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两纲教育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两纲教育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师始终是孩子在课堂内成长的重要引导者,我们不仅要将两纲教育的内容蕴含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传递给孩子,更重要的是将健康向上的精神呈现给孩子,实现对生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言传教育。每学期初,我们利用教研组活动的时间将每册教材进行梳理,寻找语言文字与两纲教育最佳的契合点!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两纲教育

袁 璐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弘扬和培养青少年的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是学校教育、文化建设责无旁贷的任务。

小学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厚重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生命文化教育。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规定“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还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语文是一门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立德育人,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为重要。

在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课文为载体,关注课文的表达特点,包括篇章结构,遣词造句,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构架起语言与情感的桥梁,是我们教研组近一年的研究重点。

语文教学落实两纲教育不等同于思想品德的教育,不能以老师的说理为主,而应该注重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品读中感受文章蕴含的人文思想,在阅读感悟与体验中培养情操。我们扎扎实实地立足于每一篇课文,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运用语言,感受语言中所透出的情感,从而了解语言拥有传承人类文化,表达人们情感的魅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我们进行两纲教育的基地,我们从解读文本开始,设立符合课文特点,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积极实践、反思!

一、研读课文,优化目标

我们热爱语文课堂,热爱孩子。老师始终是孩子在课堂内成长的重要引导者,我们不仅要将两纲教育的内容蕴含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传递给孩子,更重要的是将健康向上的精神呈现给孩子,实现对生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言传教育。就如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所说: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给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首先,努力挖掘教材中两纲“内涵”。语文教材犹如一部百科全书,许多课文都与中国的风俗、人情、文化密切相关。每学期初,我们利用教研组活动的时间将每册教材进行梳理,寻找语言文字与两纲教育最佳的契合点!如:《我爱故乡的杨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之情。《喇叭花》通过让学生诵读、积累好词好句,感受喇叭花的美,体会种植过程中的辛苦和快乐。《九色鹿》通过阅读这个神话故事,让学生懂得做人不能忘恩负义,见利忘义的道理。《这条小鱼在乎》使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学会如何认识生命,如何珍惜生命,如何尊重生命。《最后的玉米》教会学生如何欣赏生命,如何学会面对生命过程中的困难,使语文成为学生成长的心灵煲汤,滋养他们茁壮成长。

其次,优化教学目标,落实德育渗透。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根本指向和核心任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优化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最优化,实现语文教学与民族精神、生命教育精神自然融合的第一位。只有吃透教材,正确解读教材,把握作者的思路,了解作者谋篇布局的特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才能挖掘文本所蕴含的“两纲”教育的内涵。只有充分了解教材的特点,才能确定教学目标,找到适切的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确定语文能力的训练点,确立实施“两纲”教育的落脚点。如《一个奇怪的问题》讲述的是一位科学家为了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提的问题也不一定对,要自己动手试一试”,从而对孩子们提出了一个错误的问题。而面对这个错误的问题,大多数孩子都没有质疑问题的正确性,盲目的猜测问题的答案,唯有后来也成为科学家的伊琳娜提出了质疑,并通过自己的时间证明了科学家的问题是错误的。而这次通过科研课题的研究活动,我们又重新以《一个奇怪的问题》一文作为讨论研究,基于对教材的正确理解,我们将教学的重点目标锁定在能结合课文内容,借助提示想象说话,知道问题的奇怪之处,了解科学家有意提出错误问题的原因所在,找准生命教育的落脚点——培养学生敢于问、勤于思、敢于做的科学态度。在此基础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知道了遇到问题应该像伊琳娜那样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实践,从而使“两纲”教育自然地融入于语言实践活动中。

二、关注文字,创造多元感受语言的途径

语文教学落实两纲教育不等同于思想品德的教育,不能以老师的说理为主,而应该注重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品读中进行熏陶,对文章蕴含的人文思想的感悟融入知识学习与语言训练中,在阅读感悟与体验中培养情操。

为此,我们对教材文本进行重点研究,认真进行文本细读,以语言文字为切入口,在语言的习得与表达中感受汉语,感悟情感。如我们在研究《歌声》一课时,经过讨论,我们重点抓住了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她,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希望,是歌声救了大家。”这一关键句子来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歌声是怎样救人的,从而知道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大海里一边挣扎,一边唱歌,她的歌声给了大家勇气和力量,激励落水者坚持、坚持、再坚持!她的歌声也引来了救生船。她用歌声救了落水的人们。学生自然而然地发出赞叹,她是一位乐观、坚强的小姑娘,如此热爱生命值得大家学习。从教材出发,抓住文本,抓住关键句子,挖掘对生命教育的深意。

在教材中也有一系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课文,如《只有一个儿子》告诉学生:只有孝顺、懂事的孩子,才是老爷爷心中真正的儿子。这篇课文语言浅显,但在浅显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因此,在教学时,我们没有一句一句逐字逐句地给学生讲课文的思想内涵,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融入生活场景,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并从第三个热孜身上发现他的闪光点影射到自己身上。在文字的感染下,学生明白了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自己应该做的,也是必须做的。

如《最后的玉米》一课,课文主要叙述了收获的季节,一个很棒的玉米被老婆婆留到最后摘下来当作种子。这个很棒的玉米开始并不知道老婆婆的用意,因而心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中,我们注重文本的理解与文字的运用相结合。我们抓住玉米从成熟到最后被摘下来时心情变化这条线索展开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我们让学生根据时间的变化,找出不同阶段玉米心情变化的词句。然后和学生一起在读中体会玉米的心路历程。这个过程中,我们又设计了几个想象说话的练习,例如,在感受玉米自信时,我们请学生说说玉米棒在哪里,运用文中一些词语,想象当时自信的玉米会怎么说;在感受玉米不灰心时,让学生想象当时他的想法。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进入角色,体会玉米的心情;一方面,让学生将文本中学到的词语句子,加上自己的理解后运用。“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对于心灵的健康和完善是十分有益的,接受自己,为自己的生命歌唱。用自己的真情实感,质朴纯真,去唱属于自己的生命赞歌。即使得不到别人的鲜花和掌声,也不要为此感到悲伤。要学会悦纳自己,不气馁,不灰心,当自己有困难时学会拥有自己的鼓舞和慰藉。在教材中,我们抓住了教育的契机,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认识生命,进而尊重生命,珍惜热爱生命,并以欣赏的态度享受生命。

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德育教育的要素,语文教师在全面深刻把握文本教材的基础上,在传授人文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语文技能的同时,善于挖掘教材中深含的“两纲”教育素材,恰当地选择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刻地体会和理解,让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无形中受到教育,达到微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教师如同春风,在教学中使“两纲”精神的细雨,默化为构筑学生精神人格基石的养料。春风化雨泽大地,润物无声长幼苗,是在教学中渗透“两纲”教育的最高境界。

三、感悟、提升

通过一年来对《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两纲教育》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在课堂上老师不仅从对教材研究,文本细读,设计教学方法来落实“两纲”教育,还应该关注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这意味着在课堂中,要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的课堂形式,从而实现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以老师的教学理念更好地诠释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以课堂中的评价为例,课堂上老师应认真地倾听了每位学生的发言,既不能一味地作出无原则的激励评价,空洞地表扬“好”、“你说得真好”、“你真棒”,也不能只做些漂浮在表面上的模糊评价,在学生学习中毫无引导价值。而是要发自内心的肯定,鼓励和鞭策,对每一位的发言都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并迅速地一一作出应对,或建议,或点拨。这其实也是师生间一种思维的碰撞、交往。这样的交往不只是学习的交流,更是情感的沟通。在这种师生互动中,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满足,感受到的是尊重、是理解、是在知识的海洋中探寻的快乐,是真正的心灵的关爱。同时,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和主导作用也得以充分发挥。在这种充分的课堂交往中,营造了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不仅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也使师生达到心灵相约,精神交融的境界,使学生体验到生命的关怀。

其次,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认识到发掘教材中的语言因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师对语文课程目标和任务的正确理解;需要潜心研读文本,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才能体察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对感悟两纲教育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多读优秀的、经典的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语言和文学修养,锻炼自己语感的敏锐性,准确地捕捉教材中富有价值的因素。

另外,我们深深感到,两纲教育是语文老师的使命。我们每天在说汉语、教语文,这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爱国情感的教育。最近报纸上有这么一种感叹,现在的学生,家长重视英语更甚于汉语,读的是带有美国价值观的短文,无形中受到的是美国文化的熏陶。我们语文教师任重道远,把两纲教育始终贯穿于我们各阶段的课堂教学中。

真正的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关注课文的语言文字,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表达,构架语言与情感的桥梁,使孩子们的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绚烂,生活之花开得更快乐,更幸福,是语文老师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让生命尽情欢歌——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的结合,上海市小学语文教学优秀论文选,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