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的监管

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的监管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搞好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强化基本建设管理,规范基本建设程序,建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逐步实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等规章制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使校舍建设过程和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工程建设质量明显提高,投资效益更加显著。

第九章 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

为了搞好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强化基本建设管理,规范基本建设程序,建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逐步实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等规章制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使校舍建设过程和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工程建设质量明显提高,投资效益更加显著。但是,在中小学校舍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学校建设项目缺乏必要的论证和规划,造成选址不当、布局不尽合理;一些项目的建设没有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个别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建设质量达不到设计规范要求等。因此,加强学校工程建设管理,规范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健全基本建设管理工作机制,是保证建设质量,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保障师生生命安全,促进学校工程建设良性发展的有力保证。

第一节 寄宿制学校校园总体规划

校园是学校精神、学术和文化的物质载体,校园的总体规划在校园建设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校园的总体规划一定要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育人为本的方针。校园建设规划要体现前瞻性,适应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需要,要通过高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先进的功能配置来体现时代特征。坚持以育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校园建设和校园规划布局中坚持走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强化功能提升,完善服务配套,提高投资效率和建设水平,以满足学校的办学要求,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校园规划理念

校园规划要突出发展性和延续性,科学合理地统筹现有资源,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原则,塑造高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形象和文化品质,本着节地、节能、生态、低碳的经济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去规划一个校园。

1.创造功能先进、特点突出,能为教育、教学、科研提供优质高效的物质环境

注重建筑和各项设施的功能利用和衔接,突出特点,坚持“优化利用”的原则。资源统筹利用,优化资源配置,明确校区功能划分,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充分考虑各个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经济性及发展性,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学习场所,为教师提供方便舒适的教学工作环境。

2.以育人为本———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在校园建设规划中,坚持以育人为本,充分考虑师生的需求,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塑造校园建筑和环境的艺术性,注重功能分区,方便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给其以舒适、健康和艺术的享受。

3.塑造高文化内涵的环境形象和文化品质

坚持“整体布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教学区要营造整洁、安静、雅致、勤奋的文化氛围;办公区要营造高效、务实、勤政的文化氛围;学生生活区要营造温馨、和谐、文明、整洁的文化氛围;运动区要营造轻松活泼、充满朝气、昂扬向上的文化氛围;园林景观要以绿色、自然为主调突出学校特色,使建筑物、绿化带或景观之间、各功能分区之间相互协调,保持相对整体感。

4.节地、节能、生态、低碳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校园建设规划中,针对校园内的建筑、环境及配套设施等,做到设计超前、功能先进、节能环保、使用灵活、扩展方便,规划结构要做到多样、协调、富有弹性,以满足校园建设可持续发展及育人的需要。

5.人性化管理

寄宿制学校要有更多人性化的功能设计,在选址上应该避免在滑坡危险区、地势低洼等地带;在建筑设计上考虑宿舍带独立的卫生间、每层有热水饮用点、中央空调及洗澡等功能设施;室内公共区域考虑降噪等设计;教学楼走廊的宽度在满足设计规范的前提下,给学生留下合理的课间休息区、文化廊等,充分满足学生们心智发展需要。建筑设计中要考虑寄宿制学校的特殊性,在安全方面,围墙的高度、庭院的设计要充分保证学生的安全性。

二、校园规划中的形态构成及分区划分

校园规划与其他规划项目的最大不同就是服务对象特殊性,学生是整个校园的主人,必须遵循育人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布局,科学分区。

(一)校园规划中形态构成因素

根据校园规划中形态构成因素总体概况来分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在规划中一定要注重这些构成因素的结合和利用。

①建筑群;

②建筑空间;

③体育场地及设施;

④道路设备;

⑤环境景观。

(二)规划分区

结合目前国内外的各类校园形态和结构,通常采用如下的分区模式:

①按功能分区。可分为教学区、体育运动区、行政区、宿舍区、总务服务区。

②按位置分区。可分为:校前区、校园中心区、生活中心区。

校前区可起到标识、展示、导向、礼仪等功能。校前区的交通应易达、安全、美观;校前区的景观包括校门、标志、环境、夜景等;校前区的风格可以有尊重传统文脉的典雅型、强调空间变化的空间型、体现技术倾向的技术型、强调个性特点的风格型。

校园中心区的建筑空间应典型化、通用化与灵活性;相关建筑设施要集约化、公用化;建筑群体应网络化、密集化;同时校园中心区要体现动态的规划,以构建弹性生长体系,满足未来发展需求。

校园生活中心,便于学生管理,方便开展党团办公,学生会活动,广播宣传、科技开发、勤工俭学、专业社团等活动的开展;满足群众活动需求,如展览、报告、演出、游艺、阅览等;方便商业服务,如超市、书店、银行、邮局等设施的建设。同时校园生活中心应注重室内外空间的结合,以及与学生生活区的结合。

三、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应当体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人离不开自然界的抚育,自然界离不开人的开拓与呵护。校园既是集聚的社会,又是自然的天地;既有学习与工作,又有自然的孕育;既是物质生活的人工环境,又有精神满足的自然环境。

校园环境体现环境育人,突出校园文化品质,突出原创意识、经典意识、特质意识。建筑的文化特质是反映民族文化传统和地域建筑特色的独特表征。可以汲取现代文化元素,创造校园的现代性;可以展示学科文化元素,创造校园的专业性;可以传承地域文化元素,创造校园的归属性、特异性。

校园的绿化与美化以建设现代化、高品位的校园为目标,强调景观的现代感与文化品位。绿化、场地、艺术小品相互结合,灵活布局,使校园内随处都可以见到富有情趣的空间和构思新颖的校园文化。通过对建筑外观、环境绿化、人文小品等的设计和建造,体现育人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追求,突出独具学校特色的精神内涵,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理念和校园文化的统一。

(一)校园绿化

校园的绿化系统由绿带、绿园、绿道和绿点组成。

①校园景观道路两侧设林荫道以及多条绿化休闲带,使之成为学生放松心情,感受自然的胜境。绿化为庭院绿化,以装饰性的景观树、花卉、草坪为主,绿化和绿带突出轻松的风格,以疏林草地和景观植物群为主,与绿化步行通道接合在一起,形成校内联系的主动脉。

②绿道是指校内的景观林荫道,改造现有主干道,校园内所有的道路种植行道树,形成绿化走廊,增强视觉效果。

③绿点是指分布在校园各处布局自由的小块绿化。为提高校园的绿地率,在所有可能绿化的空地上都安排绿化,使校园内没有裸露的空地。营造绿树参天、碧草如茵、鸟语花香、一步一景、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优美环境。

④农村和城市校园中绿化要考虑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环境与发展相适应,有开创性地搞好校园绿化,如在某农村校园中,一排葫芦长廊、一片绿色麦苗、几株茁壮的玉米苗,往往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校园美化

①建设一批能够反映学校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文化内涵丰富、造型别致、做工精美的人文小品和雕塑。校区的道路和各个功能区要以不同的文化主题命名,体现校园文化内涵。

②将学校的围墙、围栏、人行地砖、画廊、指示牌、室外音箱、垃圾箱等都视为校园文化的物化组件,统一规划、精心设计,力求新颖独特,富于文化韵味。

(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绿色校园

校园的优良生态环境对于生活在其中的学生起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同时也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空间和场所,因此校园的景观、绿化不仅仅只是观赏的对象,而是应该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紧密结合,让人能够感到校园环境的自然、宁静、平和、安详的校园氛围。使学生、教工无论是早锻炼、晚自习、上教室都能穿行于绿地和景观带之中,真真切切在感受绿地的存在,从而真正地发挥景观、绿地的育人作用。

四、基础设施

(1)给水。完善现有供水管网,发挥现有自有供水优势,保证洁净、生态的供水水源。寄宿制学校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用水集中,在管网设计等方面要留下充足的余量,以满足大流量集中用水的需要。

(2)排水。针对夏季雨水多,各学校可以根据地势的特点,排水规划结合道路及竖向规划,在排水(污水和雨水)系统上进行综合考虑,可以采用雨污分流、雨水收集再利用等方式,达到节水的效果。

(3)供电。结合校内供电,根据用电容量计算和校区的地块划分,考虑到寄宿制学校的特殊性,如果能实现双路高压供电,或增设备用发电机,以保证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及连续性。

(4)通信。校园通信工程包括电话、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外接的通信管道和线路,专门设置校园信息管理中心统一负责电话、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业务和建设。寄宿学校要在宿舍内设置电话,以方便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5)消防。按规范开辟消防应急通道,便于救火和疏散。完善建筑消防设备的配置,加强保养与维修。

第二节 寄宿制学校建筑设计的教育性和艺术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在现代社会,对人的教育活动已经贯穿人的生命活动的始终,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实现学习化社会也已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在国家终身教育体系中,学校作为培养人,作为传承、延续与发展人类文明的主要场所,它在全社会的职能分工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如此重要,应当为之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财政支持、制度环境、组织环境、行为环境和精神环境等多个方面。其中学校建筑作为学校教育环境的核心硬件,是学校教育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首要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品质良好的学校建筑更是一所学校得以实施优质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学校建筑的规划、设计、使用、修缮与改建等,应当依据学校教育活动的“特殊性”而实施,而并不是只需将砖石灰泥等建材依照一般建筑的原则进行建设即可。不考虑学校的“特殊性”,或者对“特殊性”考虑得不足与不周全,均将对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构成障碍,削弱学校教育活动的实施效果,甚至对师生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而要达到高质量的学校教育,若没有品质良好的学校建筑的大力支持,教育质量根本无从谈起。

因此,学校建筑的营建应当基于一定的教育学基础。需要关注教育哲学、脑科学与学习理论、教与学的方式、教育管理、教育信息化等领域与学校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建筑的规划、设计、使用与改建等均离不开对上述领域相关理论或发展趋势的深入认识与理解。可以说,学校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在相当程度上是在构建适合一所学校的“教育学”,而不仅仅是砖灰之事。我们探讨“什么样的学校建筑?”归根到底是在追求“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室”,归根到底是在于追求“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与学的方式?”,更进一步说是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现代教育正朝着开放、互动,个性化的方面发展,学校建筑设计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与时代特征相一致。学校建筑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各方面信息、知识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校的校园文化水平,因此,学校建筑的设计,既要注重外观形象,又要体现人文内涵。

将校园打造成“凝固的教育”的校舍是信息传递的空间,应该让学校的每一块砖瓦、石头都蕴含教育元素,用“流动的教育”去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将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建筑界有一句经典名句: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校园建筑应该是凝固的教育。学校建筑不仅仅是教学的空间,还是展示的空间,信息传递的空间,同时还是感情交流的场所;校园不仅提供活动空间,还提供氛围,一种学生与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和谐氛围,真正一流的校舍就该拥有这样的氛围和人文环境。

一、学校建筑的设计

随着教育地位的不断提高,国家和社会都加大了对教育的软硬件投入。要想做好学校建筑设计,首先必须了解现代教育建筑的发展方向及趋势。学校自产生以来,逐渐形成了以“班级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该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立体交往太少,有点“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味道;而现代教育注重交往,出现了以“年级”为管理体系的新模式,更有美国佩里社区教育村的例子(除体育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共享外,高中低年级的学生还能共享教育课程)。随着现代教育朝着开放、互动,强调个性化的方面发展,以“电脑教室”为主的校园局域网逐渐在学校中普及起来。同时校区应尽可能地多置绿地,并适当预留可发展的用地。校区内的公共设施(体育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应与校区外的设施互补,保证校区的开放性及自由度。其次设计师在设计学校建筑时还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①对特定地域、特定人文历史背景下的学校设计,应表现其建筑或场地所拥有的品质和特别的精神。

②建筑要体现设计师对建筑、社会、历史乃至宇宙的个性化理念。

③建筑本身应该是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甚至异域文化的诠释。

具体到学校建筑的总体及单体设计中,必须要分析和考虑到以下五个方面的必要条件:

①设置者:即投资办校的一方,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

②学校的类别:按照我国的教育模式,学校一般分为小学、中学、高中及大学院校四类;对于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建筑的意义都有所不同。只有优秀的设计才能营造出专心“读书”的校园环境,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从这一点而言,建筑师可谓责任重大。

③学校的规模:即总的班级数量。我国教育部于1982年4月16日颁发试行的《中等师范学校及城市一般中小学校舍规划面积定额》规定,完全中学的规模为18、24、30个班,初级中学为18、24个班,每班学生名额近期为50人,远期为45人;小学为18个班,每班学生名额近期为45人,远期为40人。班级规模大小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管理和教学效果;大专院校则应根据学校的规模及专业来确定班级数量。

④教育的目标:即学校培养的是什么类型的学生,我国目前常设的为普通小学或中学、技工学校、职业中专、专科学校及综合性大学等。

⑤总体布局:a.建筑用地大小及所处的周边环境。适宜的人文环境或良好自然景观的生态环境是建设校园的最佳选择;若处于闹市之中,则应采用特殊的设计手法来阻隔噪声的影响,创造一个闹中取静的教学环境;总之一个好的学校设计必须成功地解决与周边环境的各种矛盾。b.建筑的形状。设计师应根据校方的要求、地块大小、朝向等因素来决定建筑的形状,主要有“一字”形布局、“王”字或“田”字形布局及综合式布局三大类。c.建筑的性质。主要有新建、扩建及大规模旧楼改造,建筑的性质将影响建筑的造型,新楼与旧楼在文脉及地域文化上是统一还是对比,将是设计师要取舍的决定因素。

二、教育建筑的教育性

教育建筑在设计时要突出其教育的特性,一个好的校园建筑应该能够向学生传递一定的教育意义,突出其教育特性。使得学生生活和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有所启迪、有所感染,一种精神的感染和传递,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

建筑是人生活的场所,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反映。因此,建筑应该反映人的意识,建筑的主体也是人。可是人的意识非常的复杂,而且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迹。因此建筑也应该关注社会。都是基于对时代的思考而贯穿于建筑思想。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是历史的载体之一。我们现在参观各处名胜古迹时,常常发出感慨的原因是,其中的建筑,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建筑的魅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于它较为久远地穿梭了时间的隧道,而成为后世景仰的对象。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圣母院都是经典建筑的展现。因此,教育建筑必须在其规划和设计的同时,充分考虑其应该具有的教育意义和教育性。

三、教育建筑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在校园建筑规划整体上应体现出思想性和艺术性。它对于校园而言,能体现校园的人文精神和学习氛围,更能促进开放性的发展。在正在建设的校园中,由于功能分区过于明确,相对独立,相互之间的交融不够,校园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已渐渐被人淡忘,这也是人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教育建筑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应充分体现在教育建筑自身的魅力和拓展上,主要目的是融合校园的环境,提高环境的品质,彰显教育建筑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在教育建筑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建筑本身的思想和艺术空间,建筑空间服务于人,所以必须从细节处考虑人们的感官体验。感受空间,包括领域感、节奏感、线路长短、体验时间以及细节处理等因素,对人们嗅觉、听觉、视觉、交流等产生着影响。从人们的行为活动模式和交往模式来看,空间必须强调对人际关系的作用。建筑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它也作用于学生的思想与生活,并对其思想产生影响。在校园建筑的设计中应突出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及开放性,强调社会性的交流,并创造交流的一切可能性。

第三节 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的监管

一、工程建设的监理的选择

选择一个理想而合适、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监理单位,对工程项目建设来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项目法人选择监理单位应考虑以下主要因素:

①必须选择依法成立的监理单位。即选择取得监理单位资质证书、具有法人资格专业化监理单位,而不是临时拼凑的群体。

②被选择的监理单位的人员应具有良好的素质,具有足够的可以胜任建设项目监理业务的技术、经济、法律、管理等各类工作人员,评选时应将监理人员的素质作为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总监的素质。

③被选择的监理单位应具有良好的工程建设监理业务的技能和工程建设监理的实践经验和管理水平,可以提出较好的监理方案。

④被选择的社会监理单位应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和较好的监理业绩。社会监理单位在科学、守法、公正、诚实方面有良好的声誉,以及在以往工程项目中监理单位有较好的业绩。

⑤合理的监理费用。

⑥监理单位选择的一般方法:根据项目情况,对有关咨询、监理公司进行调查、了解,初选有可能胜任此项监理工作的3~6个公司,分别与其洽谈,重点讨论服务要求、工作范围、拟委托的权限、要求达到的目标,开展工作的手段,并在洽谈过程中了解监理公司的资质、专业技能、经验、要求费用、业绩和其他事项等,最终通过招投标确定一家监理公司并与其签订监理合同。

二、工程建设过程安全、质量监管

(一)工程建设过程的安全管理

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管理,就是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管理活动。建筑工程项目的工程量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复杂、涉及的单位多、风险大;所以,要求安全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和完善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管理,予以高度重视,并常抓不懈。

1.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特点

①施工过程的特点:动态多工种的立体作业。

②生产设施的临时性。

③作业环境的多变性。

④人机的流动性,形成了人—机—料的动态集中。

2.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建设、施工等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管理不到位。

②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管理不力或者疏忽大意。

③现场的安全措施没有得到执行落实,安全工作只是浮于表面,没有做细做实,没有认真贯彻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规程、未落实各项安全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

④对安全管理工作认识比较片面,说一套做一套。存在浮躁的思想,安全观念淡薄,平时不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检查、监督,没有掌握第一手的、真实的、全面的现场信息。

⑤对现场安全防范措施是否准确有效,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不进行深入细致研究,而热衷于走过场、瞎指挥。

(二)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

1.管理措施

(1)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在施工过程中层层落实安全责任,管理责任到位,是抓好施工安全工作、实现安全生产目标的关键所在。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设单位制定出《安全生产责任书》,并与各施工单位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以明确各自的责任;各施工单位应按照相关法规的要求并结合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制定出企业自己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分层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将施工安全职责具体落实到部门、班组、个人,将施工安全的职责、权限进一步规范化、明晰化,实现公司上下同心、齐抓共管,确保施工安全和员工的人身安全。

(2)加强防范措施。

防止误操作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是施工单位安全管理的重点,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电气操作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安全操作规程》等管理制度,健全和细化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制订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奖惩措施,制订详细准确的施工组织方案、技术措施作业指导书,规范员工作业行为,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统一、规范、切实可行的标准。

(3)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

在施工过程中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是搞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基本保障,提高作业人员的素质方法有:通过学习国家法规、行业标准、安全专业知识、技能和企业规章制度而获得相关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开展各种安全教育培训,如安全警示教育、事故案例学习、观看事故录像等;重点应放在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发生事故后的危害性,说明发生安全事故与员工切身利益的关系,让员工认识到安全工作是与他们的生命、健康及财产是密不可分的;在队伍中选拔一批有事业心和责任心、技术过硬的人员或资深的专业人员担任培训员,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技术水平,如参加岗位培训、集中培训、外出参观交流学习等方式,然后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积极效应,营造出一种你追我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氛围,从而有效地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中存在的违章行为,真正从源头上控制最大的安全隐患即:人的不安全行为。

2.技术措施

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是施工组织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具体安排和指导工程安全施工的安全管理与技术文件。是针对每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和可能发生安全问题的环节进行预测,从而在技术上和管理上采取措施,消除或控制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防范发生事故。主要的技术措施有:

①进入施工现场的安全规定。

②地面及深坑作业的防护规定。

③高处作业及立体作业的防护规定。

④施工临时用电防护规定。

⑤机械设备的安全使用规定。

⑥防火防爆的措施。

⑦预防自然灾害的措施。

⑧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一方面人们对安全生产规律的认识及对安全事故的防范措施和技术手段会有新的发展,由于施工企业实力的增强,可以采用更先进、更安全的设备、设施、工具和工艺方法;另一方面,由于涌现出很多新设计方案,由此出现大量新产品、使用新材料、新的施工工艺,可能产生很多新的安全问题,按照以往的安全管理方法,有些隐患可能一时还无法识别。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水平与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与市场经济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安全管理人员要不断地学习更新安全管理知识、方法。在继承传统有效地安全管理方法的同时,建设施工现场的现代安全管理将是企业决策者和广大安全工作者所思考的。

要搞好安全管理工作,不能光靠安全管理部门及安全管理人员,要将我们的员工变成人人都是安全员,人人都是安全监督员,将“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只有全员参与了安全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地保证安全生产,只有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生产,才能创建文明工程,搞好优质教育。

(三)工程建设过程的质量管理

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如设计、人员、材料、机械、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均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而且工程项目规模大、施工班组多,各工序间的衔接性很强,外界条件的变化影响大,没有固定的车间,生产环境在露天,不像工业生产有固定的流水线、规范化生产工艺及检测技术、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条件,因此影响施工项目质量的因素多,容易产生质量问题。

1.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的特点

①质量策划难度大。

②人员管理过程复杂。

③施工进度安排难度大。

④最终产品必须是合格产品。

⑤质量改进工作特殊。

2.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搞好质量策划——质量控制的基础。

由于工程建设项目的特殊性,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过程中,企业往往注重施工过程的控制,将质量的策划放在一个较轻的位置。从质量管理的角度来说,质量策划贯穿整个工程建设过程,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使工程建设各过程处于受控的必要条件。如果质量策划做好了,将对整个施工起到指导作用,同时对施工进度、质量成本的控制上也会起到积极作用。因此,施工企业要充分认识质量策划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策划过程中,将质量、进度和成本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心中有数,将全局管理和局部管理对应起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受控,才能实现工程建设的总体质量目标。

(2)培训、优选施工人员——奠定质量控制基础。

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施工人员共同作用,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控制施工质量,就要培训、优选施工人员,提高他们的素质。

首先应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施工人员应当树立五大观念: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以及社会效益、企业效益(质量、成本、工期相结合)综合效益观念。

其次是人的技术素质。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应有较强的质量策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的能力;生产人员应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则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以出色的工作质量,间接地保证工程质量。靠质量教育、靠有效的激励措施,靠培训和优选来提高人员的素质。

最后是要搞好民工的管理。在每道工序施工前,技术人员要对民工进行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施工的要领及应注意的问题,同时要注意安全意识的培训。

(3)严格控制采购过程,打好工程建设物质基础。

国家《建筑法》明确指出:“用于建设工程的材料、构配件、设备……,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因此,要把住“四关”,即采购关、检测关、运输保险关和使用关。当前,在物资供应处于买方市场的环境下,各种销售名目繁多,有“回扣销售”“有奖销售”“送货上门销售”等,对采购人员是极大的诱惑。因此,在采购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①优选采购人员,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质量鉴定水平。挑选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忠于事业、守信于项目经理的人任采购人员。

②掌握信息,优选送货厂家。掌握质量、价格、供货能力的信息,选择国家认证许可、有一定技术和资金保证的供货厂家,选购有产品合格证,有社会信誉的产品,这样既可控制材料质量,又可降低材料成本。

(4)针对建材市场产品质量混杂情况,还要对建材、构配件和设备实行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施工项目所有主材要严格按设计要求,应有符合规范要求的质保书,对进场材料,除按规定进行必要的检测外,对质量保证项目不全的产品,应进行分析、检测、鉴定。不合要求的不得使用,并且追踪其出处。严格执行建材检测的见证取样送检制度,以确保检测报告的真实性。

(5)推行科技进步,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实现质量改进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

技术因素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国家建设部要求“要树立建筑产品观念,各个环节要重视建筑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功能的改进,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品和施工工艺的更新换代”。这句话阐明了新技术、新工艺和质量的关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体现了施工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技术进步的作用,最终体现在产品质量上。为了工程质量,应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先进性、适用性。在施工的全过程,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确保工程质量。

在实施质量计划和攻关措施中要加强质量检查,其结果要定量分析,得出结论。“经验”则加以总结并转化成今后保证质量的“标准”和“制度”,形成新的质保措施;“问题”则要作为未来的质量管理预控目标。

3.要强化质量责任制的建设和落实

建立质量责任制是企业加强质量管理、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行之有效的措施。质量责任制的核心在于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使员工更好地参与质量工作,确保产品质量。企业在建立质量责任制的过程中,质量责任制的基本内容必须健全,要以文件的形式表现,同时对质量责任制的贯彻落实要经过培训,使员工了解本岗位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要求达到的结果是什么以及个人工作好坏对结果产生的影响等。此外,企业还要建立考评、奖惩等激励机制。

质量责任制中质量控制的目标管理应抓住工程的质量目标、目标展开和目标实现三个环节。施工质量目标的制订,应根据企业的质量目标及控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经验的新施工产品以及用户的意见和特殊的要求等,其中同类工程质量的通病是最主要的质量控制目标;目标展开就是目标的层层分解并落实到每位员工身上;目标的实施,中心环节是落实目标责任和实施目标责任。各专业、各工序都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管理,从各个侧面发挥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作用。从而使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实现。

4.加强现场质量管理,搞好过程的检测和检验

由于工程建设项目的特殊性,要求必须一次达标。因此,加强现场的质量管理十分重要。现场管理是产品生产第一线的管理,其范围是从原材料投产到产品完工的所有制造加工过程,是实现零缺陷的基本手段。现场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过程或工序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及过程或工序检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