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当我们极力推荐高职教育大业之时,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一种现象:高职文化正经受着审思与批判。招致批判的根本原因,在于高职文化建设中的价值褊狭与缺失。因此,对高职文化进行价值定向,为高职文化灌注价值因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高职教育的特征是合理性(就业导向),而文化建设的基调是理性化,正是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全面征服,导致高职文化的价值褊狭与缺失。工具主义理性观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征服与统治,导致了大学精神的退化和价值教育的失位。大学精神在现代的退化,与价值教育在大学中的失位有着某种共生关系。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大学教育出现了一种知性教育,完整的教育演变为技术教育,价值教育在大学中处于被压制和边缘化的境地。实用和功利化教育所致的直接表现,就是教育的“外在化”。大学教育的方式便是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那种自我的品行修养、自我对个性的砥砺、自我的实践活动都不被看做是教育的方式,因而教育活动被窄化。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压制,导致价值理性的强烈反弹,实用和功利化的大学教育观正遭受人们的批判,教育的人文诉求在大学中得到张扬,谋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趋势之一。
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国家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可以说都是以政治性、工具性的思维为主导。20世纪50年代院校调整,中国的大学普遍被改造为采用苏联模式,学校着重做两件事,一是意识形态规训,二是职业技能培训,目的是为各行业输送又红又专的专业人才。和新中国成立前相比,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高校数量、规模有很大的发展,也确实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但这时大学的功能被限制,成了完全按照国家的方针计划生产实用人才的机构,而不再是科学文化中心,更说不上思想库,大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下降了。大学的文化使命被简化为政治思想的灌输,大学的学业就是培养听话的螺丝钉。最近二十年,高校纷纷合并扩张,招生规模急速膨胀,部分专业学院转向综合化,科研得到重视,素质教育提上日程,但随着市场化的入侵,工具性的办学思维变本加厉,由原先服务于政治变成服务于市场。加上在一些人眼中,大学是敏感地带,意识形态的弦一直紧绷,大学的改革落后于任何其他部门或领域,其畸形发展有日益严重的态势。
现在时代发生了变化,社会转型,国力强大,空前开放,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办学的条件好多了。在新的情势下,我们的办学有条件、有必要摆脱过去那种工具性思维,应有更长远的眼光与胸襟,国家也有这种战略的需求。大学文化是大学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大学发展本身是一种历久弥新的文化积淀,大学文化建设决定着大学自身的改革高度、发展定位和未来走向,是大学创新的动力源泉。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立足点,也是构建和谐文化校园的基本要求。因此,大学文化首先应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以及人的尊严、自由、幸福、终极价值,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的文化;是一种能体现人性自觉、唤起对人性的尊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文化。大学的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应该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要求,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人文价值。大学的制度文化建设应体现人性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充分保障“大学人”的权利和利益。大学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根据价值追求多元性和个性发展差异性的特点,充分尊重师生员工的价值选择和个性特点,为大学里人的全面发展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
现在很多学校太过注重实际利益,市场化、商业化味道太浓,校园成为为升官发财做准备的地方,精神层面的东西受到压抑,学生变得非常实际,一进来就是为了以后找个能舒服体面赚钱的职业,甚至一开始就为职业焦虑,哪里还有什么理想、抱负?当他们看到老师一个个都在名利场中奔波时,哪里还有什么精神的追求?我们许多大学的授课方式仍然是陈旧僵化的,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是按现成教科书及教学程序进行灌输,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造成学生视野狭隘、目光短浅、思维古板、悟性迟钝、情感苍白、综合素质低下,要么是驯服的工具(螺丝钉),要么是投机钻营者。这样的状况与大学精神是相违背的。用工具性思维来办大学,定位太功利、太实际,只想出人才,反而难于出人才。
要寻找和重新确定大学的定位,很重要一点,就是摆脱工具性的思维。大学当然要服务社会,要培养人才,这是题中应有之义,是大学的任务。但办大学不能直奔主题,不能只是想着培训人才。大学的定位要高一点,要充分考虑大学的功能。如果定位就在服务当前社会,培养人才,那大学的功能就被缩小了。办大学主要为的是什么?是给社会提供一个精神的高地、文化的源泉,在这个前提下,形成大学特有的文化氛围,然后培养人才,从事科学研究,等等,这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事实证明,办大学只想着思想灌输和技术传授,这种狭隘的思维模式既培养不了杰出的人才,也不可能和世界上一流的大学竞争。这里不是纠缠“大学是什么”的概念之争,也不是预设某一种大学的本质,而是因为事实上我们的大学存在很多问题,在人才培养上也不太成功,所以要从根本上反思,思考大学的功能是什么,应当怎样定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