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
1946年12月10日,面对内战爆发的严峻现实和解放区群众纷纷觉悟的客观实际,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战时教育方案》,提出了实施战时教育的4个原则:①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联系。②时事教育与文化教育相配合。③教育内容与战争生活相结合。④根据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实现不同的教育任务。“在巩固区和广大农村,以现状加以改革,充实新的内容,加强社会教育活动为原则;在边缘地区、交通线或敌主攻方面,以转移分散和参加战时工作为原则;在敌占区以隐藏埋伏或撤退为原则;在新解放区以争取原有的教育干部,利用原有的教育组织,逐渐加以改造为原则。”《战时教育方案》还要求所有教育工作都要“直接或间接地为自卫战争服务,一切教育工作者都应成为保卫边区的宣传员与组织者。”关于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战时教育方案》则明确指出:各级学校应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革命观点,群众观点,坚决勇敢地树立拥军尚武精神。在军事教育方面,要添授“防空防毒,急救看护,熬硝炼磺,制造火药和地雷等实用知识。”组织师生进行“军事训练、学习侦察、通讯、站岗、放哨、坚壁清野、埋地雷、掷炸弹等实际技能的训练。”使教师和年龄较大的学生都具有自卫能力和作战能力。陇东中学在这方面落实的很好,蔡津东等老师都为此做了许多极为有益的工作。全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时任陇东中学校长的刘泽如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陇东中学政治思想教育》一文就是贯彻落实《战时教育方案》的重要成果。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陇东解放区的教育状况是:一方面国民党破坏学校,对陇东中学的破坏尤为严重。迫于战局,在国民党部队进入庆城前陇东中学已转移到玄马、新堡一带,成为战时的一所流动学校。国民党部队进入庆城后首先就砸毁了陇东中学校牌,然后就将陇东中学作为自己部队的驻地。另一方面,陇东解放区学校根据《战时教育方案》的指示精神,在战争中坚壁清野,埋藏粮食和实物。陇东中学从庆城转移到玄马、新堡一带时,先后多次将学校财物运到转移地,包括师生食用的蔬菜,学校所有档案资料都埋在玄马湾一户人家的破窑洞里。马岭、河道、八珠等一些敌占区则发动群众办“两面”学校:平常则采用边区编的课本教学,敌人来时则改教《三字经》、《百家姓》等教材麻痹敌人,以便落实《战时教育方案》的指示精神。后来由于战局的变化,陇东中学部分师生从学校直接走向解放战争的火热战场,但学校教育始终没有停止过,直到1947年沙家店战役之后,解放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陇东中学又从山西柳林镇返回原地继续办学,这是贯彻落实边区政府《战时教育方案》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1947年2月17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在发出的《关于教育工作配合土地改革运动的指示》中指出:土地改革是当时“一切工作的中心,教育工作应与这一运动密切配合起来。”同时规定:“各级学校应配合这一运动,向学生深入进行思想教育。”要求教员必须学习土地改革问题的有关材料并向学生讲授。学校应研究不同阶级出身的学生在土地改革中所表现的不同态度,用作思想教育的根据。“务必使教育工作在土地改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陇东中学根据边区政府教育厅的这一指示精神和陇东分区的安排,于1947年5月20日,从学校抽调25人组成两队由副校长冯克征和教导主任王彪分别带领参加了随军支前工作。他们一方面为部队动员粮食,组织担架,护送伤员;另一方面到环县、曲子、合水、华池4个县的恢复区参加诉苦、清算和土地改革工作。经过5个多月的实际锻炼后,他们又返回学校继续学习。
1947年7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根据时局变化及时发出了《根据具体条件恢复国民教育工作的指示》。陇东专署根据这一精神于当年11月对各县发出指示信,要求为恢复教育工作做好准备,对未分配工作的教师,立即调回陇东中学进行培训,对在战争中疏散回家的学生,要动员回校学习。
1948年3月,陇东分区根据西北局“改中学为干部学校”的决定,将陇东中学改为陇东分区党校,以培养提高村、乡、区三级干部及党员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同年5月,开始招收党政干部训练班和新区干部训练班,前后共办两期,对322名党政干部进行了培训学习。在陇东中学改为陇东分区党校的同时,陇东分区恢复学校的指示信中要求陇东中学恢复中等教育,暂在陇东分区党校附设中学部,招收学生50名,使陇东分区的中等教育也及时得以恢复。在指示信中要求小学教育应在时局的好转与逐渐巩固的情况下提早筹划并逐渐恢复。
在恢复中、小学的同时,陇东分区还开始了对旧学校的接管和改造工作。《陇东分区1949年度教育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了:“提高完小、巩固普小、扩大中学、扩大干部子弟学校、改造私学和旧学校,数量与质量并重,普及与提高兼顾”的工作方针,要求庆阳、合水、镇原3县准备好接收恢复区学校的工作。此外,对各类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都作出了明确规定。1949年3月7日,陇东专署又发出指示,强调各县三科要加强对学校的领导,办好完小,建立巡视制度,各区要办好一所新型民小,公、私民小一律采用边区统一编制的课本,凡带有传播封建迷信和反动毒素的东西一律坚决禁止。为了加快学校的恢复和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提高完小的质量,陇东专署于当月31日又发出通知,要求各县配合教育干部,加强完小教育,各县要做到教师自给。
对国统区学校的接管和改造工作,陇东分区曾在1949年上半年作出重要指示。1949年7月2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发出了《关于新区目前教育改革的指示》后,陇东分区加快了对旧学校的接收和改造工作,到当年底,共接收和改造学校735所,其中师范1所,中学4所,各类小学730所,学生达3.1万余名。这些学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开始了为新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各类人才的工作。
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加速为新中国成立培养干部人才,1949年5月,经中共中央西北局批准,陇东地委研究决定将陇东分区党校更名为陇东分区干部学校,同年7月7日正式开学。干校设有党政干部班、新区知识分子培训班、青年干部班、妇女干部培训班及中学班等不同类型的班级,到当年底共举办两期,对597名学员进行了培训,比党校时期增加了近一倍。同时,从1948年起,陇东分区各县也举办了各种干部培训班,对区、乡级干部进行了短期培训。
陇东分区在恢复各级各类学校并加强干部培训的同时,社会教育也从1948年开始得到恢复与发展。曲子、环县、庆阳配合土地改革和整顿工作,由学校、机关办起了冬学、夜校、读报班27处,参加学习人员达300余人次,同时还加强了对民教馆的领导,按群众需要实行小先生制,努力消灭文盲。从1949年7月,庆阳全境解放到新中国成立,配合对城镇的接管和改造,加强了城镇的社会教育,以反封建、反迷信、反礼教为目的开展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教育,各地的民教馆指导夜校、读报组进行活动,各完全小学开办夜校及妇女半日班、读报组、开展识字扫盲和时事宣传,对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破除封建陋习和建立新社会的道德风尚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