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技术学院必学课程

职业技术学院必学课程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文化未能有效接纳以技术为内核的高职文化。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接受本民族共同认可的基本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促进个人同社会之间的相互认同。技术这一本质属性显示技术与高职文化有一种天然联系。这一论断的理论依据还在于高职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实际上,将教育人为地划分为训练技能与创造文化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技能性文化与人文性文化是相互补充、融为一体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属性”特征。

第三节 技术与人文

一、技术

技术思想与技术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活秩序及现代生活自身的意义。现代社会往往将技术看成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及职业体系。技术知识与技艺的产生、奠定和传承有自己的文化纽带,这个文化纽带我们不得不归结为职业,正是因为职业概念的介入,技术才得以在每个社会的经济生活领域传播。如果在技术传播的过程中缺少相关的职业部门,我们就会感到技术的超前性与落后性的不平衡。

技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新的社会角色,这些角色必须被扮演以使其对社会的功能得到实现,同时,个人想要扮演这些角色也是因为个人的功能由此而得到实现。工业的专门化提供了很多不同的职位,它们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有的职业本身十分简单,比如看管一台制造螺钉的自动化的机器。但如果人们为接受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做好了准备,那么机械将完成越来越多的工作,人们将需要越来越多的知识与技术背景。在现代社会,职业越来越成为技术的,技术创造了人的生活方式,职业承载着人的生活方式。技术文化是一种培育人和物的概念,这也是职业本身得以存在的前提。

传统文化未能有效接纳以技术为内核的高职文化。虽然我国的技术史源远流长,一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文化里始终无法占据主流,高职技术文化长期被科学文化所遮蔽。科学引领乃至决定技术,但技术亦有其相对独立性,科学毕竟代替不了技术。有论者对此进行了解析:在我们的文化中,作为技术产品的器具已无所不在,联系技术人员的组织机构也早已建立,问题是关于技术的观念却很少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体系中。许多人认为,我们正在享受的是科学的成就,而不是技术的成就。正是这种“有科无技”的观点,严重地制约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这种观点在教育界尤为盛行。

毋庸置疑,科学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但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技术并非科学的附属品,并非科学理论水到渠成的产物。直接决定产品最终形态的是技术而非科学理论。从科学理论到物质产品仍有漫长而艰辛的探索与实践过程,而这才是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理论依据和社会价值所在。

二、人文

人文教育首先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内容。其第二层面是文化教育,特别是民族文化的教育,包括文化基本传统、基本理念、基本精神等的教育和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的教育等内容。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接受本民族共同认可的基本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促进个人同社会之间的相互认同。文化教育不是纯粹的知识教育,而是思想观念教育和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教育。其第三层面是人类意识教育,包括人类文明基本成果以及人类共同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教育等内容。人类意识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学会同他人和谐相处、同其他民族和谐相处、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使人们满足自己的需要,平等发展,增强相互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其第四层面是精神修养的教育,包括精神境界、精神修养、理想人格、信仰信念教育等内容。

三、职业教育与技术、人文

我们知道,高职文化被撕裂的就是技术文化,或者说,传统文化中失落的就是技术文化。这也是高职文化始终未能与传统文化得以整合的根本原因之一,其结果就是以技术文化为内核的高职文化始终进入不了主流文化。而现代技术的中介作用在现代社会大生产中愈显突出,它与现代科学无法相互替代。技术这一本质属性显示技术与高职文化有一种天然联系。技术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内容、手段、方法。可见,高职文化的内核是技术文化。这一论断的理论依据还在于高职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的《波恩宣言》中进一步指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能减少贫困、促进和平、保持环境、提高全体人的生活质量,能帮助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高职教育理念内在地要求弘扬以技术文化为核心的高职文化,全面认识和挖掘技术的文化意蕴和内在教育意义,实现真善美在技术实践中具体的、现实的和谐统一,培养具有建设性态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与以往纯技术目标的“技术工具观”不同,“技术人文”以技术为基础,以人文为旨归,强化人文精神在技术教育中的渗透,以技载道,来达到工具知识、技术技能与人文底蕴的平衡。在提升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社会责任和文化品位,实现技术技能、创新精神与健全人格的和谐融合。

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职业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都是完整的。美国哲学家杜威认为,职业是人们从中可以得到利益的一种“生活活动”。职业首先是个人的生活、可以选择的生活,其次才是为社会服务。职业教育是个人为了获得职业发展而进行的包括技能与知识的训练与养成,职业教育以服务于人的自身发展为终极目的,并非只是服务于社会的工具。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看成是培养受教育者的职业技能,为国家增进生产力,注重对学生的技能训练,而忽视职业教育的人文性文化内容。实际上,将教育人为地划分为训练技能与创造文化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技能性文化与人文性文化是相互补充、融为一体的。一种只有技能训练而没人文关怀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是“单向度的人”,是机器人;而一个只有文化修养却没有技能的人将缺乏赖以生存的工具,是不完全的人,难以立足社会的人。教育的本质在于沟通技能与人文,使其相互渗透,促进个体成长的完全性,同时也保持社会的有机完整。

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全人”为目标,把技能训练与关于闲暇及自由的研究相结合,以“和谐发展”的精神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比“专业知识”更广阔的职业整体,将学校的技能训练与真正的文化有机整合,使专业是人文性的、完整的。在一个完整的生活领域,任何性质的工作都是有意义的。学生出于表达自己的工作愿望,而不断地接受训练、掌握技术,把成功的喜悦带给别人,并受到他人的欣赏,这种有人文性的职业训练带给学生的是充满欢乐与令人尊敬的工作。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属性”特征。职业是历史现象,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它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紧扣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而动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显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方向性,将社会需求作为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高等职业教育因此获得了比普通高等教育更鲜明的社会性和开放性。在这种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更容易受到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教育观的侵蚀,如“专业跟着市场走”“社会上需要什么专业,我们就办什么专业”。高职院校就更容易丧失独立于世俗社会的价值观,经济性、有效性、实用性更容易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和专业设置及课程实施的标准。高等职业教育也必然体现教育的这个根本价值,它培养的是能够工作的人,这种“职业人”的定位,并不是摒弃了所有的个性差异的。因为职业是具有特定指向的,类型和工作内容是相对固化的,但是每一个职业中工作的人却是鲜活的,因其个体性,带来不同的职业状态,形成五彩斑斓的职业风景,丰富社会生活。高等教育不能培养个性单一、思想空洞、精神空白、只会重复性操作的工作者。

对于任何一个以培养人和塑造人为责任的学校而言,人文精神既是构成学校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也是衡量一个学校传承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又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的本质和特点。高职院校在塑造大学精神的内涵时,其人文性的应有之义,应该是以现代职业发展为基本参照,以面向职业活动和形成职业品质为基本目标,着力打造职业预备军——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从关怀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角度,参与社会改革和服务社会生活,从而显示大学之大,大在精神;不断满足社会的即时需要,更为社会发展储备人力和精神资源,对未来社会描绘远景并做出承诺。

在当前技能性文化占据职业教育领域主流的情况下,人文性文化处于从属地位。技术及专业学校与文化的对立,与这些学校的严格和狭隘的特征有关,这一特征排挤了所有的自由与宽容。文化的主要意义在于帮助人们学习如何做事,而不管它是什么事情;在于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通过经历成功和失败的考验,通过对于无意识过程是如何帮助我们观察而最终获得对于事物的某种理解。简而言之,它要通过我们对于事情是如何进行的经验获得锻炼和认识。

学校是社会的模型,人们通过与它的同化,成为今后社会生活的合格成员。职业是文化的,职业学校的教育同样需要文化,好比人的左右手,技能与文化相辅相成。

随着蒸汽机的发明,人类进入了技术改变一切的时代,大规模的技术革命要求教育能培养大批的技术人才。在这种力量的催生下,职业教育便成为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训练基地,也因此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然而,随着历史潮流的发展,这种以技术性文化为基础,排斥人文性文化的职业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批判,职业教育呈现出多元的发展态势。职业教育基于文化的演变历程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必然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整合,必然是由技术性文化向人文性文化的迈进。

文化本身是一个渗透生活方方面面的复杂的有机过程,职业本身蕴含着文化,职业文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基。当今社会,工业的专门化、细化为人们提供了很多不同的职位,每个人都可能有成千上万的工作机会,但自己胜任的工作并不多,这是文化差异决定的。

职业教育应注意学生的文化背景差异,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本质上,职业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文化造成的错位。如果每个人经过教育培训都有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且能看到这份工作与社会上认为更好的工作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地位,找到个人的价值。

社会在变革,职业在不断重组,一个人一生不可能只从事单一固定的某一职业,每个人都可能从零开始。在竞争中如何谋取个人的新位置,并不取决于你已经掌握了的专门技能,而是比技能更广阔的文化。在职业的变迁过程中,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让人看清楚哪些机会是个人可以把握的,是否适合自己,唯有智慧才能助人一臂之力。智慧不是技能的训练,是文化的积累。文化是通往职业领域的一扇大门。

人文性教育回归的最终方式将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整合,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教育对人性的回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