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上提出:“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应达成平衡。一个效率高、成本效益好的卫生体系,必须由全科医生对病人进行筛选,在社区中用最少的卫生资源,解决大多数病人的健康问题,而只把很少一部分病人转诊给医院中的专科医生。”这种认识和发展趋势,不仅是国际社会对医学发展的总结,也是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全科医生在知识和技术发展方面,是在一定深度上的横向发展。一定的医学知识深度是指能解决社区常见的疾病与健康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体系。而全科医生则是要求他们能综合性地解决社区常见健康与疾病问题。也可以将其看是专科医生,只不过这种专科不是解决问题越来越难,而是解决人们的健康与疾病问题范围越来越广,并在社区家庭卫生服务中,越来越能全面地满足病人的需要。全科医生是以整体观点看待病人,他们将病人看成是一个整体,以病人为中心,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点,为病人提供整体卫生服务。
在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全科医生每天接触的病人及其所处的社区家庭环境相对是稳定的。但病人所患的疾病或问题却是千变万化的,很难预测,在解决时也需要全科医生协调各种各样的关系,通过对病人的服务,了解病人,分析病人及其健康影响因素的性质,寻找解决这些问题途径和方法,以病人为中心,积极解决维护病人的心身健康。
全科医生是对社区居民的整体性卫生保健服务。因此要求全科医生采取整体系统思维方式,把病人看成是一个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在社会、社区、家庭背景下充分了解病人,考虑病人机体内部、机体与环境等综合因素,为病人提供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和整体性卫生服务,这就是全科医生的服务特点。
全科医生的工作,包括从治疗到保障健康,从服务于个别病人到服务于整个家庭,服务于社区人群。这一点与医院中的专科医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全科医生必须坚持以个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开展社区医疗卫生工作。真正做到使社区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卫生服务模式。
开展社区基层卫生服务的关键,是要有一批适合于社区卫生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从道理上讲应该有全科医生及全科护士。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大多是采用先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之后再对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生、护士进行在职的、全面的技术培训,使其能适应社区卫生服务需要。而我国本科制全科医生的培养才刚刚起步,数量有限,远远满足不了社区卫生发展的需求。
在社区卫生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全科医生的培养中,除了全科医生知识外,特别要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能够与病人很好沟通,提高与病人交往的技能,是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个重要素质要求。
培训的主要内容为:树立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点,掌握全科社区医生亦称通科医生或社区医生的有关理论技术,学习一些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特别是有关社区卫生服务的心理学知识。经过培训要使全科医生护士能处理解决社区中常见的疾病问题,有关疾病的康复知识,老年病的处理技术,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技能等。同时还要学习和掌握社区卫生综合协调处理能力。有关全科医生的培训,除在职专业培训及继续教育外还要有规模的正规全科医学专业教育。如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已经开办了全科医生专业,为满足今后社区卫生工作需要奠定了人才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