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许 彬[1] 王 超[2]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 要:当前高等教育中,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一直饱受诟病。花费了大量资源培养出的研究生却极度缺乏创新能力,让我们不得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本文在剖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含义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几年来的实验教学经验,探讨了利用实验教学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方法,分析了实验教学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并以公共选择理论实验教学为例,具体探讨了实验教学方法对改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关键词:实验教学;研究生;创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通过导师制、课堂教学、研究实践、论文写作等各环节综合作用,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这不仅关系到研究生教育本身的质量,更关系到今后国家的人才队伍承担历史重任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和对教育方式的要求进行剖析,并探讨能够实现或有助于这种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本文将在剖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实验教学案例,探讨实验教学方法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上的作用。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
创新能力被看做研究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目的,是要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谓创新,按照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解释,必须具备以下五大特征之一。开发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取原材料的新来源、实现新的组织形式。所以,创新对人的要求就不仅仅是拥有尽可能多的知识,而是一种能够从没有中创造出存在的意识和能力。
一般而言,创新能力是指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并将其付诸实施的能力。创新能力包含多方面内容,创新思维是其中的核心要素。[3]
曾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教授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要注重好奇心和兴趣、直觉和洞察力的培养。
可见,通过调动好奇心和兴趣,激发和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思路。
二、实验教学相比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主要特征
课堂教育依然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环节和基本阵地。课程教学对研究生知识积累、思维训练起到重要的作用。课程的合理设置、前沿的教学内容的配置、有利于开发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4]
但是,传统的课堂教育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归结起来,其弊端主要表现为:(1)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教师一言堂。(2)缺乏情境创设,难以锻炼学生思维。(3)学习中“搭便车”现象严重,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一方面我们花费巨大资源去培养研究生;另一方面,培养出的研究生却常常无法独立完成高质量的论文写作和科研项目。创新能力偏低,创新思维匮乏显得尤为突出。
当我们尝试在教学中引入实验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的课堂教育时,明显地感到了学生们发生的可喜变化。他们积极发言,激烈论辩,在讨论中自发得出了教师计划讲授的知识,而且在实验报告和论文的撰写中,也提出了各自精彩的见解。
实验教学方法源于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的标准实验,其现金激励、真实模拟、操作规范等特点恰恰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这是一种放权于学生,让市场、政坛进课堂的教学方法。
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如下。
1.情景性,即现实问题的情境创设。实验方法不仅仅依赖于教材,而是结合教学内容,将现实问题抽象为实验,在课堂上再现真实的博弈情境。因此,相比于传统教师单向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首先接触的是一个模拟的现实场景,它调动的不仅是抽象的思维能力,而是全部的感知感受。形象地说,这种教学方式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身”和“心”都牵引到课堂上,使之觉得这就是和他直接相关的事情,而不是相隔甚远的“理论”问题。这样,理论就不仅仅凭借逻辑推理得到,而且通过“身临其境”而感知。
2.探索性,即学生探索式的学习模式。实验教学与灌输式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答案是共同探索的结果”。实验就是要通过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决策才能实现社会的互动,实现预设情景下的“社会的必然结果”。但是,在实验之前,没有人知道答案,老师更不会告诉答案。这样,没有了给定的答案,就迫使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和创造性。
3.参与性,即学生自己参与并生生互动的课堂模式。实验教学实现了真正将课堂放权给学生。当一个“社会的结果”是由学生自己的决策“造就”的时候,学生对这个结果之所以发生的原因就不仅更加好奇,同时也就有了可以探索的余地。因此,在实验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往往“穷追不舍”,相互追问刚才是谁做了怎样的决策导致了另一个人的决策……最后导致了“社会的结果”。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力。课堂的直接面对面较量使得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同学获得老师和其他同学的高度关注和肯定,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而同学之间的讨论又往往相互碰撞,相互激发出更多的创新的火花。
4.真实性,即采取真实的货币激励。实验教学采用真实货币对实验结果实施激励。使学生的每一个决策,都会影响到实验结束后个人的真实收益。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他的决策影响社会收益,而且也让学生知道,个人最终受益也部分掌握在他自己的手里。这种方式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每一个思维和决策对其他人、自己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作用的过程。
总之,实验教学由于其“情景性”“参与性”“探索性”和“真实性”等特点,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有益。
三、实验教学对创新能力的激发——以公共选择实验教学为例
公共品供给及其制度是公共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我们就以此作为核心,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参与过程并最后提出方案当堂实施观看结果的实验。公共产品的自身特点使得其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提供必然会出现供给不足,而政府的提供又会出现与公众偏好相背离和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我们按照下面的逻辑设计了实验。第一,这个难题产生的逻辑是怎样的?第二,是否存在一种制度,能够改变这一结果而走向有利于社会的状态?第三,如果存在这种制度,那么,这种制度本身可以通过个体的选择自动达到吗?第四,同学是否可以提出替代方案,我们一起实验观察集体行动的逻辑。
实验题目为“代理、投票及公共品供给”,实验引发了激烈的课堂讨论和课后讨论,学生在实验后完成实验报告和问卷调研。教师讲解实验蕴含的经济学问题,然后再结合实验请同学发言。此外,还邀请了专门的研究人员进行现场交流,并且给出本场实验的分析。
具体而言,此次实验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规则略有不同。具体分为VCM(个体自由决策阶段)、D(强制代理制度阶段)、E(有选择的代理制度)、EC(有交流的E)、DC(有交流的D)。前三个阶段不允许参与实验的研究生相互交流。
通过事先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在课堂教学实验中,全新的课堂展现了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优势。
1.实验设计基于学科核心问题,关注前沿研究:通过私人账户和公共账户的设置,每个实验参与者都要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进行选择。这既是公共经济学中长期关注的公共品供给问题,又涉及当前政治学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内生制度理论。
2.现实情境再现:参与实验的研究生被允许在一些环节进行交流,模拟现实中的政治选举。学生在此阶段表现活跃,出现竞选、贿选、合谋等现实生活中才有的现象。
3.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参与:学生在模拟环境下,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开动脑筋,积极抒发个人见解。合理利用规则,参与“公共事务”。原本不发言的学生,也变得活跃了起来。几乎每个人都成为了能说会道的老练“政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4.产生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要求研究生基于此次实验撰写实验报告。学生们不再只是简单复制或者重复他人的论点,而是立足于自身的实验感想,查阅相关专业资料,用理论结合现实,书写出了高质量的实验报告。其中的创新见解比比皆是。
5.自然生成的理论知识:在实验环境下,学生作为直接参与者,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了本门课程的一些经典理论。如同学们在实验报告中写道,“强有力且具有理性的‘利维坦’是走出公地悲剧的有效手段”“长期重复博弈更容易形成良好的机制”等。
6.激发出了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兴趣:这些研究生针对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如“二次搭便车”“多数人的暴政”进行了连续深入的思考,并且主动和教师交流,阅读有关书籍和论文,掌握了公共选择的系列理论知识。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迸发出很多的思想火花,引发了长时间的讨论,使得课堂的学习一直延续到课外。一些同学在课堂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课题,形成了研究成果。
四、结 语
通过上面的教学案例介绍和实验后的学生情况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实验教学是一种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创新思维和引发研究兴趣的授课方式。
它主要从两个方面实现这一目标。其一,是参与实验带来的切身体会。实验是对现实的抽象和再现,也就是将现实问题在一个很小的空间范围内重现,让其中的人去体会感受。其二,通过实验引发对问题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如上面的实验,我们是在没有讲授公共选择理论的情况下进行的,而学生在完成课堂实验报告的时候,就会很有激情去把报告写好,老师只要稍微点拨一下,学生就自己去找资料,完成论文。这比起原来的写作,有趣很多,学生也比较愿意去写。一些学生由此还参加了其他的实验和研究,自主选择进一步的研究主题。这些表明,实验教学对研究生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实验教学方法的应用是本人在实验经济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一次探索和尝试。个人教学方式的小变化带来了学生学习中的可喜反应,希望这能够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积极借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05,1.
[2]朱清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4).
[3]吴宏翔,熊庆年,顾云深.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9).
[4]方祯云,赵郁松.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重庆大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4(5).
[5]吴巨慧.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要素及整合的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6]王建永.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兰州大学为例[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许彬.公共管理研究新视野2008[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注释】
[1]许彬,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
[2]王超,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
[3]方祯云、赵郁松:《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重庆大学模式”探讨》,《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5期。
[4]吴巨慧:《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要素及整合的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