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建立和完善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考

关于建立和完善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考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建立和完善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教务处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系、部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施者,制约和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及各种因素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对象。其次,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监控机制,必须转变四个观念:①由单一的质量观向全面的、多元的、发展的质量观转变。所以,教学和管理的有机结合就构成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框架。

关于建立和完善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考

金立其 杨金石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各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基础上,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突出技能教育为主线,以教学改革为推动力,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和监控工作。为此,建立和完善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1 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目的和要求

教学质量监控是学校管理部门(者)对涉及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监督和控制。教务处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系、部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施者,制约和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及各种因素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对象。学校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终极目的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现实目的是在高职教育规模超常规扩展的情况下,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把对教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各个环节及各种因素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能够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有效的整体,以确保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是采取标准化输入控制,即对主讲教师授课资格进行审定控制,如果其资格符合讲授某门课程的要求,就将该门课程的教学全权赋予该教师。后来逐步发展到输入与输出控制,即除了对教师资格控制外,再把学生的课程测试结果作为教学质量的输出加以控制。现在已发展到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控制,力图使课程教学质量管理从封闭转变为开放,从单一受控对象转变为多元受控对象,从单门课程控制转变为多层次综合控制。应该说,目前我院对输入与输出环节的监控还是基本有效的,但缺乏过程监控的有效手段,除了听课及定期的教学质量检查外,基本上处于“无为而治”的状态。因此,对教学质量的控制与管理从第一时间的信息获得到决策结果的及时反馈,在很多情况下是滞后的。

为此,应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监控机制。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高职教学质量观。质量是“反映产品或服务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简单地说就是产品和工作的优劣度,即公众的满足度。由于教学过程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过程,其产品也就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学校教育的“产品”是有意识、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和有自我改造能力的人。所以,教学质量的概念要比“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含义复杂并广泛得多。高职教育的质量是高职教育活动对社会、公众、受教育者的满足度。高职教育的质量内涵应当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能力,知识、素质和能力,职业道德和学风等。其次,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监控机制,必须转变四个观念:①由单一的质量观向全面的、多元的、发展的质量观转变。②由知识本位的教育观向素质教育观转变,坚持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协调发展。③由阶段性教育观向终身教育观转变。④由教师主体观向学生主体观转变。

2 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架

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质就是通过调查和研究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因素,科学地设计和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和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和难点,完成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从而营造良好的教风与学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学和管理的有机结合就构成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框架。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从层次上来说,一般由宏观体系、中观体系和微观体系三个方面组成。

2.1 宏观体系

宏观体系即社会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等方面的评价,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社会参与监督和评估教育质量,有助于使教育满足社会多方面的要求。同时,培育专业性社会评估机制有助于保证评估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当前,学校应根据“以评促进、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方针,积极并主动地接受目前教育部开展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推动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2.2 中观体系

中观体系包括输入控制、过程控制和输出控制三个部分,其中输入控制是基础,过程控制是核心,输出控制是先导。输入控制主要体现在对硬件和软件的控制上,保证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过程控制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从教学的基本建设,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直到教学的评价与督导,均是过程控制的着眼点,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输出控制也是信息控制,主要呈现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上,如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技能等级通过率、毕业率和就业率,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等,反映学校教学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2.3 微观体系

微观体系包括管理系统、信息系统、督导系统和评价系统。①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建立健全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真正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明确院、系两级管理职能,理顺院、系两级关系。在教学工作上,使学院成为决策中心,系部成为教学管理实体,教研室成为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单位,从而构建起责权明确、良性运转的管理系统。②教学质量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为了全面及时地掌握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教学活动中的各因素在教、学、管过程中基本状况的组织系统,由教师信息反馈系统、学生信息反馈系统和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反馈系统等组成。同时,建立教学动态通报制度。采用信息简报、网络等形式,及时反映系部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从中既可了解系部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也可了解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这既是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的手段,也是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③教学质量督导系统。继续发挥院级教学督导室的作用,成立系部教学督导组。教学督导参与、组织、影响和决策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随时指出和纠正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④教学质量评价系统。评价系统是根据所制定的教学各环节的评价指标体系,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评价的系统。开展各级主管领导和部门的定期教学检查,每学期进行2~3次,依工作任务和具体情况而定,每次有所侧重,主要是“诊断性”检查,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确定教学质量评价周期,形成周期性的质量评价体系。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每学期进行一次;教师教学水平综合评价,每年进行一次;专业及课程质量评价,每年进行一次;教研室教学管理水平评价每年进行一次;系部级管理水平评价每年进行一次;不定期地对各教学环节进行评价;建立完备的各级领导听课制度。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个既开放又闭合的系统,建立和完善全面教学质量的监控系统,首先,要明确管理目标,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其次,要规范管理者的职责,将总的管理目标细化为与本单位情况相适应的可测量的任务,明确不同级别的管理者的不同职责,如学院的最高管理者要负责确定教学质量的方针并使其具备文件形式,并实施管理评审;具体管理人员负责具体落实与实施,并维持各种措施的良性运行等。再次,要实行教学工作全过程监控。将教学工作过程划分为课堂教学前、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后三个阶段。从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计划的执行到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都应纳入到质量监控体系当中,并引入质量评定、分析、反馈和改进机制,使每一阶段以及三者之间都形成良性循环。

3 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环节及监控点的设置

影响和制约高职教学质量的环节是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为此,在建立和完善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中,必须有选择地确定教学质量监控的关键环节和关键点,确保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效性和可行性。

3.1 学院定位的监控

学院的定位是立校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在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承担的历史使命,对照自身面向21世纪的愿景与建设发展目标,来确定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层次定位、类型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一般来说,通过人才水平评估,加强对学院办学的基本定位加以监控,确保学院办学的基本方向沿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取向发展。

3.2 教学计划的监控

专业教学计划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原则,在广泛的市场调研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组织本学科的全体教师拟出草案,通过企业、行业的专业认证后才能付诸施行。教学计划确定后,具有一定的原则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在执行过程中不能无原则地做不规范和经常性的修订。一旦需要调整要遵循和执行一定的程序,提出合理的理由,在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调整。

3.3 生源的监控

生源监控的核心是提高生源的质量。一方面,招生计划的制定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学院的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办学条件;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专业选择及特长。同时,在技术上要科学编制学生的编班和学号,以利于在教学中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基础与需求,组织各项教学活动。

3.4 教学条件的监控

教学条件的监控即是对学院各种教学资源——占地和建筑面积、师资数量与结构、图书资料和信息网络、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等的监控。要对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院办学基本条件的要求和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的要求,及时掌握各项教学资源的数量和结构,使用状况(完好率、利用率)以及各项教学资源的管理状况。

3.5 教学环节的监控

教学环节的监控包括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性教学环节。①课堂教学环节。课程是教学的最基本单元,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建设之一。课程教学是决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基本要素,也是提高教学效益与效率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师是课程知识的传播者,教学内容的组织者,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因此,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教学的监控即是要实现对教学大纲编写、教师选派、教材选用、授课计划与教案、课堂教学秩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等全方位、各因素的监控,以此确保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均能有针对性地正常发挥其作用,有的放矢,减少教学的随意性。②实践性教学。规范实践性教学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使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和实习真正地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作用。为此,需要加强对实践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监控,明确实践性教学的目的要求、实施方式及考核要求等,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流程,并定期检查毕业论文(设计)的进程。

3.6 教学评估与督导

建立健全教学评估与督导制度,健全以校领导听课、校督导组督导、系部督导,以及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为主线的评估与督导网络。在期初、期中教学检查和教师、学生座谈会中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和学风测评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和反馈。

3.7 毕业生的跟踪

建立健全毕业生联系网络,掌握及时、动态的社会评价,分析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及平均工资率等指标,并以此为鉴,调整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3.8 教学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顺利运行的基础和保证。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保持制度创新,做到切实可行,执行起来不仅有原则,并且有力度。

4 教学质量监控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注重实效性。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必须从任务或问题、人员及监控方案等几方面入手,应遵循实效性原则,注重全面监控和重点监控、过程监控与结果评价、一般评价和特色评价相结合。其次,要注重可行性。要在理论上可行,监控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适合监控与评价的目的与功能,要能为理论所检验和证明;在操作上要具有可行性,要有明确的部门和个人职责分工,要有较明确、便于操作的工作指标和评价标准;效果上具有可行性,监控和评价过程要为学校各部门及个人接受和认可,并能积极参与到监控和评价中来。再次,要注重全员性和全面性。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一个千头万绪的大系统,只有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各因素监控,以及全方位实施,才能实现其良性运转。同时,还要及时自检和纠错,注意管理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坚持管理过程的原则性和规范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