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职业伦理原则

教师职业伦理原则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职业伦理原则在教师职业伦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教师的职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岗位。从古到今,在中华民族优秀的教师职业伦理传统中,始终贯穿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热爱祖国、献身教育、忠于职守。今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的“献身教育”仍然是人民教师进行教师职业伦理修养的最高形式和表现。

第二章 教师职业伦理原则

教师职业伦理原则在教师职业伦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学校教育和教师的基本要求,也反映了教师职业活动和其他职业活动在道德要求上的根本区别。教师职业伦理原则贯穿于教师职业活动的始终,统帅着教师职业伦理的一切规范和范畴,是衡量和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

第一节 献身性原则

一、献身精神是教师职业伦理崇高之所在

教师职业伦理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其核心是要求教师应具有为人民的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

(一)献身教育是祖国和人民对教师队伍素质的根本要求

祖国和人民要求人民教师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教育事业,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人民教师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的,发展教育事业则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前提。教育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建设。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才的培养,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都要靠教育,靠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振兴祖国,振兴教育,关键就在于教师队伍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树立起献身教育的信念和决心。只有这样,教育才有希望,祖国才有希望,现代化才有希望。所以,邓小平同志曾经语重心长地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1994:108)他要求全党以战略的眼光看教育,高度评价广大教育工作者长年累月的“辛勤劳动、努力工作”的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精神,指出既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又要“提高教师的质量”。且看今日之中华,祖国各界和广大人民都热切地关心教育,关心教师,对广大教师忠于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寄以殷殷厚望。

(二)献身教育是教师职业伦理先进性的集中表现

献身教育的崇高精神反映了广大教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深厚的道德感情,教师服从教育事业的整体需要,立志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的精神,体现了人民教师对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教师的职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岗位。教师的劳动性质已发生了根本变化,不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谋利益的努力奋斗。

献身教育也反映了教师个人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的高度自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虽然从总体上讲已经达到了统一,但两者之间局部的、暂时的矛盾仍然是经常发生的。解决这些矛盾还得靠教师艰苦奋斗,发扬献身精神,不计较得失,自觉以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为重,服务于人民,奉献于岗位,全心全意致力于培养人才的事业。

(三)献身教育是教师职业伦理修养的应有之义

看一个教师是不是有伦理修养,首先就要看他是不是忠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没有献身精神。教师立志献身教育,就能自觉地履行各项伦理规范,真正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关心集体、举止文明、为人师表;立志献身教育,就能正确理解各个伦理范畴,真正认识和体会到社会主义时代教师的责任、良心、公正和荣誉;立志献身教育,就能对教师教育行为的善恶、美丑、是非作出自觉的道德评价。一个教师有了献身教育的志向,就会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中华民族是一个讲道德修养著称的民族,更是一个有着悠久的教师职业伦理传统的民族。从古到今,在中华民族优秀的教师职业伦理传统中,始终贯穿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热爱祖国、献身教育、忠于职守。今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的“献身教育”仍然是人民教师进行教师职业伦理修养的最高形式和表现。

(四)献身教育是教师职业劳动特殊性的内在要求

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在于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职业感情。教师劳动以青少年为对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教师能否出色履行自己的职责,实现育人目标,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的劳动态度和职业感情。只有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自己教育对象的热爱,才会严于治学,严于执教,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才能在教育活动中得到最佳发挥,在人才培养中获得最佳成果。一个教师假如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牺牲精神,缺少职业感情,教学态度马虎,即使其知识水平很高,业务能力很强,也难以转化为人才效益。

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在于劳动者要付出毕生的精力。教育劳动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需要教师长年累月、一心一意地刻苦琢磨,在教学业务上精益求精,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无愧于为人之师的光荣。然而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一个教师要想使自己成为享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优秀教师,要不惜“春蚕到死,蜡炬成灰”,要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孜孜不倦地去攀登教育科学的高峰。如果一个教师没有献身教育的决心,心猿意马,斤斤计较于个人的得失,见异思迁,把心思用在跳槽、兼职上,忙于追逐金钱,就不可能有很高的思想业务水平和威望,就很难成为受学生欢迎和崇敬的师长。

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还在于要付出全部心血。培养人的劳动是艰苦的劳动,需要教师细心、耐心、热心,付出全部的心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除学生隐蔽的心理障碍,创造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都不是靠一堂课、一次谈话、一场报告、一项活动,就能奏效的,有时需要几次、几十次,多侧面、多角度的努力,经过多次反复才能达到预定目标。许多时候教师不能不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娱乐时间,甚至把对家庭子女的爱心也转移到事业上去。没有这样为教育献出全部心血的牺牲精神,是难以完成培育优秀人才重任的。

二、献身教育是实现教师人生价值的途径

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总要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也总要寻求一种有效方式去实现这种人生价值目标。而献身教育则是人民教师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现实的途径。

(一)在献身教育中确立正确价值目标

人生的道路,需要目标指引。这个目标就是人生价值目标。有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的人,不论眼前的现实生活是多么艰难困苦,他们总是乐观的、充满信心的,能积极地为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懈奋斗;而一个没有人生价值目标的人,稍遇困难便退缩,稍遇挫折就萎靡,常常会感到生活空虚,碌碌无为。在我国,人们应当确立的人生价值目标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价值目标体现到教师身上,就是献身教育。如果一个教师立志在培育成千上万祖国所需要的人才的宏伟事业中去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目标,他的一生就具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如果一个教师失去了这样的价值目标,就看不到自己辛勤育人的人生价值,就会失去人生最宝贵的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

(二)在献身教育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是社会的人,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努力奋斗的过程,是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人民教师的人生价值,就体现在献身教育这种平凡的劳动和创造之中。教师的工作: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家访,还有找学生谈话、组织班级活动,每天都是这样简单地重复,但正是在这些平凡的劳动中,播撒了真理的种子,传递了智慧的火炬,塑造了美好的灵魂,使自己的人生意义得到了美好的体现。因此,教师献身教育的辛勤劳动正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最现实的,也是最可靠的途径。

(三)在献身教育中获得最崇高的人生幸福

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说过:“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960:7)人民教师的职业,就是一种能够促进“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的职业。在这种“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岗位上,教师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头脑聪慧、灵魂高尚、身心健康、人格完美的人才,得到了学生家长以至全社会的尊重和报偿。正如陶行知所言:教师的成功和幸福就在于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因为人才的灿烂而使祖国昌盛、社会繁荣,教师也会从中得到快慰和喜悦,深有“她在丛中笑”的感受。教师献身教育的硕果是教师人生幸福之所在。

三、提高献身教育的自觉性

献身精神,就是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甚至生命奉献给祖国、人民的事业,这种精神表现为对教育职业选择的高度自觉,对教育职业生活的深层体验,对教育职业理想的执着追求。

(一)在平凡职业中体现崇高

诚然,教师的职业是很平凡的。教师不像军人。一个青年人一旦选择军人的职业,就意味着他有勇于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思想准备,当祖国和人民遇到危难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接受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这是军人的天职,所以军人被人民誉为“最可爱的人”。而教师所从事的不是叱咤风云的伟业,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却需要在教育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生,没有显赫的权势,没有耀眼的金钱,没有令人羡慕的声名和荣耀,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闲。可是,教师所从事的却是塑造人类灵魂、创造人类文明的高尚的劳动,只有教师才深深地懂得这个平凡岗位上的崇高,所以,他们无愧无悔于自己的选择,乐于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生。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而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是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1986:316)在平凡的岗位上去追求事业的崇高,这种职业选择的自觉显示了教师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境界。

(二)在辛苦工作中追求乐趣

诚然,教师工作是辛苦的,而教师待遇并不高,免不了与清贫为伍,但教育劳动却很繁重,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单调琐碎,繁杂劳累,不停地消耗着自己,渐渐地头上增添白发,脸上出现皱纹,可是教师正是在日复一日的辛苦工作中追求人生的乐趣。正如孟子所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教育辛苦却乐在其中。一个教师为了育人成才,一心扑在工作上,不辞辛苦,默默工作,像一炷红烛,毫不吝惜地释放自己的能量,照亮下一代的心灵;像一个园丁,辛勤耕耘,精心育才,用自己的心血去滋润祖国的花朵;像一架人梯,让青年人踏着自己的肩膀去攀登科学的高峰,摘取科技的星辰;像一条春蚕,为了人类默默地吐尽最后一口洁白的纤丝;像一颗铺路石,让人踏着自己走向辉煌的未来。就这样,教师在其艰苦的劳动中,将自己的青春和才华默默地奉献给下一代,赢得了人民的普遍尊敬,获得了最大的快慰。陶行知说得好,一个教师在人世间,要捧着一颗赤心而来,不带半根青草而去。身为教师应有这种献身于事业的高度自觉。

实例研讨

“剪刀老师”剪掉的不是校服是师德

因学生穿的校服码数小,深圳某中学园岭初中部初二(7)班班主任田某剪烂班上多名学生的校服。被剪校服的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班主任上学期就有剪学生校服的习惯,父母也知道,但都敢怒不敢言。校方认为老师剪烂学生校服是“过激行为”,将会展开调查。(2012年4 月25日《新华网》)

面对学生私自改短、改小校服的行为,因为多次警告无效,班主任索性使出“杀手锏”,对不按照规定尺寸着装的学生校服全部一剪了之。道理很简单,衣服剪烂了就不能再穿,这样迫使学生重新买合身的校服,同时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教育和警示,好一个如此“保护学生”之法。

从反响来看,班主任田某的这种行为并非如他所愿,反而换来了学生和家长的不理解和日益加深的愤恨,无疑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是失败的、无能的,因为他剪掉的不是学生的校服,而是受人尊重的师德。

“传道、授业、解惑”历来就是教师的本职所在,教师也因此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承担着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这种教育过程并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以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为支撑,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教育艺术,增强人格魅力,寻找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法,而非以具有破坏性、强制性的方式来实现教育目的。

学生正在处于增长知识阶段,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弱,难免会犯一些错误。按照“剪刀老师”的思维逻辑,如果面对一个日常爱打架斗殴的学生,为了防止打架伤人,是否就要打断甚至割掉学生的手脚?实乃荒唐可笑。“剪刀老师”的此行此举,倒是给广大教师如何教好书育好人提供了“反面教材”。

(资料来源:张天杰,华龙网,2012-04-26)

要对教育事业饱含深情

要对教育事业饱含深情。没有对教育的奉献精神,教师在教育这条路上一定无法走远。越优秀的教师,就越深爱教育,正是这种对教育的奉献精神,才能让最优秀的教师选择在岗位上坚守。

——源自阿根廷“杰出教师奖”的评选标准

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如果说有一种精神,无论古今,什么时代都需要,那就是奉献;如果说有一种精神,无论中外,都能感动所有的人,那就是奉献;如果说有一种精神,永远闪耀出夺目的光彩,那就是奉献。毋庸置疑,奉献已经成为评价一个人的人格魅力的重要标准,作为一名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更应该具有这种崇高的奉献精神。

在阿根廷的一些贫穷落后地区,教育的开展面临重重困境,很多学校只有一名教师坚守,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到教育,这些教师选择了为教育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在阿根廷的“杰出教师奖”的评选中,有很多来自偏远地区的教师获得了此项荣誉。

有关部门也将教师的奉献精神写进了阿根廷优秀教师的评选标准。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一名教师的事业却是常青的。教师的生命在学生身上能够得以延续,教师的价值在学生身上得以体现,没有对教育的奉献精神,教师在教育这条路上一定无法走远。因为正是这种对教育的奉献精神,才能让最优秀的教师选择在岗位上坚守。

案例介绍:

当中国学子在“教师节”向自己的恩师献上祝福的时候,在大洋的另一边,阿根廷的教师们也收到了一份节日的礼物。原来,阿根廷也有“教师节”,日期和中国的“教师节”只差一天,即每年的9月11日。

在阿根廷的一些地方,一名中小学教师的工资还达不到450比索(约合1 300元人民币)。在一些经济状况较差的省份,教师们的收入更是微薄,每个月的工资还不到350比索。尽管收入微薄,仍有很多优秀的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奉献着。

在宣布给全国教师发“节日红包”的同时,阿根廷政府还颁发了本年度的“杰出教师奖”。评选“杰出教师”的标准不是升学率,而是责任心、使命感和爱心。来自阿根廷全国各地的22名优秀教师获此殊荣。一位来自中国的记者有幸采访了几位教师代表,通过与他们的深入交谈,中国记者被教师们朴素而伟大的情怀深深地震撼了。

菲利克斯

他是村里小学的校长,也是学校唯一的教师。

菲利克斯工作的地方是西北部卡塔马卡省的一个只有40个村民的小村庄。他是村里小学的校长,也是学校唯一的教师。他说:“总有人说农村的孩子只要认识几个字,会算基本的算术就够了。但我不这么认为,我希望多教给学生点东西,如音乐、戏剧、雕塑等。对孩子们来说,这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如此贫困、偏远的地方,孩子们不失学已经不容易了,而菲利克斯的上一届学生不仅完成了小学的课程,而且已经走入了中学的课堂。是菲利克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点燃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劳 拉

在她看来,教师的职责远比“站在讲台后面教课本”要多得多。

27岁的劳拉·马尔克斯是米西奥内斯省选送的教师代表,那是阿根廷全国教师收入最低的省份。她工作的学校至今还没有教室,56名学生只能挤在一个借来的会议室里上课。为了建一所梦想中的学校,她挨家挨户地向社区居民“募捐”砖石和建筑材料。劳拉常利用课余时间照顾病人,帮助有残障的孩子,因而在社区里享有很高的威信,大家纷纷向她伸出援助之手。但对于劳拉来说,最困难的是说服家长送有智力缺陷的孩子来上学。“他们总是说,‘反正他也学不会,倒不如在家里帮着干活’。”但不管困难有多大,劳拉都没有放弃过。在她看来,教师的职责远比“站在讲台后面教课本”要多得多。

玛蕾娜

对于这个“闯”进村里的城市教师,工作之前要先学会骑驴。

“做教师当然可以成天待在教室里,其他什么也不管。但当你把学校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时,一切就都不一样了:社区里人们的观念变了,学校变了,连教师自己也变了。”来自拉里奥哈省的玛蕾娜的想法与劳拉不谋而合。几年前,玛蕾娜放弃了在大城市里的工作,到这个只有15户人家的小村子里教书。为了当一名合格的教师,玛蕾娜进修了教育学,但她没想到的是,开始工作之前,她还得学骑驴,因为这是当地唯一的代步工具。想起当初骑驴的经历,玛蕾娜至今还觉得好笑。然而,她要面对的考验还远不止于此。对于这个“闯”进村里来的外乡人,大人和孩子都抱着警觉的态度远远地观望着。但后来,玛蕾娜用热情和真诚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一个星期后,一个我从没见过的孩子走进教室。他对我说,‘您不认得我,但我可听说过您的好多事’。说完,他拥抱了我,给了我一个吻——我有了我的第一个学生!”

在阿根廷教师节那一天,政府向全国82万多名教师每人发放70比索的特殊津贴(约合200元人民币)。70比索算不上什么大数目,对于改善阿根廷教师们的生活状况也起不了什么作用。钱虽不多,却显示了阿根廷政府的一种“姿态”。

尽管经济重建的工作千头万绪,政府并没有忘记教育对于国民经济,乃至整个国家前途的重要性。在“杰出教师”的颁奖典礼结束后,教育部长菲尔莫斯宣布,阿根廷政府正在致力于通过一项新的法案,以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方式,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一定的水平。

这几位阿根廷教师说道:“不论待遇如何,我们仍将在教师这个位置上坚守。孩子需要我们,教育需要我们,国家需要我们。”

案例分析:

读到这个刊载在报纸上的报道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在阿根廷这些贫穷的乡村里,教师是一个没有前途、没有收入的闲差,甚至是无法赢得尊重的职业。在保证不了正常生活的情形下,劳拉、菲利克斯和玛蕾娜老师仍然选择坚守,若没有对教育的深切的爱和奉献精神,又怎能做到?

一名学生问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我怎样才能获得成功?”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他对全班学生说:“我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从今天开始,每人每天把胳膊前后用劲甩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听后都笑了起来,认为这么简单的事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一个月过去了,苏格拉底问学生:“哪些学生在坚持甩胳膊?”全班有九成的学生举起了手。半年过后,苏格拉底通过检查,发现还有五成的学生在坚持这个甩手动作。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全班学生:“请大家告诉我,这最简单的甩手动作,现在有哪些学生在坚持?”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名学生举起了手,这名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坚持很难!案例中的三位老师,他们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诠释了坚持,并且是在一块贫瘠土地上的坚持,为明天培育花朵,培育奇迹。著名作家魏巍先生说得好:“教师这份职业——据我想——并不仅仅依靠丰富的学识,也不仅仅依靠这种或那种的教学法,这只不过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有没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教师——这才被称为高尚的职业。”

一名优秀的教师,是用生命在歌唱,用生命在实践,用生命去感染学生,使之动容和钦佩。闻一多先生在《红烛·序》诗中写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开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一个优秀的教师,一辈子追求的就应该是这种红烛精神,因为奉献是教师的天职!

案例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两个字,那就是热爱,热爱教育,热爱孩子。苏霍姆林斯基,把一腔最为炽热的情感,献给了教育这项最伟大也最神圣的事业,想一想吧,教育,百年大计,又有什么能与之媲美、与之比肩呢?或许正是因为他对教育这样的热爱,才使他成为一个令人惊叹不已也仰慕不已的教育大师。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教育的人,一个对教育对孩子没有感情的人能在教育的原野上耐心地培花育草。没有这样的热爱,没有这样对教育工作的赤诚,我们的世间又怎能如此的美丽呢?专注于教学工作的研究,专注于对孩子的研究,研究教育的本质,研究能够实现我们教育理想的最为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才能真正地把握教育的内涵。我们都知道,教育工作本身是繁重的复杂的脑力劳动,但因为有了热爱,有了这样一份执着,教师的劳动就不再是负担,而成为教师内心深处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需求,在心灵的世界里永远绚丽夺目,从而为实现这种需求做出永不停歇的追求,孜孜不倦。

一、献身于教育,教师首先要做到敬业

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

敬业,是事业成功的基石。既然从事教育事业,首先要热爱这个事业。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说过:谁要没有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强烈的志向,不能够热烈地把这个志向体现于事业上。因此,必须以敬业为天职,唯有这样,才能做到一专多能,勇于开拓,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奔腾翻越。

首先,教师要对工作有高度负责的事业心。要克服私心,去掉三心二意,把事业放在第一位,自觉忘我地工作。其次,要有追求事业成功的进取心。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能够得心应手地工作,在本职岗位上争先创优、成果辈出,从而充满成就感。最后,还要有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的诚实心,不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要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

敬业,会让你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状态下都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职业的道德责任。

敬业,会让你凭借隐藏在内心的意识活动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地对待教育中的任何一件事和任何一个学生。

敬业,会让你远离庸庸碌碌,而成为一名有所作为的教育家!

二、献身于教育,教师还要乐于奉献

教师应该爱教育事业。当我们把教育当作事业时,我们需要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教育。

奉献,是教师品德的灵魂。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永远是我们的楷模,他就像根燃烧的蜡烛。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奉献应增加新的内涵。就像现代生活中,人们没有忘记蜡烛,但人们更多地使用电灯,电灯只要吸进一点电能,就会全身心地发出光来。同样,现代教师应该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也应该给自己补充、更新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投身于教育事业。

1.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正是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献身。

2.要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

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老师的影响而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我们要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看待,不能把学生当下级随便呵斥。只有我们把学生看重了,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了,他们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作为一个教师,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爱心的确有些困难,因为我们要面对的是一个或两个班级的学生,精力较为分散。而在学生眼里,教师是完美的化身,是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学生的关注。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使教学双方互相了解、互相配合,更好地搞好教学工作,并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思想认识问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也就是说,课堂不仅是教师教书的场所,也是教师育人的场所。

教学过程本身是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接触学生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有不良习惯或行为,应该及时加以制止并正确引导,指出其错误之处和危害;如果学生在生活方面有什么困难,也应该多加以关心和帮助。坦诚对待学生,真心面对学生,是教师受学生欢迎的重要法宝之一。通过学习,结合自己教学经历的体会,针对当前教学的现状我认为师德师风教育是极有必要的。

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抱着一颗对教育奉献的真心,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师德的自觉性,是行风建设的关键,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奋斗于这个天底下最灿烂的事业。

(资料来源:赵国忠,2009)

第二节 典范性原则

一、教师的崇高社会地位决定教师职业伦理的典范性要求

(一)教师职业伦理的典范性要求是由教师地位的崇高决定的

教师,是人类最崇高、最神圣的职业之一。教师以自己的劳动,使人类的智慧和文明世代继承、弘扬和发展。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太阳底下再也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更高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中表现的道德品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塑造着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风貌。因此,古往今来的思想家、教育家,总是在肯定教师崇高社会地位的同时,强调教师职业伦理的典范性要求。

(二)教师职业伦理的典范性要求是由教育任务的神圣性决定的

教育劳动是培养、塑造新生一代的神圣职业,所以各个时代和各个阶级总是对教师的职业伦理水准提出很高的要求。人类道德实践的历史也证明,历代的教师道德总是处在当时社会道德的较高水准上,对社会道德的传播和发展起着示范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教师更是自觉地用社会主义道德塑造新生的一代,教育引导他们健康地成长,使他们成为高尚的人、社会欢迎的人。而教师要履行培育优秀人才的神圣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必然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在道德意识、道德境界上有较高的水准,成为“人之模范”。

(三)教师职业伦理的典范性要求是教育劳动的特殊性决定的

教育的特点在于周期长,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学校教育实际上是为未来设立的,是为现在还不存在的社会和环境培养人的,所以教育要面向未来,具有强烈的超前性,以对未来的预见去从事今天的教育,培养今天的学生。社会文明在不断前进,未来社会会对人才的道德文明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有强烈的未来意识,只有教师自己具有未来社会的人格要求,作为学生的榜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符合未来社会文明水准的人才。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徐特立曾经说过:“做教育工作的人,一般总是先进分子。”说教师是“先进分子”,不仅是针对现实社会来说,也是针对未来社会来说的,是对教师各个方面的高标准的要求。

(四)教师职业伦理的典范性要求也是教育劳动的开放性决定的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的教育也是开放的教育。教育劳动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师职业伦理状态不仅影响和作用于学生,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教师是精神文明的倡导者和传播者。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和教育改革开放的深入,教师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多,他们的思想和品德、行为和举止也将会越来越多地通过学生作用于家庭和社会,因此教师的职业伦理状况不仅要受到学生的评价,还会受到社会的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有更高的职业伦理水准,不仅在学生中,还在社会上堪作典范。

二、教师职业伦理行为的典范性是教育内在规律的要求

(一)教师为人师表是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共识

教育劳动的主体是人,对象也是人,是人影响人、人培养人的劳动,教育劳动过程自始至终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几乎都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伦理行为的典范性的巨大教育作用,并把为人师表作为核心要求提出来。在中国古代,孔子就充分认识“身正”对为师者的伦理意义,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还以强烈语气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认为教师以身作则,行为人范,才配得上当一个教师,否则立身不正,怎能教育别人呢?孔子有力地揭示了“身正”对于教育人的重要意义。《韩诗外传》卷五中也说到“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人师也”,才能卓越,德行高尚,可为人范,才能称得上为人之师。在国外许多教育家也都鲜明地提出了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要求。乌申斯基十分强调教师身教作用的不可替代性。他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杰普莉茨卡娅,1958:375)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在于能为人表率,他说:“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对学生、对未来公民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我国《教师法》把“为人师表”作为教师应尽的义务作了法律上的规定。

(二)人格的影响是最大的教育力量

身教重于言教,无声胜于有声,巨大的教育力量,来自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的人格影响比教师的语言传授具有更强的心灵渗透力。正如契尔那葛卓娃所说,教师的人格形象是“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不能代替的教育力量”(契尔那葛卓娃等,1982:20)。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不仅用自己的学识教人,而且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品格教人;不仅通过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是用自己的灵魂去“传授”品格。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任何章程和任何纲领,任何人的管理机构,无论它们设想得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没有教师给学生以个人的直接影响,深入到学生性格中的真正教育是不可能的。他深刻地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我国古语说得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明人格感化是教育的重要因素。正因为教师职业是直接以自己的品格影响学生的心灵,所以教师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言语习惯、生活方式和举止风度等方面“以身立教”,成为学生的表率。

(三)为人师表是教师教育威信的基础

一个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个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教育威信状态。克鲁普斯卡娅曾明白地揭示了这一点,她说:“学生接受他们爱戴的教师所说的话,同接受他们看不起的、与他们格格不入的人所说的话,情况完全不一样,从后者说出的最崇高的思想,也会成为可憎的思想。”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取决于对教师的信任程度,因此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教育威信直接影响教育的力度。对此,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师言行一致,才能使教师树立起成为巨大教育力量的威信。教育的活动(指成为学生榜样的活动)是建立自己威信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1983:208)可见,教育家们几乎一致认为教师的教育威信是教师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不可缺少的基础,而教师的教育威信是靠教师的人格形象去建立的,所以教师平时严于律己,注重人格修养,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要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成为这样一种人,就会赢得学生热烈的爱戴、由衷的尊重和敬佩,就会在学生心目中享有很高的教育威信和巨大的感召力。一旦教师成为学生的人格向往和仿效楷模,就会唤起学生的学习动力、生活热情和理想追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包括知识的传授、人生的劝导、表扬和批评,都会得到学生情感上的积极认同和响应。相反,如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象不佳,教育威信不高,那么就会受到学生的感情淡漠和人格轻蔑,成为教育工作的障碍和困难,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自觉加强教师的人格修养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对教师的教育内容会有不同要求。作为一个教师要做学生的表率,就要善于把教育的内容转化为自身的品格,这表明教师人格的健全和成熟,这也是时代的要求。在今天,教师要真正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就要做这方面的努力。例如,一个教师的政治思想见解、理论思维能力,是构成教师人格形象、教育威信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构建人生理想、政治信仰的基础。教师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就要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生确立理想与信仰的精神支柱,而要学生不动摇,教师自己首先要坚定。再如,对学生进行改革开放的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首先要有改革开放的思想和热情。今天的学生有较强的时代意识,不喜欢保守、落伍的教师,不喜欢那种拘而不纵的教育思想。青年人的意识指向未来,一个对改革开放缺乏勇气与热情的教师,将得不到学生的欢迎。还有,在今天,要教育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首先教师要富有乐观奋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教师的进取精神、开朗性格,都会给学生的人生观产生很强的感染力量。总之,教师要为人师表,就必须遵照时代的要求,把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心理等方面的教育要求,努力转化为自身的品格,成为学生的思想感情的感染源。

实例研讨

找寻与优秀班主任“对话”的方式与“坐标”

案例介绍:

暑期三天的师德学习结束了。通过学习,我看清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特别是在听了任老师的报告后,一些原来较模糊的东西明朗了,对一些较深层次的东西理解起来更容易了。

我觉得最让我感动的是任老师的创新精神。她是一个相当会动脑筋的老师,为了学生她什么都敢尝试而且都很成功。如学校大环境无法改变时动脑子改变自己教室的小环境,使得其他班的学生羡慕不已,同样也让自己的学生更珍惜自己的班级。再如学生过生日的形式、对学生的礼貌教育、家访对学生的承诺、家长会的准备和每周家长的发言、七彩阳光的创意、对学生打架的处理,等等,真可以说是多姿多彩。别人没想到的,她想到了;别人在做的,她做得更好。

以前我对孩子为什么会如此迷恋网吧,特别是男孩子对网络暴力游戏的迷恋无法理解。听了任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剖析这一现象,觉得很有道理。对这种身陷其中难以自拔的学生,一味地批评、强制是不行的,要的是老师、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相互配合,正确引导,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关心和爱,让孩子自觉地远离网吧,远离暴力,珍惜自己。

对照任小艾老师所言,我就是那种保姆加警察型的老师,对学生既爱又恨。平时真的是怕他们磕着、碰着,热了怕他们中暑,冷了怕他们感冒,就像一只担惊受怕的母鸡,生怕会出什么状况。而在学生犯了错误后又总是缺乏应有的耐心,恨他们不知道珍惜自己,恨他们不爱学习、不按时完成作业,恨不得立刻就让他(她)认识错误,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而不会从学生的角度或学生的心理方面去分析原因和后果,往往粗暴行事,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听了任老师的报告,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老师,一定要学会研究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因为现在的孩子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而在心理上又摆脱不了孩子的状态,因此常常会犯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错误。了解了这些,老师在处理问题时,就心平气和多了,做到在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做到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两者合一,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因势利导,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把聪明的学生教得更聪明。

案例分析:

这是一位班主任在听了任小艾老师的报告后的反思。从这位班主任的反思中我们不难看出,听优秀班主任的报告对我们的启发是全方位的。

首先是学生观的更新。这位班主任老师对照任小艾老师所言,认识到自己是那种保姆加警察型的老师,从中可以看出她原来的学生观,就是只把学生当成教育的客体,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学生,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和需要。通过听报告“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老师,一定要学会研究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此时,她的学生观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即不仅把学生看成教育的客体,也把学生看成教育的主体。这种转变对学生是一种幸事,对自己是一种喜事。

其次是做班主任要学会多动脑筋,勇于创新,提高教育的艺术性。任小艾老师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的点子特别多,别人没想到的,她想到了,别人在做的,她做得更好。听了她的报告,不仅对我们教育管理的方法有所启迪,更重要的是让班主任能够勇于并善于创新。

再次是懂得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教育的科学性。我想,这位老师以后肯定会多学习一些关于学生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成效。

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新课程也倡导教师的成长要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结合起来,所以,班主任要想尽快成长,多向优秀班主任学习、多与优秀班主任“对话”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位优秀班主任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和独到之处,任小艾的艺术,魏书生的威信,李镇西的民主,王晓春的睿智……还有我们身边许多没有称号的优秀班主任,只要我们平常做一个“有心人”,多向他们学习,我们的工作就会少走弯路。

案例启示:

向老班主任学习,与优秀班主任“对话”,可以做以下尝试:

一、直接“对话”

1.要善于倾听。平常多听优秀班主任的讲座、报告,就自己遇到的问题向他们讨教;平时与其他班主任聊一些班级管理的话题时,要善于抓住重点,从交谈中吸取精华;也可以就班级管理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向老班主任具体请教,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

2.要善于观察。跟着老班主任学,从早跟到晚,把老班主任的一言一行看个仔细,记在心里,晚上再用记日记的办法把老班主任带班经验认真记下来,然后仔细揣摩这些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揣摩,处理起班级事务来会觉得信心倍增。

需要提醒年轻班主任的是,不要一味模仿老班主任的具体做法,而要融会贯通,消化吸收,把老班主任的做法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只有找出了工作方法的内在理论依据,才能真正把方法学到手,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工作艺术。

3.要善于观摩。善于观摩其他班主任是如何组织班级活动的,整个观摩过程其实就是自我提升的过程,在看到他人优点的同时,思考自己工作中的不足。这种相互指引、共同进步的方法是较为直观的学习方法,长时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提升教育能力的方法。

4.要善于利用网络与优秀班主任交流。现在,越来越多的优秀班主任参与了网络论坛,如李镇西老师是“教育在线”网站的总版主,王晓春老师在“教育在线”的“班主任论坛”中的“长者引领——王晓春老师指点我们”上对班主任的教育故事进行点评和引领。在网络时代里,我们应善于利用这一新型资源与优秀班主任“对话”。

刚刚走上班主任工作岗位的教师,一定要虚心拜有经验的老班主任为师,静下心来向老班主任学习如何制订班级计划,如何处理学生矛盾,如何组织各种活动。

二、间接“对话”

如果你在参加工作一段时间后,还是对带班摸不着门路,班主任工作效果不理想,我们建议你认真读几本优秀班主任写的书籍,如张万祥、任小艾、魏书生、李镇西、王晓春、万纬等人的书。在读书的时候,要认真读,认真想,认真记,然后把书中的教育原理、教育方法与自己的教育实践相联系,设计出一套自己的带班计划,然后和一些有经验的优秀班主任讨论、修改,使之完善,然后再拿到教育教学中去加以实践检验。如此反复必有提高。

在这里我们要提醒班主任,读书不要只读教育理论书籍,更不能只读班主任工作艺术的书籍,读书的眼界要扩大,读书的范围要拓宽,文学、历史、艺术都要读,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班主任也要有所了解。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便会发现班会主题多了,思想深刻了,与学生交往自如了。读书对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如果你是一位老教师,班主任工作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想把班主任工作做得更好,还想总结一下自己多年的带班经验。我们建议您,先找一些教育哲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书读一读,然后再找一些优秀班主任写的理论著作读一读。我们的许多老班主任缺少的不是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缺少的是边缘学科的知识。如果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读书广度和深度,就会发现您的眼光更敏锐、更深刻,写起文章来也会思想升华,“妙笔生花”。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需要太多的学习、太多的努力。没有谁能够一下子就具备成为优秀班主任的所有素质;也没有谁可以一下子赢得所有学生的喜爱和同事的敬重。任何一位能够称得上“优秀”的班主任,必定是在漫长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在不断的摸索和碰壁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应该做的,是不断探索,积极进取,终有一天,我们也会留下自己闪光的足迹。

(资料来源:鞠文彩,2007)

第三节 育人性原则

一、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伦理的根本要求

(一)以育人为重是教育史上的一贯思想

既教书又育人,这是教育劳动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职业伦理原则。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历来为教育家所倡导。中国古代《学记》中就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之以事”,而且要“喻诸德”。历代许多教育家都主张教师不能只当“经师”不当“人师”。宋朝时陈亮与程朱理学在教育上的一个根本分歧是育人问题。陈亮认为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教人“做人”,而程朱的教育目的实际上只是教人“做儒”。陈亮曾上书给孝宗皇帝痛陈其在“艰难变故之际,书生之智,知议论之当正,而不知事功之为何物,知节义之当守,而不知形势之为何用”的教育恶果,认为教师首先要教学生认识形势,懂得做人,学会经世致用。近代的教育家也一再呼吁教师要当“人师”,不能只当“经师”,不要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陶行知也曾对此发表过精辟见解,他认为,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人求真”,而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做真人”。在今天,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按照教育方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坚持育人性原则,才能实现这个教育目标。

(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人民教师职业上永无止境的追求

教师是培养人类年轻一代的专门人员,他把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文化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并使之不断丰富和发展,又把一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传授给年轻一代,使人的素质不断优化,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夸美纽斯说过:“只有受过一种合适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1979:36)人类的年轻一代,只有经过教育,具有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行为规范和文化科学知识,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才能接替老一辈的工作。教师的育才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是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能够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才,追求一种“桃李满天下”的理想。正因为如此,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就要把育才当作自己一生所要奋斗的事业,当作自己一生追求的崇高理想。正是这种对育才的强烈欲望和事业心,促使教师对业务精益求精,严谨治学,因材施教,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光荣感,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培育优质人才这一人类伟大的工程。

(三)以育人为重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的特定要求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人们的精神状态起了很大变化,积极向上、竞争进取已成为青年思想的主旋律。但不能不看到,一些青年人由于内心世界脆弱,有时抵制不了金钱至上、利己主义、享乐思想的诱惑,陷入误区;一些青年人自我价值的追求目标很高,有很强的参与欲和期望值,却缺少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情绪忽高忽低,很不稳定;如此等等。面对当前这个特定历史时期成长的年轻人,教师教书育人的任务更加繁重,他们要努力排除西方思潮和市场经济给青年人带来的消极影响,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教师要有教书育人的自觉

(一)要自觉延伸教育劳动的目标定位

教师不能把教育劳动仅仅看成是传播知识的职业劳动,不能把师生关系简单看作知识授受关系,应自觉地延伸自己的劳动目标,把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叶圣陶说:“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引自《上海教育》1983年第8期)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着眼点应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要培养“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人才。教师自觉地把教育劳动的目标延伸到育人上,这就意味着把党和人民要求培育优质人才作为衡量自己教育劳动优劣的尺度,自觉摒弃雇佣劳动的态度,对国家对学生高度负责。一些人以为教书就是育人,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应当说,教书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两者有一致性,但不是同一回事,教书不等于育人。在今天,育人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来开展教育活动,全面优化教育对象的素质。教师应该自觉延伸劳动目标定位,做一个教书育人的有心人。

(二)要自觉增强教育劳动中的育人意识

在教育活动中,无论是在课堂内、课堂外,都应当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业责任。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既要遵循课程的科学性,又要开发课程的思想性,努力做到两者的完美结合。教师无论是担任文史教学任务、音美艺术教学任务,还是担任数理教学任务,都要努力开发课程中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努力在知识教育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因素,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汲取有益的思想养料,并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同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教师有没有育人的自觉,其教学效果是很不一样的。同时,教师育人的自觉性还应体现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其他教育环节之中。例如,教师在批改、辅导、实验、考试、集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之中都应自觉地去追求育人目标,千方百计给学生以积极的思想影响,使学生得到道德情感、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熏陶。事实上,任何一门科学知识中都或多或少含有思想教育因素,任何一种教学工作都或明或隐地体现服务的方向,任何一个教师都有意无意地对学生的思想、信念、情感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例如科学的方法、知识的作用、科学家的生平,都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教育的很好教材,关键在于教师要有育人的自觉,才会善于捕捉最佳的育人契机。此外,行政、后勤人员通过自己的优质管理和优质服务也会对学生产生很好的思想道德感化作用,能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促使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有关人员都自觉育人,通力合作,就会发挥整体育人功能,形成良好育人环境,收到良好育人效果。

(三)要自觉提高育人的能力

自己昏昏然,难以使人昭昭。教师有育人本领,才能有效育人。教师应有高度的政治觉悟,良好的道德素质,广博的科学知识,这是育人成才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些基本条件,即使有良好的愿望,也是难以获得育人成才的最佳效果的。一个教师要全面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需要有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需要对时代特点趋势有深切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勇于进取,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特别是在今天,新科技革命在迅猛发展、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在逐步形成、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这些都对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增强理论修养,提高道德水平,更新思想观念,改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具有较强的认识能力、教学技能和道德威望,才能做好育人工作。同时教师能否卓有成效地育人成才,关键还在于是否按教育规律办事。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教师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将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智能和思想品德,是有客观规律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延续性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艰巨的过程。为此,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思想、学习状况,分析各种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摸索和认识教育规律,提高教书育人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以取得最佳的工作效果。

实例研讨

要有非凡的人格魅力

优秀教师需要有非凡的人格魅力。每一位优秀教师的身上,都有一种区别于他人的人格魅力存在。教师要用这种独特的魅力去感染学生,从而引发共鸣。

——源自新西兰优秀教师评选标准

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来自得体的穿着、脱俗的谈吐、娴雅的举止、美好的姿态,更是内在气质的自然流露!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教师自己就要自觉地积极地自我塑造,使自己成为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学识功底厚实,热爱学生,对学生真诚、公正、民主的人。教师人格完美,对学生的心灵就有感召作用。教师人格是内在的,但内在的人格光辉总会向外显露出来,产生非凡的魅力。

新西兰优秀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中就有这么一条评价标准:教师需要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用这种魅力去感染学生,从而引发共鸣。每一位优秀教师的身上,都有一种区别于他人的人格魅力的存在。

教育事业与其说是一个传授的过程,不如说是一种感染的过程。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身上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因子,闪烁着真善美的光彩,将学生牢牢地吸引在自己身边,教育就是这样的“润物细无声”。

案例介绍:

《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是一部1989年上映的教育大片,但它的魅力与意义在今天依然能让人心灵震撼。

故事发生在一所美国的寄宿制男子高中里,它和中国的许多名校一样,管理严格、注重纪律,教师和宿监时刻盯着学生,防止他们捣乱;但学生们却总能找到管理漏洞,在教师的眼皮底下偷着吸烟、追女孩子,甚至夜晚逃出校园。看来,“猫和老鼠”的游戏每天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学校中上演。

在开学典礼上,校长自豪地向家长们介绍:“我们的大部分毕业生升入了著名的常春藤盟校……”家境一般的父母费尽心思将孩子送进这所名校,然后语重心长地叮嘱:“你知道我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你身上寄托着我们的希望……不要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好好读书,缺什么告诉我们。”——这些话是不是非常熟悉,好像说话者就在你的身边,就是你的校长,就是你的学生家长?

在日常的课堂上,一些学生的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以及偷吃零食,也与中国的课堂相似。直到来了一位新英文老师,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

约翰·基廷是一位不同寻常的教师,有着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他让学生撕掉学院式的教条讲义,向他们展现诗中的美、爱情和生命的意义;他站在讲桌上,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他带着学生在庭院中踏步,体会“坚持个性”时要经受多大压力,要求他们学会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别只想着作者的见解,要找到自己的见解”;他以诗为媒介,告诉学生,作为人类的一员,不管我们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重要的是,基廷并非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标新立异,他是在用独特的方式引导学生欣赏诗的美丽,理解生命的丰富多彩,发掘学生“内心极珍贵的东西”。

基廷老师的独特个性和热情,深深地吸引了这帮年轻人。学生们喜欢他,找出他当年的学籍资料传看,甚至悄悄地模仿他,复活了基廷学生时代加入过的“死亡诗社”,深夜在山洞中打着手电诵读诗篇。

尼尔是个热情而敏感的男孩,从小就向往着舞台,但他的父母从不愿意去了解儿子的想法,只是按照中产阶级的主流观念,为他安排了固定的前程——做一名收入丰厚、令人尊敬的医生。

尼尔的父亲与中国的许多父亲极其相似,他会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要求儿子走他设计好的路;在假期为儿子报化学辅导班,而不是孩子喜爱的戏剧学习班;他断然否定儿子的梦想,而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在儿子自杀的悲剧发生后,他将责任完全推给学校,要求学校开除鼓励尼尔演戏的基廷老师。

面对家长和社会舆论的压力,校方将基廷老师作为“替罪羊”抛出。

当基廷老师被迫离开学校,离开他喜爱的学生和教室的时候,沉默着的学生们终于坐不住了。那个一向安静听话的陶德第一个站上了书桌,对着基廷老师的背影呼唤:“船长,我的船长!”

这时,陶德的目光是坚定的,一反他平日的温顺胆小。这个男孩一直生活在“优秀毕业生”哥哥的阴影中,所有人都要求他像哥哥一样优秀,却没有人在意他的感受,了解他的自卑,关心他的愿望。但是基廷老师在关注他,关心这个坐在第一排的安静男孩。他知道陶德害怕写诗,更害怕当众朗诵,但他偏偏不放过这个孩子。

奇怪的是,在基廷老师独到的引导下,这个羞怯的男孩竟然真的迸发出“原始的激情”。他在课堂上的即兴创作令他自己震惊,也为他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

这位令人尊敬的教师,蹲跪在讲台前,双手拇指竖起,交叉在胸前,用热情的目光仰视着自己的学生,不需要一个字,教师的这个姿势已经足够明白地告诉学生:“你太棒了!”它对学生产生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

所以,在影片结束时,我们看到这个习惯于默不作声的男孩挺直了脊梁勇敢地率先站上课桌。随后,一个又一个的学生站上来,他们呼唤着“船长,我的船长”,用坚定的目光送别自己心爱的老师,向这位生命的引导者致敬。

案例分析:

影片结尾处,这些血性少年一个个义无反顾地站上课桌,怀着留恋和感激最后一次对基廷老师叫出“船长,我的船长!”时,再冷漠的观众也会为之动容。船长虽然离开了,但理想和希望的种子已深深地埋在了每个少年的心底,永远不会消逝。也许在我们少年时都曾梦想过能拥有一个像基廷一样完美的教师。

许多评论者说,他们看到这一场面时,都禁不住淆然泪下。这确实是动人的一幕,它体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了教育的作用,也彰显了生命与生命交汇时的壮丽。网上一位美国教师留言说,他当年从军队退役,就是看了这部影片后,决心去学校当老师的。他说:“十多年过去了,我从来没有为当初的决定后悔。我向每一届学生推荐这部影片,向他们保证,我要像基廷老师一样,为他们拥有美好的生活而教书。我相信自己做到了!”

一位美国中学生在网上写道:“从7年级开始,我几乎每年都要看一遍这部影片。第一次是在社会课上,后来是在英文课上,而且几乎每一位英文老师都会向我们推荐它。基廷老师,就是我心里完美老师的形象。”

基廷影响了一代教师,还将影响到我们未来的教师。这种追求个性、追求教育自由的教师身上散发着难以掩盖的炙热光芒,而这种教师的人格魅力,正是我们教师不倦追求的。

案例启示: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没有教师给学生以个人的直接影响深入到学生品格中,真正的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精神风貌、思想品德、治学态度、气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人格是对学生最无形而且又最有力的教育。

人格魅力是教师魅力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事业、自我的态度在其言行中的反映。人格魅力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性格或特质,而是多方面的综合呈现,它是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的感染力、影响力与号召力之总和。

一、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

教师的人格魅力首先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上。知识是水,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作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掌握最新学术动态,更新、优化自身的知识系统,使自己在教学和科学活动中更具主动和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优的精神食粮。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所说:“唯有教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因此,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所以,身为人师应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学习领域,不仅自己所学专业要“精深”,相邻学科也要“广博”,向“博、大、精、深”迈进,真正成为专博相济、一专多能的人。

其次,具有堪为人师的高尚品德。这是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根本,“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标的,因此在担当培养人的任务之前,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他需要一身正气和傲然不俗的风骨,需要站得直、走得正,所以,身为教师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朗如日月,清如水静”,积善成德,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从事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的清贫职业,保持平和的心态尤为重要。

再次,具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这是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前提。一个让学生真正喜欢的教师,必须要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如慈母般地用真挚丰富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学生。一个教师能否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主要是看他是否真正地去关心爱护学生。具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是教师具有人格魅力的前提。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有一种为教育事业、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这样才会产生强大的震撼与感染,显出十足的人格魅力。北京22中特级教师孙维刚堪称当代师表中的佼佼者,他为学生勤勤恳恳、呕心沥血的那份执着与奉献,无时不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为了学生,他长期强忍着癌症的剧痛毅然站在三尺讲台。在孙老师病逝那天,4 000多名学生自愿前去送行,白花点缀的悲壮使他的人格在天国里升华。

最后,教师的人格魅力还表现在拥有一定的人文修养上。一方面,人文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一个教师的人文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能否具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品格,影响他能否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另一方面,人文修养的高低还决定着教师学识水平的高低。教师的学识水平,不仅包括他在本专业学习研究中的深度与广度,还包括教师对本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熟练掌握。较高的人文修养有利于教师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使他们勇于接受新事物;有利于教师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拥有取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拥有较高的人文修养的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某种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规律性知识,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人文方面的启迪和美的享受,教师的影响就能更多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

二、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

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具体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如下作用:

一是示范作用。教师是学生心中景仰的道德标杆,学生都有“向师”的模仿心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与学生朝夕相处、教书育人的老师自然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教师光明磊落、纯洁高尚的道德人格对学生来说无疑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形成无形而强大的“校园教育场”,能促使学生自觉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错误与不足,从而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二是激励作用。尊重和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无一不是信任、尊重和热爱学生的。这样的老师能让尊重、理解、关怀、信任如阳光一样照耀在每一位学生的身上,使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从而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学生自然会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效应。这样就会牢固树立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精神父母”高尚而可亲的形象,学生自然会自愿接受约束,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

三是熏陶作用。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优秀教师能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去积极影响和作用于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让学生能够在不断自我完善中逐步形成健康、完善、崇高的人格品质。长期的教育熏陶,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够不教而教,使学生能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促使学生把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一种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自由、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如何培养教师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和社会关系中形成的,形成人格魅力的途径只能是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只有个人和社会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塑造出高尚的人格。

从教师个人角度来看,培养教师的人格魅力,首先要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而且还体现在外在言谈举止上。因此教师应选择健康的人格理想作为发展的价值参照系,从点滴入手,自觉加强各方面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师人格,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面向21世纪的新型教师。

其次要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强化教师人格根基。教师必须不断潜心学习,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地提高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知识愈丰富,他个人对知识、科学、生活的态度就愈鲜明,学生就越能从他身上看到智慧的光芒,敬佩他们的老师,并且学习他们老师追求知识的精神。

再次,教师要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接纳他人,以诚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扬长避短,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要热爱教育工作,为提高工作质量不断提高自己;要期望适度,步步落实目标,不断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要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

从社会方面看,社会应该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为教师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如:加强政治引导,改善社会政治环境,缓解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加强美育引导,用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来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康成长;加强道德引导,弘扬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通过上述的举措,为教师加强自身的修养与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塑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使之形成令学生钦佩的人格魅力,并以之影响熏陶学生。

(资料来源:赵国忠,2009)

学习思考

青年教师小李是刚从师范大学毕业的美术教师,他发现不少学生不喜欢画画。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向学生宣布:今后凡不及时完全作业的一律挨三记手心。这种“教规”宣布后,对督促学生起到了“效果”。但有一次一个调皮学生有意不完成作业,小李老师感到左右为难,他想:“我宣布打学生手心只是‘吓唬’一下学生,但不‘说到做到’就会影响自己的教育威信。”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才对?

相关链接

张思明的成长之路

张思明,中国当代教育家,国家特级教师,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资深数学教师,是教育界赫赫有名的人物。

张思明今年48岁,18岁那年,他高中毕业,被留校当老师,至今整整30年。

张思明酷爱学习。然而,30年前他高中毕业时,正值“文革”末期,“反潮流、交白卷”依然盛行,上大学只能是他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

张思明是靠自学成才的。1981年,国家恢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后,他第一批报了名,然而却没有通过公共课考试。第二年再考,结果还是一样。两次失败,他并不甘心,第三年,他又报了名。这一次,他终于如愿以偿。1985年,他自学修完了北京大学数学系的本科课程,取得了理学学士学位。1993年,他又以全优成绩,提前半年学完了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课程,获得硕士学位。为此,他曾作为全国自学成才的先进典型,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张思明是一个用心做教育的人。他主张教师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敢于打破常规,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兴趣,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长达30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先后总结出“极端思维法”“压盖阅读法”“3∶2笔记法”等30多种学习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效果。他的学生先后在全国各类竞赛中获得150多个奖项。

张思明是一个勤奋的人。他说:“自己的智商并不高,之所以有一点成绩,靠的就是克服惰性。”30年来,为了备课、学习,他坚持每天清晨4点半起床。作为数学教师,他每周要上十几节课,批改300多份作业。作为班主任,他送走过九个毕业班。在近乎满负荷的工作状态下,他累计写出150万字的专著,发表高质量论文40多篇,获得“苏步青数学教育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多个奖项。

张思明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不留痕迹的教育”。在他看来,只有倾注真实情感的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他说,教师传授的知识可能很快被遗忘,但教师做人、做事的态度,教师的人格却常常对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他很少用语言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而是力求用自己的行动,让学生悟出做人和治学的道理。

30年来,他先后被授予“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市青年教师师德之星”“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他说,作为一名教师,永葆“职业青春”的秘诀只有一条,那就是“终身学习,不断进取!”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是,张思明认为,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开凿一眼清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真正做一名让学生满意的教师!

(资料来源:《一线优秀教师的感人故事》,央视国际2005-09-07)

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记“全国师德标兵”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

永恒的事业,

创造自己崇拜的学生,沸腾的脑海,

振荡着“秀才培养出状元郎”;终生无悔的追求呵,

开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格局,永不消逝的志向啊,

展示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摘自《理想之歌》(作者:林崇德)

时光回溯,1960年5月,原本想当新时期“詹天佑”的林崇德,只为班主任对教育的热情和执着所感动,决意接过老师手中的教鞭,于是把所有大学入学志愿表上的志愿都填为“师范”。高中毕业前夕,林崇德用青春的激情,写了一首《理想之歌》,上面就是其中的几句。

44年过去了,青春不在,但理想却化为现实。林崇德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一名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他培养的51位博士被《北京日报》誉为“已成长为一支相当有成就的学术骨干队伍,在国内外也颇有影响”;他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成果被《中小学管理》杂志称为“点燃了我国现代基础教育的火种”;美国的《肯特日报》把他与美国当代教育家斯波克(B. Spock)相媲美,称他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家;而他自己获得了全国劳模和第二届“全国师德标兵”的称号。

怎样当好老师?这是他在几十年从教生涯中一直孜孜不倦地思索的问题。林崇德教授认为做一个新世纪的合格的人民教师,就是要落实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提高师德与业务能力”,要坚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神,不断提高能力,砥砺品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而培养出优秀的建设人才。

能否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这是衡量师德的重要标准。林崇德教授在自己的人生字典中首先给师德加上“师业”的注解,即敬业意识、乐业意识、职业规范意识和勤业意识。

凡是听过林崇德教授报告的人,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林崇德所理解的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即使在“十年动乱”中的“天天读”时期,他都要每天背一条“语录”:“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直到今天,每当他新著出版,总是在扉页上写道:“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他看来,师德体现的就是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理想的认同、情感和行动。这就是师德第一个表现:“师业”。

敬业爱岗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在教育实践中他反复地强调:一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岗位的职业意识;二是献身于教育工作的职业理想;三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职业实践;四是为教育事业奉献的牺牲精神。他常说,不论是中小学教师还是大学教师,都不应该仅仅把教师的工作理解为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而是更应该自觉地把它看成是教书育人的终生奋斗目标。每年新教师的上岗教育,学校总是请林崇德教授去做关于师德的报告,他指出,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的教师,要把培养国家栋梁,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作为己任,把培养党政干部、科技骨干和杰出企业家作为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的重要任务。他在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会议精神后说:“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青少年学生一代是关键。”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培养的博士生中,31位已晋升教授,24位和他一样当上了博士研究生导师。他们有三个特点,一是在业务上较为过硬,特聘教授、校级学术带头人大有人在,有的甚至担任国外名牌大学的教授。在最近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所公布的821名专家名单中,就有他培养的两名博士。二是具有较高的管理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2/3以上的学生被提为系、处或院以上干部,其中校级或司局级的领导有6人,还有2名学生被推荐为全国人大代表,其中一名为常委,还有一位已参加了中央党校副省部级后备干部学习班。三是具有创造财富和价值的能力,并出现了财产超过亿元的企业家。北京师范大学曾总结他指导博士生的特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出发点,以实际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结构的更新为重点,以紧抓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基础,以感情投资为纽带,全面提高博士生的教育教学质量。”林崇德教授在解释这个特点时谈了两点看法:一是博士点的学科建设,“硬件可达,软件难求”,即前者的建设具有短期性、可预测性,而后者的建设却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不可预测性,博士生导师本身的学识修养和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是软件建设的关键。二是作为导师的,要树立“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的观念。不想超过老师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不想学生超过自己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否则一代不如一代,民族的兴旺发达,国家的繁荣昌盛还有什么指望?林崇德教授风趣地说:“我从来没有产生过这样的想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相反,他经常谈到这样一种理念,希望他的学生超过自己,也希望他的学生的学生超过他的学生,这就是他44年前的理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形成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教育境界。林崇德教授的高足、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董奇博士创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出了林崇德教授没有做成的学科建设的大事,然而董奇副校长却说:“我们这些林老师的弟子,都是林老师的成果。”林崇德教授十分感动,他深深觉得,能否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是衡量教师“敬业爱岗”的根本性指标。他强调教师的职责就是培养人才,做到责、权、利的统一。责,意味着教师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即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权,教师调动、影响新一代的积极性,决定着教师的素质高低;利,教育这种职业劳动,为社会培养文化、政治、经济所需要的人才,教师的利益是与社会整体、国家利益以及服务对象——学生的利益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唯其如此,林崇德教授所在的发展心理研究所的学术梯队建设,不仅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学科建设和学术队伍建设效仿的榜样,而且也被中国心理学界称为典范。

展示“甘为人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让青年人踩着自己的肩膀前进”的师者风范。在林崇德教授对“师德”的定义中,“师爱”是灵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林崇德教授认为,如果把学校称为“德行的博物馆”,那么教师就是起着看守作用的“门卫”,看守着人类持续为之努力奋斗的东西——真理、美和正义。林崇德教授曾经当过13年中小学老师,1978年后他归队回母校北京师范大学担任心理学教师,主要任务是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2004年2月22日是他最高兴的一天,这一天,他担任中学第一任班主任的班级近30位学生到北京师范大学来看望他。他在聚会教室的黑板上写了两行字:“茶话半天叙别情,教书一生聚知音。”就在畅叙别情的过程中,他的学生、北京市东城区前副区长、现北京市城建集团副总谈起一桩林老师早已记不起来的往事:“‘文革’初期,我父亲作为公检法系统的一名基层干部被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给揪了出来。自己尽管上了初中,但顽皮贪玩,在一次下乡劳动中,耍竹竿不小心捅下了毛主席像并碎成几瓣。这一下捅了马蜂窝,当地的贫下中农把我当作反革命分子押送到林老师那里。当时可把我吓坏了,我父亲的问题还没有定论,自己又当了反革命,我的弟弟妹妹不是要被株连了吗……那天,林老师当着贫下中农面把我批评了一顿,可后来从不提起此事,过了好一阵子,我才放心了……”围绕着这起“包庇”事件,他的学生你一句我一句、七嘴八舌地回忆当年林老师如何如何爱护学生,在场招待他们的林崇德教授的研究生说:“我们的老师现在仍然把对学生的爱放在他工作的首位。”

从1986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林崇德教授先后送出16个博士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或做访问学者,15个学生按时回国。原国家教委有些干部感到很奇怪,当时2/3的留学人员都不愿回国,为什么林某人回收率那么高?他们问这些学生为何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生活条件,学生们的回答是:“我们是冲着老师回来的。”他们又问林崇德教授:“你有什么魅力吸引自己的学生?”他回答:“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我仅仅做了一点感情投资。”1994年一位佐治亚州立大学的教授邀请林崇德教授偕夫人去美国讲学,答应提供往返机票,还付给一笔相当可观的美金。林崇德教授提出换博士生俞国良出国一年,将提供给他夫妇的费用转给这位博士生,那位美国教授临走时说了一句肺腑之言:“有孔夫子思想的中国老师,这样对待学生,我深为感动,我回国后必须办成此事,若办不成,也对不起这样的中国老师。”林崇德教授把爱国主义思想与崇高的师德融为一体,以师爱真诚鼓励学生出国深造,出国博士生最需要关心的问题,他几乎都一一过问和操心,正是他这些点滴关爱,使学生们感到祖国亲人的温暖;又用同样的师爱真诚呼唤游子报效祖国,牵动着他们归国效力。可见,一切师德都是基于教师的人格。

林崇德教授的独生儿子在他自己著作“后记”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从当今的社会价值观念来看,父亲实在太不值得。他总是强调他的事业心,也就是作为一名教师,他把热爱学生看做是其事业的核心。他一直提倡对其学生‘感情投资’,包括学习问题、工作问题、职称问题、婚姻问题、住房问题等,使他的大部分精力都被牵扯进去,以至于母亲笑他说:‘你应该把家搬到单位里去,为你的学生做牛做马。’从一开始,我就不想也不应该去要求和分享这份神圣的感情,事实上他不可能在我身上花太多的工夫。但作为他的儿子,我是十分理解的。”所谓“知子莫若父,知父莫若子”,林崇德教授儿子对他的意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对学生感情投资的点点滴滴。

博士研究生都是成年人,按理,带成年学生应该轻松一些。但了解林崇德教授的人都知道,他在这些大男大女身上投入的精力和时间,绝不亚于中小学教师对待未成年的孩子。他常对学生说:“论年龄,我是你们的父辈,我在内心也把你们当我的孩子,你们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告诉我。”所以,学生们的思想、学习、生活等问题不仅是他关心并付诸实际操作的问题,而且考虑得特别细,外地来京研究生没有自行车,他把自己的自行车让他骑;看到有人缺日常生活用品,他亲自指点去商店购买;有的研究生生活困难,他想方设法为他申请补助……师爱是绵延不绝的。对学生,林崇德教授不仅在他们求学期间给予慈父般的关怀,即使走上工作岗位后仍实行“跟踪服务”。为留校学生送去生活用品;为他们跑配偶的调动;帮助有的弟子的孩子解决“小饭桌”问题;为外地的学生考虑长远学科建设事宜……他的学生正是在这种师爱下成长的,即使在国外工作的学生也心系祖国。正如他的弟子、日本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张日昇博士说:“我每年要回国七八次,因为我的根在中国,林老师是孕育这‘根’的土壤。”他另一个学生,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申继亮教授称他为“不是父而胜于父”。

凡是当过他学生的人都知道,“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是他“师爱”的内涵。“爱”仅仅是他“师爱”内涵的一半,其另一半则是“严”。

林崇德教授对学生的“严”,首先是“做人”上的严格要求,因为一流人才的基础是砥砺一流品行,因此他强调爱国、信念,强调艰苦奋斗、厚德载物。他坚持思想道德教育,亲自介绍了10余名研究生入党;每年新研究生入学迎新会上,他都坚持讲一个话题: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要求学生讲诚实、讲良心,做到仁义礼智信信中成名,温良恭俭让中求利;平时他要求学生从具体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把做人与学业发展结合起来;他积极鼓励自己的研究生承担社会工作,他希望通过社会工作,锻炼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质,使他们在思想道德上有追求,在专业上精益求精,培养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另一个“严”,是治学要求上的“严”。他对学生学习上要求是高的,对他们辅导也是认真的。每当入学之初,他就针对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为学生制订出明确的培养目标,从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到学习态度、科研成果,甚至计算机能力、外语的学习都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并要求每个学生写出学习和科研计划,定期汇报完成情况,不得马虎。对于学生们的毕业论文,他更是悉心指导,从资料的选择、框架的确立,到数据的分析、结论的提出,甚至文字的修饰,他无一不事必躬亲。有些学生的博士论文在他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下,竟改了二十多遍……

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林崇德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在校期间平均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著数量、质量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是最高的。自1999年开始,教育部每年都要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北京师范大学有十位博士获此殊荣,其中两位是他的博士研究生(1999,2004)。

林崇德教授对“师爱”的性质做了这样的概括:“师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一视同仁的爱。他始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自己的学生则是神圣!他可能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但他绝对是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他和所有的优秀教师都有这样的感慨,那就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失去了对学生的爱,教师就失去了人生的乐趣。教师的爱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即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个性)的形成、职业的选择、人生道路的转变,甚至会影响其毕生。这就是孔老夫子教诲的“亲其师”必然“信其道”的道理。

“死水和活水”“一桶水和一杯水”,是教育界对教师业务水平与学生知识水平之间关系的形象比喻,由此林崇德教授赋予“师德”以“师能”的内涵。

林崇德教授曾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这样的观点:除了师德,高校教师的威信直接取决于其教学水平和科研成果。他以此激励和要求自己。林崇德以他脚踏实地的研究工作和教育实践,为“师能”做了最好的诠释。

在北京师范大学,每当有他的讲课或讲座,教室里总是满满当当的,连外系慕名而来的学生也说:“听林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把专业课讲好、讲活,其背后除了有作为一名教师数年甚至于几十年如一日对教学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大胆实践外,更离不开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多年的辛勤积累。

几十年来,除了教学,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去。一方面,他从事基础研究,并把自己的思维结构观点推向国际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使各项研究有科学的实验支撑,他于1985年5月协助他的恩师朱智贤教授白手起家创建了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并长期担任所长职务(1985—1999),经过近20年的艰苦创业,研究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声望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单位。以他为领军人物的该研究所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专家评价为达到国际水平的博士点;1999年被评为教育部首批15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在2003年教育部的首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评审中,该所成为全国4个获得优等评价的研究机构之一);2002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的全国高校国家级重点学科评审中,以他为学术带头人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科,受到评审专家一致的高度评价,在全国心理学界以唯一的全票获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近年来研究所人均课题数、经费数、著作数、获奖数在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名列前茅。近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所属的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含中科院和社科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公布了2004年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结果,以林崇德教授为学术委员会主任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所属的心理学一级学科名列全国第一。

另一方面,林崇德教授非常重视应用研究,把他自己的思维理论应用于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上去。从1978年开始他抓了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验班,至今已在全国26个省市建立了3 000多个实验点,实验的主题也从中小学生能力发展和培养扩大到对教师素质提高和培养途径的研究,从单科的教学实验到整体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并先后主持了近10项这类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重点课题。一大批实验学校和实验班的教学质量取得了明显提高,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获得了全面发展。他被誉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播火者”。国家教委前领导何东昌曾表彰林崇德教授的教育研究实验为理论与实际、普及与提高、专家与群众、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典范。

林崇德教授没有节假日、星期天,甚至有时都没有大年初一,在紧张的教学科研间隙,他不忘将研究成果总结整理。迄今为止,他发表了160余篇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16部专著;主编了近4 000万字的工具书和学术丛书,获得了24项奖项。《中国青年报》记者量了量他的著作的厚度为180 cm,而他身高才169 cm,称其为“著作等身”可谓名副其实。从中他感受到:“师能”是党要求教师的“业务能力”,它是教师顺利完成任务的知、识、才的保障。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林崇德教授的一贯主张。在今天的师德建设中,还必须将“廉洁从教,尊师重教”纳入其中,才能在师德中展示师风。

去过林崇德教授家的人,都会对他家客厅里摆放的小工艺品留下深刻印象。不过,吸引人的倒不是这些工艺品有多么独特或珍贵,而是它们背后或底座上贴的纸条,上面清清楚楚地写明了来历和缘由。其中一个孔雀开屏的雕塑上写着:1997年宁波讲课,未收报酬,宁波市教委赠送留念。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的他,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担任宁波市教委教育科研课题的学术顾问,多次回去指导、讲课,但每次都是不要酬金,不住宾馆,不去旅游。这是《宁波日报》报道他“三不”的缘起。为表达对他的感谢,宁波市教委赠送了这一纪念品。

他认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穷教授傻博士”的现象一去不复返,知识分子获得工资外收入的途径和机会多了。但是,作为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一定要坚持一条原则,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切不可利用职务之便赚取不义之财、不法之财。作为研究生的导师,他从不接收在读研究生任何礼品;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的成员,他一再婉拒多位兄弟院校领导与同行相见的要求,也不收取他们获准硕、博士点后的谢礼;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他从1995年起就主动坚持上交个人所得税……所有这些,他的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林崇德教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不仅仅表现在廉洁从教上,而且还表现在尊重师长上。《光明日报》曾以《尊师爱生的楷模》为题在“名人专访”栏目中,作了这样的报道,作为已故心理学前辈朱智贤教授的弟子,他牢记的是恩师的含辛茹苦,是他把自己培养为博士、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的。从1978—1991年朱老谢世的13年中,他对先生的照顾无微不至。朱老生前,林崇德只要不出差,必定每天去一趟朱老家,一方面向先生汇报所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进展,另一方面照顾先生的饮食起居。1987年,林崇德应邀到美国讲学。他走后不久,朱老胸腔积水,师母杨敏老师苦不堪言。林崇德闻讯后,立即提前回国,照顾老师。朱老见状大喜过望,很快就康复出院了。

1991年先生去世后,林崇德依然每周定期去探望师母,为她排忧解难。林崇德经常说:“尊重老师,不应仅仅是生活上的关心、照顾,最重要的是继承和发展老师的学术思想,否则,就说不上是真正的尊师。”他先后协助朱老主持了两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主编了上百万字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以及大型工具书《心理学大词典》。根据朱老的学术思想,他又和朱老一起撰写了《思维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史》两部专著。朱老生前这样说过:“我的学术观点在崇德的帮助下都公诸社会,我的学术思想后继有人。”朱老逝世后,林崇德还主持修订了朱老传世著作《儿童心理学》,进一步阐释了朱老的学术思想。朱老逝世10周年期间,林崇德几经努力,全力操持,终于为恩师出版了《朱智贤全集》。

所有这些都为学生做出了榜样。现已是教授的一位学生这样说道:“先生尊师重教,对前辈礼敬有加;对同辈学者注重精诚合作;对晚辈学子则尽心扶持,甘当人梯。在先生的教导下,我知道有一种比做学问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做一个品行端正、正直、善良、诚实和宽厚的人。”

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仅是本校师生的行为准则,而且也是所有要成为“人师”者的师德规范。为了当好老师,当好导师,林崇德教授深感牢记校训的重要性。实践校训就是提高师德、为人师表“师风”的表现。当前,廉洁从教应看做师风或实践校训的关键。

“认识自己,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人”,这是林崇德教授在他的一本著作中就教师的素质提出来的。他说,他自己大半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为探寻一个完美的答案在努力着。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时,林崇德教授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人有来生,在我高中毕业时,我仍把自己所有的高考志愿填向‘师范’,毕业后仍当教师,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这可能就是一个完美的答案。

(资料来源:北京师范大学新闻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