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跨文化语境中的旅游日语教学模式
孔 颖[1]
(浙江工商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学院)
摘 要:日语专业的旅游日语课程是跨日语、旅游、文化三门学科的课程,有着高层次语言文化教学的独特要求。在跨文化交流的大语境中,其教学目的可以确定为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接待能力三个基本方面,其中文化能力的培养应提升到核心位置,使文化教学融会贯通于语言教学和接待业务教学之中。
关键词:旅游日语;跨文化交流;综合素质
一、绪 论
近十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原本为小语种的日语受到广泛青睐,许多高校新设了日语专业。为了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日语专业课程中设置旅游日语课的也不在少数。然而关于旅游日语的课程计划,各高校却大相径庭。有的作为专业必修课,而更多的是作为选修课;授课时间有的从二年级下半学期开始,每周2节,开设一个学期,也有每周4节或6节,从三年级开始,授课一年半的;教学内容有以一般旅游接待所用的日语会话为主的,也有侧重导游专业训练的,教授包含旅游景点导游词在内的导游业务。
目前以旅游日语为题的教材,经过笔者统计,共有27种。仔细查阅其中的内容,就会发现:虽然同样冠名为旅游日语,内容却不一样,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种是将场景设定为日本游客来中国旅游,按照旅游六大要素,即“吃住行游购娱”来安排教学内容,以旅游会话居多,如虽然其中导游是相对于游客的重要角色之一,但是专业性并不强。这种类型的代表教材如《旅游日语会话》(黎晓妮编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种虽然名为旅游日语,实际上是以培养日语导游为主,专业性较强。此类教材如《新编旅游日语综合教程》(周琛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该教材模拟设定日本游客的“北京南京上海三地游”,按照旅行合同的确认、出国手续、观光安排和执行、回国这一系列旅游实际业务的流程编写了20课。每课由旅游观光业务入门、会话、练习、中日实情小故事等四板块构成。第三种是将场景设置为中国人的海外日本游,但内容编排与第一种较为相似,一般也是按照旅游六大要素,即“吃住行游购娱”来安排教学内容,以旅游会话居多,如《出国旅游日语》(胡欣、熊颖编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同一门课程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如此之大的差别,其原因何在?笔者通过调研发现,以上所述的有关旅游日语课程的诸多差别,其根源所在是开设院系的不同,换句话说,也就是培养目标的不同。旅游日语虽然课程名称相同,然而根据开设院系可分为不同性质的两大类,即旅游学院开设的旅游日语和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开设的旅游日语。前者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下的旅游日语,准确地说应该更名为“导游日语”,其教学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培养日语导游人才。而后者却教学目标模糊不清,很多日语系的学生只是对旅游感兴趣而选修了该课程,当然也有心存日后从事导游行业想法的同学。同时,教师中不少人认为“所谓旅游日语课,就是日语会话课,只要是日语教师,谁都可以教”。由此导致外语学院开设的旅游日语课教学目的不明确。
由于笔者现在日语学院从教,所以本文选择后者作为探讨对象,即外语学院下的旅游日语。通过多年来的旅游日语教学,并结合从教之前在旅行社实际工作经验,试从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五方面对旅游日语的教学模式作一初步探讨。
二、教学目标
日语系学生选修旅游日语时,对学习目的性并不明确。根据笔者历年调查统计,学生选修本课程动机很简单:一则可供选修的课程只有两三种,选择空间不大;二则相对而言,旅游日语看似更有趣。基于此,有必要让学生明确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旅游日语课程从狭义来看,就是导游日语,向学生传授旅游接待业务、景点导游词及中国文化,因此对于考取日语导游证并且毕业后就职旅行社从事导游工作无疑是有很大帮助。但是外语学院开设的旅游日语毕竟不同于旅游院校所设的旅游日语课程,想考导游证的学生只是小部分,因此如何进行课程定位,确定教学目标成为课程关键。外语学院的旅游日语课程一般都作为拓展提高类选修课程而开设,因此不妨设立三个教学目标。一是提高日语交际能力。作为日语专业的本科学生学习目的不应仅仅以通过日语能力一级考试为主要目标,而是应以培养商务交流型的交际日语能力为主。如果仅仅为了过一级,那大可不必花费四年时间到大学里学习,社会上有诸如“樱花日语”等培训学校,那里的应试速成班更专业,效率也更高。二是培养异文化理解力。目前,大学日语专业所设置的课程除日语语言类课程外,拓展类课程大都是日本概况、日本文化、日本经济、日本文学等以对象国文化为主的课程,没有一门课程专门介绍本国文化。从跨文化教育的角度出发,如果只是学习对象国文化,不了解本国文化,谈不上跨文化交际。因此有必要在传授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基础上,再综合进行中日文化比较。三是训练旅游接待业务技能。旅游接待业务不仅仅对导游工作有用,而且对于将来进入企事业单位的同学同样有用。因为诸如到机场接客户、安排客户住宿用餐、商务活动之余陪同参观游览等,也属于日常接待业务范围。可以说,做好接待业务,对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课程设计
笔者认为,这门课程完全符合高校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目标,可以考虑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将此课程划分为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两个阶段,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通才教育阶段可以针对三上年级学生,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在旅游接待的一般场面中熟练准确地使用日语进行服务的技能。专才教育阶段的教育对象,就是经过一个学期的通才教育之后对旅游导游行业产生兴趣,有意进一步深造的学生。这一阶段安排一年的教学时间,在三下学期安排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导游日语”教学,四上安排日本文化背景下的“观光案内士”教学。所谓“导游日语”,顾名思义就是为中国旅行社培养接待来中国旅游的日本游客的日语导游。而“观光案内士”,即导游在日本的称呼,简单地说就是为日本旅行社培养接待去日本旅游的中国游客的中文导游。随着中国海外游的兴起,大量游客去邻国日本旅游。而日本政府提出“观光立国”,即通过旅游业振兴日本经济的方针,所以日本旅游局设定了在2010年海外游客接待人数达到一千万人次的目标。由此日本出现中文导游短缺的局面,目前从台湾、新加坡等地大力引进中文导游。可见旅游日语课程中完全可以将眼光投向海外,将培养“观光案内士”放入课程设计方案中,帮助日语专业学生拓展海外就业机会。
四、教学内容
笔者曾在日本收集旅游日语方面的教材,出乎意料的是作为国内热门出版门类的旅游日语在日本却遍寻不见。后来才发现旅游日语在日本从属于“专业日本语”范畴,并不存在旅游日语这一单独门类,而且关于旅游方面的日语教学研究也很少。日本方面的新近研究论文成果有森田卫的《观光日语基本词汇的选定》和幸田麻里子的《作为文化媒介的当地导游之研究》。森田卫在论文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旅游日语中专业词汇的地位并以海外的初级日语学习者为对象,选出共计1411个词汇。森田还进行了有关旅游日语所要求的日语服务方面的问卷调查,得出了绝大部分的日本游客在海外旅行时,要求当地导游具有高水平的日语应用能力并且熟知本国文化。而幸田在论文中通过对中国部分代表性旅游城市的日语导游的调查,指出日本游客对中国导游的服务方面的不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导游对游客服务精神的欠缺,二是导游过程中日语运用能力的不足。[1]
上述两位日本研究者都指出了文化在旅游日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是森田所说的高水平的日语应用能力,还是幸田所说的日语运用能力的不足,两者归根于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语言学家戴昭铭在著作中指出的那样:“语言中充盈着民族的文化思维、文化观念和文化价值的创造,语言的历史是民族文化历史的见证,语言中蕴藏着民族文化的内涵。”[2]我们既可以通过语言学习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又可以通过文化学习来加深对语言的认识,增强对该语言特性的理解。日本著名学者芳贺绥也指出:“日语和日本人的心灵相互影响,成为一体,在日本列岛形成了独自的文化空间。可以说是一种‘民族性的精神空间’。同时,那也是一种‘民族性的语言空间’。‘日本人的形象’和‘日语的形象’都可以从中表现出来。”[3]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研究日本文化,对于理解日本民族的特点和掌握日语的性质来说不可缺少,是提高日语水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对日本文化的研习,可以达到更加准确得体地运用地道日语这一目的。
因此,很有必要将文化导入旅游日语教学中,文化是旅游日语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统的旅游日语教学内容往往只注重语言教学和旅游业务教学两大板块的学习内容,今后加入文化内容势在必行。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语言和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应该贯穿于语言教学和旅游业务教学之中,彼此相互融会贯通,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二是除了日本文化,应该加强对中国文化的系统教育。只有在充分了解了本国的文化之后,才能实现与他国文化进行比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两种文化本质的区别及各自的精髓所在。也就是说在加强了对异文化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才能深刻体会到如何在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切换运用适合中日特定文化背景的恰当得体的语言。
五、教学方法
旅游日语课程需要精通中日两种语言,因此由中方老师承担教学工作比较合理。除了语言要求之外,该课程的主讲教师还应该有在旅游行业实际从业经验。这是因为旅游日语与一般日语课程不同,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相关的课程。如果授课教师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往往不了解实际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单纯依靠教材,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只有一位自身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将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进行针对性的授课。但遗憾的是,具备这样条件的教师在高校中比较少。一些日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往往没有旅游行业的实践经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可以从旅游界外聘具有丰富的旅游工作经验而且精通日语的专业人士作为这门课程的主讲教师。虽然这些活跃在旅游第一线的专业人士未必拥有目前高校要求的高学历,但是在旅游日语这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上,学生更需要的是一位很好地引领他们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的老师。
在具体教学法方面,《日语北京导游》这本教材提示了多媒体教学法。该教材主要由文字、图片和与之一一对应的日文音频文件和视频文件组成,充分调动现代化教育技术,增强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充实了教学手段。[4]
模拟教学法也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通过模拟旅游接待各场景来培养学生实际旅游接待能力,如模拟机场迎送客户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题设计,如模拟客人的要求,让学生练习如何合理地安排活动日程。
六、考核方法
考核内容一般根据教学目标设定为日语口语表达能力、中日文化理解力、旅游业务知识。考试形式分为笔试和口试两种比较合理。其中通过口试可以衡量学生综合能力,所以理应占据考核的较大比重(65%—70%)。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否定笔试的必要性,这是由于笔试以其结果的稳定性和客观性正好弥补了口试的缺陷,笔试对口试的相对不稳定性和主观性有着补充和矫正的作用。由此可见,旅游日语采取口试和笔试这两种考核方式,并采用上述的比重分配比较合理。
七、结 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日语旅游人才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旅游日语实际上是跨日语、旅游、文化三个学科的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主讲教师须具备日语语言文化和旅游多方面的丰富实践经验,同时采用多媒体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授课方式,才能达到该课程的设置目的。
旅游日语是一门重实践的课程,然而很遗憾目前的教学仅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今后与国内外旅行社共建实习基地,与日本旅游院校合作办学,拓展学生海外就业机会等,都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加强实践和教育国际化必将是普通高校旅游日语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崔亚蕾.关于开设旅游日语课程的思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5):46.
[2]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41-52.
[3]芳贺绥.日本人らしさの構造言語文化論講義[M].东京:大修馆,2004:172.
[4]徐跃,[日]小池晴子.日语北京导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注释】
[1]孔颖,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