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名师示范培训的方式

名师示范培训的方式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名师示范培训为抓手,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和辐射功能,为广大农村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观摩平台,成为我国教师教育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公开课和研讨课两种形式分析名师示范培训的特征,旨在进一步提高该培训模式的有效性。有人说,“公开课好看”,这就是因为公开课的目的之一就是总结、提炼、推广优秀教师的经验。因此,说“公开课好看不好用”的教师,是没有明白公开课的研究价值取向,把研究等同于移植,这是错误的。

第四节 名师示范培训的方式

作为一种稀缺的教育资源,名师是一笔珍贵的社会财富。以名师示范培训为抓手,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和辐射功能,为广大农村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观摩平台,成为我国教师教育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公开课和研讨课两种形式分析名师示范培训的特征,旨在进一步提高该培训模式的有效性。

一、公开课

公开课,又称为展示课或观摩课,通常是指开课教师经过认真准备,面向来自不同地区或学校的听课教师开设的课。相对于常规课而言,公开课具有组织性、规模性的预设性的特征。组织性是指公开课一般由学校或教研部门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规模性是指敞开教室、邀请一定数量的教师进入教室听课;预设性是指上课教师一般需要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对教学环节进行精心雕琢。但究其本质而言,公开课应是带有研究任务、演示研究过程或展示研究结果的课。这种研究,是在开课教师个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于其他教师的参与、进行某个专题的系统的课堂研究。

公开课的核心价值取向是问题研究,就是在基于教学问题意识的前提下,对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开设的课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释疑解惑,明理求真。相对于常规课而言,开课教师、观摩教师(专家)对观察到的现象与本源的关系,本节课教学涉及的教材、教法、学生活动、课堂评价等与课程范畴相关因素进行交流、探讨是公开课最大的亮点。这种研究既是教师为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进行的行动研究,又是在专家参与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质的研究。

首先,这里的课堂研究是基于真实教学问题的研究。真实的问题来源于课程、教材、教法、教师、学生等与课程相关的领域。有价值的教学问题应该是如何真正促进儿童有意义学习的发生。比如在新课程实施以来,围绕课程理念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体现,问题情境设计中生活性与科学性的矛盾与统一,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有效组织与教师教学预设的张力,学生学习经验和教师教学知识之间的耦合,尤其是教师活动过程的有效管理及对活动结果的评价等,这些都是课程改革中教师遇到的普遍问题。公开课的开设如果能围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那么这些来自教师工作实际中的问题或课题更能引起听课教师的共鸣,激发教师探究的欲望,也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进。因此,研究是基于课程理论的应用或尝试的主题式研究,公开课则是为探索课程理论的实践性以及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渗透课程理论而开展的课程实验,包括研究课程理论在实践中运用的适切性,研究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缘等。因此,公开课的研究应是主题性的教学研讨。

其次,课堂研究也是一种基于探讨教学规律,推广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质量的研究。有人说,“公开课好看”,这就是因为公开课的目的之一就是总结、提炼、推广优秀教师的经验。这些优秀教师通过长期的实践、反思、学习,形成了独具个人教学风格的教学模式,需要通过公开课的形式推广,需要通过公开课的研究,引领其他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当然,这种学习不是简单的移植,不是照搬照用,而是学习名师的研究精神、借鉴名师的研究方法,通过观摩学习建构个人的教学知识意义,并在实际教学中用于反思个人的教学实践。因此,说“公开课好看不好用”的教师,是没有明白公开课的研究价值取向,把研究等同于移植,这是错误的。公开课的研究是一种行动研究,是教师为了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讲究教学艺术而进行的行动中的研究,所以对公开课的研究不能仅限于现场,不能只满足于学到一些“套路”,应在现场研究的基础上带着某种成功的雏形或者“变异”的问题,回到教学岗位上后,再进行深入、系统的反思性实践和提升。

因此,具有示范意义的公开课是在深入研究课堂教学逻辑的基础上完成的,在示范培训中,通常具有以下三个功能:

一是教学经验分享。作为一种培训方式,公开课提供了一个智慧交流、经验分享的平台。开课教师及听课教师既要运用个人经验阐述所观察、所思考的课程现象与本质,又要以开放的心态,怀抱共同学习和分享的愿望参与交流探讨。首先,通过公开课提炼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由于知识积淀、观察视角的差异,教师对教学问题的感知、表征及剖析的策略存在差异。其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处于孤立的工作状态。这种状况使得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受到局限。因此,以公开课作为课例研究,利用集体智慧碰撞,通过观察、反思、实践,不断审视个人教学经验的局限性,实现个人教学知识的转型。

二是对话交流。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间的合作。公开课后的教师间研究,是一种为了解决共同面临的课堂教学问题、改进教学而组建的课堂观察合作体。它要求教师以求同存异、尊重多元的心态进行合作。首先,教师通过对话、倾听、讨论等交流方式,开展多样化的合作。教师之间的对话,不仅要“基于尊重、公正、欣赏的态度接纳他者”,而且要“坚持包容、尊重的价值理念,崇尚反思、批判、对话和理解不同观点的价值规范”。巴赫金认为,对话是“在各种价值平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其次,对话交流应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开课教师、评课教师首先要理解彼此处理方式、思考设计的初衷。这种理解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是基于人格宽容、学术自由研讨境界下的认同。第三,对话交流应有更多不同的声音,彼此有更多的批判意识。那种一言堂或简单用好坏来评价的评课,不是真正的研究。所谓批判,不是简单否定,应该是基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评价,是学术争鸣中的争锋,是带有理论指导或成熟经验下的批判。批判在于认清本质,在于寻求最优化的方法,进一步厘清教学实践与课程理论之间的关系。

三是完善自我。教学过程中知识意义的建构性和生成性,需要教师具有开放的心智模式,进行积极的自我建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个人经验的反思和积累实际上是教师对自身已有知识结构的一种重组,是一种成人学习的发生发展过程,正是在这种“实践——经验积累——反思——再实践——经验改造、重组——再反思”的不断往复的知识结构重组与学习的从平衡到不平衡的推动过程中,教师获得了自我成长与发展。

二、研讨课

研讨课一般由名师主持,以体现教学的引导性。通常参与培训的教师人数比较少,一般为6~7人,体现小班化教学的特点。教学形式有阅读、讨论甚至是辩论、书面作业和专题报告等,体现问题研究的特征。通常是围绕某个专题,由名师布置学员在课下看一些资料和文献,作理论准备。课堂上名师和学员就阅读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训练。课题的理论和方法准备完成后,个人独立完成一项比较大的专题设计。

由名师主持研讨课,主要有以下目的:一是实现名师与学员之间的对话,架设名师与学员间沟通互动的桥梁,缩短学员与名师教授之间的距离,使学员从培训的开始就有机会观摩名师的教学艺术,亲身感受他们的魅力风范,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为人、为学、为师之真谛;二是可以为学员创造一个在合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启发学员探求教学世界奥秘的兴趣,训练学员在团队中交流表达能力,初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员从入学伊始就体验研究型学习方法和学习氛围,尽快适应研究型教学培训的学习环境,为建立基于教师指导下的探索研究的学习模式奠定基础;三是尝试和创新一种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师生互动、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的研究型教学方式,并期望其成为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教学模式,以推动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方式向研究型教学培训模式的转变。

研究表明,要提高上述研讨课的课程质量,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高质量的研讨课要有高水平的研究课题支撑,研讨课的重点在研究,只有高水平的研究课题,才能使学员站在高起点,从而获得高水平研究能力的锻炼。②高质量的研讨课十分重视研讨材料的选择与组织,既要通过引导学员广泛阅读,将他们带到学科前沿;又要注意材料选择的针对性,训练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课题研究能力。③高质量的研讨课具有民主宽松的学术研讨环境,为学员与名师的对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氛围,使学员能够直接接触课堂教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并得到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的熏陶和训练。这种研讨课,名师和学员都以双重身份共同研讨,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研究者,还是评价者;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同时还是实践者。

以名师主持研讨课的教师培训,更加突出强调“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基本研究能力,以名师引导激发研究兴趣,以互动启迪自主学习,以鼓励质疑倡导探索精神”的基本特点。因此,在培训方案实施过程中,我们对如下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

一是课程定位。研讨课是在实践培训环节面向学员的必修课,主体是教学艺术高超的知名教师和参与培训的小组学员。研讨课不仅要让受训学员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员经历认知过程,强调名师的引导和学员的充分参与和交流,启发学员研究课堂教学的兴趣,培养学员的研究能力。

二是课程专题。学员研讨课的专题选择是课程的关键。任课名师在选题时应考虑学员特点,重在激发学员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所选专题可以涉及综合学科领域,鼓励交叉学科选题,由于课程学时的限制,一般建议结合名师承担的教学课题或项目,选择名师有一定深度研究的具体专题。

三是任课教师。学员研讨课的任课教师由热爱本学科教学的知名教师担任,要求在培训期间定期与学员见面,确保与学员接触、交流的时间。名师的主要责任,一是根据学员特点,选择能激发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的课程专题,介绍必要的教学知识;二是组织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员主动参与,指导学员学习和研究。

四是教学形式。在名师主持下,围绕某一共同感兴趣的专题,通过名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交流互动、口头及写作训练,以小组方式边学习,边讨论。可以根据需要,安排实验、参观、调查等教学活动。鼓励名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培训效果。

五是考核方式。学员研讨课的考核方式由任课名师确定,一般不采用书面考试方式,而代之以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说课、课堂观察、评课等书面报告。

研讨课作为一种培训方式,其课程建设处在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对于授课教师来说,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一直习惯于传统培训的学员来说,对这种新的培训形式与教学模式也不一定完全适应。从首次开课至今,师训部处始终关注着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不断推进有关的制度化建设,推广研讨课的课程理念。每学期课程结束,都会组织已经上课与即将上课的名师座谈会,交流经验,集体备课,已先后组织了五次交流研讨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保证研讨课的不断发展,师训部向名师所在培训基地学校划拨专门课程经费,并将研讨课的开课情况作为考察基地教学工作评价体系的指标之一。在课程评估与质量监控方面,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设计了研讨课专用学员满意度调查问卷,并召开学员座谈会,倾听学员意见,同时还派出理论教师到学校随堂听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