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材资源 开发学生写作潜能
谭亦婷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定义“语文”内涵时说道:“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起来,就是语文。即学习语文既要学会口头表达,更重要的是学会书面表达,使之成为交际、沟通的一个重要工具。可见学生学习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而最直接、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利用我们的教材,通过对教材体系编排的认识,教材中生动有趣的故事的学习,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积累,课文中人物情感的把握,来习得写作的知识和本领。
进入三年级以后,语文的教学重点除了阅读理解以外,还要进行写作的训练,读写结合,齐头并进。而我们的实验教材课本就为我们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展示了一个学习的广阔空间,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积累词句、体验情感、激发兴趣、学会表达、领悟写作方法,为学生的轻松写作、自由表达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作文起步做好了铺垫。以下是我在运用实验教材对学生作文起步阶段进行辅导训练的一些体会。
一、重视积累,培养摘抄习惯,厚积薄发
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让学生多阅读多积累。积累优美的词句、积累不同的句式、积累各种写作手法和表达形式……这对学生、尤其是作文起步阶段的学生来说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刚起步的学生在学习写作时需要模仿与借鉴,而我们的教材就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学生通过学习、积累,获得大量的词汇语句,可以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再也不需要为写作而苦思冥想,大伤脑筋了。所以叶圣陶说:“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章。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
1.积累优美词句
我们的教材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课文篇数多,篇幅长,内容丰富,词句优美。我们要善于利用教材这个资源优势,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摘抄。在我的指导下,学生的摘抄本上摘录了课文中出现的好词佳句。如:“滂沱大雨”、“大雨如注”(《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这两个词是描写雨景的。学生在理解、摘抄的基础上,又通过不同的途径积累了大量描写雨景的词:倾盆大雨、牛毛细雨、绵绵细雨、淅淅沥沥、滴滴答答、暴风骤雨、瓢泼大雨、淫雨霏霏等。我想,以后学生描写雨景,不会觉得无话可写,可以把积累的词语灵活地运用上去。
又如,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是描写春天的,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吸引了同学们。于是,学生们摘录了一组描写春天生机盎然的句子:“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水,漂白了鸭的羽毛”、“看到第一朵雏菊开放,我会禁不住欣喜地雀跃”(《春的消息》);“春天的雨丝细细的,柔柔的,像花絮一般,随风飘散,然后轻轻地把种子撒在大地上”(《春天的小雨滴滴滴》);“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晚春》)。这些句子描写了春风、春水、春雨都迫不及待地报告着春的消息,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情景。这些词句真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积累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2.积累不同句式
我们的教材中,不仅有优美的词句,还有各种不同的句式,也值得我们去学习、摘记、模仿。句式是组成篇、段的基本和重要单位,掌握了这些句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表达方式,使学生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因此,我建议学生把课文中出现的句式摘抄下来,打好写段、写篇的基础。
在学习《南极风光》这篇课文时,我们发现这篇课文中有不少句式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积累,于是学生们进行了摘抄:1.在那里,没有奔腾的江河,没有茂盛的树木和青葱的小草,更没有长满各种庄稼的田野。2.有的地方,风还把雪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隧道;有的像悬崖;有的像宫殿,晶莹剔透,绰约多姿。这些句式都能为学生日后的语言运用做好铺垫。
二、丰富想象,激发写作兴趣,活跃思维
想象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过,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想象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地改造旧表象,创造新表象,赋予思维以独特的形式。
1.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想象练习,丰富语言,促进表达
我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设计一些想象的练习。如:在教学《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时,课文中写道“萨沙朝蔷薇花丛走去,掀起雨衣的下部,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根据这一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一道想象的练习:这时,蔷薇花会怎样呢?它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蔷薇花挺直了腰杆,笑着对萨沙说:‘你不是最弱小的,你是强者,是勇敢的人!’”“蔷薇花想:萨沙虽然只有四岁,但他有一颗爱心,能帮助比他更弱小的,真了不起。”“蔷薇花的叶子更绿了,花儿更艳了,它对萨沙绽开了笑脸,感激地向他点头致意。”学生兴趣盎然地交流着,闪现了思维的火花,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丰富了语言,提高了表达能力,为轻松写作奠定了基础。
2.根据课后练习,创设想象情境,学练结合,提高能力
实验教材不仅课文生动形象,耐人寻味,课后还设计了一些科学性的、开放性的、想象性的练习。老师就要把握好这些练习,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思维的训练。我在教《失踪了七年的人》这篇课文时,根据课后“想象一下,警察赶来盘问‘怪物’时,他们之间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这个练习,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想象警察与“怪物”之间的对话,还让学生把想象的内容排成短剧来进行表演,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智慧潜能,效果甚佳。
三、加强训练,采用多种形式,提高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有的放矢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读写结合”体现了新教材中年级阶段发展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理念。我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采取了多种方式,加强训练。
1.利用课文句式,模仿训练
在教学《家是什么》这篇课文时,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了课文的最后一节:“在这个世界上,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它有时在竹篱茅舍,有时在高堂华屋,有时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我发现这一节里的“有时……有时……有时……”是让学生进行说话写话练习的好句式。于是,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开展说话练习,在个人说、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了写话练习,学生在语言方面得到了锻炼。
2.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练习
《蜜熊》一文描写了蜜熊名字的由来、外形特征、生活习惯、最喜欢吃蜂蜜等内容。学了课文后,学生们对生活在热带森林的蜜熊很感兴趣。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一个说话写话的练习:“蜜熊真 , 。”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生们有的灵活地运用了课文中的语句:蜜熊真可爱,脸庞上竖着两个圆圆的大耳朵,嵌着一对明亮的小眼睛,有一条和它身体一样长的大尾巴。有的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概括:蜜熊真独特,白天躲在枝丫间睡大觉,晚上开始行动,是夜行性动物。有的在学了课文的基础上发挥了想象:蜜熊真聪明,它会趁主人不在时,悄悄地用自己的大尾巴去粘蜂蜜,瞧,那大尾巴多利索呀,只要伸进蜂巢灵活地转几下,就大功告成了。蜜熊真有趣,一边吃蜂蜜一边不停地咂嘴,好像在说:“味道好极了!你是不是也想来尝一尝啊?”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纷纷交流,在语言方面有了很大的收获。
3.采用不同形式,拓展训练
学完了《荒芜的花园》这篇课文,同学们对课文中主人公贝尔太太的命运有所感触,深深地体会到:自私的人只会感到孤独寂寞,把自己的快乐与别人分享,会得到更多的快乐。学了课文后,大家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于是,我让学生进行了续写,把主人公贝尔太太改变了自己的所想所为以后的快乐情景描绘出来,这是一个很好的续写练习,不仅使课文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更使学生得到了写作锻炼。另外,对其他课文,我还让学生进行了一些不同的写话练习:《鼠狐猴》一课让学生以“鼠狐猴的自述”为题,选取鼠狐猴的一个方面作介绍;《完璧归赵》一课设计了“我评蔺相如”的写话练习;《我喜欢小动物》则根据课文的内容说说写写“我与小动物”的趣事或傻事。
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根据不同的课文设计不同的写话写段练习,经常让学生练练笔,学生将受益非浅。
其实,我们的教材中蕴涵着无穷的矿脉,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利用。只要我们善于把握教材,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材优势,紧密结合学生生活,适时地进行说写训练,那么对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语言、思维的发展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家良.小学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徐家良、陈留美.小学语文教学手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