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又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和重要辐射源。校园围墙的消失和社会系统的开放已经使大学校园融入了社会整体系统之中。因此,大学文化应立足于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体现着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等带到社会,影响和感染其他人。还要以自己独特的精神风貌对社会文化建设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引领社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发挥大学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应有的作用。
一、大学与社会
大学文化和社会主流要适当保持距离,社会上流行的东西,校园里不一定都跟进,相反,对于世俗的潮流,大学往往是有质疑、持批评态度的。也就是说,社会必须有一个地方比较超越、清醒,不完全被瞬息万变的时事所左右,这对社会保持平衡和长远发展是必要的。世界形势变化莫测,人心与人性都有难于把握的时候,这时相对超越的大学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大学不只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地方,而更是质疑、批判、否定、更新知识的自由殿堂。没有研究和探索,没有表达和争论,没有反问与沉思,就没有真正的大学精神。
在欧美,许多著名大学总是弥漫着浓厚的反思与质疑的空气。许多教授总是以怀疑、批判的眼光看待社会流行事物,他们教给学生的也是如何在现实世界面前独立思考。知识分子的主要功能就是独立思考,为社会把脉。大学是思想库,是人类各种智慧集中的地方。各种学科的交叉以及各种学术观点在这里交锋,包括许多所谓“深刻的片面”,总是可以对社会生活当中那些偏执的东西,以及人性中非理性的、难于把握的东西起到纠偏、牵制、平衡的作用。
大学总是精神高地,有他的格调、气度、魅力。大学以培育人为第一要义,年轻学子在大学期间不止是接受专业教育,更重要的还是人格素质的培养,是眼界的开阔,是思想力的锻造。一个学校在精神上对于学生的熏陶浸染可能是根本的,是给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底子的。
大学应当注重良好学术氛围的营造,重博雅教育、人生教育。完整的人不只是功利的,更是有灵魂、思想、激情、个性、道德、情趣,有想象力、创造力、文化底蕴的。有健全的人格,学会学习与思考,有足够的思想力,包括审美、判断力,想象力,有这样的心智基础,才能学好专业,胜任各种职业。
其实,大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西方很多有名的大学,也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才成为科学文化的中心,成为精神的高地。所有著名的大学对于社会都有文化导向作用,这种导向是因为它们既关注社会,又能适当超越,和社会现实生活保持一些距离,有相对的独立性。大学不能和社会混同,应当有理想,有批判精神,有自由的空气和创新的氛围。大学应当比社会“干净”一些,大学是社会的特区,是文化建设的实验场。大学集中了一批知识精英,作为社会良知和理性的代表,超越利益集团,是制约利益冲突、促进社会稳定进步的力量。大学文化的使命是培育公民的自我意识、独立意志、公平竞争、社会责任、公共道德等理性素质,而不只是专业技术。大学的精神不是由习俗或道德来维持,而是由学者和大学生源源不息的追求来支撑。自由的思想探索,批判的意识,学术的切磋,独到的发现,大胆的创新,个性的充分发展,都是大学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大学文化向社会辐射,能成为社会文化秩序的建设力量。成熟的大学对社会有超前性、批判性、创造性,不应当满足于服务当前、迎合时尚,不可有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重科技轻人文、重操作轻思想,应在大学特有的文化氛围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发掘他们的潜力。这和我们通常讲的专业训练是有差别的。
二、高职教育与职业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立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企业的需要作为办学的目标,根据企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努力使毕业生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许多难题,如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单一,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办学经费不足,教师专业水平低,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等等,所有这些都在不断提示我们努力寻求新的方法,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开拓新的办学思路。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使得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成为必然,而企业所拥有的职教资源优势则使这种参与成为可能。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并且还要有主动适应企业的能力以及进入企业就能立足、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这除了需要在高职教育办学中不断加强软硬件设施外,还要求学校根据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是输送给企业的,但目前的现状却是一方面企业大量的原有职工需要转岗或下岗,或者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人才;而另一方面高职教育输送的人才却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满足不了企业的要求。针对这种现状,将作为社会文化一部分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可以对校园文化起到激励和渗透作用。同时,高职校园文化在选择和吸收企业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又对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辐射和促进作用。
三、高职校园与企业
企业作为高职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两者具有天然的亲和力,这似乎是不证自明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目前在我国,不仅学生、家长普遍不愿接受,就是企业也对职业教育表现出国际上少有的冷漠。这从校企合作中“学校热、企业冷”便可见一斑。对于企业文化的排斥,有学者从文化冲突的角度探析其根源,首先是价值理念的冲突,具体包括学术准则与市场准则的价值抉择,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内核错位,完美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人才判断。其次是管理机制引发的冲突,权力利益的本质差异,迥然不同的治理结构,柔性引导与刚性约束的机制隔阂。最后是组织行为引发的文化冲突,教育客体与任务主体的角色异位,线性思维与多元智能的差异,单兵作战与团队协作的行为冲突。由此可见,正是校企文化的冲突与隔阂,阻碍了校企的融通。其症结的关键在于两者的利益诉求不同,遵循的规律各异。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人格的塑造各有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敏感点,对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具有再选择功能,能提升孕育道德人格的文化品位,优良的校园文化则可以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气氛;通过源源不断地向企业和社会输送人才,将学校文明辐射到企业和社会。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其精髓在于“质量第一”“信誉为本”“顾客至上”,并把它体现在生产经营管理中。这种管理要求人们具有质量意识、效益观念、团结协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也从根本上激发了人的热情,促进人的发展,使人格素质得以全面提高,使人的潜能得以发挥。
1.职业性的能动作用
由于欠缺文化素质,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兴趣不浓,厌学现象严重。同时,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处于自我觉醒、自我确立的阶段,思想格外活跃,观念容易改变。通过让学生直接接触企业以及企业文化,亲身体会到企业与企业、企业人才与人才之间激烈竞争的现实,可以使他们感受优秀企业文化中的企业哲学、企业精神。尤其在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经营理念中的积极进取和竞争意识,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充分体验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一技之长的高职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是很难有“立足之地”的,从而自觉地树立强烈的危机感,严肃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激发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内在动力,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成才的自觉性,更加端正学习态度,加倍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互动与融合的结果,能正确引导高职学生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效率与公平,自主与监督,竞争与协作,纪律与自由,理想与现实,奉献与索取等关系;能促进高职学生加深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纠正他们认知上的偏差,透过企业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认同感,有利于对不同文化和多元社会的认识与理解,帮助高职学生形成个人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包括深思熟虑的社会价值体系和社会责任感,对高职学生形成作为未来企业人的全面素质,更快地适应社会需要,更好地服务企业,无疑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尚未走上社会的高职学生人生阅历浅,心理不成熟,言谈举止较多书生气,思维方式过于理想化,容易对复杂的生活想当然,遇事易冲动;由于对企业不熟悉,缺乏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不少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在跨出校门进入企业时很难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无法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甚至被企业淘汰。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为他们营造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几乎没有吃苦的精神和体验,缺乏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心理承受力差。高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并在社会、企业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在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手段方法与企业管理的手段方法往往差别很大,学生没办法通过学校的管理行为领会到企业管理模式;校园文化氛围和企业文化氛围有较大的差异,学生不能通过校园文化感受到企业文化,这就导致了毕业生不能快速顺利地从学生角色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所以,高职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走向社会、深入企业的机会,让他们去感受企业严格刚性的管理和近于苛刻的纪律要求,去感受企业员工坚忍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从而有效地锻炼和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主动调整心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提高他们毕业后到企业的适应能力,缩短就业后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
2.职业性的受动作用
企业是经济活动中独立的经济单位,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既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也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企业间激烈的市场竞争其实质就是产品质量的竞争,产品质量竞争的实质就是技术的竞争,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的发展需要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人才,这些人才虽然为同一个企业服务,但其工作性质和工作要求却可能大不相同,只凭普通教育的背景,他们无法胜任专业工作的要求,而职业教育可以为企业培养其所需要的人才。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是经营目的、经营方针、经营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的总和。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心理和行为有着巨大的凝聚、规范作用,它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有人提出,企业的文化力量将成为未来企业的第一竞争力,高职文化可以通过对劳动者的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来影响他们的职业文化素质。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高职文化在与职业文化的相互影响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既体现双方特点和对双方都有促进作用,又反映出不属于其中任何一方范畴之内的运行机制。所以,我们在进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引进和融入企业文化,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
四、高职教育与社会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首先具有所有文化现象的共性,但高职院校作为教育与社会连接的桥梁,它的生存和发展与市场状况密切相关,其校园文化也不可能脱离社会和社会文化孤立存在。高职院校遵循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定位,但在竞争日益剧烈的人才市场,毕业生如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缺乏竞争和创造能力,这样的高职教育无疑是不成功的。因此高职校园要立足于“就业导向”这个基本点,体现高职教育为行业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宗旨,在体现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同时,扩大在行业和地区的影响力,形成良好的口碑,提升自己的地位。
就文化形态或文化生态而言,因学科结构、办学模式、区域等因素的不同,大学文化各具特色,学校应切合实际,在诸多文化表现形式中寻找突破口,使校园文化不断增加亮点,日积月累形成自己的特色。大力提倡校企合作,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这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最好体现。学校不能封闭办学,尤其是在我国的高职院校经费不足,实验、实训设施相对落后,地方政府支持不够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更加要依托社会的力量、行业的资源,脱离了社会环境的支撑,高职院校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高职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还应成为引领文明、创造新知、产生先进文化的场所,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完成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