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根据时局变化制定了“国防教育”和“普及教育”方针,这些方针在陇东解放区各类教育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实施。陇东解放区不但在战争中贯彻了党的“普及教育”方针,大力开办各类学校,而且对小学教育教学内容作了进一步调整改造。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

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根据时局变化制定了“国防教育”和“普及教育”方针,这些方针在陇东解放区各类教育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实施。

陇东解放区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国防教育”的方针。国防教育方针强调:“国防教育工作是坚持持久战并动员抗战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要求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抱着“抗战必胜、建国必战”的信心去做好教育工作。有知识的人应该在抗战的口号下“出知识,当教员”。同时提出必须改革旧教材,做到各普小教材统一,“切实执行政府三科下发的课程表”,采用集体讨论和强弱互帮的教学方法。曲子县政府在“国防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于1938年11月对新开辟的3所小学,从教材、教法到学校管理方面都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造。

陇东解放区各级政府认真贯彻“普及教育”方针,大力兴办新学校,使在校学生人数成倍增长。华池县在土地革命时期仅有两三所学校,到1939年,已发展到各类学校30余所。其余各县在每学期开学前都给各区、乡、学校下达入学指标,拟定具体办法,不断扩大生源,减少学生流动。截止1940年底,曲子、环县、华池、庆阳、合水、镇原等6县共有各类小学273所。新宁县虽然平均3天就要受到敌人的骚扰,但干部、教员、学生和群众团结一致,战胜困难,使全县36所学校基本上坚持天天上课,有效地巩固了“普及教育”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使“普及教育”方针得到全面实施。

陇东解放区不但在战争中贯彻了党的“普及教育”方针,大力开办各类学校,而且对小学教育教学内容作了进一步调整改造。1940年以前,各县都建立了完全小学、中心小学、模范小学、普通小学等形式多样且切合老区实际的小学。完全小学为五年制(初小三年、高小二年),中心小学、模范小学和普通小学均为三年制,中心小学和模范小学一般设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比普通小学规模大,设备较好。同时,于1940年9月,在庆城南街创办了陇东中学,这是陇东解放区教育事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党中央对陇东解放区教育事业关心支持的具体体现。

陇东解放区各级政府还认真贯彻毛泽东提出的“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的指示精神,对小学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到1940年,解放区各小学基本上都使用了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规定的课本,并采用复式教学,许多小学采用演讲讨论法和自学辅导法,废除了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庆阳县于1940年11月组织的“陇东小朋友函谈社”,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视野,增强了陇东各地学生间的团结与交流。各学校还利用校内的学生会、俱乐部、儿童团、少先队等组织自己管理自己,为学校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陇东中学制定的“实施新民主主义教育,培养小学师资和边区文化教育干部”的办学宗旨充分显示了与旧教育的根本区别,学校设置的中学班、师范班、预备班等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既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要,也适应了抗战的客观形势。

陇东解放区党组织还加强了对干部的教育培训,使他们能更好地为抗战做好工作。根据陕甘宁边区第二次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党内干部教育问题的决议》精神,开展了干部在职学习和短期培训,通过组织干部参加识字组、夜校等方式的学习,有的干部识字达到500个以上,有的还能写简单的书信和便条。庆环分区党委还在1937年冬季前建立分区党校,采取短训班的方式培训干部。为了提高妇女干部的文化水平,还专门举办了妇女干部训练班,对81名妇女干部进行了短期培训。八路军留守陇东部队三八五旅七七O团为扫除文盲,提高部队文化水平,在1938年1月,开展了全团文化学习运动。

为配合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陇东解放区还建立健全了各级组织机构。1938年,各县配备了专职社教指导员,成立了冬学委员会。到1940年,环县、曲子、庆阳、合水、镇原、新正、新宁县都先后成立了民教馆,负责组织、安排、检查社会教育工作。到1940年底,陇东解放区办有冬学80处,夜校329处,完成了1939年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提出的《关于消除文盲及实行办法的通令》中要求陇东解放区各县在一年内完成消灭文盲6100名的任务,创造了抗日战争时期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一个发展高峰。为了检查学习效果,1940年底,各县扫盲教育还举行了识字测验,对考试合格的学生颁发了结业证书。

由于党对陇东解放区教育工作的重视,1940年以前,小学教育发展较快,但有的办学条件不具备,教师量少质差。1940年上半年,陇东解放区有教员283人,其中具有初中及师范程度的95人,只读过二三年私塾的教员占教员总数的一半以上。教学质量不高引起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满,1941年,在各县召开的参议会上提出了批评。另一方面,从1941年开始,国民党政府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这给办学物资的供给造成了很大困难。许多学校缺乏必要的校舍及桌凳设备,有的甚至连纸和粉笔都没有。面对这种情况,1941年秋季,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提出了“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口号。10月,陇东解放区召开了第四届各县三科科长联席会议,确定了“加强完小,裁并小学”的工作方针,并讨论具体实施办法。1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还决定将初小学制由3年改为4年,改秋季始业为春季始业,并制定了统一校历,要求解放区各地参照执行。在课程设置上也提出了反对“概念化、公式化、口号化”的要求,主张“提倡科学知识”,“注重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知识的教学”。并明确要求“小学教育应加强自然科学常识教育”,“反对向孩子讲政治理论的行为”。1942年1月14日,《解放日报》还发表了题为《提高边区国民教育》的社论,明确提出要推行“重质不重量”的正规教育,并要求“定期地、认真地、毫不姑息地进行学校检查和教师甄试,鉴定合格的学校有几处算几处”。为了全面贯彻边区政府教育厅的指示精神,1942年2月12日,陇东专署又召开了各县三科科长联席会议,专门讨论部署学校整顿问题,使裁并整顿学校工作在全区各县全面展开,不到半年时间,陇东解放区各类学校由1941年底的156所减为74所。到下半年,又减少到69所,共裁学校87所,学生人数也由1941年底的3927名减为2744名,减少了1183名,教员由1941年底的224名,减为151名,减少了73名。通过裁减整顿,使完全小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强,教学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整顿过程中只重视了形式上的正规化,单纯地做了减少学校工作,脱离了客观实际,有些不该减的减了,不该合并的合并了,造成了不少学生因为距离学校较远而失学,一些家庭劳力少的贫苦孩子又不能上学。所以在裁并学校之后有的群众就强烈要求再办学校,使裁并整顿工作出现了脱离实际的情况。

陇东解放区在大力发展小学教育并对学校进行改革整顿的同时,还加强了对私学的领导。1941年下半年,陇东专署颁发了办理私学及奖励条件,鼓励私人办学。庆阳县政府作出了开办和发展私学的6项规定,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到1944年,陇东解放区共有私学115处,成为陕甘宁边区创办私学最早、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县区之一。

1944年10月11日,陕甘宁边区召开了全边区文教大会,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到会作了重要指示,大会认真总结了抗战以来文教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肯定了1942年以来推行新的教育方针取得的成绩,通过了《边区文教大会关于边区教育方针的决议草案》以及《关于培养知识分子与普及群众教育的决议》等重要文件,确定了大力培养边区知识分子,开展大规模群众教育运动及实行“民办公助”办学方针的一系列具体的文教工作政策,有力地推动了陇东解放区各项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1945年至1946年间,陇东解放区深入贯彻边区文教大会精神,按照群众需要和客观实际改革教育,将小学学制改为四·二制(初小4年,高小2年),完全小学以培养初级干部为主要目标,使之成为培养本地干部的基地。学生入学由动员、劝导改为自愿,大力贯彻“民办公助”方针,发展民办小学,进一步改造私学。陇东解放区各地还加强了对各类学校的管理,成立了校董会。各完小、普小、民小、初小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都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应用文、珠算、日记、习字、卫生等课程。训导工作也有所加强,教育学生要有礼貌,懂得政府的法令,爱劳动,讲卫生,使教育内容和客观实际紧密联系。通过对边区文教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使陇东解放区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显著特点是既重视学校数量的增加,又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了总结经验,做好对边区文教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工作,陇东地委于1946年1月9日召开了专门会议讨论了文教工作,确立了1946年的教育工作任务,提出了国民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办好陇东中学,各县要认真办好完全小学,三科要建立巡视制度,加强对民办小学的联系和指导。陇东地委会议之后,各县也相继发出指示进行了贯彻落实。陇东中学也根据地委的指示精神和边区文教大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加强领导,改变了工作作风,纠正了生产过多影响教学的偏向,加强了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政策法令教育,调整了部分课程和学制,将普通中学三年级改为师范班,增设小学教师培训班,为解放区培养亟需的师资力量。在刘泽如校长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学生实际开展教研活动,加强了教学理论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总结交流,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