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城乡规划实验室平台及校外专家参与的实践能力训练

基于城乡规划实验室平台及校外专家参与的实践能力训练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项目研究是针对目前对城乡规划领域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充分利用浙江工商大学现有实验室资源,采用校外专家参与的模式,培养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规划人才。4.构建一套相对完善的《基于城乡规划实验室平台及校外专家参与的实践能力训练模式》方案。浙江工商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专业人才和师资科研力量已有一定基础;此外,已邀请到浙江佳境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等4家校外单位进行合作申报。

基于城乡规划实验室平台及校外专家参与的实践能力训练

石坚韧[1]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摘 要: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针对目前对城乡规划领域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充分利用浙江工商大学现有实验室资源,采用校外专家参与的模式,形成完善的校内城乡规划实践能力训练模式,培养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规划人才。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新的途径,为形成相关专业课程的实践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提供条件,也为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城乡规划;实验室平台;校外专家参与

一、社会资源的介入与实践教学的新起点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断拓展校企、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验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

本项目研究是针对目前对城乡规划领域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充分利用浙江工商大学现有实验室资源,采用校外专家参与的模式,培养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规划人才。城乡规划专业是集规划设计、管理能力及环境、人文、经济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在传统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不足,而校外专家参与的实验室平台将为解决该问题提供新的途径1

二、城乡规划专业的产学研模式

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相比,关键在于改变了传统实验室教学和理论教学分离、单一的授课式教学模式和纯粹的校外实践模式。

一方面,实现融合实践的理论教学和技术操作教学,使各课程间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促进学生更主动、更全面地学习理论知识和基础操作技能2;另一方面,促进校外实践和校内实践的互补联合,因校外实践受时间、经费、指导力量等因素的限制,而本研究充分利用现有校内资源,形成与校外单位结合的实践能力训练模式,与纯粹的校外实践模式相比,将拥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综上所述,本项目研究志在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教师的教学与研究提供新的途径,为相关专业课程的实践模式培养、教学内容的丰富提供条件,也为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同时可以充分发挥浙江工商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设备资源,使该专业的各课程互相融合,形成完善的校内城乡规划实践能力训练模式。本研究对认知实习的实践作用及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学校的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实验教学,包括以后的研究生教学都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三、国内院校的探索与经验

目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系、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等拥有与城乡规划相关专业的大学都一直致力于研究城乡规划实践能力培养的各种方式,包括城乡规划实验室平台、外校参与模式、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等。

四、平台体系与实施措施

(一)教改内容(见下图)

本项目研究的重点是基于城乡规划实验室平台及校外专家参与的实践能力训练模式。

1.实现全程课程的融会贯通,构建实验室综合实践平台。实现课程的全程融合,将规划理论课程—电脑操作课程—认知实习过程串联起来,课程之间相互补充,相互综合,旨在优化形成一个完善的校外专家参与的实验室综合实践平台。研究中,将理论技术课程与综合性开放实验课程相互融合进行实践教学,结合校外认知实习情况完善实验教学课程,促进学生自主地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城乡规划的实践和探究。

2.校外专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实验教学,促进学校与社会的对接。突破直接传授理论、技术知识的传统模式,指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有目的地学习与研究。校外专家参与形式包括课堂讨论性讲授、开展学术报告、学生参与项目研究、与浙江工商大学老师研讨教学改善措施等,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社会接触的平台,促进学生提早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进行全方位认识。

3.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平台的实践能力训练,提高专业认知实习的实践作用,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传统的城乡规划认知实习中,学生的实践方向盲目,出现了“什么都不会”、“只能办公室上网消磨时间”,甚至“未实习,靠关系盖个章”等现象,完全违背学校安排认知实习实践的初衷。本研究旨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有能力地在认知实习单位参与实践和调研。本实践训练模式研究将包含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通过对学生平时实践训练的考核,根据校外专家的意见,挑选一部分学生参与指定校外实践基地进行认知实习3

项目实施步骤图

4.构建一套相对完善的《基于城乡规划实验室平台及校外专家参与的实践能力训练模式》方案。在本研究的实践中,尽可能解决一系列拟解决的关键性难题,结合解决方案,修改制定一套相对完善的本研究实践训练模式方案,作为今后该校该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并且不断优化。同时,这也为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二)预期目标

1.促进学生明确专业学习方向,为从事职业活动做准备。本项目研究促进学生较早地接触社会,认识到怎样通过专业技能解决城乡规划问题,提前了解各城乡规划单位需要怎样的专业人才,从而明确奋斗方向。

2.从师资建设环节切实提高师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校外专家或单位参与的实验室实践训练模式,使学生将单纯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同时,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城乡规划专业技能4

五、合作平台的条件分析

本项目研究由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申报,目前具备以下条件。

(一)硬件场地条件

该校拥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验室,现有多媒体摄影仪、自动气象站、水质监测仪、空气负离子检测仪等先进的教学仪器和相关机房设备。

(二)校内外人力资源条件

浙江工商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专业人才和师资科研力量已有一定基础;此外,已邀请到浙江佳境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等4家校外单位进行合作申报。

(三)研究基础——实验室开放项目的设置

该校于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实施实验室开放项目,该开放实验课程纳入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学生“创新实践”的平台。实验室开放项目的设置不仅体现了该校高度重视实验室平台的实践教学,也为本研究项目提供了前期条件和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承慧,吴晓,权亚玲,等.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规划师,2005(4):62-64.

[2]万艳华.面向国际化的城市规划教学改革[J].规划教育,2006,22(8):59-61.

[3]千庆兰,邓清华,宋建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区域与城市规划模拟实验课程改革构想[J].高等理科教育,2007(5):122-124.

[4]周合兵,罗一帆,祝凤荣,等.推进实验课程改革和管理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 (6):230-233.

【注释】

[1]石坚韧,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