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探讨
孙 艳
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往体育课程教学沉闷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新课程改革前的体育课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视了心理效应,而今许多教师在上体育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生理效应,不重视运动负荷的适宜安排。其实,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体育课就必须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这也是评价一节体育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运动负荷的认识
所谓运动负荷,就是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按其对人体产生刺激的性质,我们又把运动负荷相应地分为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两方面。运动负荷,在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中都是关键问题。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学生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学生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因此,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的负荷是对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更是评价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往往直接关系到一节课是否成功,是否达到目的。
二、影响体育课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
1.受运动时间的影响和项目特点的影响。运动时间是指一次体育课练习的总时间或每个练习的间歇时间,在保证一定的合理强度和密度的同时,练习时间持续的长短直接关系着运动负荷的大小。如果一节课,学生长时间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负荷就偏大。而不同的活动项目对学生身体的影响也不同。如学生在做后滚翻时,所受的心理负荷较大,而运动负荷却不大;障碍跑时,不仅全身运动负荷很大,而且心理负荷也较大;连续立定跳远,运动负荷较大而心理负荷却较小。学生参加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一般两种负荷均较大。
2.受运动强度的影响。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在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走、爬、投掷等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
3.受练习密度的影响。练习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的次数,它在运动负荷中反映时间和数量的关系。练习密度是否合适,较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运动负荷,一般与运动负荷一般成正比。
4.受学生的个别差异的影响。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指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的个别差异。在体育课上,往往相同的练习对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快速跑完60米,有的学生心率达到180次/分以上,有的学生仅170次/分。
5.受教师的教学内容、教法和组织措施的影响。教师组织体育课内容的难易是否合适、是否具有趣味性、组织措施是否得当、讲解示范是否正确形象、生动、规范等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学生的运动和心理负荷。如教学中分组太少而导致学生长时间的等待,从而使运动负荷过小;如练习的间歇时间太少,又使运动负荷过大。
6.受机体供能特点的制约。上午的体育课一般都安排在第三、四节比较多,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脑力劳动以及多次课间活动之后,学生的机体能量供应状况一般不是很好,在较长时间的紧张、激烈活动中,有的学生会出现低血糖现象。因此,上午第四节体育课,不少学生会出现饥饿感。下午第二、三节上课,学生的状态会比较好。
此外,教师的教态、教具、环境、气候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
三、合理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的策略
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总的来说,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随着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根据学生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生理规律,可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
1.课前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教师在体育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密度的教材。因为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类型的体育课,其运动负荷是不同的。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可以运动负荷大和运动负荷小的练习交替安排,确定任务时新教的知识、技能不宜太多太难,且必须富有趣味性。例如,一年级教师为了发展学生听信号调节运动的能力,培养其灵敏协调素质,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体育游戏。第一轮是学生听教师的信号沿逆时针方向绕边线快跑后“找朋友”。第二轮变化为学生听信号双脚沿边线行进跳,第三轮则变跳跃为竞走。学生跑、跳和竞走的时间和距离,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显然,教师的教材安排是较合理的。
2.合理调节运动负荷
一般一节课的运动负荷模式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教师要根据人体生理机能能力活动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器械、气候等合理确定课的运动负荷曲线。对运动负荷总的要求是从逐步上升到一定程度,保持一段相对平稳,然后再逐步下降到相对安静。但由于影响生理负荷的各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因而每节课的运动负荷曲线就要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合理确定。不管采取哪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如课的主教材部分的前半部分是集中练习立定跳远,孩子初步掌握动作后,可结合快速奔跑加两次立定跳远约1.5分钟,后半部分就可安排运动强度较小的由走组成的平衡游戏。
3.灵活运用教法
由于体育课是以直接的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体育课时应精讲多练,应使学生的练习密度在课的总密度中占最大的比例。为了加大学生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可增加学生练习的次数,扩大其活动范围,增加障碍物,提高练习难度。反之,如学生的运动负荷已较大,则应通过缩短其练习的时间和距离,变同时练习为分组轮流练习或相互观摩,改变练习的内容,缩小活动的范围,减少障碍物等手段来降低学生的运动负荷。
在各个年级,尤其是低年级,教师应尽量多地采用游戏的形式来组织体育课,但所选的体育游戏或游戏形式绝不仅是娱乐性的,而应是针对性强,为体育教学服务。在低中年级可多采用竞赛法,以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效果,还可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
组织措施也是影响学生运动负荷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合理组织和调动队伍,避免让学生过多排队等待和变换队形。竞赛性游戏应分组较多,以增加学生活动的机会和激发其参与意识,避免学生因等待时间太长而产生厌烦情绪和注意的分散。同时,应尽量避免采用让学生纯静止休息的方法,而应巧妙地把教师的讲解、示范、交代任务、评价、学生分组观摩等时间同时作为学生的休息时间。
4.充分利用场地、器械
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利用率,多采用分组活动和分散活动。如器械不够,则可采用分组轮换型或循环练习型等形式,以加大学生的练习密度。此外,安排运动负荷时还应考虑季节和气温因素。在炎热的夏季,可适当降低学生的运动负荷;而在寒冷的冬季,则应适当增加学生的练习密度(但运动强度仍不应太高)和运动负荷。
体育课必须有适宜的运动负荷,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略心理效应是有失偏颇的,而不再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是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牟先涛.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解决运动负荷的思考[J],体育教学,2007(2).
[3]顾渊彦.体育课运动负荷测定有待完善[J],体育教学,2007(2).
[4]吴宏健.新一轮体育课改革带来的困惑和误区[J],体育学刊,2005(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