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建议趋向一致,是怎样

教学建议趋向一致,是怎样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2年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建议“在学习计算面积时,必须实际练习测量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面积。例如:课堂内地面和黑板的面积,课堂窗口的透光面积,学校菜园、花园的面积,一块场地的面积等”。1952年《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必须从直观教学开始”,要求教学要借助直观,这和儿童的认识规律是一致的。以上两点对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的启示是,一要加强对面积算法的“再发现”探究过程。

2.3 教学建议趋向一致,是怎样?

从大纲中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来看,有两点趋向一致。

第一,教学要和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经验相结合。早在1950年《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就提出,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利用实物计算,或指导儿童实地去做(如教尺秤升斗,必须用实物观察和实验;教地积,必须实地测量,或用手脚眼睛作概数的估计)。应充分利用课业用品和常见物品做教具。如在校内能选择适当地点,布置一些算术环境,如在墙上或地上表明长度面积”。1952年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建议“在学习计算面积时,必须实际练习测量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面积。例如:课堂内地面和黑板的面积,课堂窗口的透光面积,学校菜园、花园的面积,一块场地的面积等”。此后的大纲在教学要求或建议中都有相关的论点,并且在这一轮的新课程标准中也多次提到。

第二,加强操作,借助直观。1952年《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必须从直观教学开始”,要求教学要借助直观,这和儿童的认识规律是一致的。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建议,“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实物、教具或者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讲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含义。”显而易见,在当时已有一部分教育工作者自觉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成果,注意把知识结构与儿童的认知特点相结合,在实践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本次新课标中更是多次提出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的过程,并提出过程也是学习目标。

以上两点对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的启示是,一要加强对面积算法的“再发现”探究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发现直接用单位面积测量的局限性,然后通过操作与想象,把边的长度与摆放单位面积的个数建立对应,归纳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实践证明,通过学生自身活动所得到的知识与能力要比由他人直接告知的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快,同时也更善于拓展应用,还可以保持较长久的记忆。同时,发现是一种乐趣,这样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积极的学习情感。二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应用中进一步理解。在教学时,可以在引入、练习等环节中提出现实生活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达到意义理解。

可以说,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简单的,仅仅记住公式对于10岁左右的儿童来讲不是难事,但公式的记忆不完全是儿童学习的目的,理解和应用并且知道公式的源流、什么时候用公式、怎样用公式,把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才能成为有用的数学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