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级管理的实验研究

班级管理的实验研究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及班级管理的研究也受到了教育学界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重视。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研究的方法与教师其他活动的研究方法既有相似性,又有特殊性。班级管理研究主题的变化,一方面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化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相关管理理论和教育理论为广大中小学教师认知的结果。班级管理研究走过了从传统研究向现代研究转变的过程。

第五章 班级管理中的教育科研[1]

一、班级管理及其研究

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课,但在理论和实践上又是所有教师身边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不但研究成果少,而且对其研究的重视程度亦不够,经常被纳入德育工作而一笔带过。2006年6月,教育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及其后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都指出“做班主任和授课一样都是中小学的主业”。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及班级管理的研究也受到了教育学界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重视。但如何研究班级管理,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促进班级的发展、促进班主任的成长、促进学生的进步,如何让研究与实践不至于形成“两张皮”,如何在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践过程中,有步骤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班级管理研究,这是本章要探讨的问题。

一般来说,班级管理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学校对班级的管理,主要包括班级的编制、班主任的委任、班级活动空间的确定、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的总体安排等。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一个层面是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一般是指对具体班级的具体管理。在日本及当代教育学中,后一范畴被称为班级经营。本章中的班级管理是在后一范畴层面上展开的。关于班级管理在整个教育管理中的定位,我们可以从图5.1中一目了然。

从图5.1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班级管理处于教育管理的基础层次,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班级管理进行研究不但不可或缺,还应把这个遗忘的角落重点关注起来。

明确了班级管理的地位后,作为研究者就要明确班级管理应该研究什么,能够研究什么和怎么研究等问题。

从应该研究什么上看,中小学教师最需要明白班级管理有哪些内容,只有对这些内容开展研究才会对工作有帮助,有实效性。本章将中小学教师对班级管理能够研究的内容分为对班级自身的研究、对班级中学生的研究和班级信息管理的研究三个范畴,如表5.1所示。对这三个范畴,班级管理研究有两个路径可以探索:一是理论建树路径,二是行动探索路径。前者是指自觉采用教育学立场,辨析班级管理的可能,主动提升班级管理的经验价值;班级管理行动探索是指整合班级管理思路,形成系统的班级管理方法,并将系列主题活动作为班级建设的关键途径,全面规划班级发展。[2]与此同时,不同的理论视角下对同一班级管理内容会有不同的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一般而言,班级管理的研究视角除了常规的教育学视角外,还应从社会学视角、管理学视角、心理学视角等角度来审视班级管理研究。(表5.1)

图5.1 班级管理在教育管理中的定位

表5.1 班级管理研究

在上述三个范畴、两种路径和相应视角的导引下,班级管理第三步就是怎么研究,也就是明确了研究什么,按着什么道路研究后,就要明确怎么研究。班级管理研究的方法与教师其他活动的研究方法既有相似性,又有特殊性。从研究类型上看,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适用于班级管理的有班级调查研究、班级实验研究、班级经验研究、班级叙事研究、班级行动研究、班级个案研究等,这些类型有重叠,但又有各自的研究路线。在这些路线下涉及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如对班级文献进行研究的方法(文献法)、对班级活动观察的方法(观察法)、对班级个体或个别团体研究的方法(个案法)、班级态度倾向性问卷调查法和集体座谈或个别访谈等方法。接下来,对班级管理内容、视角和方法一一进行阐明。

二、班级管理的研究内容

(一)我国班级管理研究内容的变化

我国的教育改革是从师生关系的变化开始的。这种师生关系的变化不但体现在课堂上,更多地体现在班级内。班级管理无论从研究方式、研究主题、研究方法,还是研究视角、研究理论的创新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我们分别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纪以来班级管理的研究主题的趋势变化来看,我国班级管理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此,我们以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样本来看这种研究的变化。

1.班级管理研究主题的变化

随着班级管理重要性的日益显现以及相应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出台,不仅促进了班级管理数量的增加,而且在研究主题上范围也逐步地扩大。随着外部环境和时代的变迁,班级管理的研究也与时俱进,并呈现出时代的特征。三个阶段主题的研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如表5.2所示。

表5.2 不同阶段班级管理研究主题的变化

班级管理研究主题的变化,一方面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化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相关管理理论和教育理论为广大中小学教师认知的结果。过去经验式的班级管理研究正在向着两个方面发展:一是走出班级看班级,除了研究班级内部问题外,更加注重将班级作为学校中的一个子系统,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进行研究;二是从教育视角和管理视角来看待班级管理问题。当下比较欠缺的是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班级管理问题,而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内化和创生等已为班级管理提供了较为强大的理论基石。

2.班级管理研究范式的变化

班级管理研究走过了从传统研究向现代研究转变的过程。传统研究范式采用的主要是演绎(从理论或意识形态出发)、归纳(从经验出发)和类比(这实际上是用于发现而非论证的方法)。就演绎法来说,局限于书本的教育学理论逐渐脱离了实践的滋养,难以对实践产生深刻的影响,关于班级教育的目标和方法是从哲学层面和有关社会结构、人的本质的一般结论中推演出来的;就归纳法来说,虽经验反思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缺乏系统性,许多研究仍然在用相同的话语方式重复似曾相识的话题;就类比法来说,虽然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缺乏深入论证的套路,例如:把多元智能理论、新课程理念、建构主义直接借用,甚至虚假地提出所谓“企业化班级”“班级管理社会化”等伪命题。当下,对于班级管理研究的范式正在确立之中,班级管理的科学化和班级管理研究的科学化二者相互倚重,正在形成新的班级管理研究范式。

3.班级管理研究者的变化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关于班级管理的文章的研究者主要是中小学班主任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撰写)。中小学班主任在研究中更多地关注班级管理中具体的内容的问题;研究生(主要是教育硕士)则更注重从整体上探讨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中小学班主任理论基础不是很扎实,在运用的过程中显得比较生涩,但实践性强。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理论基础较为充足,但缺乏实际经验,因此,关于班级管理研究的这两类研究者都有自身的优缺点。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如果两类研究者共同协作和研究,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和成就。

如何使班级管理研究者的队伍常态化,如何形成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班级管理研究队伍,这些对于班级管理而言,对于班主任专业化的建设,都是一项现实的任务。

(二)班级管理常规的研究内容

从总体上看,班级管理大体包括三方面的常规性的研究内容:

1.班级自身的研究

班级自身的研究是指对班级在建立、成长、发展以及逐步成熟稳定的过程中的各方面研究、班级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班级成长轨迹的总结性研究,甚至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学分制、走班化等研究也会提到研究的面上来。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徐国明的《中学生的班级人际关系调查》[3]、周波的《初中生班级人际关系干预与问题行为的改变》[4]、翟晋玉的《学分制:新课程、新评价》[5]、卢妍宇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6]等,都是有关此类的研究。

2.学生和信息的研究

学生既是班级管理的主体,也是班级管理的客体。对学生的研究是班级管理顺利开展和实施的必要条件。对学生的研究可以分为对学生行为的研究、对学生心理的研究、对学生成长的跟踪研究和对学生档案等信息资源的研究。例如,陈志峰的《班主任工作中的信息资源建设问题研究》[7]、王平安的《关于班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8]、刘清梅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强化、惩罚与权力,促进中小学学生行为管理科学化》[9]、杨钰音的《注重学生心理个性研究》[10]等,主要进行学生行为、学生心理和学生信息方面的研究。

3.其他方面的研究

班级管理研究除了对班级自身和班级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分析外,研究者也应注意班级管理外部因素的研究,例如:家长与班级管理的关系研究、学校管理与班级管理的关系研究、社会与班级管理的关系研究、不同班级的班级关系的研究等,都是研究者在进行班级管理研究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和内容。例如:周红娜的《基于和谐理念的初中班级管理研究》[11]、张谢军的《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管理研究——以赛罕区小学为例》[12]等,分别从社会、家庭和班级管理及学校内的课程改革与班级管理、教学变革与班级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三、班级管理的研究视角

(一)社会学视角下的班级管理研究

社会学关注的是底层问题,弱势问题。长期以来,我们把班级看作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组织,而割裂了班级与学校、班级与社会、班级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造成了班级管理的机械化、样板化和形式化。社会学研究是社会中的人、事、物,以及由其所形成的组织、团体、制度、关系等。因此用社会学的视角对班级管理进行研究,就要把班级社会生活化,关注班级中的个体、小团体、弱势群体、班级冲突和利益协调等内容。

用社会学的视角对班级进行研究,需要清楚班级虽然是由单个个体所组成。但它并非是其成员的算数总和,而是一个社会体系的构成,具有新的整体特征,因此需要把班级作为一个社会体系来看待。班级作为社会体系所强调的是其成员的交互作用,其群体活动的共同社会情境,以及在目标、规范上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因此要在社会学的视角下对班级管理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社会学视角下的班级中人的研究,主要是指班级作为社会体系,学生个体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班级中人的研究就是指对学生个体社会化、学生思想和认识社会化、学生生活社会化的研究过程。随着信息交流的日益畅通,中小学生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的日益多样化,学生思想认识的社会化程度也不断加深。为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认识的社会化程度,可通过访谈法、问卷法以及社会实践法,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对于社会重大事件的认识态度和思想,以此作为研究学生思想社会化的资料。通过数据或理论分析获得学生近期或一段时间内的思想和认识社会化的程度,分析不同背景或家庭的思想和认识社会化水平的异同,以此为依据更好地引导学生思想和认识正确的发展和进步。再例如:在班级中出现了为竞选班干部而“走后门”的现象,老师可对其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社会性的现象?需要怎么解决和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对于一个班主任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老师可以通过个案研究,运用个别性谈话、家长访谈等获取资料,分析原因,得出研究结果,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变这种不适应中小学生的社会性现象。作为个体微观社会环境的班级,在个性的教育和形成中,对个体社会化发挥了不同于家庭的极其重要的作用。班级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了一个排练生活的舞台。对于学生来说,班级是社会思想、定向、价值和规范的传播者,学生通过班级认识到自己对社会的依属性,并通过班级活动参与整个社会活动。

社会学视角下的班级群体的研究,主要是指班级作为社会系统,是由具有不同特点的群体所构成的。要对班级管理进行研究,就必须对班级中的小团体进行社会化的探究和分析。学生在班级群体中学习和生活,他们的行为必须遵循班级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受班级纪律的约束。班级是一个介于社会和个体之间的群体,是中小学生实现社会化最微观、最直接的环境,学生个体是通过在班级群体中的学习生活来学习将来在社会上怎样做人和做事的。因此,研究班级群体不仅能够更好地管理班级,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良好的环境。班级是由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组成的,要对班级群体进行研究,最主要的就是对班级内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研究。通过研究了解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正确引导,使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在班级内,除了正式群体,出现了许多因兴趣、爱好、特长、个性和家庭环境等因素形成的非正式群体,例如:优生群体和差生群体,由于贫富差距造成的群体差异等。为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需要班主任能够迅速掌握班级群体变化动态和原因。

例如,在《班主任》期刊中的一篇文章:《学困生不想读书,怎么办》[13],就是一个农村中学教师在担任班主任的过程中,发现班内存在一批学困生,班主任为加强班级管理,对班级内学困生团体进行了研究。通过平日的观察,了解了学困生群体的共同特点,并深入分析原因,得出学困生是“教出来”的,大班教育忽视了学生智力发展的差异以及教育不当加重了学困生的“病情”。在此基础上,该班主任通过质性研究,得出改变学困生群体局面的策略,认为班主任要做到三个改变:主要是思想、角度上和工作模式上的改变。

社会学视角下的班级冲突和利益协调的研究,主要是指对班级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团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间的班级冲突和其间利益协调的研究。在班级这个社会系统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冲突和利益的不一致,从而导致班级管理上的问题。因此,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责任人,需要善于协调和解决班级内的各种冲突和利益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对班级冲突和利益进行研究。在班级这个社会系统中,班级虽然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组建而成,但就其成员的组合来看,班级的组成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一般来说,学校的编班并不考虑学生的愿望和主观情感,大多是按地区、年龄或成绩随机组成,作为班级领导者的教师也不是由学生挑选或选举的。因而,班级的每一个成员、学生与教师都得逐渐适应班级的社会环境,在相互交往中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和班级特性。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关系的冲突或利益的不一致。例如,班级学生的成绩是班主任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学生的成绩与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班主任可以对学生与任课教师关系的好坏与学生总体成绩差异性的比较进行研究。通过对任课教师对某班级的总体评语和学生对老师评价的资料的文本分析,并通过对学生总体成绩的好坏进行研究,得出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性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改善师生关系,减少冲突,达成班级管理效率的最大化。

从社会学的视角下对班级这一社会系统进行研究,必然要与社会系统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班级必然受到社会环境和学校其他群体的影响。班级环境要受到社会环境,特别是社区环境及每个成员各自独特的家庭背景的影响。因此,在从社会学视角下对班级管理进行研究时,要多方面审视,多方位考虑,避免研究的片面化。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班级管理研究

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心理,二是群体心理。从心理学的视角对班级管理研究也需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班级个体研究,二是班级群体研究。关于班级个体心理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班级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等,如班级个体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等,以及班级个体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关于班级群体心理研究,主要包括班级群体动力、班级群体行为与群体决策、群体沟通、领导、群体冲突和谈判等,如班委群体的个性心理特征、班委群体人格特质和人格类型、班级群体气质类型相容度、班委群体认知方式,以及班委群体应激能力等方面。

心理学视角下的班级个体心理研究,主要是指通过心理学的视角对班级中个体的各方面心理特质进行的研究,以更好地有助于班级管理中对学生个体的有效和人性化管理。例如,班主任需要对班内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纠正不良行为。但是在班主任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现象,遇到了各种问题。例如,班主任找个体学生谈话进行教育时,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各不相同的。他们有的揣测找他谈话的原因,有的满不在乎,有的赌气不开口,有的情绪紧张,也有的准备了一通假话来搪塞,还有的正在窝着闷火……再例如,班主任在班内开会训话时,有的学生采取忽视的形式或产生厌烦甚至对立的心理状态,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师本来的目的。因此这就需要班主任能够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学生当前的心理活动状态,尽量防止产生心理障碍。要知道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并不是将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简单化地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它是通过受教育者先前形成的心理以及他当前的心理状态,比如知识和经验、兴趣和情感的状态、动机与需要的趋向、习惯与性格的特点而发生作用的,要化阻力为动力,取得积极的教育效果。班主任要对其进行研究,可以采取面对面谈话以及设计相关问卷,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因材施教,使用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赢得学生认识和思想上的共鸣,从而有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心理学视角下的班级群体心理研究,主要是指对班级中具有相同或类似心理特质的群体或团体心理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积极的班级群体的影响,杜绝或减少不良心理群体的消极或不利影响。例如,在《学校管理心理学资料选编》中纳入的教育研究中的一篇文章,题为《三好生和违法生的个性特征及教育方法》,它将学生分为两个群体,即三好生和违法生两个特别群体,通过调研,将相关数据收集、整理和对比,把三好生和违法生在不同个性特征中所占的比例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得出其不仅与现在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他们的个性特征有关。从而研究其原因,分析原因,得出不同个性对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教师能够正确引导优点并利用和发扬,同时正确对待不利方面。因此可以看出,班主任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群体的群体特性,可以更好地促进班级的和谐和班级管理的有效进行。再如,在班级中总是存在一个群体,他们被称为后进学生,这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非常头疼的一个群体。他们身上往往有懒散、松懈、粗野、说谎、怕艰苦等缺陷心理,它们的惰性紧紧地束缚住他们的手脚,阻碍着他们的进步。因此,班主任可对班内后进学生群体心理特征做相关研究,通过心理测试和问答,以及数据分析,找出影响其心理的因素,得出有效的做法就是晓之以理、导之以方、绳之以纪、持之以恒,耐心地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养成一种新的良好习惯。

从心理学视角对班级管理进行研究,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研究,它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需要、兴趣和爱好,可以更好更深入地对一个学生、群体和班级形成认识和了解,有助于班主任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工作。

(三)管理学视角下的班级管理研究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中蕴含着很多科学管理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如何使用管理学中的一些主要的知识来指导班级管理的实践,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组织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等过程。班级管理作为管理的一种,主要包括班级目标的确立、班级计划的制订和执行、班级组织结构、班级激励、班级沟通和班级的创新等部分和职能。每一环节在班级管理中都必不可少,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中国来说,从管理学视角下对班级管理进行研究,主要的内容一般包括对班级职能、班级结构、班级人际关系和班级行为的研究。

在现在的班级管理研究中,很多的研究者或一线的工作者已经将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用于班级管理的研究和使用。例如:管理学中的各种管理理论,如人本主义管理理论、科学主义管理理论,文化管理理论、组织变革理论等,对于班级干部的遴选、班级结构的变化、班级愿景的确立、班级组织气氛的研究等都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再比如,学习型组织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管理观念,也已经逐步地应用到学校和班级管理中来,形成了学习型学校、学习型班级,其理论也在班级管理中逐步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例如,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研究班级职能的发挥,班级职能主要是指如何确定班级目标、制订班级计划、选择合理的班级结构等。学习型理论强调团体的力量、系统的思考、个体积极性的发挥和自我超越以及共同愿景的建立。因此在班级目标的确定和计划的制订时,可使用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德尔菲法和头脑风暴法,充分地发挥个人智慧和集体力量,形成共同愿景,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建立一个平等、自由、民主、仁和的班级氛围。学习型组织理论可以有效地促进班级职能的发挥,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可以建立学习型班级,创建优秀的班集体。

近年来,对班级管理的研究不断地增加,但是对班级管理的视角单一、创新性不强,研究方式方法陈旧。因此,要更好地促进班级管理,提升班级管理的效率,需要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班级管理进行研究,并将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开拓新的研究空间。在用不同的视角对班级管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地将理论应用到班级管理的研究中,需要整合理论依据,根据班级管理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应用,包括立足于本土班级管理实际,形成更合理的概念和命题,以提升相关研究的质量。将班级管理的微观研究置于学校系统变革和更大范围的教育改革、社会转型的宏观场景之中,为班级管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四、班级管理的研究类型和范式

对班级管理进行研究,可以是班主任自己,也可以是其他在校教师。出于中小学教师自身的特点,有关班级管理的研究类型大体有5种,分别是班级管理的行动研究、班级管理经验研究、班级管理的实验研究、班级管理的叙事和个案研究、班级管理的调查研究。其中前三种要求正在或者从事过班主任的老师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后两者可以是班主任自己,也可以第三方教师介入式地进行研究。

(一)班级管理的行动研究

班级管理的行动研究是指在班级活动之中,对班级自身、为了班级的发展与改进而进行的由班主任牵头的班级实践研究活动。班级管理的行动研究有着自身的特点,有着其特定的研究主体、研究客体、问题来源和研究目的。如表5.3所示:

表5.3 班级管理行动研究的特点

要正确进行班级管理的行动研究,就要充分掌握和理解班级行动研究的程序和步骤,并能准确地进行。班级行动研究同其他科学研究一样,有着它自身的操作程序和步骤,并在整体上形成一定的框架,如表5.4所示:

表5.4 班级管理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

续表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行动研究时,要注意行动研究的各个步骤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如图5.2所示。一次行动研究的结束代表着另一次行动研究的开始,要在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增加自身经验,积极改进问题,切实做好班级管理的行动研究。因此班主任在进行班级行动研究时要多方位全方面考虑,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图5.2 班级管理行动研究各步骤之关系图

【案例】

研究课题:对本班学生参与班级集体活动积极性高低的行动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此次研究,找出班内学生班级活动参与性积极性不高的因素,并根据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以改变班级的整体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1.发现问题:A班学生在班级集体活动的参加上没有积极性。刘老师作为刚刚接手A班的班主任,在经过一个月的相处后,发现本班学生在班级集体活动的参加上积极性不高,下课的时候都在教室内,也很少见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他认为这对于班集体的建设是一个很不利的条件和因素,因此,他决定寻找本班学生不喜欢参加班级集体活动的因素,找出原因,并将此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2.分析问题:解读A班,在确定问题之后,通过分析,刘老师认为本班某些同学出现这样的现象与家长、班主任和同伴有很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问题研究的方向,即家长影响、班主任观念和同伴效应与学生班级集体活动的参与性的关系。

3.拟订计划:为验证自己的分析,进行计划的制订。在基本明确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班主任制订了一份进行研究的计划。其计划分为三个部分:问题的呈现、措施的提出、研究结果的撰写。通过问题的呈现,资料的收集,提出相应的积极的措施来改变班级现状,并最终将研究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其中刘老师制订了三个策略:一是政治思想课,让学生真正了解班级集体活动的作用,并帮助学生认识到适当地参加集体活动是有益于学习的。二是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班级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和解悟。三是与家长沟通和协商,获取家长的帮助。

4.收集资料:通过各种方式收集资料。刘老师收集资料的方式主要包括与家长的访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前班主任的理念的研究。刘老师首先制订问卷,并通过分析问卷了解学生对班级集体活动的了解以及学生对班级集体活动的态度,发现一部分学生认为参加班级集体活动耽误了学习的时间,另一部分认为班级活动只是形式没有实质,参加班级集体活动没有意义,还有从众心理以及某些学生性格的差异;通过与家长的访谈,发现家长不喜欢学生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班级的活动上,认为学生应全身心投入学习,学习成绩上去了才是正道;在与前班主任的谈话中,也了解到学校要成绩,自己也没办法只能不断地督促学生学习,不能把精力浪费在其他方面。

5.计划的实施:将计划付诸实践。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之后,更加明确了学生不愿意参加班级集体活动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修改计划。刘老师按照计划,首先把周一下午最后一节课作为“思想政治课”,在自己讲解的基础上,还请其他班的榜样同学参与会议,让学生了解班级集体活动的重要性,并定期进行问卷调查查看成效;然后把每个月的第二个周末作为班级集体活动的时间,带领学生共同参与,例如:班级的集体户外运动等;最后定期与家长会谈,掌握学生最新思想动态。

6.反思与总结:反思计划实施的成效和总结结果。刘老师在计划实施一段时间后,通过观察查看学生参与班级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取得预期的成效。并反思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缺陷,发现在班级集体活动中学生的攀比行为严重,并总结优、缺点,为下一步的行动研究做好准备。

行动研究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地解决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并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心理,对于班主任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班主任运用行动研究对班级管理进行研究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如:一些班主任缺乏必要的研究技能,不能够保证研究的质量,缺乏一种现实、公正、客观的研究态度,会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意志进行研究等。这样就会导致研究结果的不可靠性,以致问题不能得到合情合理的解决。因此,班主任在进行行动研究时,应该在研究中学习,研究中成长,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理论水平,让行动研究成为自己进行班级管理研究的一个好帮手。

(二)班级管理的经验研究

经验是指对已有现象中有价值内涵的挖掘、提炼和升华。在客观现实中必然存在着成功的或失败的、积极的或消极的经验,这就是经验总结的原料。在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中,进行班级管理的经验研究,就需要了解其研究的内容。在班级管理中所进行的班级管理经验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他人经验的经验研究,一般使用的具体科研方法是调查法;二是对自身的经验的经验研究。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经验研究时,一般是做过班主任的教师对自己成功之处或失误之处进行反思、总结和理性提升的回顾式研究。班级管理的经验研究是在实践之后的反思的一种研究,它总是在实践效果已经显出某种效力,某种经验大体形成,实践过程告一段落之后,才对这些经验进行回溯研究,即以果索因,采用分析归纳的思维方式和实践验证的方法,回顾自己的管理过程,并对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从而取得研究成果。班级管理的经验研究具有回溯性的特点。例如:魏书生在其《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中,回忆了自己在17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大量生动感人的事例,全面介绍了他独具一格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成为全国各地教师学习的典范。这说明,经验总结法的出发点是已有经验,而其基础是取得经验的具体教育过程。它是一种间接的、回溯性的研究。班级管理的经验研究主要是对自己经验的总结和研究,遵循从特殊到一般,从实验事实到理论的推理方法。研究对象是以经验事实为主,是研究已掌握的经验事实。班主任作为一线的工作者,对班级管理进行经验研究具有有利的条件和优势。

班级管理经验研究的过程就是对一个完整的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反思的过程。通过对事实材料的分析和思考,认识班级管理措施,班级管理现象和效果之间的某些必然的或偶然的联系,为他人再从事类似的教育实践提供借鉴,并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过程,使人们对某一行为逐步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根据教育科学研究中的经验研究,总结出班级管理中的经验研究的程序和步骤,主要内容如表5.5所示:

表5.5 班级管理经验研究的一般过程

续表

其班级管理的经验研究过程如图5.3所示:

图5.3 班级经验研究程序与步骤

从图5.3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班级管理经验研究分为两个周期,并且是循环发展的一环扣一环。经验研究来自于班主任日常的班级管理之中,其优秀的研究结果被用于班主任的实践工作中,并再一次被实践验证和推广。

【案例】

课题:对建立优秀班集体的经验研究

确定研究课题和对象:李老师发现王老师在当班主任的10年中,所带领的班级一直荣获优秀班集体的荣誉称号。王老师所带的班级,学生积极活跃、班风优秀,无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上都一直起着榜样作用。因此,李老师通过与王老师的交谈,发现王老师将自己这么多年的有力措施和方法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不断地更新,并应用到班级管理中来,并取得了优异成绩。李老师之后将王老师班级管理经验总结为: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和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民主、与学生共学习共进步。

制订总结方案:李老师在借鉴王老师的班级管理经验后,就开始制订研究王老师班级经验的总结方案,首先确定自己经验总结的目的和任务,即将王老师管理班级的优秀经验运用到自己的班级中来,以促进本班级的发展;其次确定获取相关资料的手段和方法,主要有访谈、问卷、文献等方法。

收集资料:在确定研究课题和对象后,李老师开始着手收集各方面的资料。首先,与王老师进行面对面的谈话,获取第一手资料;其次,与王老师所带班级学生谈话,更为客观地了解王老师的行事风格;再次,通过查阅王老师所带班级的相关信息档案和资料,通过数据更有效更有利地证明王老师10年来班级建设的成就。同时,发现王老师与同学谈话比较频繁,并将每个学生的发展记录下来,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对待学生犹如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给学生充分的发言和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经验的分析和抽象:李老师在收集了相关的档案和数据信息之后,开始对经验进行分析和抽象;王老师在班级管理中的经验其本质是自身的优秀教育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和延伸,并且,其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在国家倡导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他将原来的教师为主学生为客的理念转变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和理解学生,给予学生更大的民主和自由。最终得出:班主任优秀的教育理念对于一个班级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组织论证:在自己对经验进行分析综合后,写出了经验总结的详细提纲,并邀请学校的相关领导、教育理论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和部分学生参加经验总结的会议,并将提纲发与参会者,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发表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形成学术讨论的氛围,最终得到了大会的认可。会后,李老师根据会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提纲。

经验的鉴定和推广:李老师在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的基础上,将研究报告的定稿交与有关的专家、教育行政和教育科研部门,请他们对经验的科学性进行书面鉴定,并最终使其完善。李老师在对王老师的班级管理经验进行研究后,认识到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并应用到自身的班级管理中来。

经验研究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由于经验是直接来源于生动的教育实践,班主任作为一线的工作者,在班级管理中的经验研究可以提高班主任的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利于指导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的实践活动,同时可以促进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理论的发展。

(三)班级管理的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是近年来颇受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研究方法之一。所谓叙事是研究者以叙事的方式表达对某种现象的理解和解释。所谓班级叙事研究是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主要运用两个途径进行:一是自我叙事,即班主任既是故事的倾诉者,也是故事的记录者,可以与自己进行最正式的交流;二是合作叙事,即通过交流与合作,班主任作为述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班主任只是促进班主任工作的开展。中小学教师开展叙事研究一般属于第一种。

但是,并不是在班级管理中的任何工作或活动都需要或可以进行叙事研究,班主任在进行叙事研究时,首先要明确叙事研究的范围或者界限。一般来说,可将班级管理中的可以进行叙事研究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针对个人即学生个体的叙事研究和针对班级群体的叙事研究。一般来说,针对学生个人的叙事研究会穿插着个案研究。

班主任在进行叙事研究时,要掌握开展叙事研究的有效策略,多方面积累材料。叙事研究要有“事”可“叙”,这就需要选择、观察、收集和整理故事;叙事研究要对“事”进行“研究”,这就需要理论的准备和理性的视角;叙事研究还要对研究成果进行撰写,这就需要具有流畅凝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简洁明快的文字写作能力。[14]

要掌握教育叙事的基本特征:叙述的故事是已经过去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叙述的故事中包含与事件密切相关的具体人物,且叙述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情节,不可记流水账。班级叙事的特点有情境性、探究性、自我实践性和反思性。[15]

叙事研究的程序主要是:问题——设计——行动——反思。通过故事叙述展现叙事研究的过程。班级叙述叙事研究要遵循一定的流程。具体来说,班主任的叙事研究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对于班级管理来说,叙事研究是一种很好的研究类型,因为班级中现实性、故事性的事例实在是太多了。班级就是一个微观的学生生活系统,其中的人和事、景和情、物和理等都构成了班级叙事的基本素材,都可以通过班主任的深入观察、细致体察、静心领悟和深刻叙述来进行复现。(图5.4)

图5.4 班级管理叙事研究一般程序

【案例】

研究课题:对班内个别学生活动积极性不高的叙事研究

案例:初接这个班,我遇到了好多棘手的问题。比如说学生吵吵闹闹,不能静下心来学习;部分学生迷恋游戏,极度影响学习;有些学生没有责任感,对班级的事情熟视无睹……但是我最急于解决的还是学生在课堂里麻木的问题。班级中少数学生在课堂上极度活跃,一部分同学课堂听讲却没有一点表情,根本别想从他们的脸上看出他们是喜欢听还是不喜欢听,是听懂了还是没听懂。我想尽了各种办法来软化他们的麻木,有大部分学生参与进来了。但有一个学生足足让我等待了8个月,我庆幸这是我始终没有放弃的8个月。她叫天天,一个外表文静漂亮的小姑娘。她曾在四年级时随爸爸去美国学习了半年。她的英语讲得很好,读过很多书,文笔很好,每次的作文都被老师当成范文给学生阅读,在班级里她是同学们羡慕的对象。但就是这么一个优秀的学生在班级中极不喜欢表现自己,不参加班级的活动,不参加班干部的竞选,更甚的是上课不回答任何问题。

确定研究问题:班内个别学生活动积极性不高,既影响学习又影响班级生活

确定研究对象:学生天天

确定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

确定研究环境:课堂和课外活动

行动:首先采取行为主义刺激反应的办法,对于班级或课堂活动积极者给予奖励,这个方法改变了一些学生但是却没有改变她;后来采取的是谈话法,主动与她聊天,进行深入的探究和了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反思:通过这次事件,我有了深深的感悟:要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这不是简单的方法问题,也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过程,而要有一种化学反应,要有真正心灵交汇的情感沟通的过程,孩子的心灵才能真正发生质的变化,只有这种变化带来的改变才会是持久的。

叙事研究逐步成为中小学班主任的主要的研究方法,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班主任注意并纠正。例如:叙事研究知识的严重缺乏,只知叙事不知研究;叙事研究技能的严重不足,没有问题,无感而发,胸无方法,难画成竹,就事论事不见高度,不善概括无所依傍,浅入深出华而不实等。因此班主任须不断地储备相关知识,使自己的研究能够有所得有所获。

(四)班级管理的调查研究

班级管理的调查研究可以从第三方的角度来进行:一个学校所有班级或一个年级各个班级面上的调查,也可以进行班级内部的调查。后者由于范围小,样本容量小,所以一般主张利用简单的问卷调查及分析和深度的访谈调查,其中访谈调查可以与叙事研究相配合,形成有实证有情境的研究成果。班主任所进行的班级管理的调查研究主要是班级内部的调查,属于为解决特定问题,采取适当的调查方法,获取分析资料,得出研究成果的调查研究。

班主任要使用调查研究研究班级管理,首先,需要了解班级管理的调查研究的特点。班级调查研究是以班级实际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区别于以过去发生的历史事实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法,从而不受文献资料的限制,另外班级调查研究是班主任主动进行的,而不是被动等待。并且班级调查研究可采用多种方法收集需要的资料,例如,使用问卷法可获得大量的客观数据,使用访谈法可获得大量的主观资料。

班主任使用调查研究具有自身的优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调查研究可以帮助班主任更好更深入地了解班级的现状,为自己进行管理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例如:关于本班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关于本班学生间关系的调查,关于本班学生不良习惯和行为的调查,关于本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调查,关于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影响的调查等,这些调查可以使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时刻分析影响学生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作出正确的决策。

进行班级调查研究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通过一定的步骤来实施。其过程如图5.5所示。

图5.5 班级管理调查研究步骤

从图5.5可以看出,要进行班级调查分析,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是为什么而进行的;其次需要为本次的调查拟订计划,也就是说打算怎么调查,用什么方法调查,调查的对象和范围是什么,以及调查的时间、地点等;再次,根据具体计划,使用正确的方法实施调查,获取资料,并进行分析;最后,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

【案例】

研究课题:班主任了解本班学生对班级管理意见的调查研究

确定调查研究的目的:吴老师是初中二年级3班的班主任。近期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和难题,吴老师有点应付不过来。因此,为改善现状,更好地进行管理,决定广泛听取学生对班级管理的意见,集思广益,采取有力的措施。

确定调查对象:吴老师因仅仅作为初中二年级3班的班主任,所以将调查的对象确定为初中二年级3班的全体同学,共计52名。采取的是普通调查,即对研究中每个个体都进行调查的调查研究。

拟订计划:在确定了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后,为使后续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吴老师根据实际情况拟订计划,在计划中确定了调查的方式,即问卷和访谈相结合,并初步确定调查行动在1个月内结束。

编制调查工具:吴老师采取了两种方式进行调查研究,一是问卷法,为充分了解学生对班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吴老师根据课题性质和学生特点,制订的问卷内容包含两部分,即主观题和客观题。二是访谈法,主要使用的是个别访谈,制订了访谈提纲,访谈对象集中在班委中进行,主要原因是班委更了解本班的实际管理状况。

实施调查:吴老师利用班会的时间将问卷发放,并在规定时间内收回;在课余时间与班委进行交流,获得第一手资料。吴老师在问卷和访谈两部分都进行完后,将收回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对问卷经过数据分析后,得到大部分同学对目前的管理方式不太满意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主要集中在班级活动应该尽可能多地举行,老师应该与学生多交流,听取学生意见,班委应实行轮换制等。通过访谈资料发现,本班有个别学生在班级中故意捣乱,影响课堂秩序,不听从指挥,班内存在着小集体主义,严重影响了部分同学之间的关系。

撰写调查报告:在收集和分析资料的前提下,吴老师将调查的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其中主要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研究结果三个方面。

最后吴老师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班内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问卷和访谈获得有益的建议。吴老师打算根据学生的意见整改班级管理,优化班风,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班级管理的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本身是一种集观察、测量、统计和理论陈述于一体的综合性的研究。实验研究不同于其他的研究形式,有着自身的特点。实验研究要操纵和控制变量,人为地创设一定的情境。实验的目的是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有严格的研究设计。要进行实验研究,需要消除和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观察和记录因变量的变化,从而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中运用实验研究,要明确班级实验的内容,是指班主任以班级为单位,在确定研究目的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影响班级管理效率的因素,控制无关变量,取得其因素与班级管理效率的直观性的关系。例如,班级实验研究班级不同结构与班级管理成效的因果关系、研究班委不同组织结构与班级凝聚力的因果关系、研究不同班委选举形式与班委质量的关系、研究班主任不同管理方式(放任型、民主型还是专制型)与班级气候之间的关系。班级实验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实验研究,有着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其优势是可以验证班级事务之间的因果关系,为班主任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实质性的数据,从而使得班主任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变量,使事情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其不足之处是时间长,不能保证实验效果的正确性,一般实验效果的获得需要较长的时间,通常是3~6年才能看出实验效果。同时班级实验并不都是成功的,也有很多实验是失败的,因此要尽量减少班级实验对班级造成的不良影响。这就需要班主任不断加强自身科研知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保持实验的有效性。

班主任在选取合适的实验类型时,可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条件、研究人数以及研究范围等因素选取合适且合理的实验类型,尽可能保证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无论班级实验研究采取何种类型,都要经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归纳三个环节。如图5.6所示:

图5.6 班级管理实验研究步骤

【案例】

课题:不同的班级结构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1.教育实验的设计

班集体是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形成的,并且有相应的组织形式。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负责人,不仅是全班学生的教育者,也是班级组织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周老师已担任了5年的初中班主任,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即采用何种班级结构对班级进行管理,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在这样的困惑下,他想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将不同的班级结构对班级管理影响的效果展现出来。他把他所带的两个平行班级A班、B班作为实验的对象,其自变量为班级结构,因变量为班级管理的成效,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实验的方案,更加明确地陈述了实验的目的和指标、实验的变量、实验对象、结果方法等,此外还确定了实验的时间为1学期,并寻求相关的教育专家、理论专家的援助。

2.教育实验的操作

周老师了解了目前班级结构的4种类型,即直线式结构(主要在小学期间运用)、职能式结构、直线职能式结构、平式结构。周老师在查阅资料和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将职能式结构和直线职能式结构两种结构作为自变量,分别应用到A、B班中。

3.教育实验结论的呈现

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周老师不断观察和收集班内的资料,获得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和数据。在实验结束后,分别对两个班的班级凝聚力、班委的领导能力、学生参加班级获得的积极性进行了统计。发现以下特征:在初中这个特殊的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在不断地发展,得出的结果显示:直线职能式结构更为适合作为班级的结构,它可以分散权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管理过程中来,学生的民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班级凝聚力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增加。最后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将结果呈现出来。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实验研究时,需要充分地了解班级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尽可能地消除无关因素,操纵自变量,获得因变量的效果,对于实验研究的成败,班主任也应做好准备。同时,不能盲目地将别人的实验效果应用到自己的班级管理中来,要充分地考虑各方面因素,灵活运用和处理。

五、班级管理的常用研究方法

前述的班级管理的研究类型中,会应用到不同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例如:观察法、问卷法、测量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等;也会用到不同的分析资料的方法,如:对比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这些与一般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无本质的差异,这里介绍专门针对班级管理的较为特殊的研究方法。

(一)对班级档案及其他信息的文本分析

班级信息在班级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班级信息是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有关班级整体和班级个体的信息的综合。班级整体信息是指班级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例如:班级的相片、教室布置及变化中的一些图片、影像资料;班级个体信息是指班级内学生在班内的生活、学习、活动中所产生的信息,如教室内学生的作品、学生教育相关信息、学生成绩信息等。班级档案是班级内部信息储存和获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留下的痕迹,记录着班级和学生的成长,是记录班级整体信息和个体信息的重要手段和资料。比如:历史性的班级档案,记录班级发展的历史;现实性的班级档案记录班级目前的发展状况,包括个人档案即班主任为每个学生定制的档案。学生档案信息包括学生个人档案和学生整体档案。关于学生个人档案是指面向学生个体设立的档案,包括学生本人简历和家庭主要成员及社会关系情况、自我鉴定、学期成绩、学年评语、健康卡、奖惩情况等。关于学生整体档案是指面向全体学生的档案,指学籍、招生报考花名册、录取名册、证书会考表册、毕业证书发放登记表、获奖情况登记表、学生流动名册、学籍变动名册、考试异常情况登记表、纪律、卫生、考勤和日常行为规范达标登记表[16]等。因此,加强档案信息管理及对其的研究是具有很大意义的,可以更好地管理档案信息,了解学生和加强班级管理。

因班级档案信息的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需要班主任不仅能够建立并保管好学生的档案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档案信息的研究获得有关学生的更为重要的信息和资料,以更好地服务于班级管理。对于班级信息和档案,一般采取教

育科学研究中的文本分析法。文本分析是介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之间的一类对文本、信息进行分析的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任何系统的计量文本的方法。对班级档案进行文本分析的步骤大体是统一的,最为难的一步就是班级档案信息中类目的划分。在对班级档案信息进行文本分析的过程中,选取的样本需要有代表性和有效性,对文本性资料的分析要有客观性,对数据资料的分析要有准确性,这样,才能使得研究结果具有有效性,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和加强班级信息管理的有益的措施和建议。

【案例】

图5.7 对不同阶段学生档案文本分析的维度

研究课题:对不同阶段学生档案的文本分析

1.研究目的:通过对不同阶段学生档案的文本分析,深入了解学生在生理、心理、思想、社会认知方面的成长和发展,为目前的班级管理服务。同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具有针对性的班级管理计划。

2.研究对象:初中二年级3班全体学生

3.研究方法:文本分析法

4.研究过程:在确定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以及样本和方法的前提下,确定分析维度。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档案的分析分为六维度,如图5.7所示。

从以上6个维度进行分析,得出6个方面的变化发展状况。以数据和文字两种形式进行对比和分析,得出学生不同时期和同一时期不同维度之间的特征和特点,并将其进行整理。

5.研究结果:通过对不同时期学生档案的分析,得出学生思想上的变化最强,并且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心理以及在人际交往上的特征。由此,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强学生思想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并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业的成长。

(二)对班级学生行为的观察分析

一般来说,学生行为包括学生个体行为和学生团体行为。学生个体行为包括学生学习行为、学生品行行为、学生课余行为等,学生行为还可分为学生组织行为、学生自我管理行为、学生业余活动行为等方面,每个行为又包含了若干子行为,子行为又包含很多更细小的行为;学生团体行为又叫学生群体行为,学生群体行为包括正当群体行为和不正当群体行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通过对班级行为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或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具体如表5.6所示:

表5.6 学生行为分类

一般对学生个体行为可以采取观察的方法,对学生群体行为可采取观察、测量、问卷和指标体系分析的方法。观察能够较深入地考察和理解学生行为的各个方面和个别差异,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表现,获得真实、完整的形象。同样,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经观察可知,有的是因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则是反应迟钝,或者存在健康或情绪方面的原因。另外,观察可以对学生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判断,并可以进一步提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格赛尔量表”的制订,就是通过大量观察,并借助仪器记录下大量胶片,进而加以分析研究,制订出幼儿各年龄阶段发展的行为量表。又如:班主任要想研究小学生的依赖性、攻击性行为、社会性能力、做事习惯等,就需要对学生有关行为的具体表现作详尽观察,加以分析评价,判断其行为特点与水平等,进而寻求有效适宜的管理方法和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促使其行为得到改进或培养提高。

由此可以看出,在对学生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时,不可避免地要用到观察分析的方法。运用观察分析法对学生行为进行分析,要按照观察法的程序进行。要进行有效的观察,必须经过三个环节:准备——实施——分析(详见第七章的观察法)。

【案例】

研究课题:对学生偏差行为的个案研究

十多年前的一天,我奉命到一所初级中学担任初二年级的班主任。这是一个特色班,学生都有一门以上的艺术类特长。为了尽快进入角色,放学后,我随机找了几个同学留下来“聊天”。不经意间,我发现同学们对坐在中间最后排的小赵同学很反感,而且很害怕他。大家说:“我们谁都不敢与他一起玩,连聊天都不敢,全班同学谁见他都会走开,这个人有精神病。”当晚,我通过电话询问了几个同年级组的老师,可谁也说不清,只得到两条信息:一条是这个同学刚从外区学校转来,他有大提琴“十级证书”;另一条是这个同学确实有点“怪怪的”,很孤僻,下课也不与同学一起玩。

研究目的:通过对班内个别学生出现的偏差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得出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原因进行相应措施的采取和实施,最终改变该学生的偏差行为。

研究方法:观察法

一、观察前的准备

夏老师在接手新的班级,并担任班主任的情况下,在平常了解的基础上,发现班内赵同学不合群,并被其他同学称为“精神病”,同学们不愿也不敢与他交朋友。在此前提下,夏老师决定对该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以改变赵同学的行为偏差。

1.观察对象:班内赵同学

2.观察地点和时间: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地点,时间为期一周

3.观察手段和方法:主要是采取直接观察的方法,采取笔记和录像的形式进行

二、观察过程的实施

在准备阶段的基础上,开始对赵同学进行观察。主要分为语文课堂、课间休息和课外活动三个部分,并将其主要行为记录下来,在课外活动中以录像的方式记录其行为,以便后续分析。

三、观察后的分析

在经过为期一周的观察后,夏老师将笔记资料和录像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类,发现他的行为举止虽然有些“与众不同”,但绝对不是同学们所描述的那种“怪样”。根据我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的了解,估计他可能有轻微的心理障碍。与他的家长作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心,结果证实了我的分析,而又从他家长那里了解到,小赵的转学就是由于这一原因。

找到了问题所在,我在专家的指导下,制订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辅导计划。在征得小赵与家长的同意后,我开始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在家长、任课老师、学校领导和部分班干部的支持下,这项心理辅导工作持续了整整1年。“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共同努力终于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小赵同学慢慢地走出了“交往恐惧”的阴影。

(三)班级组织气候的测量分析

班级作为一个组织,随着班风的逐步形成,会形成相应的班级组织气候。班级组织气候是指关于班级内环境的一个相对持久的特性,能够被班内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感知,并能影响班级发展和班内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是探讨班级内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种种典型的人际关系特点,是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影响着班级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成效和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正常发展。

班级组织气候形成示意图,如图5.8所示:

图5.8 班级组织气候形成示意图

根据班级组织气候自身的特点,对班级组织气候进行测量可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班级组织科层性(即班级结构)、人际关系与沟通、成员个性与能力、班级决策参与、组织认同(即班级凝聚力)。健康、融洽、充满温暖和友谊的班级气氛能使其成员强烈体验到在集体中的安全感、满足感、幸福感和责任感,容易顺从集体的态度和价值观,增强模仿和认同他人的趋向,养成奋发向上的乐观情绪和掌握待人处事的适当方式。而涣散、冷漠、缺乏关怀和同情的班级气氛会使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产生误解和隔阂,形成认识和情感上的各种障碍,有时还会出现消沉、嫉妒、敌视,甚至攻击的行为。

那么,班主任如何对这样的一个团体进行研究呢?可从管理学的角度上切入,也可从微观政治学的视角上进行审视。关于班级气候的测量一般有正规的量表可参照,例如:学生之间关系的测量可使用社会测量图式和班级社会距离量表的测量方法。前者是教师询问每个学生选择他人的态度,让他说出他愿意与之交往的人的名字和不愿与之交往的人的名字,然后以表格或图表的形式显示出每个学生在班级内的地位。在班级社会距离量表中,则将强度指标引入测量,使相互之间的关系区分为更为细致的等级。测量结果,可发现学生之间的友谊、冷漠或对立的关系,并将学生分成受欢迎的、孤立的、被排斥的各类。当然,测量的结果并不到此为止,而只是作为研究和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参考。

当然,班主任也可结合自己的班级的情况,将一些普遍的量表进行改编,例如:满意度量表、人际关系量表、幸福感量表和个人—组织匹配量表等进行改编成为适合班级气候测量的量表进行测量。下面列举几个常用的量表:

您好!这是一份心理专业调查问卷[17],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总体幸福感问卷,第二部分为人际信任量表。您填写的内容仅为科学研究所用,不涉及隐私,请放心、认真、如实填写问卷。如需反馈,请留下QQ或邮箱。QQ:__________________

邮箱_________

性别________

年龄_________

姓名(选填)_____________

(一)总体幸福感量表

1.你的总体感觉怎样(在过去的1个月里)?

1)好极了 2)精神很好 3)精神不错 4)精神时好时坏 5)精神不好6)精神很不好

2.你是否为自己的神经质或“神经病”感到烦恼(在过去的1个月里)?

1)极端烦恼 2)相当烦恼 3)有些烦恼 4)很少烦恼 5)一点也不烦恼

3.你是否一直牢牢地控制着自己的行为、思维、情感或感觉(在过去的一个月里)?

1)绝对的 2)大部分是的 3)一般来说是的 4)控制得不太好 5)有些混乱6)非常混乱

4.你是否由于悲哀、失去信心、失望或有许多麻烦而怀疑还有任何事情值得去做(在过去的1月里)?

1)极端怀疑 2)非常怀疑 3)相当怀疑 4)有些怀疑 5)略微怀疑6)一点也不怀疑

5.你是否正在受到或曾经受到任何约束、刺激或压力(在过去的1个月里)?

1)相当多 2)不少 3)有些 4)不多 5)没有

6.你的生活是否幸福、满足或愉快(在过去的1个月里)?

1)非常幸福 2)相当幸福  3)满足 4)略有些不满足 5)非常不满足

7.你是否有理由怀疑自己曾经失去理智,或对行为、谈话、思维或记忆失去控制(在过去的1个月里)?

1)一点也没有 2)只有一点点 3)有些,不严重 4)有些,相当严重5)是的,非常严重

8.你是否感到焦虑、担心或不安(在过去的1个月里)?

1)极端严重 2)非常严重 3)相当严重 4)有些 5)很少 6)无

9.你睡醒之后是否感到头脑清晰和精力充沛(在过去的1个月里)?

1)天天如此 2)几乎天天 3)相当频繁 4)不多 5)很少 6)无

10.你是否因为疾病、身体的不适、疼痛或对患病的恐惧而烦恼(在过去1个月里)?

1)所有的时间 2)大部分时间 3)很多时间 4)有时 5)偶尔 6)无

11.你每天的生活中是否充满了让你感兴趣的事情(在过去的1个月里)?

1)所有的时间 2)大部分时间 3)很多时间 4)有时 5)偶尔 6)无

12.你是否感到沮丧和忧郁(在过去的1个月里)?

1)所有的时间 2)大部分时间 3)很多时间 4)有时 5)偶尔 6)无

13.你是否情绪稳定并能把握住自己(在过去的1个月里)?

1)所有的时间 2)大部分时间 3)很多时间 4)有时 5)偶尔 6)无

14.你是否感到疲劳、太累、无力或精疲力竭(在过去的1个月里)?

1)所有的时间 2)大部分时间 3)很多时间 4)有时 5)偶尔 6)无

15.你对自己健康关心或担忧的程度如何(在过去的1个月里)?

不关心 1 2 3 4 5 6 非常关心

16.你感到放松或紧张的程度如何(在过去的1个月里)?

松弛 1 2 3 4 5 6 紧张

17.你感觉自己的精力、精神和活力如何(在过去的1个月里)?

无精打采 1 2 3 4 5 6 精力充沛

18.你忧郁或快乐的程度如何(在过去的1个月里)?

非常忧郁 1 2 3 4 5 6 非常快乐

19.你是否由于严重的性格、情感、行为或精神问题而感到需要帮助(在过去的1年里)?

1)是的,曾寻求帮助 2)是的,但未寻求帮助 3)有严重的问题4)几乎没有问题 5)没有问题

20.你是否曾感到将要精神崩溃或接近于精神崩溃?

1)是的,在过去的1年里 2)是的,在1年以前 3)无

21.你是否曾有过精神崩溃?

1)是的,在过去的1年里 2)是的,在1年以前 3)无

22.你是否曾因为性格、情感、行为或精神问题在精神病院、综合医院精神病科病房或精神卫生诊所治疗?

1)是的,在过去的1年里 2)是的,在1年以前 3)无

23.你是否曾因为性格、情感、行为或精神问题求助于精神医生、心理学家?

1)是的,在过去的1年里 2)是的,在1年以前 3)无

24.你是否因自己的一些问题求助于普通医生(真正的躯体疾病或常规检查除外)?

1)是 2)否

25.你是否因自己的一些问题求助于脑科或神经外科专家?

1)是 2)否

26.你是否因自己的一些问题求助于护士(一般内科疾病除外)?

1)是 2)否

27.你是否因自己的一些问题求助于律师(常规的法律问题除外)?

1)是 2)否

28.你是否因自己的一些问题求助于警察(单纯的交通违章除外)?

1)是 2)否

29.你是否因自己的一些问题求助于牧师、神父等各种神职人员?

1)是 2)否

30.你是否因自己的一些问题求助于婚姻咨询专家?

1)是 2)否

31.你是否因自己的一些问题求助于社会工作者?

1)是 2)否

32.你是否因自己的一些问题寻求过其他正式的帮助?

1)是 2)否

33.你是否曾与家庭成员或朋友谈论自己的问题?

1)是的,很有帮助 2)是的,有些帮助 3)是的,但没有帮助 4)否,没有人可与之谈论 5)否,没有人愿意与我谈论 6)否,不愿与人谈论 7)没有问题

(二)人际信任量表

请根据下列描述,与您的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处打“√”,其中1=完全同意,2=部分同意,3=同意与不同意相等,4=部分不同意,5=完全不同意

你是否是独生子女?A.是 B.不是 如果不是,你在家里的排行是_________

对班级组织气候进行测量,要按照测量法的程序进行,如图5.9所示:

图5.9 班级组织气候测量过程

【案例】

研究课题:关于班级组织气候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测量分析

研究目的:为证明班级气氛和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对初中生主观知觉的班级环境(即班级气候)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运用班级气候影响学生心理,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研究过程:在确定研究目的和问题的基础上,确定收集资料时采用问卷和测量的方法收集相关数据。问卷采用“我的班级”问卷;量表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两个班级120名初二学生进行测量。量表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有较理想的信度和效度。

问卷维度表,在本研究中,5个维度的α系数在0.69~0.89,如图5.10所示:

图5.10 “我的班级”问卷维度表

症状自评量表共90个项目,9个因子,如图5.11所示:

图5.11 症状自评量表

研究结论:在通过测量后,将数据输入电脑,运用教育统计与测量的软件spss进行分析发现,班级环境的不同维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同。其中,感受到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学生,心理更健康;感受到较多学习负担的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心理问题。秩序纪律和竞争2个纬度与心理健康没有显著的关系,即社会人际关系及性发育方面的压力、学习和学业方面的压力是初中生最主要的压力源,也是与心理健康有最密切关系的压力。同时,根据研究成果制订了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措施。

班级组织气候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班级组织成员的行为动机和学习生活产生显著的影响。班级组织气候如同班级组织结构和班级文化,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直接的影响。班级组织气候对班主任加强班级管理有着现实的意义,可以帮助班主任掌握和改进班级组织行为模式,增强班级内成员的行为动机,有利于班级整体的健康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班级的组织目标。

(四)对学生背景和学生行为方式及态度的调查分析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成长环境,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家庭背景不仅影响学生心理,也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学生家庭背景中,影响学生的学业和成长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家庭的经济条件、父母的文化水平、父母与子女间沟通的方式、父母的性格以及父母的行为方式等。班主任要想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一般采取的研究方法是调查分析法,具体的调查研究方法包括访谈和问卷法。

1.访谈法

访谈法是最古老而且是最常用的一种获取资料的方法,它是通过与调查对象或有关人员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讨论而收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班主任可使用访谈法调查学生的个性,探究学生行为表现的根源,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教养方式等。班主任进行访谈时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

一是确定访谈的目的,即想要了解的问题和要解决的问题。例如,班内某同学突然之间的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性格开朗活泼现在沉默不语,就需要班主任及时确定目的,进行访谈。

二是访谈前的准备。例如:要进行家访,需要与家长预约时间,班主任需制订家访的访谈提纲、计划以及访谈手段。

三是实施访谈。例如:在与父母的交谈中要有重点,围绕中心问题,不要漫无目的,要获取有效信息。

四是结束访谈,整理资料并进行分析。在访谈结束后,要将有用信息加以整理,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获得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制订相应措施以有效改进学生行为。

【案例】

研究课题:为了解学生行为背景进行家访——访谈法

全国优秀班主任回族老教师丁玉玲从事教育工作已30多年,深切体会到“爱护学生是教好学生的前提”。她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常去家访。家访不是“告状”,而是争取家长的配合。有一名学生因母亲早逝,得到父亲的宠爱,哥与姐批评他的缺点时,父亲袒护他,反而责骂好心的批评者,于是他成了家中的“小霸王”,随意骂人、打人;在学校,不交作业,常旷课,还会说谎。在这样的情况下,丁老师进行了家访。家访并不是无目的无计划地盲目地进行。丁老师在进行家访前,明确家访的目的是解决这个学生的行为问题,希望从家长那里获取信息,并能够得到家长的帮助。在确定目标后,丁老师制作了访谈提纲,包括访谈的步骤、内容,访谈的时间(一般是家长空闲)以及访谈的地点(一般在学生家中进行)和对象等。在与家长约好时间后,丁老师按照计划进行访谈,得知该学生家长对孩子溺爱,缺少家庭的教育。在了解了该学生的行为原因后,开始采取措施:首先希望家长能够多多爱护自己的孩子,与孩子多多交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的爱护,但是要适当;另外自己在平时也多多与该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并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取得教育学生的主动权。

2.问卷法

问卷调查法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大的研究。对于班级管理这样的点式问题是否适用?从问卷样本构成的最低容量上讲,30个有效样本就可以构成研究的对象。我国目前中小学班级比例在40~50,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是可以适用于问卷调查法的。当然这种问卷调查并不是要进行精致的统计分析,也没有必要进行相关性分析、差异性分析,最常用的问卷分析方法——频数分析和平均数分析就足够了。问卷调查适用于班级内的态度性、倾向性的议题,如:班委会的选拔、班级重大事件的决策、家庭背景对学生影响的调查等都可以适用于问卷调查法。当然年龄过小的学生群体,如小学三年级以下的班级,运用问卷调查法是有一定限度的。班级范围内的问卷主要是为了帮助班主任进行班级决策,使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使班级管理更公平、更民主、更阳光、将班级生活还给学生的做法。这类问卷主要是些频数性的问卷,多是单项选择题,例如:你喜欢你的班主任老师吗?A.非常喜欢B.很喜欢 C.一般 D.不喜欢;少量的多选题,例如:你认为孩子的不良习惯主要来自哪些方面的影响?A.模仿父母 B.模仿同伴 C.电影电视 D.溺爱娇惯。可以增加一些排序题,例如:当你有烦恼的事情时,先去找谁倾诉呢?按先后顺序标出序号:妈妈(  )爸爸(  )班主任(  )同桌(  )其他同学(  )其他人××(  );以及开放式的态度问答题,例如:你的孩子有过失行为,你是如何对待的?在班级问卷调查中尽管人少,也要匿名。班主任在针对学生编制问卷内容时,要简单明了,没有难懂或含糊之意,不要让学生产生误会或是凭猜想做推测;问题不能太多,同时要避免主观倾向性和针对性、特指性等。

班主任进行问卷调查的步骤如图5.12所示:

图5.12 问卷调查步骤

【案例】

于老师在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考虑到要对这学期做工作总结,并为下个学期制订教师、学生的工作计划,想要快速有效地获得学生在本学期内的相关发展状态和心理变化等方面的材料和数据,在考虑了多种方法后,最终因时间有限、人数众多选择了问卷调查法。在确定了问卷法后,在确定了主题的前提下,当务之急是制作有效的问卷。在咨询相关教育理论家和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了主观题和客观题两部分,其中客观题包含三个部分:对自己的评价、对待具体问题的具体方式、对同学人际关系的评价;主观题是开放式题目,即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的具体处理方式、需要班主任在班级中改进的建议和意见以及学生自身的心得体会。在通过效度和信度的检验后,在班会时间将问卷发放到学生手中,规定填写问卷的时间为15分钟。在15分钟后,将问卷回收,并在当天晚上将问卷数据输入软件,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一般来说比较客观,但也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回答。从处理问题的方式来看,学生学习着用成人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但略显稚嫩;在人际关系的评价上,同学间冲突时有发生,而且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关于主观题方面,学生对于遇到的问题一般能够积极面对,希望老师与学生经常沟通,希望自己在下学期能够好好学习,与同学搞好关系等。在分析问卷的基础上,凭借自己平时的经验和观察,王老师对本学期进行了总结,并制订出下学期有助于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工作计划。

班级之中无小事,看似平凡实则繁杂。班主任专业化离不开专业化的班级管理研究。我们上述介绍的班级管理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及一些具体的班级管理中遇到问题的研究过程,都是为了使广大中小学教师意识到:班级管理本身蕴含了丰富的教育原始资料,这些可以是教师们宝贵的研究素材,而这些最朴素无华的资料,恰恰是教育研究中最为缺失的,这种自下而上的研究,可以促进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加规范、更加科学和更加多元。

【注释】

[1]本部分由张天雪和梁友艳共同完成。

[2]改编自:李伟胜.班级管理研究:需要“上下求索”之道[J].教育科学研究,2009(5):34-41.

[3]徐国明.中学生的班级人际关系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1995(4):46-47.

[4]周波.初中生班级人际关系干预与问题行为的改变[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1):1248-1250.

[5]翟晋玉.学分制:新课程,新改革[J].中国教师报,2003.

[6]卢妍宇.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7]陈志峰.班主任工作中的信息资源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2):77-80.

[8]王平安,卢振芳.关于班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97-98.

[9]刘清梅. 正确理解和运用强化、惩罚与权力,促进中小学学生行为管理科学化[J]. 甘肃高师学报,2010 (6):122-124.

[10]杨钰音.注重学生心理个性研究[J].广东教育,2010(1):21.

[11]周洪娜.基于和谐理念的初中班级管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2]张谢军.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管理研究——以赛罕区小学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13]郑学志.学困生不想读书,怎么办[J].班主任,2009(2):38-40.

[14]徐建敏.教育科研有问必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91-192.

[15]杨小微.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36-238.

[16]田恒平.中小学日常行为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7]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是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指定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被试对幸福的陈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