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小班教育中个别化教学思想启示
人类最初的教育活动一方面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由儿童对成人模仿而进行,另一方面也靠成人逐个向儿童传授知识、技能而进行。学校出现后,教学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组织的知识授受活动。由于学校教育被统治阶级所垄断且受教育的人数不多,因而学校教学普遍采用个别教授形式,由一个教师面向一两个学生进行教学。我国商、周至隋唐时期的各级官学和私学,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各类学校以及中世纪的教会学校和宫廷教育等,均采用个别形式进行教学。个别教授难以系统化、程序化,因而效率不高,只能适应当时学生人数不多且教学内容比较简单的教学要求,带有“师徒相授”的性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反映。
(一)孔子:因材施教
个别教学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自然形态教学,其后一直是中国古代主要的教学形式。古代的个别教学是一种教师聚集一些学生,采用个别讲授、指导的方式进行的内容不同、进度不同的教学方式。
《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
孔子的弟子问仁时,孔子因弟子的个性特征不同而回答不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樊迟又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與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大祭,己所不欲不使于人,在帮无怨,在家无怨。”
这个故事说明孔子非常重视因材施教,根据弟子的个别差异确定对他们的教育。孔子不仅能够做到同样问仁但因弟子个性特征不同而答异,而且还能做到对同一弟子不同的时间问仁也答异。这已经将个别教学这一形式发挥到了极致。孔子对其学生的教学不是一刀切,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2500多年前就闪烁着个别教学的思想光芒。
据考证,孔子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个别教学。正如美国著名学者顾立雅(H.G.Cree1)在其《孔子与中国之道》中指出的那样,孔子的教学形式似乎完全是不拘一格的,没有提到分班或进行考试。相反,孔子同时与几位学生在一起交谈,有时自己讲,有时向他们提问。尽管这种个别教学其费用昂贵,现在已经不被广泛使用,但却酷似于在一些学院和大学里使用的导师制(tutoria1method)。这是孔子成功使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春秋时代的孔子不仅主要采用了个别教学这一形式,而且在使用这一教学形式时还有自己的创新之处。
孔子理解到,实施个别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必须透彻把握弟子的差异性。孔子非常关注弟子的差异,并能用一个字概括之,可见其对弟子了解的深刻程度: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求也退等等。他认为弟子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智力有差异,有“上智”之人、“中人”与“下愚”之人(《论语·雍也》);志向有差异,有的乐于从政,有的愿意从教,有的愿意退隐;特长有差异,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文学;发展有差异,有“可与共学”者,有“可与适道”者,有“可与立”者,有“可与权”者(《子罕》);学习进度有差异,有的刚刚入门,有的抵达升堂,有的已经入室;性格有差异,有的“兼人”,有的“退”(《先进》);能力有差异,有的“闻一以知二”,有的“闻一以知十”(《公冶长》);努力程度有差异,有的全力以赴,有的中道而画(《雍也》);学习境界有一定差异,有“知之者”、“好之者”与“乐之者”(《雍也》)。
个别教学是孔子当时主要的教学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主要的教学形式。它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学校规模相对较小、教学进度迥然不同、学生年龄差别大、学生发展程度参差不齐、教学时间缺乏计划性、教学效率相对较低、教学成本高、对教师素养要求高等,但却特别有利于教师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梯度与教学坡度等,通过耳提面命因材施教,使每位弟子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铸就个性张扬的人才。
(二)《学记》:教长善救失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在《学记》中提出了个别教学的思想,“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明确论述了只有了解具体的学生,才能帮助学生进步。
《学记》中指出,“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废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这段论述意思就是,“现在的教师呢,只知道朗读课文,大量灌输;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不考虑学生的内心需求,不能使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的教学不合理,提出的要求也不符合实际,以致学生厌恶学习,怨恨师长,只感到学习困苦,不知道学习的好处,即使勉强结业,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教育没有成效,原因就在这里”。又进一步指出,教学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就会产生不良的效果。《学记》还指出,“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善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意思是“教师要知道学生的学习程度有深浅,资质有好坏之分,然后才能多方诱导,只有善于多方诱导的人才能当老师”。这蕴含着个别教学的思想。
《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片面专精、浮躁轻心、畏难不前。这四种缺点又是“心之莫同”——个体的心理差异造成的。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认识到它的两重性,即“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所以《学记》揭示了学生学习中长短、得失的辩证关系,要求教师要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天生其人必有才”的学生观,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发现这些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个农夫伐倒一棵大树,用笔直的树干盖了一座小木屋,觉得把剩下的树根劈成柴要费很多功夫,于是就将它扔在了野外。一位雕塑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树根,如获至宝。经过精心雕刻,终于制成了一件精妙绝伦的根雕艺术品。短小的故事引人深思:农夫鄙弃它、瞧不起它,树根就只能是一件废品;而雕塑家喜爱它、关心它、发掘它的潜力,树根就成了一件有价值的东西。
在以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形式为主的今天,为了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达到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发展的目的,我们应该从我国历史上去汲取个别教学中的某些长处以补班级授课制之弊。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西方的以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拉开序幕的新型的个别化教学,现今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的主流。《国际教育大百科全书》所言:“近几十年来,教育革新最积极的领域之一是个别化教学。在全世界的教育环境中,一种适合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愈来愈多样化的技术已经发展起来。”应该说,这种个别化教学虽然与孔子时代的个别教学有所不同,但是却汲取了孔子时代个别教学中个别施教、内容与进度各异的特点来纠正班级授课制之弊,以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