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说起
王宏理[1]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摘 要:对高校教改,有专家仍停留在批评“满堂灌”,而一味要求多媒体。其实有些现代化教学把学生当作看图说话的对象,将“互动”变成无谓的口舌之争。不明了关键在授课内容,课间课外是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更因舆论界过度宣传就业难,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混淆学习目的性。
关键词:满堂灌;心灵互动;延伸教学
从小学教学到大学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最为人诟病。“满堂灌”是个贬义词,所以是容不得翻案的。
不过,既要摒弃这种有害的教学方法,首先应该了解到底害在何处。有专家为其作了诊断:一是教师一味讲解知识,让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机器;二是教师只顾自己讲课,唱独角戏,学生成为看客;三是教师顾自板书,让学生成为抄字工;四是教师讲了大量知识,必然要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学生自然成了考试机器。如何治疗此病呢?专家又开出良方:一、首先要教知识;二、要教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三、要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四,要教学生开动脑筋,激发其探索精神。
以上似乎是一个完美的诊治过程,但仔细想来,问题不少。如果前面诊断的是授课方法,后面的处方也该是授课的方式方法才对,怎么又只是玩虚的讲理念?而且这些理念并不与所谓的“满堂灌”教学法相排斥。
有的专家还批评:如今有不少大学教师,上课即在讲台上(意思是不肯一边讲一边走到学生旁边)讲课,下课就走人。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其实用不着教师,直接给学生播放教学录像即可。
但若如此简单看待这种教学方式,那倒可说句抬杠的话:是否给演员表演录像后,演员也都可下岗了?霍金只会用一个手指点键盘,之后只能靠眨眼睛来打字,并无任何表演性。看其操作艰难,甚至是种受罪。但为何不让他将想表达的意思打出来,公布在报纸上或直接群发到每个人的邮箱里?何必要花重金不远万里请来中国呢?
谁都知道,采用何种教学方式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你的授课具体内容。教师在讲台前授课,本来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是大多教师最常采用的不可或缺的方式。所谓不同的方式,主要是在讲授过程中采用其他的辅助手段,但如今有些专家把形式与内容混为一谈了。我们就从形式角度归纳一下常见的几种教学方法,大约是:
一、传统或老式的口头讲课,或者再配合必要的板书;
二、讲课中配合播放图片资料、录像甚至电影片段;
三、师生互动式的教学,如学生参与讨论(如举手发言),最典型的即分甲方乙方(或正方、反方)进行辩论;
四、社会实践活动。(按:本人属纯文科教学部门,故不涉及其他如实验室等教学手段)
看此四种,第一种即是我们今日所不屑的满堂灌。不过,将几种放在一处,我们显然可看出,“满堂灌”还是最基本也应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其他任何一种方法无可取代的。
我曾参与本校与外校青年教坛新秀的教学观摩活动,看几场后,有人问起感觉如何,我说,要我打分我就打不及格。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法是不顾大学生的智商,把他们都当作幼儿园小朋友,纯粹就是现代化手法的看图说话。奇怪的是,如今的课堂教学,若不充分利用多媒体似乎就是不合格。
比如,文学课讲《红楼梦》,播放一段《红楼梦》电影似乎是很自然的,但若仅就文学课而言,我们还是可以质疑。因为你应该讲的是文学,不是电影文学,更不是电影艺术。如你真的延伸开去讲电影艺术,也算是扩大视野范围,但你结合着画面讲的往往还是文学内容而非是电影艺术。一堂课就短短的50分钟,你不好好讲文学,到底为什么要放电影?只能认为不是你的业务能力问题就是思想素质问题。
如今大概最愿意提倡的,是与“满堂灌”相对立的互动式教学法,此中最理想的又莫过于让学生分甲乙双方辩论。这方法实在非常热闹,也非常开心。但又有多少人设计出了很好的论题呢?我曾开玩笑般说过,让同学讨论你要是贾宝玉,到底该娶林黛玉还是薛宝钗?这样的讨论自然会热烈,也许一二节课还结束不了。但从文学的角度,到底有多少学术价值呢?至于像让学生讨论到底当男人好还是当女人好,则更加荒唐,因为这差不多就是个伪命题。
我至今没有设计出一个严格意义上对专业教学有价值的满意论题,虽然我也偶尔运用。但有专家说,论题本身并不一定有重要意义,却可以锻炼学生的口才,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这点并不可否认,但是,我以为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机会,可以让给课余时间的学生社团活动等去完成。而对这样难得的几十分钟授课时间,很多时候其实是种浪费。
我又曾经闲聊般地试问学生,如果回到当年,在导师姜亮夫先生授课时,我突然提出:先生,您别讲了,我们来互动吧!那会如何?我再问,如果当年姜亮夫先生在听他导师王国维、梁启超先生讲课时,也站起来说,王先生或梁先生,您别讲了,我们来互动吧!那又会如何?学生笑笑,没有回答。其实,我也不知如何回答。若真有此事,我想旁人只能以为你脑子进水了。如果现在以此问天下的教授以至中小学生,大约也不会有其他答案。
当然,首先因为这是天下共仰的国学大师,在今天更如神话般的人物,请他们停下课来搞所谓的师生互动,是件不可思议之事。因为他们有大师的光环,见上一面已是无比幸运,更何况身为弟子在听他讲课。但是,如果今天我们的课讲得深刻、精彩、生动,学生不照样能全神贯注地聆听吗?可见,首先是你教师个人的魅力和讲课内容的质量。如果再配上漂亮的板书,对学生来说又多一层美的享受。学生记笔记的同时,也是书法艺术的陶冶。这不是更全面的教育吗?反过来,你藏拙于板书,只是轻松地放图片放字幕,却要求学生辛苦笔记,你的善心何在?
老师即便在台上念讲义(这是老辈学者常有的事),和播放录像也不是一回事。如果老师不能一边讲一边走到学生身边,更没有运用多媒体,就视为等同于教学录像,这样看问题也就绝对化了。其实教师面对学生授课时,即可有一种无形的交流,有心灵的感应,思想的碰撞,就是一种互动。那也就是说,“满堂灌”的帽子只能扣在照本宣科、讲义了无新意者头上。但如今一些专家们无视于师生间心灵的互动,只注重外在的可以量化的互动形式。
还有专家以为教师只顾讲课,把学生变成抄写工。学生疲于笔记,而忘记或无精力对知识作思考。回想我们当年读大学时,对类似现状也曾有顺口溜调侃: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这是对此类教学方式从负面角度的一种批评。
但是,相对今天的一些负面现象,以为那种方式并非一无是处。当年我们是怀着求知的渴望听老师讲课的,当然想把老师的每句话都记下来。我们每堂课差不多可记大半本笔记。因生活拮据,还常传递哪店哪种稿纸更便宜的信息。下课时自然要对笔记,而在对笔记中,经常就老师某个观点展开讨论,有时竟争论得面红耳赤。或因相持不下,有人就翻检其他资料的观点据理力争,攻势凶猛。有的则索性跑图书馆,找材料准备反扑。记得本人的毕业论文的论题就是由此产生的。因此,我又以为某些教育专家是把教学过程仅仅限定在课堂里(其实也是混淆了全日制教学和成人业余教学等的质的区别)。按理,大学生都应有学习的自觉,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或不应该把所谓的互动延伸到课外,而把宝贵的上课授课时间多留些给老师呢?在此,我再感叹一句:要不是当年有学生较详尽的笔记,梁启超先生的《饮冰室合集》将要少好几卷。老师的讲课往往是个人阅读思考研究的总结,本人颇为得意的拙著就是几年讲课内容的整理编撰。
再回头来看当年的大学,我们老师也设计过互动内容,课堂讨论也不谓不热烈。虽然没有徒费时光的后悔,但的确也回想不出有什么价值。试想,一个学术问题连长期深入研究写篇论文都不容易,谁能高明到在即兴发言中解决问题呢?
我以为要警惕的是一味媚俗的无内容的讲课。有的学校曾讨论过对不会科研但授课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的评价问题,似乎最后基本倾向于正面的意见。但我却以为,一个真正好的称职的大学教师,无论你有没有研究的书面成果,首先必须要有研究的实践。没有研究,你对本学科就不知道其发展的现状,不了解学界对其研究的广度深度,你又如何会有高质量的讲课内容?如今只要不是天性不适合教书者,上课要让学生开心实在是太容易的事情,网上有趣的现成资料也比比皆是。而不少学生本来为怕点名才来教室苦熬,开心自然是最满其意的事。
我觉得如果认为当今教学出了问题,那首先表现在学生方面。试看如今有关记笔记的一些负面现象:学生肯记笔记的很少了,即便你要求学生记,学生也不愿记,有的干脆连笔也不带。因为他们只把笔记当作考试复习的材料,而如今老师最终多半会划重点的。你敢不划吗?你想和学生作对吗?看期末时学生给你打几分!而即便教师在讲重点了,不少学生仍可不记,因为如今复印很方便,到时借本写得最清楚的同学的笔记复印一份就成。更有甚者,连重点也不愿复习,因最终老师还是会给他过关的。真不过也不要紧,老师你不怕烦,你就辛苦出补考卷吧,再批补考卷吧。补考过不了也没关系,毕业前,老师会出更简单的考题,多少门挂课都能一次性“清考”,不是更省心吗?校方的心情也可理解:只希望将学生平安地送出校门。不然,还留你养老送终不成?
在一般的高校里,极用功的学生一小部分,极不用功的也一小部分,但后一小部分的消极影响会更大,也因此或将带坏整个班风。学生们别无所求,就苦苦熬着等张文凭,于是在平日上课就会表现得百无聊赖。你老师再有水平再有能耐,与我何干?只有在偶尔插个有趣的故事时,两眼才泛出点亮光。由此,也影响了老师的教学热情。面对这样的学生,你最好的应付办法,大概也就是播放个最新的盗版影视片。这本是无奈之举,哪知道一个班里总有一些要学习的,一些水平较高的并对老师有较高期望值的学生。你和老师们在感叹大学教学无成就感时,在不痛不痒地应付着一节课时,对你不满的学生却把你告到了学校。你的水平无法告,你播放录像却是条确凿的“罪证”。
不少人对责备学生方的做法以为不公平,认为是现实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比如,当今就业难,无家庭背景的就业更难,无文凭的更难上加难。所以一面是对就业的无望,一面只能苦熬着等文凭。若此,似该把一切责任归结于社会。不可否认,当今社会的确有许多不合理处,例如在这初级阶段搞全民大学,不但大量耗费了教学成本,也使一大批不够格上大学的大学生提高了就业的期望值。而当今媒体也不负责任地过度宣传就业难的现状。我曾和学生谈过,你们也许会羡慕我们当年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但如果今天国家也实行统一分配,到时愿不愿意把你分到偏远的山村里去教书啊?如今这么多的大学生,不都人人想留在大城市工作吗?我认识的美术学院的一些老教授,至今对新中国感激涕零。说是在旧社会,他们毕业就等于失业,又居无定所。到新中国,他们才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份稳定的工资收入,他们哪能不感谢新中国。当然,学生听不得忆苦思甜。但是,我这里的意思是,一个国家任何时候都面临着就业问题,我们大学办得多办得少,甚至不办大学,到成年人了,无论硕士还是博士,抑或全是文盲,同样有就业问题。就因为就业的竞争残酷,按理是现实越残酷越要学好知识,学好本事,今后在社会上才更有竞争力。你百无聊赖地等着毕业来临,无德无能,能等来一个好工作,一个高职位吗?
在诸多教学方法中,最生动的莫过于社会实践活动,与满堂灌可谓两个极端。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又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校强调实践,并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鼓励学生实践活动。如今学生的实践活动范围,从校内社团活动扩大到社会。这本来是大好事,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或许受近年来旅游业发达的影响,有的也不顾家庭的经济条件,远游他乡,美其名曰社会实践。其他各种所谓的社会实践活动,实在也很频繁。但我经常告诫学生,实践活动是无可非议的,我们又有躬行实践、行万里路的古训支持,谁人敢反对?但是千万别忘了理解前面半句话,先要读万卷书,然后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而最后懂得需要实践,再去行万里路。书本没好好读,即便“浅”又从何来?“浅”且不足,你又有什么知识准备去实践?
我如此说,并不是变着法儿反对实践,只希望我们的高校能更首先重视课堂教学。重视课堂教学,并不能局限在形式上的检查考核,首先要真正了解当今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学习状况。教师要教书育人,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但是,更要使学生扩大眼界,让学生看看其他现代化的国度里,他们是如何真正地实现尊师重教的。学生考核老师,为老师打分,不失为一种现代教学管理的好方法。但是,凭学生的能力,他们除了知道哪位老师上课有趣,那位老师脾气不好,大多数学生并不懂得教学内容的优劣,至少不了解大学的教学规律,他们又如何可能全面准确地评价一个老师?我所熟悉的境外一些学校,他们早已懂得这一道理,他们有的也让学生给老师打分,只是打分的项目设计得更科学些,而且打的分只跟老师本人见面,以供其参考,而不作为奖罚的任何标准。
总之,在普通的高校里,就目前的学生思想状况与学习状况,也许真正解决“尊师重教”的问题比探讨研究教学方法更有实际意义。
【注释】
[1]王宏理,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古典文学与文献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