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

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将通过教师学习共同体得到满足。我们将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结合起来,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建设好充满思想和活力的教研组是打造教师团队的重要一环。项目组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培训,通过学习与研究,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视野不断开阔,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确立了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重

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

主讲:潘泽凉

今天,润智校本培训讲坛的主题是“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校为本的教研工作就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的工作出现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在新课程面前突然失去自信的传统教学经验,急功近利的科研心理,导致教师面对课改现实困难的束手无策,反映出教师专业化能力和水平上的差距。我们认识到要改进这种现状,新课程培训的大量工作必须在教学现场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将通过教师学习共同体得到满足。

一、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改进校本研训模式

改进校本研训模式面临着一个核心问题——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一个关键问题——教研制度的执行力。后者更为关键: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是靠某种绝招,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强大的执行力。为此,我们需要营造共同体的良好文化氛围:1.对学校泉水文化的认同;2.强烈的学习意识;3.教师团队合作的积极氛围。在此基础上,我们主要通过以下活动平台去实现。

1.教研沙龙

教研沙龙的宗旨是教师交换信息和经验共享。信息和经验只有在流动中才能被激活,发挥价值。每学期由课题负责人和教导处牵头,组织多种沙龙活动:轮流上课,全员评课;交流案例;采集信息,分享收获;热点研讨,头脑风暴;项目展示,读书汇报等。通过教研沙龙,交流教学、教研、新课程等方面的经验和信息,组织全体教师参与。这种师师互动、横向沟通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人人感到其乐融融,受益匪浅。

2.“磨课沙龙”

磨课主要是培养青年教师。承担“汇报课”、“公开课”、“调研课”、“示范课”的教师,在个人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基础上,先在年级组试教、后在教研组试教,然后在全校范围内试教,出现问题反复试教至学科组教师或外请专家认可,通过反复打磨,铸造精品课堂。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执教者在学习、磨砺中成长,而且所有参与磨课的教师都在这种循环反复中得到螺旋式提高。

3.集体上课、说课、评课比赛

通过集体备课、上课、评课活动,浓厚年级组教研氛围,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同年级教师选取同一教材,一人说课,一人上课,一人评课。各年级组以团队形式集体参赛,按照比赛名次,奖励优秀团队。

4.主题课例研讨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说:“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每学期的校内公开课,我们都请专家来点评、指导,进行专业的引领,比赛结果排列出名次,并作为参加校外比赛的推荐依据。

5.研训结合

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实现愿望是制约校本研究的瓶颈,也是校本研究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将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结合起来,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实行教师读书制度,配发教师必读书目,推荐选读书目,每月开设一次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同时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如普通话、教师礼仪、课堂评价、教学目标设计、心理知识讲座、班级文化建设、如何与家长沟通、常用英语等。

6.加强教研组建设

教研组是学校最基层的教研组织,是教师参与最直接、最频繁的学习共同体。建设好充满思想和活力的教研组是打造教师团队的重要一环。教研组建设的具体措施有:

措施一,规划学校校本教研的目标;

措施二,重视教研组活动的中期评估;

措施三,发挥“关键人物”的作用。

教研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要丰富多彩,比如教研例会、课例研讨、教研沙龙、项目培训、读书交流、专题讲座等。其中比较常态的是教研例会。有效的教研例会应当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充足的活动时间是教研例会有效性的前提;

(2)选取实际的研讨主题是教研例会有效的根本;

(3)选择适当的活动形式是教研例会的有效保障;

(4)人人都是活动的主人,是教研例会的最高境界。

再比如读书交流。我校教师共同阅读了《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教育文集》、《新教育之梦》、《名师的人格教育力》、《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夏洛的网》、《安徒生童话》等许多教育教学类书籍。每学年,学校为每位教师订阅一种专业期刊,阅读完的期刊交到教师阅览室供全体教师交流、查阅。学校通过“读书沙龙”引导教师读书,提供交流平台。研究期间,老师们记了大量的读书笔记,撰写的读书随笔在学校网站中交流,特别优秀的已陆续在专业杂志和期刊中发表。交流《陶行知教育文集》时我们将教师组成一和六年级、二和四年级、三和五年级三大组,目的是为了促进各年级的沟通与交流。每一大组分成若干小组,每一小组分别为四人,分为A、B、C、D四个角色。先由A讲一个《陶行知文集》中读到的或自己教育生涯中发生的真实感人的故事,B、C、D倾听。A讲完后,由B谈自己的感受和启发,C谈这个故事的教育学意义,D作总结。这样安排的用意在于:使每个人倾听并发表意见;是感性与理性结合。再由B讲故事,其他三人分别谈感受、谈教育学意义、作总结。这样使每个人充分地扮演每个不同的角色。小组评出最佳故事和最佳讲故事人,目的是要小组内竞争,以提高故事质量。请每一大组分别选四人,分为A、B、C、D四个角色。最佳故事人先讲本组的一个最佳故事,B、C、D谈感受、谈教育学意义、作总结。再由B讲故事,其他三人分别谈感受、谈教育学意义、作总结,让更多的老师分享。通过论坛,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升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认知都得到了促进。

二、教师学习共同体带给我们的惊喜与思考

几年的校本研训实践,使我们在探索中前行,在行动中收获。

1.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开展“先学后导·精讲精练”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教师重视预设,同时更关注生成,课堂更多地成为学生的舞台,在教育教学诸多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整个教师群体呈现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风气,打造并初步形成了我校“智慧、爱、执著”的教师精神。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方式的转变必定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学定教成为教师课堂设计的重要前提,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学生在课堂上学得主动,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受到老师的鼓励,个性化的体验和学习方式尽可能地得到理解与尊重。学生在学科教学之外有浓厚的兴趣参加各类活动类课程。

广大学生还参与了联合国儿基会“八岁能读会写”项目、世界人口基金“少儿社会生活技能”项目、中央电教馆远程协作项目、全国“少教多学”实验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发与实施丰富了学校的课程结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师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项目组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培训,通过学习与研究,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视野不断开阔,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教师队伍的优化

确立了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快速成长,在教学比赛、论文发表、项目研究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愿望激增,从而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打造了教研关键人物,形成了研究团队。通过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重塑了我校教师间的人际关系。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等行动研究,以“智慧、爱、执著”为核心内容重新构建我校教师文化。立足于群体智慧共享,大家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在收集、筛选、设计、提炼、评议等活动中,每个个体的智慧早已相互交融。成员之间学会了在别人的认识角度和深度中自感差距、自找压力,由此增强自身的学习研究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