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示范技能案例分析
示范教学在外显行为和内隐智力技能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示范教学,使第一次学习某种技能的学生看到和听到该技能的操作过程,从而深刻理解其特征,便于顺利地学习和模仿所学的技能。那么,示范教学怎样展开才能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技能的操作过程呢?我们来看看一位优秀语文教师的示范教学实例。
那位语文教师教初一学生学习《孙权劝学》,这篇文言文故事性强,简短易懂,教师没有把教学的主要目标放在文言知识学习上,而是确定感悟的阅读技能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课文,然后指导学生学习感悟的阅读技能。在指导学生学习感悟阅读技能时,教师采用了示范教学的方法。
【例3-2】 师:同学们对这篇文章已经基本理解了。这篇文章,事实上是一个经典文章,我们来看,它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其实这本书最初的名字不叫《资治通鉴》,叫《通志》。但是后来皇帝发话了,宋神宗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意思就是说,把历史当做镜子,来让我们学习统治之道。现在我把这句话改了一下:“鉴于课文,有资于明道”,什么意思呢?就是把课文作为借鉴,有利于我们明白道理、明白事理。所以说,我们今天就请同学看看,能不能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一些感悟,并且是从多方面来获得感悟,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做的事。
老师在同学们做这个事之前,也给大家做一点示范,我先提供一个表达这种感悟的句式:“……告诉我们……”。就是:“这个内容告诉我们什么东西。”注意,大家针对原文进行感悟时,先要确立角度,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说,我的感悟必须要用一定的角度来感悟,那这个角度可以是人物,如孙权、吕蒙、鲁肃,也可以是事情,如它的起因、经过、结果,也可以从具体的细节上。就是说这一角度让我有所启示,或从这一方面得到一些感悟。这就是说,我们在感悟前,你一定要确立好一个角度。
老师写了两条感悟,不妨先介绍给同学。第一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我是选择了吕蒙这个角度,他说的一句话,然后得到的感悟是:“告诉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也就是说,从这个点上,我得到了我的感悟。第二个,我是从鲁肃这个角度,从他的事情上、从他的行为上来写的:“鲁肃发现吕蒙通过学习增长才干后,即表尊敬并与之结为朋友,这件事告诉我们应该敬重有才能的人。”我是从他这个事情中,得到了后面这个感悟。那么,从这两条大家可以看出,老师在写感悟的时候,首先是要紧扣原文。你看,我这两条感悟,一个是“士别三日”,一个是前面那个事情,全部是原文中得出来的。并且确立好角度,我到底是从人的角度,还是从事的角度;我到底从哪个人的角度?从他这个人,还是语言、行为这个角度。而且,我们还要注意,你要抓住文章中哪个点给你带来的感悟,你要捕捉住这个“感点”。
大家明白了吧?阅读一篇文章,尤其是经典的文章,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的感悟。好,下面就请同学来做这件事,好不好?写在书上,要求两条以上,要求同学们多方面的感悟。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感悟阅读练习。在学生基本学会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
师:同学们刚才已经从中得到了不同的启示,那就这么一则小故事,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的启示,关键在于我们同学有时候在思考的时候是一种凭空的或者是一种大致感觉的,没有找到路径。好,我们这么多同学讲过了以后,你想想看,以后我拿到一篇新文章,我怎么去从文章中得到感悟,你应该注意什么,有什么要求,可以让我们得到感悟,来,你来说。
生20:应该要注意文章中的人物,作者描写这个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师:就是我刚刚说的要确立你的感悟的角度,对吧?很好!还有什么要求?
生21:我觉得首先要理解文章(师:对,理解,刚才我们一开始是理解文章)理解透了以后要知道作者写了这篇文章到底要表达什么?
师:对,你要找到这个感点,感悟的出发点,很好。好,老师归纳一下。我们应该注意什么?第1条,紧扣原文,这是针对同学们平常谈感悟的时候一个最容易出现的错误,你看,刚才这些,我们看的全部都符合原文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第2个,你要确立角度,你如果不知道路径,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去讲,你可能只能泛泛而谈,泛泛而谈常常说不准。第3个,捕捉感点。第4个,也是重要的,你要准确表述,怎么准确表述,最好就是你写好了以后回到原文看看符合不符合原文。明白吗?
那么我们今天就通过这篇文章学习了这个方法,希望同学们以后在阅读题或者学了看了一些课外阅读的书以后,我们要从中得到一些东西,其中启示就是我们应该得到的。
例3-2的教学活动可以说是一个示范教学的范例。
首先,教师为教学定向:①明确告诉学生学什么,即“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一些感悟”。②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即“古人把历史当做镜子,学习治理之道;我们把课文作为借鉴,有利于明白道理,明白事理”。③给学生指明学习适用于什么情境,即“阅读经典文章”。我们知道,每堂课的语文学习内容都比较丰富复杂,既有理解文章的内容,又有学习阅读的智力技能,还需要学习相应的语文知识,感受其中的思想情感等等。示范教学主要适宜于学习智力技能的学习目标。如果在教学中不预先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习什么智力技能,学生可能会被丰富复杂的学习活动的其他因素吸引注意力,没能把注意的焦点聚集在要学的智力技能上,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开展示范教学之前,应该让学生非常明确接下来学习的是什么具体的智力技能,以便学生在示范教学中把注意力聚焦在相应的智力技能上。在学习前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认识到掌握所学技能的用途,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
接着,教师用出声思维的方式示范感悟的阅读技能:①告诉学生感悟的方式,即“……告诉我们……”;②引导学生确立感悟的角度,或是人物,或是事情,或是细节;③解释和说明怎样生发感悟;④解释说明怎样表达感悟。教师把自己阅读感悟的全过程一边用语言描述,一边做演示,把内在的智力活动外化为学生可以感觉得到认知活动过程。这是示范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按顺序一步一步解释该阅读技能的操作过程,说明每一步做什么,为什么做这一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该智力技能,在操作过程中明确每一步骤,并了解做每一步骤的理由。这就是把内在的智慧技能操作过程外化为语言,便于学生感知到内在的认知活动过程,进而观察、体验和模仿,为以后的练习运用和调控学习智力技能操作步骤奠定基础。
最后是反思与总结。由于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练习活动是断断续续的,期间还掺杂其他非相关因素,为了让学生最后获得完整的感悟阅读方法的操作过程,教师在示范教学后,引导学生进行智力技能活动的总结和反思。“你想想看,以后我拿到一篇新文章,我怎么去从文章中得到感悟,你应该注意什么?有什么要求,可以让我们得到感悟?”这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认知活动;“老师归纳一下,我们应该注意什么?第一条,紧扣原文。第二条,要确立角度。第三条,捕捉感点。第四条,也是重要的,你要准确表述。”这是让学生归纳、总结出有关要学习的阅读技能的特征,说出学习阅读技能操作时头脑里的思维活动过程,明确技能操作过程的关键步骤,使之成为整体。同时,总结性的交谈和写作使内在的思维通过语言化,增强学生对思维过程的意识,为以后控制自己的思维奠定基础。整个学习过程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操作,最后抽象规律的过程。
从上面的课例我们可以看到,示范教学是帮助第一次学习该语文智力技能的学生能看到和听到它的内在操作过程,从而深刻理解其特征,便于顺利地学习和模仿其内隐活动程序。示范的核心是有效运用出声思维,即把内在的认知操作活动通俗易懂地说出来。示范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三个小阶段:一是目标定向,即向学生说明要学习的具体的语文智力技能,它的名称是什么,含义是什么,由哪些因素构成,有时还可以说明学习它的用途等。二是解释与演示,即教师按该语文智力技能的操作顺序一步一步解释其操作过程。教师一边演示,一边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其特征、规则,把操作过程外化为语言,便于学生观察、体验和模仿,为以后的练习运用和调控学习方法操作步骤奠定基础。三是反思与总结,即让学生反思、归纳、总结出所教的语文智力技能的特征,说出学习其操作时头脑里的认知活动过程,明确其操作过程的关键步骤,使之成为整体。
我们再来看另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
【例3-3】 师:斑羚的“飞渡”写得实在是太精彩、太感人了!——对了,我告诉你一个提高口才的方法——凡是精彩感人的文章,你都尽量复述下来,讲给别人听,既感染了别人,又提高了自己口才。下面请你复述斑羚飞渡的情景,也就是9、10自然段。我先做点指导:第一,复述,飞渡的动作是重点,动词要具体。你认为哪几个动词必须用上?
生:……飞奔……快速起跑……纵身一跃……头一钩……蹿跃……猛蹬……钻……
师:对,不是“跑”,是“飞奔”……羊发狠的时候,往往是把头一“钩”,很形象啊……第二,文中有几个比喻句,最好用上。哪几个?
生: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像踏在一块跳板上……而老斑羚就像燃料已烧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它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
师:这些比喻句最好用上,只有一种情况例外,什么情况?
生:创造得比它更好。
师:对,能创造更好的,就不用他的。第三,复述,包括简略复述、详细复述、创造性复述。你对哪种最感兴趣?
生:创造性复述。
师:好,下面请你创造。怎么创造?
生:我把自己当成一只老斑羚或者小斑羚,以斑羚的口吻复述……
师:你真有创造性!这就更新颖、更有趣了。
生:我一边说,一边用动作比划,还模仿斑羚的叫声。
师:好,这就加上了体态语和“效果”,更生动形象、有声有色了。
生:我觉得作者写彩虹写得不好——彩虹不可能只有六米,也不可能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我让斑羚先看到山上的云彩,受这个启发,把云彩当跳板……
师:好!你真有创造性。
生:我复述时用景物描写渲染悲剧气氛,开头写:“阴霾笼罩着伤心崖……”
师:真好!我说你是才女么!真是才女!
生:我给每只斑羚起个名字。落崖的那只就叫它“落崖”吧……(笑)
师:那落崖的有好几只,得叫“落崖一号”、“落崖二号”。(笑)
生:被救的那只叫他“希望”……
师:啊,有创造力,起名字也要学问的。
生:我觉得“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它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并不好,不如说像块石头一样落下去,形容摔得重。
师:有道理。
生:“就像踏在一块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这一句,应该加上一句:“跳板反弹了一下”,因为平时跳远时跳板是要反弹的……
师:哎哟,你真注意观察生活!我估计你将来也能写小说,当作家。……可能还有别的创造性方案,就先说到这里吧。
在例3-3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复述这一智力活动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虽然注意让学生明确学习活动目标:“复述斑羚飞渡的情景”,也向学生说明该智力活动的适用情境和好处:“提高口才的方法——凡是精彩感人的文章,你都尽量复述下来,讲给别人听,这就既感染了别人,又提高了自己口才”。在智力活动方法的指导上进行了一定的示范:“第一,复述,飞渡的动作是重点,动词要具体。你认为哪几个动词必须用上?”“第二,文中有几个比喻句,最好用上。”“第三,复述,包括简略复述、详细复述、创造性复述。你对哪种最感兴趣?”当学生回答要“创造性复述”,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创造复述。教学的问题出在复述方法指导上。三种复述方法在操作上存在较大差异,简略复述和详细复述都要求领会全文中心,把握文章结构,紧扣文章主要内容,两者差异在于复述详略的不同;创造性复述可以脱离文章主旨和主要内容,就其一点生发出去。因此,复述方法的指导,应该是先确定采用哪种方法复述,然后才有针对性地指导怎样复述。从本课例看,教师所做的第一、第二点复述指导,适合于紧扣课文的简略复述或详细复述,而第三点指导,则适合于创造性复述。由于教师在学生讨论后没有要求他们进行具体的复述活动,所以看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但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不够严密,学生难以真正学会有效地智力活动操作方式,教学活动看似活跃,但学生学到的是凌乱的知识,而不是具有良好组织的智力活动过程。
由此可见,教师进行内在的智力技的教学时,应该目标明确,紧扣该智力活动的核心技能操作开展教学,对于比较复杂的学生学习时容易出差错的智力活动,教师要尽可能运用出声思维进行示范教学,把内在的智力活动外化为学生可以感知、并能够模仿的意象行为。当然,示范什么、怎样示范等都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步骤以及学生可能接受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如果教授新的比较复杂的智力技能,为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一般可先做一次完整的示范,让学生先观察,了解整个动作的形象、结构和和操作过程,然后结合教学要求,把动作分解,用慢速或常速做重点示范。这样,完整的示范就为重点操作动作的示范做了必要的铺垫,并使重点示范的动作更加鲜明、突出,以帮助学生较快地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