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促进了移民安稳致富

促进了移民安稳致富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巫山县在实施“重庆市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子项目“城乡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课题研究中,探索形成了“园校互动、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提高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巫山县位于重庆市最东端,面积2958平方千米,辖26个乡镇(街道)、338个村(居)委,总人口64万。一是统筹行政资源。

“园校互动、校企融合”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巫山县教育委员会

巫山县在实施“重庆市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子项目“城乡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课题研究中,探索形成了“园校互动、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提高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实施背景

巫山县位于重庆市最东端,面积2958平方千米,辖26个乡镇(街道)、338个村(居)委,总人口64万。巫山是三峡工程重庆库区首淹首迁县,搬迁移民8.9万人;全县经济总量小,是传统农业大县和新一轮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一)巫山现实所逼

一是巫山人多地少,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三峡蓄水后,全县淹没耕地2.6万亩(1亩≈666.67平方米) ,人地矛盾更突出。二是工矿企业关破,产业空虚。三峡工程建设涉及巫山淹没的工矿企业有49家、434个单位,大多数在移民搬迁后相继破产倒闭。三是劳动力相对富余,就业矛盾突出。据统计,全县每年会产生新生劳动力2.8万~3万人;同时,全县下岗失业人员有4万多人,再加上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矛盾异常突出。

(二)巫山发展所需

为破解巫山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加快巫山经济社会发展,县上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发展,急需培养大量本地的一线生产技术工人。同时,据调查,受过培训的在外务工农民比未受培训的,不但就业机会多,而且月平均工资要高出数百元。巫山常年在外打工的人数达14万之多,然而他们当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和掌握高技能的人不多,绝大多数人只能从事矿山、建筑、渔业、搬运等体力劳动。

二、思路与实施过程

(一)“园校互动、校企融合”办学模式的内涵

1.“园校互动、校企融合”办学模式的概念。

“园校互动,校企融合”是指县职教中心和职教工业园区及县域企业进行联合办学,实施教师双跨、学员双证、产教双促、供需双动、校企双赢“五双”工程,实现学校和工厂、教室和车间、校长和厂长、教师和师傅、学生和学徒、理论与实践、作品与产品、招生与招工、育人与增效、就业和创业“十大融合”,培养“能教会做”的双师型教师和“能学会做,满足市场需要”的技能型学生(学员)的人才培养模式。

2.“园校互动、校企融合”办学模式的特点。

(1)五个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对接,技能标准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身份与职业身份对接,培训内容与就业需求对接。

(2)五项任务:企业(工厂)增收与学校育人增效,完善“园校互动、校企融合”机制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学员)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校本教材开发。

(二)实施过程

1.统筹资源:建立统一协调机制。一是统筹行政资源。积极开展培训登记、就业推介、技能鉴定等10个内容的培训就业服务,构建“招得进、学得好、输得出”的职业教育领导服务体系,实现县域内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任务、资源、经费、师资、鉴证、输出“六统筹”。二是统筹培训资源。统筹教育、农业、移民、扶贫、安监、人力社保等部门培训项目资源,统筹安排移民、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工人、农村劳动力等开展“阳光工程”“就业再就业”“惠农工程”“温暖工程”等培训,实现跨行业跨部门的资源统筹。三是统筹市场资源。在调查摸底基础上,按培训专业、地点、人群,明确组织责任主体(包括移民乡镇、用工企业、主管部门、培训机构等)。

2.整合理念:打造校企融合基地。一是实施普职融通。在县城建设教育园区,实现职教普教资源共享。二是实施职教资源整合。整合县内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和县内移民、农业等十大培训基地,建立县职教中心,并成功将其创建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三是实施校企融合。依托职教中心,建设占地800余亩、投资4.6亿元的职教工业园区,打造职业教育培训就业基地。四是实施集团化办学。按照职业教育办学集团化要求,组建行业、引进企业共同参与职教集团。

3.创新模式:搭建互动融合平台。一是招工与招生同步。学员到企业顶岗实习,培训与就业一体。二是教室和车间融合。“学校建在企业中,教室建在工厂里”。教室承担理论学习,车间承担技能培训。三是教师和师傅融合。职教中心聘企业主管及师傅到校讲课,企业组织员工到职教中心接受专业教师的理论培训。四是教学计划综合。职教中心与企业共同研定培训计划,突出“创新与管用”。五是实行亦工亦学培训形式。对学生而言,忙时学技能,闲时学理论;对工人而言,忙时挣工资,闲时练技能。六是产业带动专业。“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园区服装、电子电工、工艺产业集群带动相关专业。七是专业引领行业。建筑、驾修、机械等骨干专业助推企业技改,孵化科技创新。

4.促进就业:构筑“一体化”立交桥。一是“输出式”就业。建立健全“市外—市—县—乡(镇)—村”就业信息网络平台,有效提供就业信息、咨询与推荐服务。拓宽县外就业渠道,建设远程用工可视系统,对培训合格并取得国家技能鉴定证书的学员免费提供职业介绍,促进劳动力向库区以外地区转移。二是“哺乳式”就业。县上对入驻县职教工业园区企业实行“零房租”“零税收”、库区产业资金帮扶、对吸纳移民以及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企业实行奖励等政策,先让企业“变肥”“长壮”,然后哺乳移民致富。三是“自主式”就业。结合县城产业调整和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通过实施移民培训,鼓励转产,使“农民变工人”;鼓励创业,“打工变老板”;鼓励进城落户,使“农民变市民”。

三、成效与评价

(一)推动了职教改革创新

一是探索了以高培训率、高培训质量、高就业率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绩效评价机制和办法,建立政府主导的中职送生体系、行业主导的质量评价体系、社会监督的评价监管体系、技能加德育的学员评价机制。二是撰写了《“巫山职教移民”模式构建》等科研报告,《巫山县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被国家级课题成果专著收录。三是开发了《蚕桑养殖》《茶》《黑山羊养殖》《服装剪裁》《纽荷尔种植实用技术》等适用教材。

(二)加快了职教事业发展

一是提升了职教基础能力,职教中心办学功能进一步完善,普职协调发展。2012年全县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5.28%,县职教中心开设电子电工等9个长线专业,在校学生突破5600余人,年培训能力达1万人次;职教工业园区已建成校舍及标准厂房23万平方米,可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已引进签约企业51家,正式投产38家,规模以上企业3家。2011年实现产值4.756亿元,完成税收336.2万元,外贸出口100万美元,就业人数常年保持在3000人以上。“教、产、研、输、引”一体的“校企合一”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基地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了“教有材、学有途、训有场”目标。二是打造了巫山职业培训品牌。培育了“巫山建工”“巫山缝纫”“巫山驾修”等职业培训品牌。“巫山建工”被重庆市命名为“三峡移民劳务品牌”,荣获“全国优秀劳务品牌”称号。三是健全了人人参培的保障体系。建立了支持县域骨干产业发展需要的培训专业体系和免费培训的资助体系,基本实现人人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愿景。

(三)促进了移民安稳致富

一是转变了移民观念。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实现政府服务移民由物质性补偿向技能性扶持转变,移民观念由搬迁安置向自主就业、创业致富转变。二是增长了移民技能。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使移民能有一技之长。三是增加了移民就业。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城镇移民实现转岗再就业率达90%,农村移民转产就业率达85%,城乡移民自主兴业、创业率达9%。四是促进了移民增收。产生了年收入3万元以上的移民致富带头人70人,年产值达100万元的返乡创业企业达10户。

策划审稿人:曹诚仲 沈善华

        龚清国 何朝雄

   撰 稿 人:许先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