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课程与管理
一、课程设置
解放初期全县幼儿园的课程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主要开设有体操、语言认识与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等6门课程,教材由国家教育部统一配发,教师按要求为幼儿授课。开始由于幼教专业教师较少,大多以其他专业教师代替,所以授课的方式和技巧比较欠缺。后来,由于甘肃省幼儿师范毕业生分配到岗,使幼儿教学活动开始逐步走上正规。
1956年庆阳县西峰幼儿园课程表
除按课程表上课而外,小班每天还有作业1次,每次10至15分钟,大班和中班每天作业2次,每次10至25分钟,作业的内容以幼儿所学习的内容为主,主要是把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创造性和熟练性练习。每节课规定30分钟,课后还要组织幼儿参加户外活动,活动的内容有创造性游戏和活动性游戏。因为那时入园幼儿较少,班额也小,开展这些活动组织也比较方便。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城镇幼儿园大、中班增加了识字、汉语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教学,农村幼儿园主要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学唱幼儿歌曲,并组织幼儿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大多数幼教老师也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不具备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多数以管教为主。到1960年后,由于生活困难,农村幼儿园也都相继解散。“文化大革命”中农村基本上没有规范的幼儿园,只在少数小学附设了学前班。城里的3所幼儿园(西峰两所,庆阳一所)的课程设置都改为毛泽东思想、革命文艺和军事体育课。“毛泽东思想课”主要是教幼儿背诵毛主席语录,“革命文艺”就是教唱语录歌,原来的体育就改叫“军事体育”。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拨乱反正工作的逐步深入,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也相继恢复。1981年10月,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明确规定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共分: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8门,并且重点加强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教学方法也侧重于幼儿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1983年以后,幼儿园全部采用全国统编教材,课程设置共分为:音乐、美术、体育、计算、常识、语言等6门。从1999年开始,庆城幼儿园又开设了幼儿听读、游戏、识字、幼儿英语、拼音等课程,使幼儿园的课程设置较原来有了较大的变化。2001年以后,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将原来的6门课程改为自然领域、社会领域、语言领域、艺术领域、健康领域5大领域,使幼儿教育课程有了更大的灵活性。从2006年开始,又开设了幼儿珠心算,增强了幼儿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有利于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部分民办幼儿园还增加了英语、舞蹈、音乐、绘画等专业课程,出现了一些特色幼儿园。
二、幼儿园管理
1954年,西峰北街幼儿园正式建成,归庆阳县文教局管理,幼儿教师及工作人员均由文教局统一调配。1958年,庆阳县幼儿园建成,教师由县教育局分配,教育教学工作均由县教育局直接管理。1963年西峰南街幼儿园创办后,始设于庆阳师范院内,为庆阳师范附属幼儿园,园内一切活动均归庆阳师范管理。1958年,全县农村创办的幼儿园均由所在社队管理,文教局只负责教学业务上的指导。“文化大革命”中,农村大部分幼儿园停办,城镇中的幼儿园仍归教育局管理,那时提倡城镇工宣队进驻城区学校和农村贫下中农管理农村学校,但由于人们对幼儿园不够重视,把幼儿教育和一般的中小学教育区别对待,所以,“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县幼儿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受到大的影响。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国家尊师重教方针的逐步实施,庆城幼儿园由教育局直接管理,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及基本建设项目由教育局指导,绝大部分教师也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每年均有足够的幼师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1988年开始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工作之后,幼儿园教师也和中小学教师一样参加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使幼儿教师第一次有了专业技术职称,极大的稳定了幼儿教师队伍。
公办幼儿园在创办初期,管理上都比较规范,教学上也比较严谨,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为幼儿园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导致幼儿园发展速度缓慢,许多比较规范的幼儿园教学活动被打乱,使全县幼教事业处于发展低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幼儿教育活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但公办幼儿园得到了巩固提高,民办幼儿园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规模,使全县的幼儿教育事业进入到历史上的最好时期。由国家全部包揽转变为社会力量多方办园的灵活多样的办园方式,为各阶层群众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半日托、全日托、周托、月托班的出现,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幼儿园接送制度的全面推广,大大降低了往返路途中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提高了幼教工作的服务质量。由教育局主管部门组织的定期巡视检查,保证了各类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有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