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是指摄食热量过多而将多余的热量以脂肪的形式贮存于体内,导致体重超过标准20%的情况,称为肥胖症。肥胖症不仅会造成许多医学问题,而且也常常导致心理应激和各种情绪反应。
人类的摄食活动是受生理、心理社会文化诸因素调节的。摄取食物是人生存的基本需要,神经生理系统为此提供了一系列外周和中枢等各种调节机制;而心理社会文化又决定进食的种种情况和条件,从而调节一个人的摄食活动。肥胖就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肥胖的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因素,有关脑与摄食中枢、内分泌的、年龄性别的变化,都可能是重要的原因。肥胖家族史者,即使进食不多,其成员也有肥胖倾向;下丘脑中枢损伤,摄食调节破坏,造成贪食无厌导致肥胖;内分泌病引起的继发性肥胖;年老的肥胖;女性雌激素减少引起的肥胖等因素已众所周知。
社会文化心理因素也可以成为促使人肥胖的重要因素。有人认为肥胖是对健康的威胁,有人认为是成就的象征。社会文化评价可以强化人的摄食行为,肥胖成为社会文化条件作用的结果。经济情况和社会发展,体育活动、生活方式等因素造成的肥胖,在今天已被重视。人格因素对进食也有影响。如“心宽体胖”就是心理情绪中介反应的表现。
肥胖不但造成许多器官的病变,还是一种特殊的紧张刺激物,成为心理应激和各种情绪反应的根源。
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们对肥胖的看法不一,差别十分明显。有认为肥胖者“懒惰”“肮脏”“邋遢”等。肥胖的人在社会交际中可能会处于不利地位。肥胖者自身评价也往往是消极的。如在少女中,其焦虑水平是与她们所察觉到的肥胖或超重程度间有直接关系,即越认为自己肥胖者,越感到紧张、恐惧和不安。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关心肥胖,有3/4的女青年希望自己再瘦些。肥胖对女性往往比男性处于更大的压力之下或心理应激之中。当然肥胖者也不全都是消极地评价自己的身体形象。如外向与内向者对肥胖的评价不同,所造成的心理应激反应主要是情绪紊乱方面。贬低自己身体,感到体形厌恶不可接受,愤怒、绝望等。也有些青年本来不胖,但也盲目节食,甚至导致厌食症。肥胖所造成的心理应激可能限制一个人的活动,或由于有相形见绌之感,不愿与外人交往,造成人格内向,退缩行为、活动减少又加重了肥胖者的体重。
肥胖的治疗是改变他们对肥胖的不正确认识与态度,改变情绪状态,提高应对能力,控制饮食量和增加体力活动。传统的治疗是采用认识和行为矫正联合应用,常可达到减肥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