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綦江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区域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城乡教育内涵均衡发展,被誉为“綦江模式,农村教育的希望”。綦江区实施课程改革以前,教育质量在重庆市处于整体落后状态,在全市教育系统“既没图像,又没声音”。整体设计,区域推进课程改革达成了素质教育的初衷,使其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区域推进课程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綦江区教育委员会

近年来,綦江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区域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城乡教育内涵均衡发展,被誉为“綦江模式,农村教育的希望”。《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基础教育课程》《重庆日报》、重庆卫视等媒体深入报道綦江课改,全国共有40000多人次来綦江考察,课改经验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交流,全国首届农村地区课改现场会在綦江召开,科研成果被教育部评为一等奖。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课程改革是培养适应未来竞争人才的需要

我国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现象普遍存在,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成了知识的容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尚未得到很好培养和发展,这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解决这一问题,切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课程改革是我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綦江区实施课程改革以前,教育质量在重庆市处于整体落后状态,在全市教育系统“既没图像,又没声音”。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学生整体学业成绩低下、学生辍学率高、高中招生困难等问题非常突出。我们认为,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区域整体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之路,能促使我区教育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全市教育发展的中上水平。

二、课程改革的行动

(一)整体设计课改,明晰素质教育路径

以“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位师生”为目标,整体设计,区域推进课程改革。采取“城乡联动,学区互动,基地校带动”策略,以初中为承接点,助推高中,指导小学,辐射幼教。各学段思想观念统一、方式方法各异:幼儿教育反对“小学化”,突出生活习惯养成教育;小学教育突出学习习惯培养,带领学生快乐学习;初中教育突出学习方法培养,引领学生自主学习;高中教育突出学习能力培养,主导学生个性发展。整体设计,区域推进课程改革达成了素质教育的初衷,使其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二)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借鉴全国典型课改成功经验,大胆调整“教”与“学”的关系,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破解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难题,创造了10余种有代表性的新型有效课堂,均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论教”特征。教室变学堂,教师变“导演”,学生变“演员”,合作、探究、创新、自信等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素质在课堂上得到培养,极大提高了课堂效益。

(三)丰富课程体系,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一是实施“2+X”拓展课程。整合体艺、科技、劳技等课程,突出“健好体、说好话、写好字、读好书、会动手、能审美”,采取必修与选修的策略,开设“2+ X”拓展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指的是培养两项伴随学生终身的体育技能,“X”指的是培养包括艺术特长、创新能力、劳动技能、阅读素养等在内的各种素质。

二是建设综合实践基地开设实践课程。利用学校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依托当地的农业产业化和工厂,建设综合实践基地,并根据地域经济社会特点设置齿轮加工、地方旅游资源开发、家禽养殖、植物栽培、生活技能培养等课程,目前已建成两个基地,学生定期到基地参与各种实践。

三是开展“周末大舞台”和“乡村大舞台”展演。组织城镇学生以广场为舞台,农村学生以场镇为舞台,利用周末、节假日、赶场天,开展各种展演活动,向社会展示素质教育取得的成果,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

(四)改革评价制度,导向实施素质教育

一是改革中考制度。为了打破应试教育的坚冰,将课程改革推向深入,我们实施了“指标全到校、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等级表达、多元录取”的中考录取制度改革,将高中学校计划内招生指标划分为综合录取、特长录取、诚信推荐录取3类。普通高中综合录取计划内指标100%均衡分到初中学校,彻底为初中学校松绑。我们还将理、化、生实验操作测试结果纳入中考,实施中考英语人机对话测试。在部分学校尝试取消中考,将3年的指标提前下达给了初中学校,由其制订规则推荐给高中学校录取。

二是实施教学质量发展性增量评价。旧有的评价体系是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学校,实际上是生源制胜,严重挫伤了生源基础差的农村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也导致了学校围着少数几个优生转,不利于大面积提高学业成绩,不利于教育公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建立了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发展性增量评价,就是“以入口定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用增量考核教师、学校教学质量。实施教学质量发展性增量评价以后,农村学校有了奔头,调动了教师、学校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大面积、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

三是开展办学水平多元评估。第一,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指标包括学业成绩、思想素质水平、劳动与科技素质水平、体育技能与水平、艺术素质与水平,身心健康水平等,其中学业成绩仅占总分的1/4,全面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情况。第二,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有家长、学生、职能科室,全面反映社会和学生对教育的满意程度。每年约3万名学生参加教育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依据之一。

(五)强化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改革呼唤教师专业成长,我区着眼长远,拟订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创新教师培训机制,着力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区被确定为教育部西部地区教师培训学分管理3个试点区县之一。

一是完善培训体系。培训分为国家级、市级、区级和学校级。3年为一周期,全区所有教师参加培训不少于400学时;其中,区集中培训不少于80学时(20学分) ,校本培训不少于320学时(80学分)。全区8000名教师集中培训大约分30期、150个班级,行课期间脱产参与集中培训。

二是实施培训项目制管理。区级培训和校本培训均采用项目申报办法,引入竞争机制。程序如下:项目组长根据培训安排申报培训项目、教委审核、网上公示、教师选课(同一批次学员可以选择不同培训团队设置的培训项目)、开班培训、效果评估。

三是启动培训学分管理。基本建立起教师培训学分结构体系,包括学历培训与非学历培训、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校本培训与区级培训,建立了学分认定和运用制度。实现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网络化,我区研发教师培训成长电子平台,该平台融课程资源、培训项目管理、教师培训信息、学分认定于一体,记录教师培训信息并认定学分。

四是加强教学研究指导。推行“二三三”教研工作方式。抓好“二线”,实现全员教研。一条工作线是构建了“县—学区—学校”三级教研网络,另一条是“区教科所—学校”的直接指导工作线。突出“三课”,打造精细教研,“三课”就是课堂、课例和课题。强化“三动”,共享优质教研,“三动”就是城乡联动、学区互动、基地学校带动。

三、课改成效

(一)具有区域推进课程改革的样本意义

綦江在多年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形成了“城乡联动、学区互动、基地校带动”的区域推进策略,建立起了“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课程建设为载体、评价机制为导向、区域教研为保障、教师专业发展为支撑”的区域推进模式,探索出了“以初中为承接点,助推高中,指导小学,辐射幼教”的区域推进策略,在区域推进课程改革方面做出了全面有益的尝试,并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区域推进课程改革的体系。贵州威宁、四川武胜等多个区县成功复制綦江经验,实践证明綦江的改革具有区域推进课程改革的样本意义。

(二)具有农村地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样本意义

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区县,教育的底子薄、观念落后,能否实施素质教育,摆脱落后状况,一直困扰着农村教育。近年来綦江区各中小学以课程改革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

教学质量整体提升。2011年、2012年中考生均总成绩比改革前提高100多分,初中毕业学生入读高中比例达93%以上。高考上线率连续6年超全市平均水平(近年均超10个百分点左右)。

学生身体素质明显增强。7~18周岁男、女生平均身高和平均肺活量比2007年分别增长1.41cm、1.56cm和58.67mL、26.75mL。

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2年,学生作品670件获国家专利局专利受理,100多名学生获教育部各种竞赛大奖;2012年,我区9名小学生囊括市中小学机器人虚拟灭火竞赛小学组一等奖,多名学生获“全国李四光少年儿童科技奖”“第七届市科技创新市长奖”“全市首届科技节20名小发明家”荣誉。

綦江尽最大限度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做法对农村地区具有积极的样本意义。

(三)具有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样本意义

城乡学校学生学业水平合格率均达90%以上。课改前的42所农村薄弱学校已有30所获得过教育质量增量评估一等奖,成了硬件不优但教育质量优的学校。80%的小学有了办学特色,60%的初中成了优质初中,高中学校呈现特色化发展趋势,各级各类学校内涵得到很大发展。2009年11月,綦江被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策划审稿人:高思成 王 毅

   撰 稿 人:任正中 霍永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