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金院学生工作的十年发展之路

浙金院学生工作的十年发展之路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0年6月1日,经浙江省政府批准在浙江银行学校的基础上筹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00年学院出台了《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学生手册》,出台了第一本大学生工作管理手册,这意味着从制度意义上学生工作已由中专的浙江银行学校向大学的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过渡了,即浙金院学生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学生党建成绩突出,学生党员之家被省教育厅党工委评为“优秀党员之家”。

浙金院学生工作的十年发展之路

盖晓芬

(页下注)[作者简介]盖晓芬,女,汉族,1956年出生,河北行唐人,大学本科,教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工会主席,研究方向:金融、证券投资、高职学生管理等。

[摘 要]本文总结了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自2000年筹建到2010年建成国家示范性院校的十年间的学生工作。文章认为该期间的学生工作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探索和构建高职学生工作机制阶段(2000—2002年);优化工作队伍,打造工作品牌阶段(2003—2005年);管理服务育人并举,师生共成长,拓展素质培养阶段(2006—2010年)。文章简要阐述了学生工作优质发展的良好内外部环境。

[关键词]学生工作 发展之路

2000年6月1日,经浙江省政府批准在浙江银行学校的基础上筹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02年2月学院去筹转正。当年11月1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新校址在下沙高教园区东区(当时“学源街118号”还没有“出生”)奠基开工。2003年的国庆节期间,学院的3000多名师生整体迁入现校区,到2013年国庆节,咱们学院迁入下沙也整整十年了。

十年来,学校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备、校园环境不断完美、各类管理不断完善、育人成果不断完全、办学成效不断完好,在校师生规模也从当初的3000多人发展为今天的近万人,这些都让每个经历了学院发展并在发展中为之努力过的师生倍感欣慰。

我作为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老教师,回顾学院十年发展历程中的学生工作,也深感可喜可贺。喜的是学生工作的发展与学院的发展齐头并进,相互支撑,相互作用,推动了育人成果和办学成效;贺的是十届毕业生在佐证学院教育质量的同时,为浙江乃至全国经济、金融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正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最看重和最欣喜的。

为了回顾我院学生工作的十年发展历程,我翻看了手头的资料,其中在本人所著的《思与治》专著中,有从2000—2009年共十年的学生工作报告,仅这些报告的标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院学生工作从初创时期到现在的发展路径,我个人认为可初分为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如表1所示:

表1 2000—2009年学生工作报告主题及层次

img5

一、探索和构建高职学生工作机制阶段(2000—2002年)

2000年后,我院学生工作在汲取国家级重点中专浙江银行学校已有的优良工作机制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机制,这就意味着要主动放弃一些熟悉的工作制度,努力探索一些以往不熟悉的,如当初我们在学生工作管理中提倡的是“严、细、爱”,即严格、细致、爱护,因为当初我们的学生中有中专生,他们的年龄普遍较小还未到成年人。办学升格后学生也都是成年人了,同时大学的教育功能和中专还是有较大的区别的,为此就不再将“严、细、爱”作为工作方针。又如,中专学校是一级管理,学生科直接主管班主任和各个班级,到了大学就必须二级管理。还如中专学生的夜自修都是考勤的,到了大学,大学生主动性的自主学习要求较高,学习的形式更多样化,这些都需要探索和建立一个适应大学教育的学生工作机制。

2000年学院出台了《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学生手册》(以后每年修订不断完善),出台了第一本大学生工作管理手册,这意味着从制度意义上学生工作已由中专的浙江银行学校向大学的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过渡了,即浙金院学生工作机制初步建立。此间,初步建立了专兼职的辅导员工作队伍;提出了学生管理由一级向二级过渡,建立了系党支部直接负责学生工作的机制;提出了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路,即“一年级有学生党员、二年级班班有党员、三年级系里要有学生党支部”,要求系党支部要在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具体性、成果性上下功夫。此间,大学生的学生会、团委和相应的社团组织也基本建立并不断形成大学生组织的特色。

二、优化工作队伍,打造工作品牌阶段(2003—2005年)

2003年10月学院整体迁入下沙后,虽校内的办学条件大大改善,但下沙本身还是一块生土,缺信号、缺交通、缺商品供给、缺文化设施,师生们共同克服困难,不断建设和完善新家园。

其间,有了15个专业,学生规模达到5 000多人。中央〔2004〕16号文件的出台,对加强和提高学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系党组织已由党支部发展为党总支,党总支书记或副书记全部配备到位,有了18位专兼职辅导员、60位班主任。

其间,提出了努力探索新校园学生工作新格局,要求从思想上构筑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学生工作思路,在机制上构筑起“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困难、关心学生就业”的学生服务体系;提出了积极培育“诚信、明理、笃行”优良学风要求,要以思想教育为先导内化学风,以教育质量为核心体现学风,以校园活动为载体烘托学风,以奖惩机制为手段凝结学风;提出了努力丰富各具特色的第二课堂,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提出了在关爱学生进步上多方位拓展,在关注学生困难上多途径解决,在关心学生就业上多角度帮助;提出了哪里有学生,学生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工作思路,在积极探索学生宿舍社会化管理的同时,努力实现学生宿舍成为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的功能;提出了心理健康普及化辅导的要求,探索了心理健康的院、系、班三级和由不同角色即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社会专业机构组成的“三级四结合”的工作机制。

2005年5月,浙商学生发展大楼正式建成,以此为契机成立了“12345”的学生服务机制,即一个求助中心,两个咨询中心,三个指导中心,四个活动中心,五个服务中心,通过12345这样的服务机制和完善的楼宇硬件条件能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服务。为了坚持金融业所要求的严谨作风,同时让学生有认错、改错、纠错的机会,开始试行预警教育机制,《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被作为全省高校的参考样本之一在全省学生工作会上介绍。学生党建成绩突出,学生党员之家被省教育厅党工委评为“优秀党员之家”。2005年,还开展了“健康校园”的研究,探索了以美丽环保、安定有序、活泼多彩、健康融洽为内涵的育人环境和机制建设。

三、管理服务育人并举,师生共成长,拓展素质培养阶段(2006—2010年)

2006年底,我院进入首批国家级示范院校建设行列。其实在2003年底我院被省教育厅教学水平评估为首个优秀院校后的2004、2005年,学院就主动地进行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2006年以后的示范性建设更是如火如荼。

其间,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化了以生为本是学生工作出发点,为生服务是学生工作着力点,促进学生成长是学生工作落脚点的理念,探索灵动有效的管理,落实真切可行的服务帮助学生成长。2007年全面开展了以“品德优化、专业深化、能力强化、仪表美化”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开展了“2300”为内涵的社会实践活动(即千名学生访校友、千名校友回课堂,百名校友上讲坛、百名校友话人生、百名教师进企业),同时以“八个起来”为内容,巩固和加强大学生一日生活规范化教育和管理,提高学生文明素质的修养。2007年首次招收省外学生,学生高考成绩均达三本以上分数,学生组成更多元化。针对学生现状,提出了稳定是基础、协调是关键、发展是目标的工作思路,发展中强调师生共同发展并将师生的发展融入学校和社会之中,以利于发展的可持续性。2007年进一步完善了“三级四结合”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被省教育厅命名为“心理健康教育省级示范高校”。2008年试行了明理学院的1+1+X的教育构架,2009年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实践与明理学院教育有机结合,相关考核导入评奖评优之中。在2009年开始探索“千日成长工程”的基础上,2010年全面推行,每个系制定出本系特色的实施方案,学生处、团委将“四化”内涵和“千日成长工程”有机融合,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素质教育的阵地。

回顾我院学生工作的十年发展之路,“三个好”保证了路之畅、行之稳。第一是遇到了一个好机遇。2000—2010年是高职教育起始和大力发展时期,也是学院乘势发展的大好时期,学校从2000年首招400名高职生到2010年招近2500名学生,从名不见经传的高职到首批国家级示范院校,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质量内涵都有了巨大变化和发展,这都为我们学生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工作平台,也为我们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让我们能在高职学生工作的白纸上挥洒图画,并画出了较为可观的图画。第二是遇到了一个好班子。1994年我进入银行学校的领导班子后,先在张耀校长带领下和周建松、吴胜等副校长合作;1998年张校长退休后,在周建松校长的带领下,班子又陆续增加了陈利荣、姜进、王琦等领导;2003年10月,省教育厅委派李逸凡任书记、周建松任院长后组成新一届领导班子工作至2010年。在各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班子成员有分工、讲合作,工作得非常愉快,特别是我分管的学生工作,只要提出建议和要求,都得到了班子的大力支持,在人财物上都予以倾斜,使得学生工作在全院形成了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第三是遇到了一支好队伍。学院的学生工作队伍从2000年的20多位发展到2010年的160多位,不仅数量增加,更重要的是能力增强、水平提高、育人成效突出,很多学生工作者在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自己也优质发展,这支学生工作队伍,不仅会思考、想创新、懂管理,更重要的是肯吃苦、能耐劳、愿奉献,在紧要关头都是特种兵、多面手,保障了学生工作的平稳和高效,保障了学生的各项权益。也正因为此,学生工作发展之路才能宽广、顺畅。

2010年后,学生工作进入深化发展阶段,提出了构建“三关”服务型、发展型工作体系的要求。由此,学生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回顾过去,学生工作成效已经突显。展望未来,学生工作仍将是学校永恒和不断推进的主题工作。只要我们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深化,学生工作将有更大的舞台,会有更多姿的成果。学生工作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盖晓芬.思与治——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研究与实践[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2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