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阅读方法到课程形态

从阅读方法到课程形态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略读不仅仅是阅读方法,而且是课程形态。教学略读课文,教师更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要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和讨论。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悟、重点探究以及拓展延伸,做到自读为主,略而不简,教略学丰。

略读:从阅读方法到课程形态

主讲:甘肃省教科所  王毓新 博士

有幸参加五泉小学润智校本培训讲坛活动,我很高兴。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主题是《略读:从阅读方法到课程形态》。

略读不仅仅是阅读方法,而且是课程形态。新课标教材逐步增加略读的分量,至高年段,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与精读课文几乎是平分秋色了。

什么是略读

略读就是简略地阅读,这是一种快速地、提纲挈领地把握读物的基本内容、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阅读方式。

精读侧重于研读探究,略读重在“粗知文章大意”,浏览的重要功用则重在“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精读课文好比数学的例题,略读课文好比数学的习题。如果说精读课文是精谨细腻的工笔画,略读课文就是粗线勾勒的山水画。无论哪幅画,都应“画画精彩”。

略读作为一种阅读方式,在阅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有别于精读和浏览,它不拘泥于文章细节的体悟,重在宏观把握文章大意,整体理解文章内涵。略读绝不是走马观花,同样需要用心阅读。

略读的基本要求

一是较快的速度,二是准确地理解。两者的统一,构成一定的阅读效率。较快的速度,是从阅读的量的方面提出的要求,没有量的保证,就失去了实用的价值,就不符合实际的需要;准确地理解,是从阅读的质的方面提出的要求,没有质的保证,阅读就变得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由此可见,略读训练是从量和质两个方面提高阅读效率的训练。

教会略读的要领

第一,了解全貌。读一本新书,可先读书的序、前言、目录、插图、重要的注释、后记等,以要求对全书有一个初步印象,然后根据需要,挑出一些章节来读。第二,领略梗概。读一篇长文,可将各章节的小标题先浏览一遍,全篇的大意就略知一二。无标题的文章,可先读开头的几段,然后读其他各段的第一句,再读结尾的段落,这样能基本上了解全文的背景、大意、文体风格等。第三,抓住关键语句。对文中非关键的引文、举例、推理过程等应视而不见,抓住关键语句。关键语句是文中负荷信息最多,蕴含核心意义的词语和句子。关键性的词语一般包含在关键性的句子中,它通常是文中重要的名词或动词。而体现文章基本内容、主要观点、中心思想的关键句子,则往往在文章的开头段落或结尾段落内,也有在中间段落的。第四,留意起联结作用的词语。如,“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略读适用于教科书中的略读课文,更适用于课外读物。

略读教学想要达到什么目标

叶圣陶先生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指导与精读指导不同,精读指导必须纤细不遗,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教学略读课文,教师更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要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和讨论。“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

1.用多种词汇方法获取重要信息,读懂文章大意。略读课上,要注重略读方法的运用,训练学生快速默读的能力,当然也不排斥精读方法的融合运用。

2.通过自己阅读获取重要信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与交流,当然,也要很好地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3.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文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同时,要把握单元主体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哪些材料可以作为略读教学的内容

取舍略读教材内容要考虑这些因素:一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段要求;二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材编排意图的“阅读提示”;三是单元训练重点;四是学生的学习实际,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和情感张度是我们确定教学“标高”的基础。

取舍教材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很丰富,有“删、补、并、比”,有“演、画、评、读”,有“编、背、查、疑”等。

怎么进行略读教学?

策略一:自主读书,初知大意。

策略二:抓住重点,力求突破。

策略三:抓关键语句,整体把握形象特点。

方法一:巧用“提示”,简化教学。

方法二:大胆放手,留足时间。

方法三:发挥个性,活用方法。

方法四:有的放矢,略中有精。

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悟、重点探究以及拓展延伸,做到自读为主,略而不简,教略学丰。组织形式主要有:自读自悟,精略交互,内引外联。

进行略读教学,评价的环节是必需的。一是评价略读的量,具体为多少时间读了多少材料;二是评价略读的质,体现为对应读内容的理解程度和略读方法运用是否娴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