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K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竺乐庆[1] 魏贵义[2] 凌 云[3]
(浙江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摘 要:本文对OAK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分析了开放式教育、国际化教育和知识融合型教育的特点,总结归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规律,提出OAK教学改革的方法与思路,初步形成了OAK模式计算机工程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组织实施框架,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OAK(Open、internAtional、Knowledge-fusion)模式;人才培养;工程应用型
一、引 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多样化,尤其对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工程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知识、能力和素质是工程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三大要素。然而,我国本科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及素质培养的问题。虽然许多工科类高等院校一直认为自己培养的是工程型高级人才,但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轻人才培养模式的复合性和综合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不同领域中的创新技术与工程应用已经成了计算机学科发展的重要源泉,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体系也逐渐呈现学科融合的趋势,人才国际化竞争趋势越来越明显。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无法紧跟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步伐,存在如下主要问题:(1)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跨专业、跨领域的知识,尤其缺乏行业业务知识;(2)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企业应用开发的需要存在差距,就业需要经过企业再培训;(3)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与实际工作结合不密切,导致创新动力不足和创新实践机会少;(4)国家化意识和能力不足,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不能满足企业应对国际信息技术产业转移产生的人才需求,如从事信息技术的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能力弱。
国外的高等教育机构非常重视实践教育,在工程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其中几种典型的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德国FH“企业主导型”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英国“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推动型”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加拿大CBE(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的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FH是德语单词Fachhochschule的缩写,由Fach(专业)和Hochschule(高等学校)两部分组成,FH是德国的一类以培养工程型高级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学府,注重实践教学,企业的主导地位是其实践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英国的以资格证书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实践教学与经济发展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以适应科技发展及市场需要,确保了实践教学质量和工程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加拿大的CBE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基础,其最大特点就是不从传统的“学科本位”模式出发,而是从围绕着从事职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来制定培养方案,决定教学方法、步骤、内容及考核方式,从而保证学生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的较高实践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在借鉴国外成功的实践教学模式、充分调研企业需求的基础上,针对国内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面向计算机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开展“开放式教育(Open)、国际化教育(internAtional)、知识融合教育(Knowledge-fusion)”的教学模式改革,简称为OAK模式。OAK模式的首要目标是解决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人才应用能力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对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示范作用。
二、OAK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特征
通过在计算机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开展的大量的探索性工作,本文首次在教学改革中提出了“开放式、国际化、知识融合”的教学理念。适应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学生、技术、企业”为研究的核心,将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体现“需求驱动、技术引领、产学研合作发展”学科发展思想和“开放、国际化、知识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一)开放式教育(Open)
通过开放式课堂、开放式实验、开放式实践、开放式考试等方法实现。目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密切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将封闭式教育转变为开放式教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直接了解社会和企业需求与发展。
1.开放式课堂。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式课堂中教学观念封闭、教学空间封闭、教学手段封闭、教学内容封闭、教学评价封闭等特点所造成的人才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缺点。
2.开放式实验。开放式实验教学将实验内容实行模块化整合,分为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研究型等多种,并在时间和空间上向学生开放。实验教学的重点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转移,倡导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包含3方面的含义,即时间的开放、内容的开放、实验室资源的开放。通过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可以促进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开放式实践。开放式实践是把教学系统和社会系统结合,实现理论到实践之间的系统融合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是开放式教学模式建立的突破口。通过与校外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践实验基地,培养人才与输送人才相结合,使企事业单位与学校共获双赢,同时可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促进实践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4.开放式考试。开放性学习的特点是学习目标的整体化、学习过程的个性化和学习评价的多元化。根据这些特点,组织实施开放式考试应体现基础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全面性和开放性相结合、主体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原则。
考试形式的改革必然导致考试评价多元化。开放式的考试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新表现,因此,与其相适应的评价方式必然是发展性的多元动态的综合评价体系。
(二)国际化教育(internAtional)
加强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访问、讲学,请外国专家、教师到中国来讲学。加强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在培养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出国留学,充分利用外国的教育资源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改善办学条件,招收外国留学生。
通过推进双语教育,使用外文原版教材等手段,首先营造国际化教育的语言环境。我院已有操作系统、汇编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等多门课程采用英文教材和双语教学。我校还聘请外籍英语教师为学生开设英语口语等实用语言课程。此外,我校与美、英、德、加、澳、日、韩等50多个国家的80多所院校和科研机构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与30余所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实施了教师互派、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科研合作等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每年都会选拔一批学生到上述国家交流学习,加强学生跨文化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学校的“蓝天”计划则每年资助50名以上校内教师赴国外研修访学,从师资力量方面提升国际化教学的质量。我校从2009年开始设立“浙江工商大学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在长短期留学生教育的层次和规模上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尤其在学生交换和口语促进项目等方面处全省领先地位。
(三)知识融合教育(Knowledge-fusion)
知识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提出了许多仅凭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难题,多学科协同攻关、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日益凸显,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知识融合通过知识体系的交叉融合、课程知识的适应、教学方法的适应等方法实现。根据技术发展和区域经济变化的快速性,以及新型技术与服务模式的不断出现,专业培养计划可动态调整与适应,将培养计划的相对僵化转变为动态适应。
知识融合不是多门学科知识简单堆积起来的拼凑过程,而是“有机融合”。我校有工商管理、财务与会计、统计与数学、经济、金融、艺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信息与电子工程等学科,将以上学科互相渗透、有机融合,构建面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学科学术环境,从而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活动。知识融合教育可以通过设置交叉学科课程、组建学科群科研团队及多学科环境下的学生创新中心、推进多学科环境下的产学研合作培养、创建多学科环境下的学术交流平台等途径实现。如我院的信息管理系统课程可以与工商管理、财务会计学科交叉设置,电子商务类课程又与金融、经济类学科交叉,而计算机动画则与艺术类课程密切相关,根据本院老师在科研方向上的特点,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动态调整,加强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建立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以确保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在组建科研团队时,根据科研项目的相关性,进行项目集成,打破院、系壁垒,按项目集群重组原则,组建以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为主,工商管理、财务会计、金融、经济、艺术等多学科科研团队。构建学科交叉渗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多学科科研平台。
三、OAK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一)OAK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建立如图1所示的学生、技术、企业“三位一体”的OAK人才培养模型。
该模型充分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学生、技术、企业”为研究的核心,将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体现“需求驱动、技术引领、产学研合作发展”学科发展思想和“开放、国际化、知识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在学生、技术、企业“三位一体”的OAK人才培养模型中,创新人才培养包含三条主线:1.企业。依托企业真实的业务、数据和环境,学习和研究企业的新需求、新模式、新发展;2.技术。依托学科(专业)的理论模型、数据平台和技术方法,学习和研究适应企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工程方法;3.人才。依托学校(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试验环境,优化和提高人才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
(二)OAK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
基于本校的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叉的多个专业开展OAK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撑环境建设。包括进一步实施专业导师制、学生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开放试验;加强学科重点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实践课程总学分达到专业培养计划总学分的25%以上,确保每个学期都有至少1门课程需要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方向的多样性建设。加大选修课程学分数,选修学分占专业培养计划总学分的25%以上,在每个专业的培养计划中设立至少3个培养方向,选修课按照培养方向进行分类;学科交叉课程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每门课程安排3个学时的专家讲座,开展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的专家进课堂活动;改革课程考核制度,引入综合评价替代卷面考试,课程报告、论文、程序、实验等构成成绩的主体,参与学科竞赛取得成绩可替代相关课程学分。
图1 学生、技术、企业“三位一体”的OAK人才培养模型
四、结 语
本文对OAK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分析开放式教育、国际化教育和知识融合型教育的特点,总结归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规律,提出OAK教学改革的方法与思路。本校在OAK人才培养的理论创建和实践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在计算机学科与管理学科交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在浙江省教育厅及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支持下,我们在计算机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工作: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多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由企业参与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各种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等。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OAK模式计算机工程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组织实施框架,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崔玉玲,严迪新,班建民.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 (07):45—46.
[2]邓庆阳.应用型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 (12):99—100.
[3]杨爽,王忠民.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 (04):46—49.
[4]陈小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05):58—59.
[5]陈刚,何钦铭,陈越,陈丽.产学研一体的工程型、复合型、国际化计算机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0(15):47—50.
[6]李好好,卡尔·维尔海姆.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2):32—36.
[7]刘海燕.几种典型实践教学模式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5(06):82—83.
[8]刘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思考[J].现代电子技术,2006(20):52—54.
[9]陈安华,胡燕平,颜建辉,黄良沛.构建多学科融合学术环境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4):47—49.
【注释】
[1]竺乐庆,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与嵌入式转换。
[2]魏贵义,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分布式计算机与云计算、天线。
[3]凌云,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络分布式计算、电子商务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