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SSR教学模式构建
宋广磊[1]
(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摘 要:创新能力是素质教学的根本,也是培训新型人才的关键,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使命。本文通过比较传统教学模式与创新能力培养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的异同,总结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SSR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和途径,为在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SSR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与重大使命。许多高校在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SSR模式”由我国著名的教育工作者刘道玉创立,是建立在创造教育特点和原则基础上的大学实施创造教育的一种模式。第一个S是英文词组“Study independently”的缩写,可译为自学或独立的学习,是由学习者自己完成学习的一种方式。第二个S是英文单词“Seminar”的缩写,指大学生在指导下进行课堂讨论的一种形式,有时也指讨论式的课程。R是“Research”的缩写,意思是研究、探索,它是由字冠Re和词根search组成的,因此也可译为再寻找、再探索。本文结合一般工科院校和我们食品科学专业的特点,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浅析专业课程SSR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传统教学模式
在我国,从小学升到大学,每个学生平均要参加上千次考试,学生在如此高密度的训练之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考试”,应试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甚至会出现学生的考试能力远远大于其学习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灵感、悟性逐渐钝化,学生的思维变得单一,甚至在生活中也以这种思维定式思考,凡事寻找标准答案。这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专业课是大学生在经过高等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学习之后进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中的常规教学,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也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长期以来的单向灌输与被动接受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一般来说传统教学模式有以下特点。
(一)教学目的和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目的的引导有的仍然停留在学生学习是为了考试,为了毕业,为了学位的层面。在这种教学目的的指引下,教师的教学也就成了应试教育的延续。在当今大学扩招,大学生就业日趋紧张的情况下,这样的教学目的有着深层的社会和环境的原因。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使得越来越多大学生越来越趋向于实用技术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关心的是:这门课对其将来毕业找工作有何帮助,而不是考虑在以后的工作中这门课的潜在的应用能力。在这样的学习目的的要求下,大学生培养自我创新能力的要求将退而次之。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就业,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也为了学生的就业,而舍弃了许多必不可少的理论知识,而这些理论知识是研究者和使用者在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中必须掌握的,也是学生创新的基础。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等许多方面的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使得课堂成为了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场所。
(二)教师和学生
应试教育中分数成为区别学生好坏的标准,高校中课程的及格率、优秀率也成了评估教师教学质量好坏的标准。在“一切为了就业”的前提下,学生为就业而学习往往不能达到教师的期望,这是一对矛盾,其产生的根源是应试教育。教师在考核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所谓的“复习”“画重点”。在这样的教学情况下,学生缺乏强烈的求知欲,不愿意复习和思考所学过的知识,也不愿意主动去学习研究新的知识,学习过程变得死板,缺乏创造力,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受到限制,这与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严重背离。
二、创新能力培养下的课堂教学
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必须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做好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
1.学生思维自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源于其对学习目的、学习内容的重要性的理解,客观地说,大学生在入学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对其有过最初的教育,但这种教育是感性的。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以专业为背景,因而是理性的。其中尤以课堂教学最为直观具体,也切合实际。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单元,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教书的同时也要育人。育人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做人的品德。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做学问的品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专业素养,它包括对本专业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以及对本门课的深入理解和认识,解决为何学和怎样学的问题。学生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才能对本专业本课程有全新的认识,才能对本门课以及相关的课程有学习的动力。
2.充分利用教学方式,主动引导,鼓励学生自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首先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为之服务的。专业课中的理论知识(基本公式、原理等),许多是没有学习过的。对于这样的问题,应以培养学生的检索、自学能力为重点,这样的学习效果印象深刻,也很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物料在定态空气条件下的干燥速率
3.充分利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互动,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可在课堂上提出适当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来回答并参与讨论。这样既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也可检验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到因材施教。
4.充分利用当前专业的发展前沿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本专业课的现实意义。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及时跟踪本专业的最新学术动态,适时适量地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的同时,也能了解专业发展的目的和方向,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专业素养。
(二)学生思维辐射能力的培养
辐射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学生辐射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为促进。
1.教学方法上采用“随时提问,新、难为上”,即鼓励学生随时提问,鼓励别的学生来回答,问题针对新技术、新课题,以难住老师为上。提倡学生在课堂上随时提问,问题与所学课程有关,不分大小。在食品化学这门课中,学生的问题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在内容上,有关于海洋食品毒性的,有关于海洋食品营养的,也有关于海洋动物生存的等;在问题的性质上,有对所学知识的认知、理解的,有对新技术质疑的,也有不切实际的。对于这些问题,有大约30%的其他学生可以解答,有60%的问题需由老师解答,还有10%不切实际的,可在教学、讨论中排除掉。结果在课堂上,学生专注于课程的学习和思考,踊跃提问,充分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教师准备的问题要有少量富有研究性的小课题,提供给学生,可作为课后作业的补充,也可作为课堂作业来完成,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通过研究和探索来解决难题,攻克难关的方法。
3.对创新性的问题和小课题而言,要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观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对学生的积极参与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三、专业课程SSR教学模式的构建途径
(一)将创新教育理论和SSR模式进行实践转化
首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倡“以创新为荣”的文化,由“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观向“以创业为荣”的人才观转变,采取“就业型”加“创业型”的双轨教育,同时培养大众型和精英型的职业人才,形成“创新带动创业”的创新教育理念。引入SSR创造教育模式进行实践性的探索,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新模式。在创新教育实施中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步骤,其中理论教学通过“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学生自学”来完成;实践教学通过“创新问题设计+研究分析+过程指导”来完成。其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是完全分割的,有些理论将在实践中融会贯通,学生自学和师生讨论在课内和课外同步进行,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共同探索研究成果。
(二)构建理论学习与专业创新能力演练的第一课堂
对学生进行人才测评和特质分析,对现有教材进行研究分析,重新编写系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为教学改革编写新的专用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反复尝试,不断总结并形成研究报告。在改革过程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的创新水平,突破传统思维方式,整体提高教学与研究水平。
(三)建立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任务中心的第二课堂
以课题研究组的形式完成研究项目的任务,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依靠教育信息资源和系统的教学方法,搭建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教学、信息传播和实时咨询平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设计,从而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在网络平台上获得信息,同时也反馈信息,教师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网站。在互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学习、分组竞赛、分组协作、自由作业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建立跟踪学科前沿知识和创新性思维为导向的第三课堂
通过前期的课堂教学和创新性的研究,进一步引导学生跟踪学科前沿知识,扩大学生对创新的兴趣,引导他们向“理论知识的学习—系统的科学研究—学科前沿知识的把握”的“创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转变,由理论授课、项目设计和全真实践三个层面构成的立体创新教育体系,使他们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有所知。在这种循环模式的推动和激励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SSR模式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总而言之,教学中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获取的动力所在,学会研究和学会学习是大学本科教育的目的。专业课的教学改革是一项探索的过程,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教师的“教”为辅,教学方法的不同会对学生的“学”产生反作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践教学之外的主要培养方式,学生自主思维和创新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补充和互为促进的。在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中,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让我们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断探索和奋斗吧。
参考文献
[1]沙洪成.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4(8):76—77.
[2]刘建华.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0(9):49—51.
[3]李逢彦.论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求实,2001(11):294—295.
[4]曾国俊.课堂教学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九江医学,2003(2):110—112.
[5]邱丽萍.着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法研究与改革[J].中国包装工业,2003(9):82—83.
【注释】
[1]宋广磊,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与化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