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成为各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从高校贫困生贫困原因入手,进行贫困生心理问题特征分析,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人数逐年上涨,随之而来的贫困学生因心理冲突而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家长揪心、学校担心、社会忧心的重要问题。

浅谈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袁清心

(页下注)[作者简介]袁清心,女,汉族,1984年出生,浙江临安人,硕士,讲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团委副书记兼淑女学院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等。

[摘 要]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我们在关注他们的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应关注他们的“心理贫困”问题。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成为各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从高校贫困生贫困原因入手,进行贫困生心理问题特征分析,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心理问题 解决对策

随着全国各大高校扩招和现代社会人们对高等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心理问题。高等学校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人数逐年上涨,随之而来的贫困学生因心理冲突而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家长揪心、学校担心、社会忧心的重要问题。

一、贫困生定义与贫困原因

贫困生是指目前存在的家庭条件比较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有困难的学生特殊群体。贫困生在社会、家庭、教育、生理等方面的不同,造成贫困生多样的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等。

当代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当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心理冲突就时有发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引导,久而久之便会形成所谓的心理问题。虽然高校已给贫困生提供了一定特殊待遇和通道,如勤工俭学、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等,但贫困生性格孤僻、偏执,甚至犯罪率较高等问题依然日益成为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拦路虎。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予以重点关注,尤其需要对心理问题出现的成因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预防同类事件的发生。

二、贫困生心理问题和特征分析

贫困生心理属于大学生心理的一个特殊支系,它除具有大学生心理的一般规律外,还根据学生贫困原因的不同、学校教育环境不同、班级学风不同、个人学习和社会交往能力不同而表现出不同差异。能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贫困生,其心理较稳定,能够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投入大学学习和生活中,而受家庭、社会特殊环境影响,个人生理或心理有缺陷的学生,容易产生各类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矛盾心理

贫困生大都有比较强的自尊心。争强好胜、不甘落后、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是贫困生的普遍特点。但是在独立、自尊的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矛盾心理,他们不愿意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生活状况,对生活上的困难羞于启齿,缺乏坦然面对和战胜贫困的勇气,在寻求和接受资助时常常感到人格受到了伤害,别人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和极其平常的举动都可能触动他们的神经。

(二)自卑心理

一般来说,相当一部分贫困大学生都存在程度不同的自卑心理。由于家庭贫困,贫困生无法得到自己渴望且需要的许多东西,物质条件的差距使得他们觉得矮人一等,不能用足够的自信心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人交流。由此造成的独来独往进一步拉远了与同学、老师的距离,造成同学关系的冷漠,老师注意力的盲区,这些又导致他们更加自卑。自卑的另一表现是自尊心过强。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心理,他们忌讳一些“贫穷”“落后”“愚昧”等词语,与人交谈常因小事而发生争执。甚至不接受贷款、勤工助学等资助形式而自己打工。本来很希望通过一些群体活动来结交更多的朋友,但又很少参加。因为参加集体活动、社会活动有时难免需要额外的开销,他们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平时节衣缩食,对这类活动只能消极退缩,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由此常给人一种难于接近、态度冷漠等感觉。

(三)压力心理

20%的大学生认为贫困对学业的影响较大,因为贫困牵扯了他们更多的精力,造成更加沉重的身心负担,除了与别人一样竞争外,还必须为维持生存而奔波。贫困生心理压力表现在各个方面,其大致可分为对目前状况的压力和对将来状况的压力。对目前状况的压力主要有学杂费如何交纳,如何精打细算减少日常开支,如何完成学业,如何不被人瞧不起等。对将来状况的压力主要有如何找到高收入的工作,如何很好地报答父母,如何建立理想的家庭、事业等。由于贫困生时常将现在和未来用贫困现状进行比较,所以压力心理严重,常在考试和重大决策时表现突出。

(四)嫉妒心理

正常的嫉妒心理可以帮助人进取,但畸形的嫉妒心理会使人走向极端,甚至是犯罪的道路。由于物质基础不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存在很多差异,部分贫困生将所有学习和生活的个体差异引申为自身贫困的原因,对家庭条件较好、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有的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采取偷盗、故意破坏等行为以满足自己畸形的嫉妒心理。

三、贫困生心理问题案例分析及解决对策

笔者在做系部帮困工作时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件事情,在评国家励志奖学金时我们的名单是根据各班主任和学生评议,再经系部审核最终确定的。学生A根据名单提出了异议,认为她比另外一个评上的学生B更贫困,系部根据这位A同学提出的异议进行了重新审核与调查,却发现她的各方面条件优于B同学,更甚至A同学平时的生活开销和穿着打扮都比一般的同学要好。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A同学与B同学在此之前是好朋友,但因为评励志奖学金的事两个人的关系出现了恶化。

这件事情,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现实:高校中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真正贫困的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资助,反而一些家庭条件中等甚至优越的学生却提出了申请。通过这个事实,也折射出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在当今社会一些腐朽恶劣风气的影响下,高校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所以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在解决此类问题上,要从根源出发,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在异常行为中的真实想法,以便更好地帮助及引导学生。且要从多方面去改善并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从学生角度讲,要转变消极的认识,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金钱观,积极采取自助方式,减轻经济压力。从学校角度讲,学校要完善制度保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指导贫困生正确认识自我,确立自信、自立、自强意识。

其实,归根结底,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在经济和自身心理上。通过几年学生工作的积累与经验,笔者认为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有以下几条。

(一)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心理氛围

高校应通过各种措施创造有利于贫困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这是解决他们心理问题的基础。

1.淡化“贫困”,保护贫困生的经济隐私权。由于“贫困”两字很容易使人们把它与“弱者”联系在一起,而贫困学生又是自尊心相当强烈的群体,如果过多地去强调、突出贫困生的“贫困”特点,这势必伤害他们的自尊心。高校应把工作做细、做实,特别是要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从新生入校开始,掌握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建立详细档案。高校可以设立职责单一、明确的贫困学生管理办公室,减少工作的中间环节,保护贫困学生的经济隐私权。

2.优化教育环境,拓展贫困生的心理空间。优良、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对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有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高校应通过创造整洁、美好的校园环境,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都具有欣赏价值和教育意义,使贫困生心灵愉悦、轻松;多组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以满足广大贫困生的需求,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能抵消他们的消极、不良的心态。

3.强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贫困生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悦纳自我。高校在呼吁社会救助经济困难学生的同时,更要提倡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教育,向他们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困境和挫折,做到人穷志不穷。

(二)建立健全心理调适与疏导机制

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心理调适与疏导机制。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全面准确掌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学生进校后,应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贫困生要更为关注。在此基础上,对有自卑、自我封闭、自暴自弃、抑郁等心理倾向的学生,要予以特别的心理辅导、干预,抑制心理冲突向人格行为问题转化。

2.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在重视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充分关注贫困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贫困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和心理辅导,进行危机干预。

3.开展以人际交往为主的心理训练,拓展他们积极健康的社会性人格。通过心理训练,强化他们的合作意识、责任理念等核心人格特征,帮助他们掌握人际交往的知识与技巧,增强社会交际能力,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4.建立反应迅速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帮助学生渡过心理关隘。很多高校已经建立起了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对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也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心理辅导和帮助。但是仅有心理咨询还不够,还必须要有反应快速的危机干预网络,建立心理调适与疏导机制,双管齐下,事半功倍。

(三)建立健全贫困学生激励机制

鼓励贫困学生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学校对贫困学生也建立了物质援助的机制,如通过发放助学贷款、建立贫困生入学绿色通道、募集社会捐赠等,这些都属于物质激励,学校更应该建立对贫困学生进行精神激励的机制,营造“贫寒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大学生更光荣”的氛围,倡导“人穷志不穷”的观念,设立贫困学生奖励项目,表彰勤工助学先进个人,广泛地宣传优秀贫困学生的事迹,通过模范示范效应,逐步使优秀贫困学生的自强自立精神,成为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受到了各大高校的极大关注。我们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该积极探索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在做好贫困生“经济扶贫”工作的同时,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他们“心理脱贫”,及时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促使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董贫波,董正发,李燕军.高等学校贫困生的引导和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5):126—127.

[2]郝丽萍.高校贫困生消极心理现状分析及调适思路[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0(5):54—58.

[3]李秀娟,赵正桥.贫困生自卑心理及其教育疏导[J].青年心理,2002(3).

[4]李国建.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的成因分析及心理扶助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148—14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