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组建志愿服务团队

组建志愿服务团队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老年教育成为重庆市未来必须关注的新问题。社区学校为增强辖区居民的社会责任意识,组建了重庆市首支青少年社区教育志愿者服务队、社区教育教师志愿服务队和社区学校志愿者管理队等志愿服务队伍,社区学校专职志愿者612人,辖区各类志愿者超过3000人。

社区教育试验推动基层社会管理模式改革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区域内的全体成员为基本教育对象,不分年龄、性别所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导的各种教育活动。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本着以构建全市终身教育体系为己任,为探索全市社区教育的工作模式,抓住我市成为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一契机,在2011年5月,联合辖区内九龙坡区渝州路街道,率先开办了重庆第一所社区学校——渝州路街道社区学校。通过这所社区学校构建起“街道—学校—居委会”三位一体的学习教育网络,对推动基层社会管理模式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举办渝州路街道社区学校的背景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以来,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社区教育工作迅速开展,社区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大,成为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要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反观现实,近年来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业已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更显突出。

(一)城乡教育差距突出

重庆作为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统一体,城乡之间在教育方面本来就存在着较大差距。2011年,重庆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55%,全市人口明显呈现出农村向城镇、“两翼”向“一圈”、区县向主城流动的三大趋势,城市社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居民素质参差不齐的局面愈显突出。

(二)老年人口比例增大

2011年,重庆市老龄化程度已达到17.25%,大大高于全国13.7%的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居全国第6位,到2015年,预计全市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637万人,超过人口总数的20%。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老年教育成为重庆市未来必须关注的新问题。

(三)社会管理难度增加

重庆是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直辖市,尤其是主城近年来外来人口不断增多,这在促进重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矛盾和隐患。尤其是作为处于九龙坡区城乡结合部的渝州路街道,下辖9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3.56万人,形成了城市居民、农转非新市民、外来务工人员和IT精英混居的格局,社会管理难度增加。

二、渝州路街道社区学校的主要做法

针对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实验过程中社会管理面临的新问题,重庆广播电视大学与渝州路街道以举办社区学校作为突破口,利用学校的教学场地、设施设备、师资及教学管理人员,通过定期的专业培训课程和举办一系列活动,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减少和缓解了社区管理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

(一)建立多方联动机制

渝州路街道社区学校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校社合作、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办学方针,成立了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委员会,对社区学校整体工作进行统筹和协调;深入开展校社合作,建立了由渝州路街道办事处牵头、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和社区联合运作的组织管理模式;坚持政府投入为主,通过组建渝州路街道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命名表彰等方式,吸引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提供资金或赞助教学设施,不断完善经费保障机制;通过广泛宣传,吸引基金会、团体、组织和社会知名人士积极投身于社区教育。通过对资源配置、经费保障、队伍建设以及社区学校责、权、利等事项的统一规划、调配,逐步形成了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了社区学校深入推进基层社会管理的合力。

(二)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

对于老年人,社区学校开设了舞蹈、书画、太极、蜀绣等专业班,使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对于农转非新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社区学校组织了计算机、“月嫂”等技能培训,使之有一技之长;对于银行、IT技术人才,社区学校开设了白领课堂,以促进其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对于青少年,社区学校组织开展了青少年志愿者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组建了青少年志愿者服务团队,提高了青少年社会实践服务能力和综合素养;对于婴幼儿,社区学校开设了家长课堂,增强婴幼儿家长科学育儿和早教的能力。为了提高辖区居民的综合素质,社区学校开设了渝州大讲坛,以公开讲座的形式向辖区居民讲授有关保健、消防、法律、时事政治、公民素养、传统美德等内容,满足辖区居民“人人能学、时时愿学、处处可学”的要求。

(三)建立社区艺术团

为丰富辖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对居民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社区学校联合渝州路街道文化服务中心,组建了社区艺术团,通过“身边的故事会”和文艺会演等多种形式,宣传发生在居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和先进事迹,传播先进文化。社区艺术团编排的以农民转户进城和微企免费培训为内容的歌舞节目《辣嫂子》,在教育部组织的2011年全国社区教育音乐展中荣获一等奖。

(四)组建志愿服务团队

社区学校为增强辖区居民的社会责任意识,组建了重庆市首支青少年社区教育志愿者服务队(目前是重庆市教委唯一授旗的一支青少年志愿者服务队)、社区教育教师志愿服务队和社区学校志愿者管理队等志愿服务队伍,社区学校专职志愿者612人,辖区各类志愿者超过3000人。志愿者与社区学校一起参与组织了“关爱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小手牵大手——我教婆婆爷爷学电脑”“爱我家园——社区清洁大行动”等主题活动,社会文明蔚然成风。

三、渝州路街道社区学校取得的成绩

渝州路街道社区学校成立近两年来,面向辖区全体居民开展了各种针对性较强的免费培训和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在提高市民素质、增强社区凝聚力、倡导文明的社会风尚、创新城市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提升了社区居民素质

社区学校组织的针对社区各类人员的培训课程,缩小了原来辖区居民之间存在的教育差距,提升了居民整体文化素质,也促进了他们个人事业的发展和提高了个人回报社会的能力。例如辖区居民、机械工业部第三设计研究院高工邹兰军获得“重庆市2012年巾帼科技精英”称号;复员退伍军人周建福打造出中国最大安防生产基地,被评为“时代先锋”;八旬老人周朝柱20年如一日坚持交通志愿服务,等等。

(二)转变了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

社区学校开设的教学课程,不仅满足了辖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由于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了思想文化阵地,也杜绝了封建迷信等不良思想的滋生,使一些居民加入到了相关文体团队,许多人为此告别了麻将桌。渝州路街道科一社区的居民彭宏琼参加了社区学校的学习之后,不但自己成了社区学校的志愿者,还动员老公和女儿都到社区学校参加学习。今年83岁的电脑班学员戴家模自幼因家庭贫困,一直没进过学校读书,自从参加了电脑操作培训后,现在每天都可和外地的子女聊QQ、发照片,老年生活过得特别充实。

(三)促进了社会和社区和谐

辖区居民通过参加社区学校的学习,不仅个人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精神境界也得到升华,邻里互帮互助的居民越来越多。辖区渝州二社区居民黎浓,是一名身患疾病的低保户,每年还承担着女儿读大学9000余元的费用,2012年大年初二深夜,他将一位生病的七旬老太太送往医院治疗,并为其支付医药费。他的事迹感动了众多网民,被大家誉为“温暖哥”。

(四)增强了辖区人民群众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社区学校从设立之初,即采用了政府扶持与居民自治的管理模式。社区学校成立两年来,辖区居民主动要求加入青少年社区教育志愿者服务队、社区教育教师志愿服务队、社区学校志愿者管理队等志愿服务队伍,社区学校的各类志愿者人数已超过3000人,居民回报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意识逐步增强。

四、渝州路街道社区学校促进基层社会管理的思考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与渝州路街道共同举办的社区学校,通过两年多的努力,推动了辖区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居民之间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团结友善、和谐包容,使一些邻里纠纷等社会矛盾大量减少,原来复杂的社区管理工作更趋向于人性化和自主化。社区学校有效整合了辖区各类教育资源,不断创新社区教育形式和内容,建立健全了运行机制,为社区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是关键

社区教育作为区域性的公益教育,需要有强大的社会资源做支撑。社区学校在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和渝州路街道的大力支持下,对辖区内各类学校、公共文化场所、教育基地等资源进行整合,并大量聘请社会上有实践经历的教师作为兼职教师,既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同时也避免了教育资源的重复配置,实现了教育成本最小化,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创新教育内容形式是重点

辖区居民职业、年龄、性别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必然导致知识需求的差异。社区学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特点,围绕道德礼仪、形势政策、心理健康、法律知识、专业技能等内容,坚持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与文化活动相结合,职前、职后教育与就业、再就业教育相结合,并在学习方式上推出在校学习和网络线上学习等多种模式,提高了居民的学习积极性。

(三)健全多方联动机制是保障

开展社区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社区学校在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和渝州路街道联合运作的组织管理模式下,成立了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委员会。对学校整体工作进行统筹和协调,积极吸引辖区企业、社会团体和知名人士的参与,并对社区学校资源配置、经费配给、师资建设以及责、权、利等事项统一规划和调配,逐步形成了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有利于凝聚以社区学校为平台的各种合力,共同推进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

策划审稿人:赵 渝 余善云

   撰 稿 人:付小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