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区教委被市教委表彰为“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项目试点先进单位”,黔江区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通过实行“集团办学”,全区农村教育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城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主要体现为“五个显著提升”。

城乡互动 集团运作

黔江区教育委员会

自2009年起,黔江区创新实施“集团办学”,真正实现“五个提升”,促进了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均衡健康发展。“集团办学”模式在全市以政务信息形式交流。区教委被市教委表彰为“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项目试点先进单位”,黔江区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一、特殊区情催生探索之路

黔江区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是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现有少数民族人口38.26万人,占总人口的72.6%,贫困人口就有4.2万人。特殊的区情和学生的“农转城”,一方面导致城区学生数量急剧增长,另一方面在农村形成大量“留守”学校,城乡教育在办学条件、设施设备、师资队伍等方面极不均衡。为此,我区于2008年初开始探索“1+1联谊”“1+N结对”(1所城区学校结对扶助2~4所农村学校)等“集团办学”模式,促进了教育公平的逐步实现。

二、五大措施促进均衡发展

黔江区按照“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共发展”的基本思路,将全区53所中小学分成14个帮扶集团,2012年进一步优化调整为8个集团。

(一)确立帮扶理念,明晰发展思路

按照管理一条线、推进一盘棋、团结一条心、考核一票制的“四个一”原则,实行集团学校管理人员互派、教师互动、理念互惠、考核互通、资源互享的“五互政策”。一是实施“理念帮扶”。通过干部、教师及学生在办学理念、管理经验、教育思路、教学策略、组织建设、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互动交流,努力提高受援学校管理人员、教师队伍素质和学生能力。二是实施“制度帮扶”。援助学校帮助受援学校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为实现规范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实施“培训帮扶”。援助学校针对受援学校的弱势学科,尤其是艺体学科教师开展以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专业能力为重点的灵活性培训。四是实施“技术帮扶”。援助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现代信息技术能手加强对受援学校教师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运用的指导,切实提高受援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水平。五是实施“资源帮扶”。援助学校相互提供各类资源,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二)建立保障机制,促进集团化发展

一是抓政策保障。出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黔江区2009~2011年“城乡教育互动帮扶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建立了一套以“集团办学”模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体系,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学校干部培养、贫困学生资助、科研项目研讨等。二是抓组织保障。加强监督、严格考核,不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教学视导,将工作开展、过程督导、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等作为集团学校的内部考核项目,实行捆绑考核。三是抓队伍保障。大力实施“基层一线培养”工程,扎实抓好百校牵手、高师院校顶岗实习、对口区县帮扶交流工作,每年选派50名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80名中心校骨干教师到村(完)小支教、50名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跟班学习;每年选派10名农村学校校长、15名副校长和50名学科带头人到城区学校挂职锻炼,以加强农村管理人员、骨干教师的培养。四是抓管理保障。全面推广黔江中学“校校互动,优势拉动,连片推动,集团办学”发展模式,不断完善集团学校内部竞争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

(三)突出关键环节,强化示范带动

一是宣传引导。坚持做到“三个清楚,三个明白”,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城乡对口帮扶。即政策清楚、帮扶要求明白;任务清楚、帮扶措施明白;步骤清楚、时间要求明白。二是统一规划。将全区中小学“集团办学”纳入《黔江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受援学校师资水平、育人质量、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办学特色、基础配套等进行统一规划。三是配套帮扶。围绕集团内学校有一个科研项目、一个优秀骨干教师团队、一套完整监督考核机制、一所典型特色学校的“四有”目标,在受援学校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品牌。

(四)注重上下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区长为组长、区教委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的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集团化办学的组织协调、检查指导。二是拓展援助渠道。制订了区级领导联系学校制度、永川对口帮扶黔江和区级部门、街道(镇乡)结对帮扶学校等多项帮扶制度,形成对口区县、区级领导、各部门等多种帮扶途径。三是落实援助责任。由集团内的城区学校校长牵头,落实工作帮扶目标任务和职责,抽调专职工作人员做好宣传发动、过程管理、阶段验收、经验推广等工作。

(五)严格督查考核,确保工作落实

一是强化督导检查。采取定期检查、随时抽查、交叉检查等方式,对整个集团办学的规划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帮扶落实情况等进行检查,每月通报1次,每学期召开1次现场推进会。二是实行公开制度。集团学校工作制度、师资培训、教育科研、帮扶政策、评价标准和工作进度指标一律上墙公示,主动接受监督检查。三是严格考核奖惩。制订中小学集团办学考核办法,对推进不力的学校、相关责任人和责任科室实行“一票否决”。

三、集团运作成就五大提升

通过实行“集团办学”,全区农村教育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城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主要体现为“五个显著提升”。

(一)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农村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不断优化完善,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校风、教风、学风”明显好转,办学行为准则更加规范。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蔚然成风,18所学校成为区级依法治校示范校,黔江中学、职教中心、人民小学等7所学校先后被命名为“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马喇中学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二)师资水平显著提升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和初中均达到100%,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学历提高率小学为84.8%、初中为77.4%。现有市级骨干教师60人,区级骨干教师360人,培养对象183人,农村教师在市区级骨干教师中的比例达到60%以上。集团学校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教师:其中新华中学吴仕清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小南海镇双岩村小学胡正阳被社会赞誉为“高山红烛”“八面山上不灭火种”;黔江中学庞友楷被表彰为“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城南小学的冯大庆被评为“重庆市道德模范”;白石小学刘红廷被评选为“重庆市十大感动人物”“感动重庆十佳教师”,以刘红廷、高玄书夫妇为主人公的电视剧《海坝的春天》在全国范围内播映。

(三)育人质量显著提升

“两基”巩固提高,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辍学率为0;初中入学率为98.01%,辍学率为0.32%;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8%。小学毕业率和初中毕业率均达100%;15周岁初等教育完成率达99.8%,人均受教育达到9.62年。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达到96.30%以上,比实施“集团办学”模式前高5.42个百分点。农村学校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优良比率较实施“集团办学”模式前提高12.3%;中小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先后有420人次获国家和市级奖励,涌现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倪东艳和“少年英雄”李凤林等优秀学生。

(四)科研能力显著提升

自对口帮扶以来,集团学校召开教育质量研讨会达80余次,献优质课600余节,学科竞赛90余次。农村学校申报校级教研课题79个,区级科研课题27个,市级课题5个。探索形成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一机三用”模式在全国推广,相关负责人曾到全国近10个城市做交流发言;黔江中学的《社会转型时期影响中学生德育的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舟白小学的《构建合作学习模式,促进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科研课题荣获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直辖10周年教学成果三等奖;多校参研的《校本教研与农村中小学持续发展研究》课题成果荣获重庆市第五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

(五)办学特色显著提升

农村学校在集团学校的协作下,结合地域特点、办学理念等具体情况,深入挖掘内涵,实现了特色发展。其中黑溪中学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制”和人民中学留守儿童“社区服务站”,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探索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得到全国媒体广泛赞誉;中塘小学传承的黔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氏武术、多次在市级节会上展演的马喇小学高炉号子,竖起了一面面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帜;石会小学的“军旅文化”、沙坝学校的“家文化”、石会中学的“书院”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则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成长氛围。

四、反思积淀引领未来发展

“集团办学”模式带来诸多好处:一是攻坚力量不再薄弱。各校改变“单兵作战”方式,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克服技术、制度等障碍。二是激励机制不再单一。通过捆绑发展,充分调动了“以城带乡、以强扶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成长途径不再封闭。集团化运作让教师间结伴互助,学生间拉手互动,在对比、思考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为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优质均衡,一是要力争调动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将各级部门、大型企业等纳入集团之中,明确帮扶任务和职责,捆绑发展,捆绑考核。二是要进一步加大统筹安排和业务指导,深入调研,适时优化调整集团结构,以更好地发挥帮扶作用。三是积极探索大学区制度,打破教师身份和区域限制,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基本满足广大群众“上好学”的需求。

策划审稿人:姚兴亮 吴绍洲

   撰 稿 人:李 瑜 李贤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