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符思想与陇东农耕

王符思想与陇东农耕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废除了旧的思想品德教育制度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建立了新的思想品德教育体系。“文化大革命”十年,全县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以学习《毛主席著作》、背诵《毛主席语录》为中心。同时,在县委宣传部的指导下,还把陇东中学旧址确立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基地,陇东中学也充分发挥了这一德育资源优势,利用陇东中学的优良传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邀请陇东中学老校友、庆阳县老红军向学生作传统教育报告。

第四节 思想品德教育

清末,庆阳府中学堂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为德育宗旨,读经讲经和修身是学生的主要德育课程,所有德育目标都凭借《春秋左氏传》、《周礼》等经学书籍和《圣谕广训》等读物去实施,整个中学思想品德教育都是以培养学生忠君、诚信、节义、孝悌为主要内容。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1月1日颁布的《教育纲要》总纲中提出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实利、尚武、以道德为经,实利尚武为纬”。民国十八年(1929年)4月26日公布的《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中指出:“中华民国基于以三民主义立国,即以三民主义施政,其教育应以三民主义充实人民生活,扶持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根据中华民国的这个教育方针,具体要求是:“民族主义的教育要提高国民道德,锻炼国民体魄,以求民族独立;民权主义的教育要训练国民的团体协作精神,人民运用权力的能力,遵守纪律的习惯,导入民权的正规;民生主义的教育要提高人民生产技术与科学知识,养成人民审美习惯,求得民主主义的实现。”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国民政府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在于国民人格的陶冶,但陶冶国民人格必须有一致的标准,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以及党员守则,可作为青少年学生一致信守的准则”。并要求全国各级学校都应以‘礼义廉耻’作为共同的校训。“礼”就是规规矩矩的态度;“义”就是慷慨激昂的牺牲;“廉”就是清清白白的辨别,“耻”就是切切实实的觉悟,并把这“四维”、“八德”归结为12信条以示教育,即:⑴忠勇为爱国之本;⑵孝顺为齐家之本;⑶仁爱为接物之本;⑷信义为立业之本;⑸和平为处世之本;⑹勤俭为持家之本;⑺节约为治事之本;⑻整洁为强身之本,⑼助人为快乐之本;⑽服从为负责之本;⑾学问为济事之本;⑿有恒为成功之本。这些教育理论的提出,就成了当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1939年创办的设在国统区西峰镇的庆阳中学,就是对学生进行“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思想品德教育,将“党化教育”与封建道德教育熔为一体。1940年,在解放区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以“实施新民主主义教育,确立抗战救国思想”为主要目标,特别是把“为新民主主义而奋斗”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同时,学校还把破除封建迷信、培养劳动观念和树立革命人生观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废除了旧的思想品德教育制度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建立了新的思想品德教育体系。根据西北局提出的“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思想,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帮助学生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新道德”的基本思想品德教育精神,全县中学先后开设了政治常识课,向学生讲授青少年修养、政治经济学和中国革命常识,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无产阶级道德品质教育,进行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宣传、义务劳动和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组织初中三年级以上学生参加农村土地改革运动,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学生树立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品质。

1955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中学生守则》之后,各中学以《中学生守则》为指导,开展了“学习好、身体好、工作好”的争三好活动。在中学政治课中还增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教育内容,使思想品德教育体现出较强的时代特色。1963年开始,全县完全中学和初级中学都普遍开展了学雷锋、学王杰、学习毛主席著作、学大庆、学大寨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阶级观点、劳动观点、集体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德教育,组织学生访贫问苦、忆苦思甜,开展“兴无灭资”活动也是这一时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文化大革命”十年,全县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以学习《毛主席著作》、背诵《毛主席语录》为中心。1970至1973年,在陇东中学、驿马中学、肖金中学、什社中学、马岭中学等学校树立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近百名,举办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讲用会有近百场。“文化大革命”后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形式。这一时期的思想品德教育突出了政治性,虽然只有10年时间,但对一代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却产生了很大影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国家的统一要求下,开始恢复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首先在全县中学生中进行了共产主义道德理想教育和建国之初已经开展过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和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第二年,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又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与此同时,结合拨乱反正工作,在全县城乡中学开展了整顿校园、整顿纪律、整顿教学秩序的“三整顿”活动和“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全县中学共评出50名“三好学生”并进行了表彰奖励,其中陇东中学和驿马中学共有2名学生荣获“甘肃省三好学生”称号。

1983年,甘肃省教育厅发出了《关于对中小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见》之后,按照甘肃省教育厅的统一要求,在全县所有中学建立了升国旗制度,对学生进行国旗、国歌、国徽教育。在所有教学活动中,通过讲祖国文明史及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在县委宣传部的指导下,还把陇东中学旧址确立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基地,陇东中学也充分发挥了这一德育资源优势,利用陇东中学的优良传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邀请陇东中学老校友、庆阳县老红军向学生作传统教育报告。结合这些活动,还组织学生开展种草种树、美化校园、绿化环境等活动。陇东中学将庆城镇的天子沟作为学校的植树造林基地,先后植树6万多棵,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老区的信念。

1987年9月,陇东中学成立了政教处,并组建了由一位副校长、校党支部副书记、政教主任、校团委书记、政治教研组长、政治课教师及班主任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政教处、级主任、班主任为序列的德育教育网络。由于陇东中学有其光荣的革命传统,1990年9月18日,举行了建校50周年庆祝活动,初步整理积累了学校校史资料。2000年9月18日,又举行了建校60周年庆祝活动,陇东中学高级教师袁兆秀不但完成了陇东中学第一部比较完整的《陇东中学校史》,而且还将陇东中学优良传统概括为以“艰苦奋斗的无私奉献精神,以人为本的民主科学精神,诚信同德的团结协作精神,追求卓越的探索创新精神”为基本内容的陇东中学精神。这两项工作的完成,不但为全县中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而且也使陇东中学优良传统具有了理论内涵。陇东中学政教处成立之后,由于工作扎实,思想品德教育特色鲜明,199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评为“甘肃省文明单位”。2004年,被甘肃省教育厅评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200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问题的意见》,对新时期如何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结合贯彻这一精神,陇东中学率先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课题研究,在家庭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传统道德理念教育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组建成立了“陇东中学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完成了“《<论语>创新理解100句》——德育系列校本教材”,这两项工作都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陇东中学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为数百名中学生解决了各种家庭困扰和心理疑难,为切实有效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论语>创新理解100句》——德育系列校本教材”,在省内外5000多名学生中进行推广实验,并被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组评为“全国百项德育科研成果”。2006年,庆城县教研室又承担了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和谐德育与和谐教育”的研究工作,又将陇东中学和庆城中学确定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研究实验基地,使全县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开始由管理说教型向理论研究型转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