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视科研,以科研促发展

重视科研,以科研促发展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陶行知认为,教育之举措,悉当“根据学理,学理幽深,研究始明”。教研促教学,科研促发展。陶行知身体力行,在教育改革与研究上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总体上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师范教育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陶行知所批判的旧师范的弊端并未彻底清除,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我们应从中国师范教育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应用、发展和创新陶行知的师范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

(三)重视科研,以科研促发展

要办好师范教育,就必须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提倡教育试验。陶行知认为,教育之举措,悉当“根据学理,学理幽深,研究始明”。因此,教育研究是办好师范教育的理论基础。

教研促教学,科研促发展。陶行知身体力行,在教育改革与研究上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虚怀若谷,乐于与人切磋讨论;勤奋读书,不断吸取古今中外知识营养;重视调查研究,深入考察教育实际和社会实际;从事教育试验,孜孜不倦,百折不挠。他先后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上海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等各类新型学校或教育团体,进行教育试验,在晓庄师范的试验中,创造了“生活教育”理论,并以此指导和推进我国乡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师范学校的科研活动不仅有利于师范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能够指导和带动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师范教育在设计试验、推广经验上具有核心作用,是推动整个教育改革的“母机”,所以,师范院校的领导、教师和师范生应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开拓进取的创造意识和百折不挠的意志。这就要求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者(特别是承担教育类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坚持深入中小学,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之间建立良性循环机制,这是促进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者自身专业化的唯一途径,也是提高教师教育课程及教学质量的秘诀。实践是教师教育者的“根”,科研是教师教育者的“力”,若既无实践又无研究,教师教育者无“根”、无“力”,则势必走向教师教育的边缘。实践、教学、科研一体化,这本身就是一门活生生的教育学,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教师教育课程的力量和价值。

总体上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师范教育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陶行知所批判的旧师范的弊端并未彻底清除,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要培养新型教师,就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停留在局部的、技术性的调整上,而必须突破并改变原有的课程与教学模式,从整体上对教师教育进行釜底抽薪式的改革。

当前中国的教师教育改革正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机遇与挑战并存。陶行知既扎根本土又高屋建瓴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师范教育思想,在构建现代化的中国教师教育体系上具有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价值。我们应从中国师范教育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应用、发展和创新陶行知的师范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思想的生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焕发光芒,也才能真正成为实践的有力武器。

【注释】

[1]胡晓风,等.陶行知教育文集(第二版)[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63.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66.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66.

[4]胡晓风,等.陶行知教育文集(第二版)[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63.

[5]同上:253.

[6]胡晓风,等.陶行知教育文集(第二版)[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37.

[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223.

[8]同上:215—218.

[9]胡晓风,等.陶行知教育文集(第二版)[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35—38.

[10]同上:51—52.

[11]同上:505.

[1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576.

[1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2.

[14]同上:163.

[15]胡晓风,等.陶行知教育文集(第二版)[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54.

[1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44—645.

[1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64.

[18]同上:215.

[19]同上:168.

[2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221—223.

[2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221—223.

[2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67.

[23]同上:600.

[24]同上:601.

[25]胡晓风,等.陶行知教育文集(第二版)[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36—137.

[26]胡晓风,等.陶行知教育文集(第二版)[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63.

[27]胡晓风,等.陶行知教育文集(第二版)[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63.

[2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38.

[2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5:17.

[3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38.

[3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66.

[3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66.

[33]胡晓风,等.陶行知教育文集(第二版)[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51.

[34]胡晓风,等.陶行知教育文集(第二版)[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215.

[35]同上:176.

[36]同上:177.

[37]同上:211.

[3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54.

[3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54.

[40]胡晓风,等.陶行知教育文集(第二版)[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244.

[4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41.

[4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41.

[43]同上:168.

[44]同上:641.

[45]同上:639.

[4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43.

[4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68.

[48]同上:172.

[4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6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