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素质与人文素质

职业素质与人文素质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显性职业素质和隐性职业素质共同构成了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质。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质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些隐性职业素质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质。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在人文素质四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

第二节 职业素质与人文素质

大学生素质的改善、发展、提高是不能完全靠自发完成,即完全自我实现的,这是教育必须存在的理由。但是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教育能否产生预期结果不仅取决于教育者的外加作用,更取决于受教育者自身的内部接受,即外来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受教育者内化过程的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是靠自己在所处的文化环境中积极主动的思维和体悟学到东西,而并非在作为被动的被迫的听讲者那里学到东西。大学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把具有强制性的教育外化为虽带有教育意图但以学生自我教育的形式完成的大学环境,它是一种以文化的形态或潜性课程参与教育全过程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通过教育环境的营造,以一种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价值认同、行为养成的方式实现教育目的并影响教育。大学文化具有神示、启迪、感化学生的作用,使之产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

一、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是后天学习实践培训得来的,其重要性表现在:它是决定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是职场制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它可以改变人生;它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

职业素质应包括健康素质、能力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适应素质、学习创新方面的素质和审美素质,等等。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显性的职业素质,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则是隐性的职业素质。显性职业素质和隐性职业素质共同构成了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质。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质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些隐性职业素质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质。显性职业素质是隐性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

二、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现代的人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科学主义、金钱拜物教的对立面出现的。它相对于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对于实用主义,强调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科学”“实用”与“人文”“理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价值向度。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科学”的重点是如何去做事,“人文”的重点是如何去做人;“科学”提供的是“器”,“人文”提供的是“道”。只强调其中一方面,或用“做事”的方式“做人”,用“做人”的方式“做事”,都会给人们带来麻烦。

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在人文素质四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的主要表现: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时,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以人各种需要的满足为最终诉求,强调“人是目的”的原则;在人与物的比较中,突出人高于物、贵于物的特殊地位,强调精神重于物质,人的价值重于物的价值,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

三、职业与人文

一个完整的生活领域是渗透文化的复杂的有机整体,文化首先表现为一种独特、稳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样态。生活样态是指“人之为人”的具体活法,表现为人的具体情形,它是由内在精神支配“做人”的形式。人设定自己和创造自己,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将人塑造成某种具体的样态,将人的生活创造成具体的方式和样法。特定的生活样态、样法和方式,就是特定的“人”的表现。职业是人们众多生活样法中最重要的样态,它是特定群体的生活内容和形式,体现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职业作为一种生活样态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活法,是人类特有的行为,也是人类的文化。职业具有文化性,但又区别于社会制度、法律、道德、宗教等文化样态,具有特殊的文化属性。

职业从文化学视角分析首先是导生性的。人“向文而化”有两个向度,或者说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是向外扩张,二是向内完善。外向扩张,即人按照人的需要和理想,改变人以外的世界,以满足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向外扩张的文化向度,首先,迫于生存或者说是为了生存。然而,人的生存状态永远不会得到满足,当一种生存状态得到满足后,另一种生存状态又迫使人向外扩张,文化变成了“导生”的存在。其次,人用于导生的工具、知识以及操纵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力量就变成了导生的手段,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工具,组成了不同的社会群体,就形成了特定的生活样态,人们将这些手段归结为技术。职业不同于一般的文化样态就在于它是技术技能性的,每种职业都随着技术和技术文化的发展而变化。

人“向文而化”的第二个含义是向内完善,即人按照“人”的需要和理想,优化、美化和完善自身,把人的品质、思想、行为方式等提升到优雅、完美和高尚的程度。向内完善的向度无疑更体现文化或“人化”,因为它最能体现人的品质的优化,人性的完善情形,最能把人性与兽性相区别;它集中地和典型地代表了人在多大程度上是“人”,人类文明上升到了怎样的程度。向内完善的文化我们一般称之为“人文性”文化或者是精神文化,人类创造或拥有物质实体的同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精神需求。职业内含着与从事某种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不仅仅是人们个人素质、能力及社会法律和道德的体现,而且也是职业本身的要求。只有把职业的选择建立在包括经济、道德及精神上的价值体系中,我们才说这种职业是完整的;只有在人类的精神改变了物质,使人们依理智及道德的见解去应用某物,从事某种职业时,我们才说拥有某种工具或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是真正的人。

我们知道文化的产生首先是出于直接的人体需要。在文化状态中的生活,必须依赖于有组织的合作和经济的及道德的观念,靠着这些人们获得了生存的养料,从而获取达到某项目的手段,我们不妨称这种手段为“职业”,它是导生的手段,这些手段又同属于文化的范畴,也就形成了导生的文化。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导生的文化,若他一旦失掉了自己的经济组织及工具,他就没有了生活。

古代社会的职业分工并不像现代社会如此精确,众所周知的家庭手工作坊便是世代传承的手艺。这些手工匠人将自己拥有的手艺作为生活的一切,失去了便不再得以为生,所以出现了后来的家传秘方。这虽然是狭义的职业文化,但充分体现了职业的导生性,即便在今天的工厂里大师傅们也要向学徒们保留自己的职业精华。

文化是后天获得的,来源于父母及其他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传达给下一代人,且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职业这样一种导生文化同样不是遗传得到的。然而,职业的导生性并不是狭义的只为谋求生存,而是个体的生长、个性的发展。完全的职业就是完整的生活。

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单单是满足个体生理需要的生存。个体的成长、发展是生活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生活的灵魂所在。一个人如果不能按照自我的愿望去从事某种可获得成长、发展的职业,就如同人没有食物会饿死一样。无论何时,人们占优势的职业就是生活,就是智力的和道德的生长。任何一个职业,如果从事者能够充分地感受它,全面了解它在技术上、经济上、社会上及道德上的用处,就会全身心地投入,真心表达自己的工作愿望,获得自己的职业体验,然而只有真正的参与者才会对职业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人文性文化是关涉人生幸福的文化,是人类满足了基本生存之外对人生更高层次的文化追求。“文化”这一术语,在科学之中是不具有任何普遍使用的一致性含义的,它指的是任何社会的整体生活方式,包括比较高级或更有价值的生活方式,也包括诸如洗碟子或驾驶汽车之类的平凡活动。而且从文化研究的目的来说,这类平凡活动与“生活中更好的工作”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文化的这种差异性充分体现了文化尊重人、关爱人的本质。文化本身就是“人化”,是人类自己的文化。在这个意义上说,职业就是关涉人生幸福的人文性文化。现代职业承载了人们的希望,实现了人们社会角色的扮演,完成了人作为人的价值体现,职业不可否认地成为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占据着人类一切行为的核心。

人文性文化在技术的单向度国度里被人们称之为遗忘的悲哀,在职业教育领域更成为无法融和的文化,职业的人文性文化正在被导生性文化与技术性文化充斥着。但历史的车轮不会碾碎自然的规律,人文性文化必然是职业及职业教育的归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