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职业自我管理提升就业适任力[1]——以浙江工商大学应届毕业生为例
余 琛[2]
(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摘 要:本文采用自编和参考相结合的办法设计问卷,对浙江工商大学2009级的205名本科毕业生,进行了职业自我管理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职业自我管理水平一般,其对就业适任力能够产生影响,但综合测评成绩与就业适任力关系不明显。因此,我们提出:高校应该注重对学生自我职业管理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实践教学,通过体验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力图缩小教学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就业指导,以进一步提升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适任力。
关键词:职业自我管理;就业适任力;应届毕业生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由于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已经形成了一个越来越严峻的态势。因此,高校毕业生该如何获得更多的职业选择,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适任力和就业质量,避免就业起薪低、职业发展缺乏后劲、高分低能等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次调查意在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了解2009级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自我管理、就业前的心理状态,旨在预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适任力,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为今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和进一步改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调查对象和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的对象选自浙江工商大学食品学院、金融学院、外语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财会学院等9个学院的2009级即将毕业的201名本科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
样本分布状况主要通过性别和专业两个统计变量进行描述。样本的分布比较合理,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性别来看,男性67名,占33.3%,女性134名,占66.7%。专业分布如下:食品安全与工程专业59名,金融学专业34名,英语专业32名,工程专业14名;营销专业12名;工商专业10名;人力专业7名,会计6名;财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4名;数学与应用数学、社会工作、旅游、汉语言文学、国贸专业各2名;电子商务、网络、通信、行政管理、日语、法语、法学、城市管理、公共管理专业各1名。
对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测量。主要采用马跃如(2010)、龙立荣(2002)自编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问卷。并且,结合应届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对一些针对企业员工的字词进行修改,使之适用于高校应届毕业生。该子量表的信度系数是0.91。采用职业成功概念,作为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适任力的测量工具。尤其是主观评价的职业成功概念,适合任何职业阶段的职业成功评价。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职业成功主观测量方法就是Greenhaus等(1990)开发的职业满意测量量表。本研究对该子量表进行了信度检验,该子量表的信度系数是0.93。
三、研究结果
(一)因素分析及相关矩阵
前文提到的就业准备18个项目,由201名被调查者回答。根据结果,对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析出2个因子。总共解释了总体方差的66.61%的变异,说明已经包含了测量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并且此量表双维度结构清晰(因子分析结果表略)。根据因素分析结果,两个因素分别命名为确立目标和行动准备。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
检验了量表结构的信度和效度以后,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来描述变量间的相关性,表1列出了由Pearson系数描述的就业适任力、确立目标、行动准备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三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可见,被调查的应届毕业生的自我职业管理水平一般、确立目标低于实际准备;就业适任力水平显得比较低。
同时,我们认为:实习、担任过学生干部、学生社团、参加学校外组织的证书考试、辩论赛、创新创业大赛和跟老师做课题等都是就业的实际准备行动,可以引申为自我职业管理。回答参加过这个活动给分1分,并且累计计算参加这些活动的时间,得到一个实际的就业准备分值,将该分值与就业准备量表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确实存在高度相关,这说明用该量表作为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自我职业管理是恰当的。
(二)印证性分析结果
为印证学生自我职业管理(就业的准备工作)是否积极,我们设计了如下题目:投递简历给____家单位,参加了____次招聘会,
60名毕业生回答没有投递简历,投递给3家单位以上的毕业生共有36名,占17.7%;投递了4—7家单位的毕业生共有41名,占22.2%,投递了8家以上单位的毕业生有66名,占31.5%。78名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参加招聘会,参加过1—3次招聘会的毕业生有87名,占42.8%;参加了4—7次招聘会的毕业生有27名,占8.4%;参加7次以上招聘会的毕业生有11名,占5.4%。
为印证学生自我职业管理成效(就业适任力)是否理想,我们设计了如下题目:你参加过_次面试,有____家单位向你表示过录用意象。68名毕业生表示没有参加过面试,参加过1—3次面试的毕业生有73名,占32.9%;参加了4—7次面试的毕业生有33名,占16.3%;参加7次以上面试的毕业生有27名,占13.4%。91名毕业生回答没有意向单位,34名学生回答有1家意向单位,其余的均表示有多家意向单位。
可见,到目前为止,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准备工作以及成效(接收面试、有意向单位能代表成效)水平一般。该结论与前文自我管理水平和就业适任力比较低相互印证。
(三)自我职业管理与就业适任力之间的关系
本文运用强迫回归方法研究自我职业管理和综合测评成绩(以百分位作为测量手段)对就业适任力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表2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自我职业管理的两个因子中,确立目标的影响力相对比较小,而行动准备对就业适任力的影响更加明显。
但是,结果与一般直觉有差异的是:就业适任力与综合测评成绩的关系不明显,虽然,成绩变量也进入回归方程,说明一定程度上起着影响作用,但是,其回归系数非常小,即预测力非常微弱。
表2 自我职业管理、综合测评成绩与就业适任力的回归分析表
注:①控制变量为性别、专业;②*<0.05,**<0.01。
通过与毕业生的访谈,我们了解到:实习、担任过学生干部、学生社团、参加学校外组织的证书考试、辩论赛、创新创业大赛和跟老师做课题等都是学生认为对就业帮助比较明显的活动。这些活动中,表示参加过的,频次最高的是“完成小组作业”,163名表示“曾经参与过小组作业”,这与老师布置小组作业比较普遍有密切关系。其余活动汇总结果见表3。该表提示:辅修专业、跟老师做课题、参加辩论赛是学生参加得比较少的活动。因此,高校应该设法扩大这些活动的覆盖率,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从中受益。
表3 各种对就业有帮助的活动参加情况汇总
四、讨论和启示
针对毕业生存在的问题,高校必须进一步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来制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动手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创新精神的、积极进取的现代人才。
随着以知识和信息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组织的稳定性下降,企业组织的兼并、裁员、破产或倒闭层出不穷。职业管理的任务更多地落实到个人头上,职业自我管理显得尤其重要。自我职业管理是个人洞察自己和劳动力市场状况,形成职业目标和实现步骤,在职业生涯历程中获得反馈和职业提升的过程。但对调查数据分析后,我们看到: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自我职业管理水平和就业适任力表现并不是特别理想。而学生的自我职业管理(包括确立目标和实际行动),对就业适任力的影响比较明显,尤其是工作准备的实际行动。因此,本科教育应该侧重强调自我职业管理,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探索阶段的后期,是职业探索与进入组织的衔接阶段,该阶段的职业意识、自我管理意识、确立目标等,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均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大学本科教育应该肩负起对学生职业自我管理意识培养的重任。在教育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对他们未来的职业成功能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应该针对自我职业管理指导和培养,设置和拓宽相关的公共课程。
但是,学校的综合测评成绩对就业适任力的影响作用并不太明显。这个结果说明了目前的本科教育过于侧重知识的灌输和理论的提升。各种考试、各门课程的学习,未必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成功有着紧密联系。因此,本科院校的课程设计、培养计划的设计与修改都应该更多地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
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实习、担任过学生干部、学生社团、参加学校外组织的证书考试、辩论赛、创新创业大赛和跟老师做课题等对就业适任力很有帮助。而这些活动的共同点就是学生参与实践,自己亲自体验过程。可见,体验式的实践学习方式确实是培养学生的一种好途径。杨碧珍(2010)认为: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实际,尽早确立职业方向和目标,有针对性地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改革创新加大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增加了实践教学方式(张忠民,2011)。可惜的是,根据我们的调查:辅修专业、跟老师做课题、参加辩论赛这三项活动,大学生的参与率很低。说明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重知识灌输、轻实践锻炼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建议高校多组织辩论赛,提高覆盖面。并且可以建立导师制,提倡教师将科研与教学充分结合,引导具有一定科研潜力的部分优秀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让本科生有充分的机会跟着老师做研究课题。更重要的是:高校应该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注重教学改革,应该在不拘泥于我国当前的本科教育体制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本科实践教学框架安排,在不同时间段安排合理的教学实践内容,实现课程安排与教学实践安排、课内安排与课外安排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教师更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课程内容要紧跟和反映社会需求的步伐,将对社会变化的把握及时融入到教学中去,不断丰富、充实教材内容,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实际需要,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同时,充分结合当前本科教学的实际条件和经济社会的实际需求,从学校、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微观视角,进一步拓宽务实的本科实践教学方法,力争实现多方共赢,充分发挥各方的内在动力,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就业适任力,毕业生应该多学习一些就业技巧,接受一些就业指导。例如:学习面试的基本问题的回答方式以及如何回答面试官的问题,做好择业第一步;公关和礼仪方面的培训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用人单位面前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咨询人才测评机构能够对学生的能力和潜力做一个全面的测评。并且,授课教师在传道解惑的过程中,也应该帮助学生谋划自己的职业方向,使其提升职业自我管理意识。
总之,学校(包括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迅速行动起来,共同努力。我们的建议是:创新教育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规划就业课程,建立指导体系;充分开拓资源,搜寻求职信息;确立合理目标,克服心理问题;不断完善自我,增强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马跃如,程伟波,陈捷.高科技企业经理人职业生涯管理结构维度的实证研究—以湖南省18家高科技企业样本为例[D].中南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7.
[2]龙立荣,方俐洛.企业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及关系[J].心理学报,2002,34(2):183—191.
[3]杨碧珍.从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引发的思考[J].宜宾学院学报,2010,11:105—107.
[4]张忠民.论法学本科生就业难与实践教学的关系[J].现代阅读,2011,5:5.
[5]Greenhaus,Parasuraman S,&Wormley W.Effects of Race on organizational experiences,Job performance evaluations,and career outcom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0,33:64—68.
【注释】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编号70972135。
[2]余琛,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