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考试模式的思考

考试模式的思考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由于考试形式的一成不变,考试内容要死记硬背,导致上下对教育方式的严厉的批评。目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不同的考试模式来获得我们需要的人才。文献[1]中最后提出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诸多途径,如转变陈旧过时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教学意识;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等。

考试模式的思考

周学松[1] 朱 灵[2]

(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摘 要: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考试也随之产生。目前,由于考试形式的一成不变,考试内容要死记硬背,导致上下对教育方式的严厉的批评。目前这种考试完全有悖于考试是甄别人的个体差异的一种手段,它应随着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其内容、性质和模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认为应该使考试的模式千变万化,学生的学习和考试要靠理解而不是靠记忆。这样才能使猜题和押题成为不可能。

关键词:教育;考试;素质

许多文献讨论了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如文献[1]中提到,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大学生先天不足,需要通过素质教育予以弥补,大学的“分数教育”束缚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把取得高分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目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不同的考试模式来获得我们需要的人才。

一、目前考试模式的弊端

马志忠等在文献[1]中提到,旧的培养模式归纳起来就是“三自一包”和“三中心”的模式。教师对学生实行的所谓“三自一包”的办法,就是教师自己授课,自己出题目,自己评卷,学校最后包发文凭。其负面效应是教无压力,学无动力。所谓“三中心”是学生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造成一部分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丢笔记”。

二、新的教育模式

大量文章讨论了按照素质教育的育人模式,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知识之外,懂得如何寻找工具以及寻找什么样的合适工具去猎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还要懂得如何分析、合成、提取和加工日益膨胀的各种信息。简言之,要教学生去思维(即“悟”),教他们怎样去创新,这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成功之道。

文献[1]中最后提出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诸多途径,如转变陈旧过时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教学意识;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等。并提出改革考试制度和学生评价方法:要探索有利于人才个性培养,有利于独立思考和创新,有利于能力培养的考试考核办法。

考试制度如何改革?这一问题提的人很多,但是很少有人提出具体的考试新办法。

三、考试模式的思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吕运来在文献[2]中指出,“应试教育是为考试而教育,不是为教育而考试。”他对改革我国大学考试提出建议:考基础,考能力,考方法,充分发挥考试的正面导向功能。他的观点仍然不太明确,因为并不能完全否认以前的考试中没有考基础、方法、能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张中华在文献[2]中指出,“大学如果失去对真理的崇尚和追求,就会失去它的尊严”。我们认为,应试教育追求的也是真理,在这个教育中学生学习的内容肯定是现代科学知识和人类获取的科学知识。问题是本该由学生自己花时间去领会、去悟这些原理和方法(这是创新思考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训练),却被考试的统一化的形式扼杀在萌芽状态中。

从经济学原理来讲,花小的成本获取尽量大的收益是人的正常思考。同一门课,它的考试形式(几个选择题,几个判断题,每个题几分)、大概内容等的模式事先放在那里,学生可以不花很多时间去悟那些复杂的原理和方法,只要照搬以前的模式模仿就可顺利通过(或得到很好的成绩),这样学生当然不愿意花很多的时间去悟,这是可以理解的。这怪不了学生,只能怪我们的一成不变的考试形式。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在文献[3]中指出:“审视我们人才培养体系所塑造、培养的毕业生,虽然有着基础知识扎实等优点,但是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教学计划中包括了几十门课程,但基本上由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单向系统传授,这样一来,会形成一种习惯意识,即老师讲的、教材写的都是毋庸置疑的,而不置疑就很难创新。”

正如顾秉林校长所说,没有置疑就没有创新,而没有学生的“悟”哪来的置疑?考试形式一成不变扼杀了学生的悟,也就扼杀了学生置疑的能力,当然也就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不排除个别学生有惊人之作)。吕运来在文献[2]中指出:“创新精神的培养与训练,正是我们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职责。可是目前的考试制度是直接扼杀创新精神的。”

马志忠等指出,一部分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丢笔记”。我们认为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过程,无可厚非,问题是为什么学生考试时要背笔记,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一种情况是不背笔记也是可以考试的,但是风险大,风险来自于自己的说法肯定没有笔记的完美,费了工夫不一定有好的结果;另一种情况是背笔记不担风险,操作简单,得好成绩的可能性大。这种某些书上都有的东西考完后不丢,留着有何用?所以考完丢笔记是正常的。于是要问,考试的形式能否按:“仅靠背笔记而不悟的话肯定得不了好成绩”这种思路来设计?

四、考试内容的思考

试卷的内容中有必要有许多靠记忆的内容吗?创新教育人物赖晓强在厦门大学作的“学习与考试”的演讲中指出,我们国家,中考中有40%的内容是考记忆的,高考中50%的内容是考记忆的,于是他组织多所学校的教学“名师”专门研究考试技巧,找到一种高效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记忆一些杂乱无章的内容。由于他顺应了中、高考的需要,得到考生家长的推崇。2011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登载了河南商丘第四高中校长的讲话,他认为国内教育是:“折磨教育、折磨学生、折磨家长、折磨老师”。这种说法虽然欠妥(应该是国内的这种永恒不变的考试形式和考记忆的内容是折磨学生、折磨家长、折磨老师的考试),但也表达了一种心声,表达了国人对国内这种始终如一的考试形式的控诉。

我们认为,如果这种考试形式是魔鬼,则帮助学生猜题、押题的老师们有魔鬼的帮凶之嫌。在2010年7月26日的第六届世界华人论坛上,丘成桐教授表示:中国家庭从孩子上小学就开始训练他们为高考做准备,在学校里老师帮学生猜高考题目,学生照着模型去练习,完全埋没了人的创新能力。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关于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中说:“20年代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有个特别优良的学习环境,我就是在那里度过了6年,这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6年。当时这个学校的教学特点是考试制度,或说学生对考试形成的风气:学生临考是不做准备的,从不因为明天要考什么而加班背诵课本,大家都重在理解不在记忆。当我进了上海交通大学,第一年是学不到很多新鲜东西的。但这个大学与师大附中不同,考个80分不算好学生,得考95分以上才行。所以我的功用到背诵上去了,以应付考试。”(见文献[4])钱老的靠背诵以应付考试,真是入木三分。

五、期望新的评价体系

2010年7月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上海市科教院普教所发布了一项对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和南昌6城市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数据显示,教师对学生的奇思怪想容忍度极低,孩子们的不少创意在萌芽中夭折。其中,学生对教师能“耐心解答,共同探讨”的认同度为54.7%,对“肯定学生的思想,鼓励大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认同度仅为15.5%。这说明有半数多的学生在自由思想或表达方面未能得到教师的鼓励与肯定。

为何多数教师不能容忍学生的奇思怪想,该课题组分析了其中原因:七成的学生反映学校和家长把高考和升学排在最重要的位置,64%的学生平均每天在校“纯学习时间”达8小时以上,模式化的教学程序和方法使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受到压制。

《现代教育报》登载了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的观点:“当今我国教育的一大‘悖论’是:当今教育的过程,几乎是将人知识化而非社会化的过程,尤其是各个年龄段教育提前化的问题凸显。小学生做中学生习题,中学生研究大学课题,而大学生反过来学习怎样做人。”

面对这一问题,有学者表示,其实大多数教师对教育事业都是有激情和理想的,当务之急,是要破除一味以学生成绩为标准对教师进行审核的评价制度,建立起一套新时期下的“好老师的标准”。

山东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陈德展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可以制定一种相对公平的教学质量体系,将学生评价、社会评价以及学生成才作为重要评价项目,让教师的教学成绩能够尽量多地体现民意。

我们看到,模式化的教学程序是不得人心的,国人期望好的评价系统。孩子们的不少创意在萌芽中夭折是因为学校和家长把高考和升学排在最重要的位置,因为高考试卷的模式化。考试实际上就是一种评价和审核,如何让这个评价系统更多地体现民意,是值得思考的。

六、考试模式的探讨

关于考试的模式,我们的想法是:要让考试变得快乐,让考试能甄别个体差异,杜绝猜题、押题的可能。具体的做法是让考试“动”起来,小学生的考试不是在教室内做答卷,应将答卷上的内容分解到室外的游戏中去。语文、算术不一定分开,可以合在一起,仿照军事五项比赛的形式,在操场上进行考试。设几个项目,有一个项目(如计算一个算术题、或投篮不中)没有通过,让其加罚(比如跑50米),再继续。

对于大学的考试,应该以考察原理、考察理解的程度、考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即将要考察的问题分别设计到某个实际问题(或虚拟的问题)中去,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中我们对此作了一些尝试,下面是一份计算09数字分析(Ⅱ)单元测试试卷。

为了营救人质,你及你所在的特种兵中队被空投后,长途行军来到Tourzy主峰并监听到对方一个信号,其一个周期内的波形见下图,

波形图

中队长要求你尽快写出这个波形的傅立叶级数,你要按时完成队长交给你的任务。部队追踪信号来到一座山前,测量发现其外表面所呈曲面的形状近似为:

b1,b3,a3,a4为上面所求傅立叶系数,并发现在点(1,2)处沿梯度方向的山顶上有层层障碍及多处火力点,必须调动事前集结在3号地区的装甲小队。

有3个装甲小队:Ⅰ、Ⅱ、Ⅲ,其爬坡最大仰角分别为35度、55度、75度,其速度与爬坡能力成反比,为了争取时间,你必须协助中队长调上能爬上去且速度快的装甲小队。

清除障碍后,随装甲小队继续前进,来到了一片开阔地,此时遭到对方的伏击。对方人多且重武器多,由于地形不利,特种兵的威力施展不开,若不能尽快离开此地,部队有全部被围的危险。在这伤亡大大增加的危急时刻,必须请求B区的急束火箭炮H部队的增援,队长要你快速与H部队联系,可是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由于你的疏忽将联系的暗码记错,联系不上。队长不得不启用第二套联系程序,第二套程序确定的暗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z有3个第一中间变量,2个第二中间变量,3个自变量,则z对任意自变量求二阶偏导数最多能产生的项数即为第一部分;第二个部分是z=f(xy,x 2 y 2)先对x再对y的二阶偏导数中x与y 2前的因子个数之和;第三部分是:若函数

在(0,0)处可微,则取000,否则取111。

突围后,来到人质被绑架的地方,可是不知道具体的房间。通过内线传出的信息知道人质的房间号为[x+y],其中x,y是平面上点(x,y),且它到三条直线的距离之和最小。

      x=0,y=0,2x+y-8=0

你将人质营救出来了吗?

没有任何需要背诵的内容,甚至可以开卷考试。

七、结 语

科举考试在中国实施了1300多年。张宝昆的博士论文《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社会控制功能研究》中指出:科举考试从大处着眼,按大道理评论它的功过,它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来说,从避免中华民族步入死亡之门而走向生存之门的作用来说,它的历史功绩是首要的。文献[3]、[5]中指出:科举考试在教育方面的传统在今天仍然是巨大而顽强的,它是中华民族一笔巨大的精神遗产,也是一个沉重的文化包袱,其积极方面值得继承和发扬,其消极方面有待继续批判和扬弃。

文献[6]中指出,考试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是甄别人的德、学、才、识、体个别差异的一种社会活动。它产生于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并随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其内容、性质和模式,形成与其社会相适应的结构,以发挥不同社会或时代所期望的功能。

这里我们看到,考试产生于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科举考试积极方面值得继承和发扬,其消极方面有待继续批判和扬弃。但是应该发扬什么呢?扬弃什么呢?我们认为考试的公平性应该发扬,一成不变的考试模式应该扬弃。

如果能有一点启示,则是万幸之至。

参考文献

[1]马志忠,郭晓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论[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吴汉东.改革创新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论文荟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大学校长视野中的大学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钱学森.关于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23(4):12—15.

[5]刘海峰.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6]廖平胜.考试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注释】

[1]周学松,教授,研究方向为运筹学。

[2]朱灵,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计算数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