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服务统筹城乡

服务统筹城乡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和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重镇,是一个拥有3200万人口的大城市,也是一个大农村。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和社会服务功能,结合重庆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经济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更好地服务于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

农民转移培训 服务统筹城乡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一、实施背景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和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重镇,是一个拥有3200万人口的大城市,也是一个大农村(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61.7%)。重庆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部分失地农民需要完成“市民化”身份转变,迫切需要政府和教育机构有序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再就业服务。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和社会服务功能,结合重庆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经济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更好地服务于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

二、具体做法

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因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培训必须从学员的背景、当地的情况、企业的需求出发,制订相应的培训方案。因此,学校在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和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时,严格按照“因地制宜、共建基地、联合培训、订单培训”的思路,始终坚持系统性、适用性、公益性、互补性、示范性的原则,有效整合学校、地方政府以及合作企业的优质资源,整体推进,形成特色。

一是深入调研考察。学校先后选派专任教师25人次前往长寿区双龙镇、开县镇安镇、潼南县群力镇、江津区嘉平镇、铜梁县少云镇、垫江县桂溪镇、沙坪坝区凤凰镇等15个行政村镇,深入调研农村对专业技能知识的需求情况。派出具体负责培训的管理及服务人员6人次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局以及8所社会培训机构,开展政策咨询以及实施农村实用人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专题调研。同时,学校还派出管理人员及专任教师22人次深入24家用工企业,开展企业对人才需求情况、转移后农民工工作生活情况的专题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学校向受访农村居民和在岗农民工发放调查问卷3250份,收回3012份,形成两篇调研报告和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浅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是共建培训基地。学校实施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主要集中在三峡库区和边远地区。由于培训对象的特殊性、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区域的差异性,学校因地制宜整合资源,采取了校地校际共建培训基地的模式。学校结合县域、镇域经济发展基础和特点,分别与三峡库区开县、省(市)级贫困县潼南县以及劳务输出大区江津区、长寿区共建培训基地,主要由当地政府提供场地和负责组织学员,学校提供设施设备和师资力量,将设备、技术和就业信息输送到县、镇、村,学校共派出师资57人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834人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91人次。(见表1)

表1 校地共建基地投入及培训开展情况汇总表(截至2012年12月)

同时,学校发挥自身专业特色优势,加强与高等院校、中职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校际共建培训基地。学校主要选派师资,合作单位负责提供场地,共同组织学员和就业等工作。截至2012年年底,学校利用校际共建培训基地平台,合作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765人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908人次。(见表2)

表2 联合开展培训情况汇总表(截至2012年12月)

三是校本基地建设。我校是国家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国家信息产业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基地、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定点培训基地、重庆市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基地、重庆市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富士康人才培养基地和沙坪坝区农民工岗前培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加强了校本基地的资源建设和功能拓展,聘请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参与农民转移培训项目,并且与企业开展订单培训,帮助农民培训后直接实现就业。迄今为止,学校本部基地共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86人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16人次。

三、建设成效

学校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实现了在社会服务思想、培训模式和培训方式方面的三大转变,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校地合作、校际合作、基地示范引领3种全新的培训模式,切实加强了对口支援农村的力度,增强了服务城乡统筹的能力,发挥了国家示范院校引领区域职教发展的作用。

一是丰富了“三农”问题理论研究。学校通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调动了一大批教师参与“三农”服务的兴趣和热情。他们不仅提高了自身对“三农”问题和城镇化建设研究的理论水平,而且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丰富了全市的理论研究成果。

二是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学校以联合培训、独立培训等形式,先后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785人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215人次,提高了农民转移的劳动技能,并且帮助部分受训农民成功实现在当地合作企业以及富士康等企业的零距离就业,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

三是提高了合作单位的服务水平。该项目推动了合作单位对农民转移过程中的政策理论、技能需求以及市场信息等的深入了解,提高了合作单位的政策理论水平,促进了服务意识、培训模式和培训机制的转变。同时,学校加强了对合作培训基地的设施设备、人力资源投入,不仅改善了合作基地的培训办学环境,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单位的师资建设、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水平。

四是增强了校本教师实践能力。学校大批管理干部、专业教师广泛参与到该项目,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理论学习,要深入田间地头了解“三农”情况,还要深入工厂车间了解企业需求,一大批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其管理水平、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实现了突破。(见表3)

表3  建设成果总结一览表(截至2012年12月)

策划审稿人:唐玉林

撰 稿 人:沈 雕 张铁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