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过程,理解概念的本质——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实录
执教:苏淑君
教材解读:
《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定律、计算公式、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的算术知识,为学习代数做铺垫。由于方程的概念比较抽象,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因此,在利用教材资源的同时适当补充了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
设计思路:
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出发,以观察、猜测、交流活动为主线,借助课件直观演示的优势,使学生具备了最初的平衡和不平衡的感受。通过天平称重的不断演示,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知识来描述实验现象,从而获得了关于等式和不等式的知识。在每步实验现象出示后,让学生思考:“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并用数学式子来描述现象,直到最后让学生通过判断等式与不等式的活动过程中,得出方程的意义。在练习设计中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更加深刻地理解方程的意义,特别是让学生用方程表示小明和爸爸身高关系的这一道练习题,既让学生运用了知识,又紧密联系了生活实际,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楚方程和等式的关系。
2.能力目标: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在列方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谜语:一个瘦高个,肩上挑副担,如果担不平,头偏心不甘。
师:老师带来一个谜语,请同学们猜猜看。
生:天平。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初步体会平衡。)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天平,你发现了什么?
生:天平左右两个盘子里没有放任何东西,天平的指针在中间。
师:指针在中间?说明了什么?
生:天平的指针指在正中央的位置上,说明天平保持平衡。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天平,简单了解使用方法。)
2.课件出示:在左右两盘分别放两个正方体和一个50克的砝码。
师:观察天平左右两盘的物品,你有什么发现?怎样表示呢?
生:两边物品的质量相等,20+30=50。
师:你们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生:60+95=155、70+40=110……
(设计意图:从等式引入,观察发现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学生举例的目的是提取等式,为后面比较等式与方程做铺垫。)
3.课件出示53页第一幅图:在左右两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一个100克的砝码。
师:请同学们再次观察天平的指针,发现了什么?并说说为什么?
生:现在天平的指针指在正中央,天平是平衡的,空杯子的质量和砝码的质量相等。
师:那你知道空杯子有多重吗?
生:空杯子重100克。
(设计意图:通过称一只空杯子的质量,加深学生对天平平衡条件的理解。)
二、探索新知
探究活动一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要测量一杯水有多重,往杯子里装满水后,天平会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生:天平的指针偏向左边,天平会不平衡。
课件出示:53页第二幅图。
师:天平左边的质量是多少?你知道吗?
生:100+X。
师:你的式子里有一个字母X。能介绍一下它的作用吗?
生:水的质量是不知道的,X用来表示水的质量。
师: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字母X来表示未知的数,还能用其他的字母吗?
生:还可以用A、N、Y等。
师:现在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生:100+X<100。
(设计意图:验证学生猜想,说明天平不平衡是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顺势引入未知数,让学生表示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
探究活动二
师:我们称出这杯水的质量了吗?怎么办?
生:没有,增加砝码。
课件出示53页第三幅图。
师:观察杯子和水与砝码的关系,你能用式子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生: 100+X<200。
师:我们称出这杯水的质量了吗?
生:没有。
师:现在怎么办?
生:再增加砝码。
师:加到什么时候为止?
生:加到天平平衡为止。
课件出示:53页第三幅图
师:再增加100克砝码,观察杯子和水与砝码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呢?
生:100+X>300。
师:现在天平平衡了吗?怎么办?
生:没有,换成50克砝码。
课件出示53页第四幅图。
师:砝码换成50克,你发现了什么?用式子怎样表示?
生:100+X=250。
师:现在我们知道这杯水有多重吗?
生:50克。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观察、猜测、讨论、比较、交流等活动来建立方程的意义这个概念。所以在每步实验现象出示后,让学生思考:“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并用数学式子来描述现象。)
练习:学生尝试写方程。
师:同学们能自己试着写几个方程吗?(学生试写方程,指名板演。同时老师写方程,写完后反馈。)
生:X+70=180、y-25=135……
师:他们写的是方程吗?你们怎么判断的?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
三、巩固练习
1.游戏:利用卡片区别等式与方程。
2.你会根据下面的图列出方程吗?练习十一第2题。
3.练习十一第3题。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让学生判断是不是方程,通过判断说明这些式子为什么“是方程”,为什么“不是方程”,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在练习设计中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更加深刻地理解方程的意义,特别是让学生用方程表示小明和爸爸身高关系的这一道练习题,既让学生应用了知识又紧密联系了生活实际,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
四、总结归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一方面,通过学生自主归纳整理知识,形成对本课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突出重点;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概括能力,通过其他同学的发言,学会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