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校长要有便命感、责任心和同情心
使命感、责任心和同情心是校长工作的内在动力。校长没有使命感就会迷失工作的方向和意义,没有责任心就会漠视工作的质量,没有同情心就会泯灭工作的热情。1924年,陶行知在一首《自勉并勉同志》的诗中表达了他对使命感的理解和重视:“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8]陶行知认为,这件大事即是改造社会、改造环境。“我们研究学问,非只为增加一点个人的幸福,目的总是要改造社会。”[9]“学问之道无他,改造环境而已。不能把坏的环境变好,好的环境变得更好,即读百万卷书有何益处?”[10]陶行知指出,现有三类教育家很难受人敬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11]一个真正有使命感的校长,一个真正一流的教育家,一定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和“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人。[12]
陶行知同样坚持,校长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尽到责任”。[13]陶行知认为,责任心并不是空洞的,校长和教职员工的责任心可在具体繁杂的日常工作中体现出来。这主要是:“第一点最要紧的,是要‘站岗位’。各人所负的责任不同,各人有各人的岗位,各人应该站在各人自己的岗位上,守牢自己的岗位,在本岗位上努力,把本岗位的职务做得好,这是尽责任的第一步。”“第二点最要紧的,是要‘敏捷正确’。”做事需要熟练、精细和讲究效力。“第三点最要紧的,是要‘做好为止’。有些人做事,有起头无煞尾,做东丢西,做西丢东,忙过不了,不是一事无成,就是半途而废。我们做事要按照计划,依限完成,就必须毅力坚持,一直到做好为止。”[14]
陶行知对校长和教育行政人员同情心的要求也令人印象深刻。他之所以提倡校长和教育行政人员须学习哲学、文学、文化史、美术等课程,是因为“这种学问,一来能使目光远大,二来能使同情普遍。因教育是一种永久事业,非目光远大不足以立百年之基;教育又是一种社会事业,非同情普遍,不足以收共济之效”。[15]同情心既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好习惯”,[16]它只能在现实的生活和教育过程中形成。陶行知要求校长与师生同甘共苦,切不可高高在上,更不能飞扬跋扈、颐指气使,万万“不可摆出做官的态度,事事要和学生同甘苦,要和学生表同情,参与到学生里面去”。[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