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估
陶行知曾对1932年后施行的会考制度提出严厉批评,称其为“杀人的会考”。他认为,“这样大规模的消灭民族生存力的教育行政不是出于信仰而是出于敷衍,不是出于理性而是出于武断”,所以在会考制度下,“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成了会考筹备处”。在千万学生们赶考的同时,“是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因此,陶行知大声疾呼:“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49]
陶行知认为,“民主教育也是要考的,但不要赶考,而是考成”,[50]这种“创造的考成所要考的是生活的实质,不是纸上的空谈”,[51]其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要教人生活,教人做人,而“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即“(一)要有健康的身体”,“(二)要有独立的思想”,“(三)要有独立的职业”。[52]因此,评价学生的标准就应该是看学生是否具备了“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53]围绕这样的目标,陶行知在考试的内容、方法与形式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变革与创新,力图使考试由培养“书呆子”“田呆子”“官迷”“财迷”的传统教育的“帮凶”,转变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推力。
陶行知主张,在考试内容方面,不仅要包括书本知识,更应当包括现实生活的“活的”知识与技能;在考试形式方面,应当采取包括笔试在内的多种形式,比如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演讲、表演、作文等方式,全方位地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成绩计算方面,“也不鼓励个人的等第,只注重集团的成绩。而成绩也不以分数定高下”,[54]等等。基于这些观点,陶行知在晓庄学校招生考试时,一反常规地将农事或土木工操作、智慧测验、常识测验、国文写作、三分钟演讲作为考试科目;[55]重庆的社会大学则通过个人学习心得、开卷的问题问答、学习小组的学习总结、专题组研究报告、个人自我反省这五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考试。[56]
除此之外,陶行知还制定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乡村学校比赛表》,把对学校的教育评估内容分为十一大类一级指标,其下又分出二级指标,每个指标都列出相应的分值,满分为1000分。从生活教育的理论出发,陶行知将学校教学成效评估的着眼点放在学校教学增进社会效益及引领生活改变方面,比如,对教师的评估主要看教师是否能领导健康的生活、劳动的生活、科学的生活、艺术的生活、改造社会的生活,以及“小先生”即知即传人上;在指导法(教学方法)方面,要求事怎么做就怎样学怎样教、发展个性、正确测验学生成绩;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设立“切合乡村生活的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文字、算术、历史、地理等一般课程,还包括园艺、土木、卫生、礼仪等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技能技术;对学生则要求即知即传人、肯做事、身体好、有礼节、容貌服饰整洁等。评估指标中还包括“改善天然环境之提倡”“改造社会环境之提倡”等直接考查学校的社会职能的指标,从而把学校的教学教育工作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起来。
可见,陶行知的教学评估绝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文化成绩的评估,而是立足于生活、着眼于社会,更加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估,目的就是通过这样的评估,推动教学工作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使之获得更好的“生活”的方向发展。为此,陶行知大声疾呼,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57]这种观点无疑同样适用于当今应试教育的现实。
【注释】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67.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34.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0—61.
[4]袁振国,张癸.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100—103.
[5]同上:345—348.
[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782—783.
[7]同上:372.
[8]同上:374.
[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10—211.
[1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32—133.
[11]同上:87—90.
[1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42.
[13]同上:44.
[14]同上:290.
[15]同上:43.
[1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374.
[1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34.
[1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39.
[1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89.
[2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747.
[21]同上:288.
[22]同上:231.
[23]同上:230—231.
[24]同上:112.
[2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31.
[26]同上:112.
[2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91.
[28]同上:294.
[2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91.
[3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95.
[3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897.
[32]同上:295.
[33]同上:299—300.
[34]同上:299.
[3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302.
[3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361.
[37]同上:363.
[38]同上:362—364.
[39]同上:162—163.
[4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84.
[4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73.
[4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477.
[43]同上:162.
[4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804.
[45]同上:812.
[4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790.
[4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84.
[4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812—813.
[49]同上:676—677.
[5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44.
[5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77.
[5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595.
[5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63.
[5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44.
[5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68.
[56]袁振国,张癸.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349.
[5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