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学校管理中的人文关怀

农村学校管理中的人文关怀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相对滞后的农村学校来说,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创新管理理念,改革管理模式。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这是由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农村学校如何改变管理模式,进行人文关怀,值得思考和研究。学校管理和学生教育工作中忽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是危险的。把教师看做是学校的主人,全面地关心、爱护他们,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双边关系,促进农村中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学校管理中的人文关怀

榆中县第四中学 范文忠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决定农村学校不可照搬照抄城市学校管理模式。对于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相对滞后的农村学校来说,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创新管理理念,改革管理模式。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这是由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农村学校如何改变管理模式,进行人文关怀,值得思考和研究。

一、农村学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的,这是学校教育特有的公益性决定的。现今的学校的管理中,特别是涉及学校发展的问题时,存在着众多以牺牲可持续发展为代价,而换取眼前效益的现象,这恰恰与教育的初衷相违背。学校管理和学生教育工作中忽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是危险的。其中当然有管理者理念的问题,更多的是管理者的思想问题,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一部分管理者中依然存在。

(二)忽视管理制度的延续性

在学校管理中朝令夕改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会使管理者的公信力大打折扣,会使教职工不知所措。一些学校管理者,今日“朝秦”,明日“暮楚”,“一拍脑袋”、“一拍大腿”就随意更改学校办学理念、管理模式,美其名曰——“创新”,实则是对学校管理的亵渎。好的学校管理制度需要稳定化,需要有很好的延续性。因此,学校管理者要进一步抓好科学办学、民主办校、依法治校,尤其是在关系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情上,多听民意民声,多做调查研究,多讲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或者杜绝“短命”制度、方针的一再“出台”。

(三)忽视过程管理的实效性

无论学校的行政工作、教学工作,还是德育工作的管理,存在着重计划、轻落实、重总结的“两头重、中间轻”的现象,到头来只是搞文字游戏、做表面文章的形式主义。有些问题之所以存在形式化,是因为我们自己对这些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看似淡化了具体落实,实际上是淡化了责任意识,说到底是主观上的轻视,实际操作时的应付了事,得过且过。

(四)忽视教职工培养的持续性

在对教职工的教育、培养、使用和管理中,一些学校只重视教职工的使用,忽视教职工的个人发展;强化业绩的考核,忽视培养及专业引领。教职工的成长与发展,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我想,这不仅是因为培养成本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观念的问题。学校应该为教职工提供持续发展的空间。教职工整体素质的持续提升,才是学校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学校管理实施人文关怀的意义

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学校的前途和命运是由人来决定的,是管理者、教职工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因而必须在农村学校管理中实施人文关怀。把教师看做是学校的主人,全面地关心、爱护他们,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双边关系,促进农村中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学校管理创新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只是通过管理者的理性分析、言传身教,道德灌输等方法,让教职工在思想、认识、观点、立场等方面实现学校意志。但是,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教职工的思想观念、认知能力、道德水准、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管理的灌输式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教师的精神需要。如何确保教职工观念的转变,如何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都要求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开拓新的视野,实现新的突破。所以,引入人文关怀的理念,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学校管理工作创新和突破的必然选择。

(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个概念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必须高度注重对教职工本身的关爱,充分发挥、激发教师的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把这种关心体现在实现“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学校与教师共享成果”的理想目标上。离开人文关怀,就无法实现这个目标。因此,人文关怀不仅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三)建设和谐学校的迫切需要

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的心理和谐。在学校,只有教职工的心理和谐了,才能够应对教学研究、教育改革中复杂多变的诸多挑战,才能不断增强教师的心理的承受能力,才能不断增强其应对岗位、学校和社会的适应能力。积极推动人的心理和谐建设,努力探索在新的条件下有效提高教师心理承受力的方式方法,自觉地在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德育教育等重要环节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应对机制,营造培育和谐心理的氛围,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人文环境保证,是学校管理的着力点。因此,人文关怀是建设和谐校园的迫切需要。

三、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针对学校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我校以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为突破口,大力倡导“管理人文化、制度人性化、教育生本化”的发展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学校管理的实际问题。

(一)情感是人文关怀的纽带

情感的沟通,有利于缩短管理者与教职工的心理差距,从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我校地处山区,条件相对艰苦,由于交通不便,教职工全员住校,因而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成立之初,我们就提出“以诚感人、以情促人、以情制人”的人性化管理模式。一是注重心理互换。我们总会站在教职工立场上制定工作措施,模拟参与学校决策。当学校意志与教职工思想出现分歧时,通过心理互换来达到“共同认知”,消除误会,增进理解;二是注重人际间的非正式交往。即,管理者的决策,有时不能被某些教职工接受,那么私下多谈心、多交流,交换意见,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管理者在公开场合,是领导,是同志,在非正式场合,成为了教职工的朋友;三是注重管理的“人情味”。以诚相待,以情制人,推心置腹,设身处地地关心、爱护、帮助教职工,以情感约束其行为,以换取心理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

(二)制度是人文关怀的准则

制定规章制度,目的就是通过规范管理、科学管理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学校制度中,实施人文关怀,就是在规范的前提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协同力,把学校各项工作做好。我们的做法是,管理者真心实意地把教职工当做学校的主人,有事多商讨,多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让职工参与决策。同时,积极发挥教代会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依法行使教职工的审议权、通过权、决定权和评议监督权。凡是与教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方案、规章制度、教职工奖惩办法等,我们都经教代会审议。我校还制定了党政干部廉洁制度、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干部年度考核制度等。完善了学校中层以上管理者自我约束机制,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

(三)环境是人文关怀的基石

近年来,在省市县三级政府关怀下,我校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微机室、实验室、体育器材室等装备已达到三级三类学校建设要求。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已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校园及周边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我们致力于打造书香校园,弘扬传统文化。“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积极引导广大师生走进博大精深的书香世界,培养“爱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积极践行“阅读生活化,学习终生化”的学习理念,将学校打造成“学校有书香气,老师有书卷气,学生有书生气”的书香校园;为了让传统文化根植于孩子们的心中,我们在打造“书香校园”的同时,将传统文化引入校本培训,组织编纂校本教材《文明礼仪伴我行》,培训极大地提升了师生的人文素养。校园里的每一条标语、一块装饰画、一张墙报都由师生亲手制作,校园中随处可见传统文化踪影,无处不有师生共同营造的传统文化氛围。

(四)激励是人文关怀的动力

我们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入手,采取多种激励手段,为他们提供实现志向和发挥才能的机会,激发教职工工作潜能。一是情感激励。新教师入校我们会举行欢迎仪式,由专人介绍学校情况,使其尽快熟悉工作环境,获得归属感,使其“留下来”。有经验教师会在业务上帮带新教师,并在职业规划、业务学习、成长发展方面加以指导,使其“沉下去”,激发新教师潜能。二是关怀性激励。山区苦,我们立足学校实际,尽最大力量改善教职工伙食、饮水、住宿问题,解决其后顾之忧,设身处地为教职工服务。真诚的付出换回的是上下齐心、千帆竞发的可喜局面。三是发展性激励。农村学校培训、交流活动相对较少,一旦有这样的机会,管理者不争不抢,主动让贤,虽然他们也是教学一线的教师。为此教职工无不感怀,参加培训者更是刻苦努力,往往会取得额外收获,这样就放大了培训交流的效果。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校内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铸师魂塑形象”主题活动、“创先争优”主题活动等,引导教职工自觉地把学校办学理念转化成实际行动,转化为工作追求,转化成时刻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

总之,学校管理应该实施人文关怀,作为管理者,理应具有而且必须强化这种意识,从而实现学校管理的人文化,重视教职工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使教职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个性得到最完善的诠释,为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与发展营造优美的人文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