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书的研究范围与研究意义

本书的研究范围与研究意义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历来重视农村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初中、小学教育被赋予义务教育的法定地位,我国农村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研究我国农户教育投资决策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农户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户生产领域。早期的研究常以北美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后来的一些经验研究将研究对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本书的研究范围与研究意义

一、农村教育的界定

在本书的概念体系中,农村教育是一个不精确的地缘概念,主要是指农村地区居民所接受的教育。

在教育的分类中,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多个教育层级,一般被分为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在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这实际上是将教育分为法定和非法定两种。

从行政管理层级上看教育,则有地方和中央两个不同层面。从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事业统计口径看,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除职业教育外)均分为城市(县级以上)、县镇和农村三类。而高等教育(含高职院校)一般归属于教育部或省级政府管理。正规的中等职业教育(包括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普通中专)也一般归属于县级以上政府管理。

某些差别化政策也为教育分类提供了依据。比如,从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类别看,县镇、农村的小学、初中往往被视为一类,城市则被视为另一类,分别按照不同标准制定经费补助标准。

综上所述,农村教育可以被视为一个不精确的地缘概念,它主要是指县、乡两级财政负担的教育。从狭义上看,农村教育是指县镇、乡村所辖的小学和普通初中、普通高中教育,即农村地区的普通教育。从广义上看,还应该包括由县镇、乡财政或集体兴办的一些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如无特别说明,本书中均为狭义的农村教育概念。

二、研究意义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农村教育更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国家历来重视农村教育工作。1993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1993]19号),该文明确指出:“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8亿多农民的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农村教育问题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初中、小学教育被赋予义务教育的法定地位,我国农村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部分农村地区较高的辍学率不容忽视,一些通过“普九”验收的地区,甚至还出现了辍学率的重新上升。这些情况表明,教育经费保障不能完全解决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按照中央政府的部署,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2007年,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也全部免除学杂费。现在已经进入2010年,未来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农户义务教育投资的直接成本将主要由财政负担,而教育投资能否最终实现,不仅取决于外部环境,还将更多地取决于其他因素和农户自身的决策过程。因此,分析考察农户的教育投资行为决策过程,将有助于政府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最终促进农村教育投资和教育水平的持续提升。研究我国农户教育投资决策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农户行为研究的角度,研究农户教育投资决策也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长期以来,农户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户生产领域。教育投资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农户行为,国内学者较少涉足。从国际上看,教育投资行为的研究在教育经济学、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中有所体现,但以农户为对象的研究仍然较少。因此,开展我国农户教育投资决策行为的理论研究,将填补农户行为研究的空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第二节 农村教育投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教育投资理论的研究较早,并形成了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教育经济学。其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研究重点在于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涉及教育对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的适应问题、高新科学技术与教育改革研究、过度教育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研究等问题。后来,其研究领域转向研究教育对社会或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如研究教育在招募就业者中的筛选作用;对教育研究方法也日趋多元化,采用了多元回归分析法、相对数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弹性替代分析法、各种计量模型分析法等方法(王丹中,2004)。

以加里·贝克尔为代表的家庭经济学家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分析方法应用于人力资本投资分析,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框架。他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均衡模型。他把家庭当做一个人类自身的生产单位,把子女当做产品,父母养育子女、对子女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经济行为,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他的研究为教育投资的微观研究奠定了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

教育投资微观行为的经验研究常常体现为辍学问题的研究。早期的研究常以北美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比如,Rumberger(1983)、Ekstrom等(1987)、Morgan(1984)的研究发现,辍学与社会经济地位、民族、种族明显有关。Wehlage和Rutter(1987)则认为学校环境和学生受到的待遇对辍学与否影响很大;Duncan(1965)、Gustman和Steinmeier(1982)还考察了工资和失业率与辍学的关系。

后来的一些经验研究将研究对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比如,Sathar和Lloyd(1994)在巴基斯坦、Glick和Sahn(2000)在几内亚、Dealalikar(1993)在印度尼西亚分别考察了家庭收入与入学率的关系。这些研究广泛地讨论了影响发展中国家儿童上学的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教育经济学者早期主要从宏观层面来研究教育问题,以农户家庭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相对较少。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研究者对教育浪费问题作了分析。比如,李含荣(1993)指出,我国义务教育中的辍学率高,使计划投入的教育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由于留级和辍学的问题以及巩固率和按时毕业率低,义务教育投资成效低下。还有一些学者对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与转移支付制度也进行了研究(苌景州,1993;王善迈,1996;王蓉,2003等)。王善迈(1996)认为,省级政府应该对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承担主要责任,义务教育转移支付额度必须考虑义务教育标准支出和义务教育标准收入,也必须考虑各县对义务教育的财政努力程度。

近年来,由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国内出现了一些关于农村地区学生辍学问题的研究。这些研究一般针对特定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总结了农村学生失学的各方面原因(谭咏梅,2001;王景英,2005;袁桂林等,2004)。

对于辍学的原因,有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不单是经济因素。如夏鞍宁、吴异光(1996)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失学状况分析时认为,失学并不仅是因为贫困,它还包含了复杂的主、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表现在对教育发展战略地位的认识不足而导致的教育投入不足;转型时期复杂因素作用下形成的扭曲的社会文化观念,如“读书无用论”、拜金思想扭曲了人们对上学作用的正确看法,是造成儿童失学尤其是辍学的直接原因等。

袁桂林等人(2004)调查了14个省(区)33个县(市、区)后发现,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率很高,并呈现出明显的城(县镇)乡(乡镇)差距。他们认为辍学原因是综合性的,其内部原因主要是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质量偏低和学校布局不合理等;外部条件主要是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结构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

还有一些学者针对农村失学女孩进行了分析(田宗友,2003;赵岚等,2003)。农村学龄女孩失学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有: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困难;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传统因素;主体意识不强,自卑心理严重;脱离农村实际的低质量应试教育(田宗友,2003)。赵岚等人(2003)针对东北地区失学女孩的现象,提出了如何发挥女孩的特长,开展特色教育,以及加强女孩的心理教育等策略。

三、研究评述

总体来看,尽管国外学者对教育投资的微观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也得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结论,但这些研究仍然以“理性”为前提,忽略了价值观念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教育投资决策仍然有一定的“非理性”色彩。更重要的是,相关政策制定带有很强的地区色彩和针对性,使得国外的经验研究及其应用无法移植到我国。

而国内对农户教育投资行为的研究则存在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①多数研究是以简单描述统计为主,只有极少数的研究采用计量分析方法。简单统计无法揭示现象和变量之间的联系,只能起到陈述事实的效果。②多数研究停留在调查总结的层面,未能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和概念模型,即使有回归分析模型,但没有交代变量选择的原因,导致理论深度不足。③研究缺乏深度和创新。基于方法的缺陷,研究思路大体相同,对策建议基本雷同。④一些观点提出后没有得到验证。比如社会观念、价值观对教育投资的影响,始终停留在概念分析层面,缺少定量研究。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目标、内容及创新

一、研究目标

针对现有研究文献的不足,笔者将在系统分析总结影响农户教育投资行为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我国农户教育投资决策的模型,该模型将力图揭示农户教育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和心理过程;通过农户调研数据,检验和分析农户教育投资决策模型及其中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结合我国现有政策的效果分析,提出持续提升我国农户教育投资水平的政策建议。

具体目标包括:

第一,在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农户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构建农户教育投资决策行为的分析框架。

第二,通过建立可检验的具体模型,识别农户教育投资中的直接成本、机会成本、收益等概念,考察它们的形成过程和对教育投资的影响。通过农户调研数据检验模型和假设的合理性。

第三,识别影响农户教育投资行为中的价值观念,采用适当方法进行测量,分析农户家长价值观念对教育投资的影响。

第四,梳理近10年来我国出台的与农村教育投资相关的经费、师资等政策措施,分析政策制定和落实中的问题。结合前文实证研究的相关结论和现有政策执行情况,提出持续提高我国农户教育投资水平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内容

基于以上的研究目标,本书共八章,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章绪论部分。界定研究的范围,在简单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阐述研究目标,说明本书的篇章安排,解释研究方法的思路和数据来源。

第二章回顾了20多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重点分析了农村教育发展的状况和农村教育投资的来源和构成,为开展农户教育投资的微观研究作了宏观背景的铺垫。

第三章为农户教育投资行为的理论研究部分。讨论农户教育投资的概念与特征,对有关农户教育投资行为方面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提出关于农户教育投资行为的整合性分析框架,为后面的分析研究奠定基础。

第四章介绍了笔者实施农户调研的有关情况,涉及地点选择、问卷设计、调研控制等问题,并对样本的基本信息进行适当描述。

第五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建立了农户子女教育投资决策的理性权衡模型,并采用调研数据对模型和假设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教育投资的直接成本的作用甚微;感知机会成本对女孩教育投资有负面作用,但对男孩影响较小;家长投资收益预期对教育投资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第六章定义和测量了对子女教育投资可能产生影响的农户家长的价值观念。计量分析表明,一些价值观念对教育投资表现出了不同作用,而且在对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投资上,它们的作用也存在一定差异。

第七章回顾了我国政府在农村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上的主要政策,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前文研究的相关结论,对农村教育财政体制、职业教育发展、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第八章对全书主要研究结论和研究贡献作了总结,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三、研究创新

基于前文的分析,对我国农户教育投资行为的微观研究既有现实意义,又能填补理论研究的空缺。本书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起农户教育投资行为的一般框架,概括并全面反映农户教育投资决策的一般过程,这一框架不仅为本书的模型构建和实证研究奠定基础,还为未来农户教育投资行为的微观研究提供概念框架。国内学者在政府投入与经济增长、财政体制等方面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在农户微观行为上的研究相对较少,本书的研究能弥补这一不足。

其次,探索农户教育投资决策的心理过程和影响因素,借鉴管理学、心理学的方法,从行为研究的视角,建立可以检验的理论模型,并采用调研数据进行验证。以往国内学者的研究多停留在农村辍学调查总结的层面,缺乏理论构建,“工作报告”的色彩较为浓厚,学术深度不足。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观点,但缺乏系统深入的分析,显得凌乱。本书的研究改变了以往多数国内学者的非学术范式,将管理学的研究范式引入农户微观行为研究中来。

最后,在研究方法上进行探索,丰富农户行为研究的方法论。传统上,农户行为研究是经济学的范畴,理论模型采用生产函数或效用函数,实证研究上一般采用回归分析计量方法。这种方法在考察人类行为时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描述行为的过程,无法测量、检验主观性的变量。本书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的建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拓宽了农户行为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书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定性研究方法。主要是对农户教育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的识别、政府在农村教育上的相关政策梳理评价等内容上运用了归纳总结、对比分析和系统分析等方法。

二是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包括:①在农户教育投资决策行为建模上采用了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方法。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能描述决策行为的心理过程,也能对主观变量进行测量和参数估计。②在价值观念影响的研究中,将心理测量方法与传统计量方法结合。

二、研究思路

本书首先从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谈起,指出我国农村儿童辍学的现象不可小视,农户自身投入是教育投资的主要来源,从而引出了农户教育投资行为微观研究的重要性。对研究现状的简略描述表明,我国在农户教育投资行为的微观研究上才刚刚起步,而且缺乏规范的学术研究。在研究背景阐述的基础上,本书的研究目的、意义、内容、思路、方法被逐一介绍。接下来,本书对涉及农户教育投资的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作了梳理,为本书在概念和方法论上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基于文献回顾和逻辑演绎,本书将提出一个描述农户教育投资决策行为过程的分析框架。为了使该框架易于实证研究,分别提出一个理性权衡模型和一个价值观影响模型。通过农户调研数据分析,两个模型及其中变量的作用被得到检验或证实。

最后,笔者对过去和现行有关促进农村教育的政策进行了回顾总结,探讨了这些政策在实施中面临的问题。结合前文农户教育投资决策的研究,就如何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全书的研究思路如图1.1所示。

三、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统计局发布历年统计年鉴。Web地址: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图1.1 本书的研究逻辑框架

第二,教育部历年发布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Web地址:http://www.moe.edu.cn/。

第三,中国消费者协会在河北、吉林、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重庆、贵州、陕西和青岛、厦门、成都13个省市的调查数据。Web地址: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3/Dec/468204.htm。

第四,调查数据。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方式,在某国家级贫困县L县获得了农户调研数据。

第五,L县县志、所在省历年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