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高职教育文化传播的价值诉求
高职教育文化传播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建设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价值取向,这体现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文化的本质特点,关系到文化的性质。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园地,其教育文化在建设中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并以此来统领高职教育文化的建设方向;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去占领高职教育文化阵地,引导文化受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把握高职教育文化的政治、思想以及价值导向,弘扬时代主旋律,倡导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始终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文化感染人,以优美的环境熏陶人;确保高职教育文化沿着健康积极的轨道发展,让学生在优良的高职教育文化氛围中培养良好的精神风貌、道德品格和社会责任,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
此外,高职教育文化传播还要坚持主体性原则,即在高职教育文化传播中要始终把校园人当成管理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高职教育文化主体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把培养和塑造主体作为高职教育文化传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满足主体全面发展需要的同时,要充分调动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青年学生作为高职教育文化传播的主要群体,他们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创造力强,他们身上的潜能也都充分的折射到了高职教育文化活动之中,所以要利用高职教育文化活动,发挥他们的创造精神和聪明才干,让他们在高职教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受教育、学知识、长才干,加强道德修养,培养动手能力,锻炼实践能力,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目的。当然,主体性原则并不妨碍高职教育文化传播中彰显其教育个性,即在高职教育文化传播中要体现高职教育的个性特征。“高”和“职”是高职院校所特有的两个主要的特征。所谓“高”就是因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文化的内涵和共性在高职教育文化之中都能够彰显出来。所谓“职”,是因为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要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所以在高职教育文化传播中一定要把握好职业性的原则,促进学生的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具有较快的职业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
高职教育文化传播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涉及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必须从整体上对高职教育文化进行规划,把高职教育文化传播放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背景之下来操作和实施。学校各个部门对高职教育文化传播应齐抓共管、分工合作,师生要充分了解高职教育文化传播的意义。高职教育文化传播应充分发挥出文化活动、组织机构、工作队伍、文化设施、文化环境、校园精神等各个方面的作用,使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相互融合,做到“四位一体”,使其功能充分发挥,不断有效地提高高职教育文化传播的水平。
在这里,可以借鉴“媒介批判理论”,进一步阐释高职教育文化传播的价值诉求。在文化传播的学术发展过程中,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理论”对文化传播中的工具理性倾向进行了批判。当前,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介的发展,开启了人类社会交往的新时代。为此,如何平衡媒介信息和媒介技术,实现媒介时代主体自觉性重构,需要借鉴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理论”,以促进高职文化传播的进一步发展。
具体来讲,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获得的是经统治阶级意识形态选择的信息,即“媒介即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借鉴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传播理念,高职文化教育传播中我们应该转化各种与教育规律和教育对象特点相背离的意识形态,转化媒介的主导意识形态为服务意识形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在高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转变师生观念,提高教师素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目前,教师教书育人理念高低不等,职业素养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教师习惯于在文化传播行为中将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强加给学生。教师在知识传授中处于权威地位,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沦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势必影响教育传播的效果。二是教学内容。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尚不十分成熟。受教育体制和教育评价的影响,教育教学方式以及相关的制度设计单一、刻板,造成“千校一面”的办学模式和“千人一面”的教学培养模式,功利主义教育观迅速膨胀。为此,应该革新教育内容,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教育传播中的权力支配关系,克服媒介异化现象,实现教学诸要素的和谐发展。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李普曼指出,人们的行动越来越不依赖自己对真实世界的了解,而是对现代传媒传达的无处不在的“拟态环境”的反映。所谓“拟态环境”指的是大众传媒创造出来的,来源于真实环境却与真实又不尽一致的一个媒介环境,常常被公众当做真实世界接受下来。信息社会,各种虚假信息、失实信息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从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受众,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以此借鉴到高职文化教育传播中,我们必须力求信息回归真实本源,还受教育者一个真实的世界。面对信息时代带来的诸如信息爆炸、信息污染等问题,有的学生回避、抵制、破坏信息,有的则手忙脚乱、焦虑不安、情绪暴躁,有的消极被动、精神麻木、智力退化,形成不同形态的“信息漏斗”。所以,教育传播过程中,教育信息必须经“把关人”的过滤、选择,需要重视信息的来源、渠道、反馈等。教育传播中,“把关人”的角色由教师承担。从这一意义看,传媒载体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受教育者应辩证地看待其多面性,学会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此外,在相当长时期内,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过分强调知识的认知,忽略社会技能的培养,与社会的人才需求脱节,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真实、可行的教育目标,辩证地分析课程体系设置,培养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为社会而教育,为应用而教育,回归教育的真实本源。
法兰克福学派对传媒消灭了个人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丧失了批判意识,使人成为畸形的“单向度的人”或者“异化的人”进行了批判。媒介技术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情淡化,这给高职教育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警示。高职教育文化传播必须去除受众的异化现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超越能力、品行健全的“全面的人”,通过实施通识教育,建构基于职业发展和社会人需求的显性通识教育课程和隐性通识教育课程,实现人的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和自由发展四个层面的结合。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往往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忽视对受教育者精神、道德、信仰、人格等生命本身的关爱,使得受教育者以一种纯粹功利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忽略自身素质结构的优化,思维越来越程式化、符号化,个性被消灭在程式之中,丧失了自我。因此,在高职教育文化传播中,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学生应能轻松地应对“快餐文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受众的主体性觉醒和理性的回归,真正培养出理性的信息接受者、合格的媒介使用者、成熟的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实现“全面的人”的培养和塑造。
工具理性在教育领域中的扩张,使得教育越来越忽视价值、道德、审美、理想、情操方面的内容,出现了重理工轻人文、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轻修养的片面发展的倾向。教育不再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教育者亦越来越追求最大物化效益、最多物质占有、资源竞争和利益竞争。为此,高职教育文化传播中,要求教师淡化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功利主义倾向,做好表率,重视对受教育者精神、道德、信仰、人格等生命本身的关爱,深刻理解和切实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人生价值,将教学中心放在创设教学情境、构建教学模式、设计学习过程上。学生亦要注重自身素质结构的优化,真正实现“为人生而教育、为世界而教育、为个性发展而教育、为快乐而教育”的教育宗旨。高职院校应加强哲学、艺术、伦理等人文学科的教学,重视人文教育,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纠正只教“技术业务”而缺少真正教育的偏向,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真正统一、协调起来,消解工具理性主义过度扩张对教育的负面影响,转变教育价值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