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不等式的性质[2]
2009年10月30日,浙江省“百人千场”送教下乡活动在衢州市常山县三衢中学举行。此次活动特邀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上虞外国语学校李福军老师执教“不等式的性质”(范良火主编:《数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李老师以学生的争辩创设情境,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生长点作为教学突破口,通过类比,并让学生展开讨论,逐步深入,练习题设计体现了多层次,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参与了教学,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收获,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实现了学生数学知识的动态生成,很好地体现了浙江省《初中学科教学建议》所倡导的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
一、教学过程简录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请你做法官(播放音频并用PPT展示):
小A:我的年纪比你大,你以后应该叫我一声哥。
小B:哼!看把你给得意的,现在你是比我大一点,说不定3年后,或者是10年后,我的年纪会超过你呢?
小A:下辈子吧,不要说是10年以后,哪怕是n年以后,这年纪你是永远也跟不上我了……
小B:那不见得吧。
……
师:真的是“那不见得吗”?你认为呢?
生:(很是兴奋)小A有道理。
师:为什么呢?你能借助数学的方法加以说明吗?
生:可设小A年纪为a,小B年纪为b,则a>b,只需判断a+3与b+3和a+10与b+10的大小。
师:(PPT展示过程中的式子)这就是今天要共同探讨的——不等式的性质。
(二)复习旧知,引发类比
师:下列结论成立吗?
(1)如果a=b,b=c,那么a=c
(2)如果a=b,那么a+1=b+1
(3)如果a=b,那么3a=3b;a÷2=b÷2
生1:(1)、(2)、(3)式都成立。
师:我们把第一条性质称为等式具有可传递性,你能用文字把等式(2)、(3)的两条性质来叙述吗?
生2:叙述等式可加减性。
生3:叙述等式可乘除性。
师:(将等式性质列表展示)那么不等式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
(三)运用类比,探索新知
师:如果将(1)式中的“=”都换成“<”,结论还会成立吗?即:如果a<b,b<c,那么a<c成立吗?你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出类似的事例吗?请同桌相互讨论后作答。
生1:大象比老虎重,老虎比狗重,那么大象也比狗重。
生2:爷爷年纪比爸爸大,爸爸年纪比我大,所以爷爷年纪比我大。
生3:我比同桌高,同桌比旁边的同学高,所以我比同桌旁边的同学高。
……
师:大家都能结合身边的事例来说明,分别从重量、身高和年纪来说明,老师也准备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展示1:天平比较重量;展示2:军训列队照片;展示3:军棋的游戏规则)确实现实生活中的好多事例都能说明不等式具有可传递性。当然,我们也可借助数轴来说明。
师:(画数轴)数轴是一种很重要的工具,在不等式这一章中要多次用到,即可将不等式的数与数轴的形结合起来。(将结果归纳,列入对比的表格中)
(四)继续探究,实现迁移
师:如果a<b,那么a+c<b+c成立吗?
练习:先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不等号并观察,再验证你的猜想。
3<5 7>4
3+2_______5+2 7+(-3)_______4+(-3)
3-2_______5-2 7-(-3)_______4-(-3)
上述不等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1:如果a>b,那么a+c>b+c,a-c>b-c。如果a<b,那么a+c<b+c,a-c<b-c。
生2:不等式也具有可加减性
师:你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类似的事例吗?请同桌相互交流。
生1:我的苹果比同桌多,现在再分别给我们2个,我手上的苹果还是比同桌多。
生2:爸爸年纪比我大,不管是多少年后,他的年纪始终要比我大。
……
师:很好,我们不光举出了一些例子,还把上课开始时的争论问题都解决了。
师:(画数轴)不等式这一性质也可以在数轴上表示,这过程像初一时学过的哪种变形?
生:类似于初一学过的平移变换。
通过表格的对比列出不等式基本性质2。
初级阶段(趁热打铁):直接用性质判断
练习:请用适当的不等号填空:
(1)因为0_____1
所以a___a+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
(2)因为(a-1)2_______0
所以(a-1)2-2__-2(不等式基本性质2)
(3)如果a≥b,b≥c
那么a___c(不等式基本性质1)
变式:如果a≥b,b>c
那么a___c(不等式基本性质1)
再将变式中的不等号用其他不等号替换,再进行一系列变式训练。
(五)层层推进,深入探究
师:如果a<b,那么ac<bc成立吗?a÷c<b÷c也成立吗?请展开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1.猜测:如果a<b,那么ac<bc成立吗?_______
a÷c<b÷c也成立吗?_______
2.探究:
(1)请用适当的不等号填空,再思考
8__12 -4__-6
8×4_12×4 -4×2__-6×2
8÷4_12÷4 -4÷2__-6÷2
思考:如果a<b,那么2a<2b成立吗?
(2)请用适当的不等号填空,再思考
2__4 -3__-6
2×(-2)___4×(-2) -3×(-3)___-6×(-3)
2÷(-2)___4÷(-2) -3÷(-3)___-6÷(-3)
3.思考:
(1)如果a<b,那么-2a<-2b成立吗?
(2)如果a<b,要使ac<bc成立,应补充什么条件?_________(
3)如果a<b,且c<0,那么ac___bc.
4.交流:反思你原来的猜测,并跟同桌交流你现在的观点?
在学生完成填空独立思考并进行相互交流后:
生1:一开始我猜测是成立的,但后来发现不对了。
生2:如果a<b,要使ac<bc成立,必须要补充c>0这一条件。
生3:如果a<b,且c<0,那么ac>bc。
生4:分两种情况叙述了不等式的性质3。
师:(展示对比的表格)从上面探究,你认为能否把等式的可乘除性直接推广到不等式?
生1:不可以,只有当c>0时可以直接推广。
生2:当c<0时,需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六)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第一层次(小试身手)
已知a>b,请你用不等号填空:
(1)a-3____b-3 (2)-0.3a___-0.3b (3)
(4)b÷3____a÷3 (5)2a___a+b
师:在肯定学生小试身手环节的表现后,对(4)(5)两题进行再说明。
第二层次(火眼金睛)
判断题:
若a>b成立,那么ac>bc也成立。 ( )
若a>b成立,那么ac2>bc2也成立。 ( )
若a>b成立,那么a(1+c2)>b(1+c2)也成立。 ( )
若ac2>bc2成立,那么a>b也成立。 ( )
第三层次(融会贯通)
例题:已知s>t,请你比较2-3s与2-3t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教师板书并讲解后让学生板演)练习:已知x≤y,试比较下列各式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1)2x+1与2y+1 (2)1-与1
第四层次(灵活应用)
一题多解:若a<0,比较a与2a的大小。
师:由a<0变形为a___2a,左右两边进行了怎样的变换?
生:相当于两边各加了a。
师:(完成板书后)如果从结论a___2a出发,发现这式子两边都有哪个部分是公共的?
生:都有字母a。
师:如果两边都除以a,式子将有何变化?
生:1__2。
师:从这一过程你能得出新的证明方法吗?
师生共同完成新的证法。
师:继续介绍用数轴的方法来比较。
第五层次(触类旁通)
例题另解:因为2a-a=a 又因为a<0
所以2a-a<0 ①
所以2a-a+a<0+a(不等式基本性质2)
即2a<a ②
师:比较①、②两式,如果将①式直接变形成②式,这类似于解方程中的哪种变形?
在不等式中是否也可以进行类似的变形呢?
生:类似于解方程中的移项,不等式变形中应该也可以吧?
师:很好,在不等式能否进行类似的移项,那要下节课再讲。
第六层次(请你出题)
你能根据不等式x>1变形出一组新的不等式吗?
要求:能说出变形得到的不等式成立的理由;变形得到的不等式在类型上要求不能重复;尽可能多地用到不等式的性质。
(七)梳理总结,完善结构
(略)
二、点评
(一)类比思想贯穿始终
美籍数学家波利亚在其名著《数学与猜想——数学中的归纳和类比》中提出:类比似乎在一切发现中都有作用,而且在某些发现中有它最大的作用。同时还特意引用开普勒的名言“我珍视类比胜于任何别的东西,它是我最可信赖的老师,它能提示自然界的秘密……”这是第二章的引入语,由此可见类比思想在数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在本节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整式性质的回顾,再对不等式的性质进行逐条类比,并通过猜测、验证、探究、思考、交流等环节,让类比思想贯穿始终。同时通过类比将等式的知识很好地正迁移到不等式,对有可能造成干扰的负迁移,也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究、相互交流、析误比较及不同层次的练习加以纠正和强化,既强化了类比思想,又促成了知识的正迁移,并通过类比、概括、比较,将新知识很好地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去。
(二)教学设计匠心独具
综观整个教学设计,可谓设计紧凑,层层深入。引入部分,以学生的争论开始,既把握住数学本质,又深深地吸引住学生;不等式的每个性质的得出又通过等式性质的类比展开;练习的选择又是以学生的知识生长为依据,层次分明,层层深入,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合作探究部分设计较为精致,先让学生猜测,再让学生验证、探究、思考、交流,而且问题设计得较为合理,既能让学生很容易上手,又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而“触类旁通”和“请你出题”环节既使本节课有很大的开放性,又为以后新知的学习打下伏笔。整个过程贯穿“类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同时也非常注重“数学生活化”思想。
(三)现代教学媒体和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
整堂课中,现代媒体的教学辅助功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无论是引入部分学生争论的音频播放及对话文字的同步播出,还是现实生活中不等式传递性例子的图片展示,特别是贯穿始终的等式与不等式性质的列表对比,更是体现了多媒体无可替代的大容量和直观性。而“合作探究”又通过合作题的纸质发放,能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使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有用武之地。当然,最出彩部分是“请你出题”,教师先进行观察,选择有代表性的答案进行投影,再投影事先准备好的几种情况,让学生进行辨析;特别是不等式性质的混合应用,经过教师提示后,学生还未能完成时,教师又能以事先准备好的答案放入,确保学生知识生成的更为全面,使教学效果更好,实现了课堂中教学预设和生成的有机整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