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
对西部人力资源开发,首先,要加快人才培育的步伐,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和引进优秀人才,既要实行政策支持,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后备力量。同时,要实施人才流动、引导和培育并举的方针,全面稳定地开发培养人才。其次,要认真解决人才结构失衡和流失的问题。采用多种手段,使人才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同时,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管理机制和人才开发机制,依靠市场进行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后,要用好各地吸引人才的政策,通过设立人才开发资金或引智发展资金,以及完善奖励制度来引进所需的高级人才。
(一)发展劳动力市场
1.制定吸引人才的梯次计划
针对西部失业与高级人才供给不足共存的问题,制定吸引人才的梯次计划。西部最需要的是用少量创业人才来创造经济增长点,由高级企业管理人才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管理和教育员工,用高级行政管理人才创造优越的商务环境,并以此来盘活大量失业劳动力。因此,应分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开发人力资源。
第一阶段的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吸引和起用创业型人才——即带技术投资的人才和项目。在每个经济区域内首先建立若干项有价值、有技术含量、有市场前景的骨干企业。要完成此项任务就要建立一个优越的投资环境,因此,不惜代价吸引和起用公共管理人才也是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中国的公共管理人才总的说来比较缺乏,各地均在努力培养,西部更应加速培养当地的行政管理人员,提高他们的管理素质。在现有的公共管理水平上,要努力为新建项目提供全方位服务。要建立有效的宏观激励机制,包括搭建创业园区,对进入园区创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及其项目予以税收优惠和资金保障,并提供全面的、便捷的服务,筑巢引凤。同时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鼓励知识产权交易,促进技术推广和商业化,开辟科研——转让——生产——营销一系列的绿色信道,缩短人才成功之路,提高高新技术经济效率,拉动西部经济快速起飞;引入风险投资机制,为新建项目减免税等。有了项目和有利环境,自然会引来创业者。
第二阶段的任务就是吸引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为了吸引人才,首先要研究人才的需要。知识型人才素质高,观念先进,有独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所追求的回报率是多层次的,其中,金钱财富对他们而言,已不是首要的目标。根据美籍人力专家的研究,知识型人才所追求的各部分的回报率在他们心目中的权重分别为:个人成长34%,工作自主32%,个人成就28%,金钱财富6%。[10]
可见,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知识型人才追求的主要目标。说明知识和人才须得到充分的尊重,而且要建设一个宽松的有利于充分发挥知识才能作用的政策环境和物质环境。要坚持使地区发展的利益与人才自我发展的利益尽可能一致的原则,当人才都能顺利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个人成就时,他们所依托的地区经济也必然蒸蒸日上,二者基本是不矛盾的。因此,要探索有效的微观激励机制。贯彻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尊重人才,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制度环境,尽最大可能减少人才创业、工作和生活的额外成本,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支持人才的个人发展目标,为他们申报研究项目、完成研究项目提供便利,允许他们向更高层次流动;彻底破除论资排辈的陋习,保证人才公平竞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等方式打破身份限制,用市场平等竞争的途径来选拔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让真正有才能者有位、有岗、有资、有享,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取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权利,达到公平和效率的协调统一。
第三阶段是用好西部现有人才,发挥他们的最大能量。西部地区有限的人才并未得到有效的使用。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将从盘活现有人才开始,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这就要求:
(1)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制定好的政策,造就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各级领导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一定要爱才、识才、用才、护才;要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健全竞争机制;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从僵化的人事制度解脱出来,引导现有科技人员,根据自己的意愿、专业、专长,向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流动,减少机关、事业单位里的人才积压、浪费现象,凡有一技之长者,都应流动到急需的岗位上去;努力创造一种使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并且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尽快建立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提高西部地区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水平,逐步使之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改变“孔雀东南飞”现象,必须实施对人才的待遇倾斜政策,在工资晋升、专业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
(2)建设西部人才资源开发基地和设立专项人才基金。西部各省、市、自治区要利用有利条件,建设人才培养基地,特别是重庆、西安、成都、兰州等高等学校和人才密集的大城市,要建设成为西部地区人才高地,成为西部人才聚集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带动周围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和经济科技发展;西部设立专项人才基金,通过人才的激励政策,培养造就一批学术精英,一批科技之星。一方面,可以发挥这批科技之星的潜力,进行一流的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可以起到榜样激励作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2.加快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推进人才市场化配置
(1)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全面推进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用人单位和人才的主体作用,促进企事业单位通过市场转换用人机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努力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障碍,实现各类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的联网贯通,加快建设统一的人才市场。
(2)消除人才市场壁垒,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限制,疏通人才队伍流动渠道。发展人事代理业务,改革户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放宽户籍准入政策,推广以引进人才为主导的工作居住证制度,探索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
3.改革人才开发投入机制,加大人才立法力度
(1)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导,金融信贷为支撑,企事业用人单位投入、社会投资、国外投资和捐助为补充的多元人才投入机制,同时,加强对人才投入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切实提高人才投入效益,促进人才投资与回报的良性循环。
(2)设立人才开发专项基金。在重大工程项目、技术引进项目和科技攻关等项目投资中,要划分出这一份额用于人才开发。同时,加大财政的引导性投入。设立人才开发专项基金,主要用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引进、公派留学生等工作,重点奖励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员。
(3)加大人才立法力度。围绕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等基本环节,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法律法规体系。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人才信息网络建设。大力加强舆论宣传,为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针对目标人才资源采取灵活的“引才”策略
除了充分利用本地人才,积极吸引中部和东部人才外,一是把握好高校毕业生市场。高校毕业生创业热情高,牵挂少,流动成本低,且年轻人思想开放,观念先进,乐于创新,最适合西部发展需要。因此,要积极向毕业生发布充分的就业信息,多渠道、多形式地与他们接触,如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组织大学生西部参观考察等,鼓励和吸引他们投身于西部建设的大潮之中。二是积极引进海外智力,主要是国外留学人员的智力。改革开放以来,海外留学人员十分关注祖国的发展,在他们和国内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两个基地”和“三个平台”的留学人员支援祖国建设的模式。“两个基地”模式是指:海外留学人员经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学有所成并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之后,在国内有关单位的积极引导和资助下,逐渐在国内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研究基地”和“工作基地”。在这两个基地上,与国内的合作者就双方共同感兴趣的研究项目,进行有实质内容的合作与交流。“三个平台”是“全日本在职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响应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提出的。它的基本思想是:以“建设平台”为纽带,聚集留学人员为西部开发献计献策;以“科教平台”为舞台,吸纳海外学子参与西部科技创新活动;以“创业平台”为踏板,鼓励海外学子来西部创办企业。在此基础上,“全日本在职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组织了海外百名博士“走进西部”行动,寻求在西部创业的机会。可见,海外学子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很高涨,中央和西部各级政府应顺应这种良好的势头,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吸引海外智力,共谋西部发展之大计。
(1)实行优惠政策引进急需人才。重点引进中部各省支柱产业重大工程项目所需的各类高层次专家,依托重点任务、重大建设项目和重要研究课题、吸引国内外专门人才。引进高层次专家和急需人才要打破常规,特事特办。其家属子女入户、就业、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按照有关政策予以落实,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多形式全方位促进人才流动和智力融通。在积极引进国内外人才的同时,大力推动人才流动,促进智力融通。运用现代通信手段和网络技术开展远程服务,实现人才、信息共享,充分发挥人才效益。采取兼职、短期服务、承担委托项目、合作研究以及技术承包、技术入股、合作创办企业等多种方式引进智力。
(3)积极做好引进留学人员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重点引进一批学有所成、有一定影响的优秀留学人员回来工作,为中部地区服务,解决好其职称、住房、户口和科研启动经费等问题。积极创办和发挥好“留学回国创业园”的作用。
(4)不断完善政策跟踪、载体引进、以才引才、柔性引才等刚柔并济、多元的引才机制,促进人才交流与智力融通,充分发挥人才效益,让他们为西部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5.要重视引进“脑力”
针对许多人对西部开发很有热情,但一时还不能或不愿进驻西部的实际情况,可采用多种形式尽可能地吸收他们的智力资源。对不能长期进驻的人才,可以短期使用,还可以交流使用;对短期也不能亲临西部的有用人才,可以远程使用,要用人的双手,更要用人的大脑,而大脑是可以远程使用的。可以在网上聘请专家定期对西部建设进行诊断、献策。总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二)加强教育与培训
实现经济增长关键是要优先开发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和渠道在于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上,教育起着促使人们自我激励和自我强化,促进人们全面发展等关键性作用。从长远看,今天的教育和培训就是明天的生产力。
1.常规教育体系建设
转变西部落后的生产和生活观念,短期内靠政策和宣传,长期内则要靠教育。根据西部现实,应以初中教育为突破口,保证小学和中学教育,搞好乡土人才资源开发,在此基础上,加大高等教育投资和宣传力度,扩大高校教育覆盖面,培养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以适应西部经济发展的需求。
(1)加强基础教育。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发现,人口增长率每下降一个千分点,儿童入学率就提高一个千分点,两个加在一起就可以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高0.7%~1.2%。[11]因此,各级政府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快西部地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国家对西部最优先的投资应是对教育的投资,要增加中央财政扶助的力度,要提高教育经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教育经费的人均占有水平;继续认真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在巩固、提高已有义务教育成果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扩大九年义务教育的覆盖面,全面提高教育水平,提倡东部沿海大中城市以多种形式帮助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的孩子上学,对西部学校建设予以支持,加大实施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以及西部地区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农区学校工程的力度,加大“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幸福工程”等的力度,以期在未来改变西部农村人口的精神面貌。
(2)加速普及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机制,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中等职业教育,要依靠政策手段,在政府统筹下,动员和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兴办职业教育,要努力使初中毕业生都有条件继续学习、接受高中教育、职业高中教育和中等技术教育的机会;政府应通过组织对口帮助等倾斜政策增加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调整教育培养结构,发展与农业生产和乡村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普及率,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抓好成人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设置、课程建设都要进一步面向大开发的需要,要适应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并切实办出特色,以满足大开发过程中特别是初期阶段对各类中等技术人才和实用人才的需求。
(3)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以校企合办高等教育为主的西部高层次的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改变目前一些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科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需要不配套,严重脱节的现象,应积极合理地发展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通过高校布局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调整,进一步优化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设置西部开发所急需的专业,走教学、科研与产业相结合的道路。在每个省重点办好一所高校,扩大东、中部地区高校在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尽可能多地培养少数民族各类专业人才并建设西部地区远程教育。
2.依托现代通信设施和因特网实施远程教育
通过区内的教育电视台和教育广播台,向各县乡村输送知识和信息,督促有关人员有组织地收听收看,形成制度,既降低了学习的成本,又充分利用了现代通信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自己的远程教育网,实行网上教育。同时,国内重点大学已相继开展远程教育,国外著名大学也建有远程教育网站,可通过登录发达地区乃至国外远程教育网,充分汲取最新知识,弥补当地教育资源不足的缺陷。
3.实行制度创新,发展私人和社会办学力量
振兴西部常规教育和建立西部职业教育体系方面,最大的瓶颈就是资金支持问题。因此,一方面,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西部的百年大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社会办教育的新路子,除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要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允许投资人以盈利为目的办学。中国的私营经济和乡镇经济积累了巨额资本,且最了解市场和最适应市场。所以,应鼓励私人资本和社会力量投向教育领域,尤其是投向西部最急需的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等领域。这样既可减轻政府的负担,又可活跃教育市场,使人才的供给更加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一举而多得。
【注释】
[1]亚当·斯密著:《国富论》,杨敬年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2]宋寿金:《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
[3]罗伯特·J.格罗曼著:《如何在亚洲获得优秀人力资源》,杜立英译,《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999年。
[4]《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
[5]朱名宏:《人才激变:现代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上海文汇出版社,2001年。
[6]朱名宏:《人才激变:现代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上海文汇出版社,2001年。
[7]朱名宏:《人才激变:现代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上海文汇出版社,2001年。
[8]朱名宏:《人才激变:现代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上海文汇出版社,2001年。
[9]杨伟国:《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涂文涛、方行明:《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战略》,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
[11]陈栋生:《西部开发大战略新思路》,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