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院廉政文化育人工作的几点思考
郁国培
(页下注)[作者简介]郁国培,女,汉族,1962年出生,浙江杭州人,本科,教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纪检审办主任,研究方向:金融、会计。
[摘 要]本文从廉政文化的内涵入手,分析了高校廉政文化育人的必要性,并针对我院廉政文化育人工作提出从理论研究、师风建设、课堂教学、学生工作及校园文化等方面履行高校重要的廉政文化育人使命,培养高素质的未来建设者的工作思考。
[关键词]我院 廉政文化 育人 思考
一、廉政文化的内涵
学者们对廉政文化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是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及社会评价的总和,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反映。它是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活动,既可体现在廉洁理念的树立上,也可以体现在廉洁从政行为的规范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精神形态方面,是指人们对廉政的认知、感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对廉洁价值观的追求。二是社会行为方面,是指在廉政意识的促使下,人们自觉遵守廉洁的实践活动。三是物质载体方面,是指廉政教育场所、景观、网络、书籍等历史和现实的文化积淀。
二、高校廉政文化育人的必要性
(一)高校廉政文化育人是培养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需要
廉政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影响巨大而持久。大学生们思想活跃、乐于创新,但同时由于他们涉世未深,是非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防腐蚀能力相对比较弱。尤其在当今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压力下,大学生面对一些现实社会的消极面和阴暗面缺乏抵抗力,容易受负面因素影响。大学是人一生中最后一次系统性地接受教育的阶段,也是即将踏上社会的准备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如果能以健康清廉的校园文化奠定大学生的思想和文化底蕴,就可以为他们自觉抵制腐败文化的侵蚀打下扎实的思想根基,使他们在走入社会后,能增强抵制腐败和不良行为的信心和能力,成长为健康的社会主流力量。
(二)高校廉政文化育人是引领社会廉洁风尚的需要
由于高校校园文化主体,即师生的多重身份属性,校园文化内容和形式的高层次性,也由于校园文化对校园内外不同行业文化的包容性,决定了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局限在高校的校园内部,还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对社会文化产生深刻影响。高校通过经常性的文化传播,直接辐射并影响周边社区的文化精神。学生在接受校园文化熏陶后,走向社会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同时又带去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创造思维,对整个社会人文精神产生间接的辐射和影响。
三、对我院廉政文化育人工作的思考
总的来说,建设廉洁的校园文化就是要以加强党风建设、传播廉政知识、弘扬廉政精神为主线,以培养高素质、尚品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目标,着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统一、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与校园文化相补充、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促进的校园廉政文化,用廉政信仰陶冶师生员工的情操,共同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意识,形成崇廉尚洁的校园清风,营造幸福和谐的教书育人环境和氛围。我院一贯重视党风廉政建设,重视高素质、尚品德金院学子的培养,也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不断探索具有我院特色的廉政文化育人工作新途径,真正做到以廉育人、以文化人,为社会培养具有优秀品德的栋梁之材,我个人认为,应注重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以廉政文化研究所为依托,推进廉政育人的理论研究
今年我院整合院内外资源,组织院内多年从事党建、思政研究及院外金融行业的专家,在优化配置和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形成专家群体,成立了廉政文化研究所。廉政文化研究所要根据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金融行业特点及我院教学的实际,充分发挥理论研究优势,以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与行业廉政文化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要根据我院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金融行业工作的特点,充分利用金融机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对学生开展警示教育,增强他们的法纪观念,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研究所要进一步开展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理论研究,探索具有金融教育特色的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为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教育提供可行性论证,为深入开展“五政”“十廉”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树立精神文化的标杆
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和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在这样的条件下,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用先进科学的文化思想和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引导师生员工。要充分发挥院内专家的学术优势,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把课堂和论坛作为师生交流沟通、谈论时政、传播文明的重要阵地。身为教师要对经济社会转型、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做出科学的理论阐释和文化解读,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正面引导舆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经常性的文化传播及影响,培育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引领校园形成良好风尚。
(三)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树立廉洁高尚的楷模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教师传道授业,求真、求善、求美,应当成为学生的楷模和表率。教师的政治思想、品德修养、行为情操、仪表风范对学生会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要以教师“重育人,善教学,强学问”为抓手,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按照为人师表的标准,使全院教师做到为师有师德、从教守规矩,坚守教书育人的本职。弘扬“尚德、精业、爱生”的教风,开展各项评优评先活动,激励先进、表彰模范,营造“学习师德楷模、注重师德修养、塑造师德形象”的良好氛围。在政治思想、品德修养、治学施教、行为情操、仪表风范等方面树立起楷模和表率,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让高尚的教风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带动诚信的学风。优化学院学术风气。要把廉洁教育渗透到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中,通过他们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大力弘扬正气,为学生树立诚信榜样。
(四)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夯实廉政教育的基石
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全面渗透廉政教育,将其贯穿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之中。要不断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和艺术,使教学更富有现实性、针对性、时代性和教育性。大胆创新教育理念,充分整合教育教学资源,通过正面引导、潜移默化、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等形式,使学生在润物无声的浸润中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并与国家时事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党的十八大关于反腐倡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及法律法规教育,将其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诚信教育、公民道德、传统美德教育,以及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廉政教育的整体效应,增强学生的心理认同度,在一体化的德育模式中实现真正的“双赢”。廉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更应该是全院各学科教师的职责。将廉政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不仅作为一种理论学习,而且适时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懂得做人的道理。
(五)以学生工作为平台,增强廉政教育的辐射
坚持以学生为本、立德树人。将学生廉政教育渗透于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现实、社会,把握方针、政策,主动引导学生自觉关心时事政治、国家大事、世界动态。要善于抓住学生入学、实习、考试、答辩、求职、毕业等有利时机,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使廉政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学习。将廉政教育渗透于学生日常管理之中,使其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应有的约束作用和管理的效果。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的作用,结合学校的诚信教育,把廉洁自律的信念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规范和自觉行为。重视学生干部培养工作制度化,在学生干部的选拔过程中和上岗前进行专门的培训,在培训中加强廉洁教育力度,教育学生干部平时就在用钱用物上养成正确的良好习惯,融入他们今后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并树立终身的廉洁意识。
(六)以高品位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提升廉政教育的实效
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品位高雅、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的实效性。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等校园媒体搭建宣教平台,拓宽廉政文化建设的传播领域。加强网络阵地建设,丰富廉政文化专栏,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列经典著作中的廉洁思想,深入解读我们党关于廉洁自律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引导师生广泛探讨廉政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召开相关讲座、报告会,举办演讲比赛,开展知识竞赛,举办以廉政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书画展、征文比赛等,增强廉政文化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和感染力。结合教育教学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法庭,观摩实际法庭案件审理,举行法律知识竞赛、辩论和学习讨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守法意识和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组织好实践类活动,在参加公益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心和道德意识,从而使廉洁意识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积极开展廉政教育专题班团活动,开展对廉洁先进和腐败对象的大讨论,在讨论中明辨是非,树立坚定信念,树立道德和法制意识,使廉政教育覆盖到全体学生。
[参考文献]
[1]蔡娟.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10(4).
[2]陈利荣.加强高校师德教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2).
[3]陈利荣.加强党风廉政教育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9).
[4]刘峰久,陈丽.高职院校廉政文化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互动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3(14).
[5]阎现章.高职院校廉政文化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互动性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