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之间的区别性

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之间的区别性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职业伦理规范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各种道德关系的反映和概括,是依据教师职业伦理基本原则对教师某一方面伦理行为提出的要求和准则,它是评价教师行为善恶的具体伦理标准。《规范》的第一条是“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依法执教的目的在于维护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合法权利。学校负责人表示,目前,打人老师的工作已被暂停,同时,学校愿意承担孩子的全部治疗费。

第三章 教师职业伦理规范

教师职业伦理规范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各种道德关系的反映和概括,是依据教师职业伦理基本原则对教师某一方面伦理行为提出的要求和准则,它是评价教师行为善恶的具体伦理标准。它比教师职业伦理基本原则更直接、更深入地指导和评价教师的教育行为,是构成教师职业伦理规范体系的基本因素。全国教育工会在1984年10月13日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1991年8月13日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进行了修订,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8 月7日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再次修订,颁布了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9月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又一次修订,颁布了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背景下重新修订并颁布的。《规范》修订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方式。新《规范》有6条基本内容,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教师道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和“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与灵魂。

第一节 爱国守法

一、爱国守法的内涵

《规范》的第一条是“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所谓爱国守法,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热爱祖国,模范遵守宪法及其他各项法律、法规,尤其要带头遵守《教育法》和《教师法》等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坚持德法并重,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完全符合法制的要求和道德的规范。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知法守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现在,我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至大学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广大教师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身体力行,为青少年做出榜样。

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改革的精神。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我们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要有时代特点,要赋予改革开放的内容。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育青少年为改革开放贡献力量。要用改革的思路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探索适应新形势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二、爱国守法的要求

第一,了解国情,明确爱国方向。爱国有多种方式,爱国主义也有各种体现,但重要的一条是我们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要有“深切的了解”。爱国,首先要从了解国情、树立责任心开始。作为教师,我们只有了解国情,才会有清醒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更扎实地去努力消除其瑕疪,更进取尽力地去弥补其不足。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教育是改变和提高人口基本素质的根本途径,是一个社会或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发展的首要条件。未来的竞争就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而最终归结为教育的竞争。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为改变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二,教师要学法、知法、懂法,自觉增强法律意识。教师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是其依法执教的基础。要做到依法执教,首要的任务是学法,了解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教师不仅要懂宪法,还要懂教育方面的各种法律、法规。教师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内容,自觉增强法律意识,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端正行为方向。

第三,严格遵守法律,正确行使教师的权利,要求教师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在自己的权利范围内,按照法定的程序或条件行使权利,使法律法规得以正确实施。教师对法规中所禁止的行为,坚决不做。严禁教师违反法律法规,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各种形式的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

第四,教师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学校、学生和自己的合法权利。依法执教的目的在于维护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合法权利。一旦学校、学生和自身的权利受到侵犯,教师就应该拿起法律武器,及时通过法定的程序予以补救。

实例研讨

八岁小学生被老师打伤右眼 只因未写完作业

“老师此前就打过我儿子一次,没想到这次打得更严重了,这样的学校还有资格办学吗?”5 月7日上午,家住秀英区石山镇杨府村的黄女士向本报反映,8岁大的儿子在长流实验学校读二年级,只因作业没写完,便遭到语文老师的毒打,孩子右眼受伤,孩子的母亲见到儿子的伤如此严重非常气愤,当即找到学校要索赔3万元,但遭到学校拒绝。学校负责人表示,目前,打人老师的工作已被暂停,同时,学校愿意承担孩子的全部治疗费。

(资料来源:南海网(2012年05月08日),作者:王渝)

班主任不能是“法盲”

案例介绍:

初一(1)班的教室里静悄悄,只有学生写字的沙沙声。这是一节自习课。班主任孙老师坐在讲桌后面,批阅语文作业。忽然,她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用圆珠笔使劲地戳了几下本子,然后在上面画了一个大大的叉号。

“马立民!过来!”她怒气冲冲地一喊,把正在写作业的学生吓了一跳。马立民从座位上站起来,脸色煞白。孙老师对走到跟前的马立民展开他的作业本:“你看看,你都乱写的什么?这字还能看吗!和一堆乱草一样!”

马立民瞟了本子一眼,低下头没说话。

“你说,我说过你几回了?你就不能认真写一次作业?你看你写的这些字谁认识!你懂不懂尊重老师!都像你这样写作业,老师还不得累死!”孙老师气得站起来,把本子撕成两半,重重甩在讲桌上:“回去重写!再乱写乱画,我还撕!”

马立民回到座位上,哭了起来。

案例分析: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曾强调,未成年人在学校应该享有21种权利。这21种权利是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民法》等相关法规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在这些权利面前,一些看似合理,或者已经被教育机构实施了多年的规章和制度都面临着挑战。

例如,有的学校在处理违纪学生时采取赶撵学生、随意停课、罚站等行为,实际上就是侵犯未成年人的教育权;放学后禁止学生回家,强行向学生征订读物,也侵犯了未成年人的身体自由权和内心自由权。因为考试成绩过低,老师嘲笑学生为蠢猪,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名誉权;翻看学生书包、拆看学生私人信件、不当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排列名次、泄露学生生理缺陷等,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因为学生违纪,老师没收课外书和游戏机等物品,学生的独立财产权因此被侵害;寄宿学校老师没有及时救助患病学生,则侵犯了未成年人的生活获得照顾权;有的学校罚后进生干学校里的脏活累活,侵害了未成年人的拒绝不合理劳动权;一些学校因为学生相貌丑陋而将其拒之门外,则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平等对待权……

案例中孙老师这样处理学生作业字迹潦草的问题,毫不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做法,等于公开向全班学生展示自己身上最丑陋的东西。面对“弱小”的学生,撕碎他的本子,等于是撕破了他的“脸面”,这种看似畅快的“威严”,其实是丑陋的!

案例中孙老师这样做的出发点也许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让学生把字写得漂亮一点、作业认真一点,从而给他一个警告,让他记忆深刻。也许这样做真的让马立民同学改掉了写作业字迹潦草的问题,但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就只有这一种方法吗?我们必须要撕碎学生的本子吗?我们这样做合法吗?

马立民同学的本子是他的私人物品,也是他的“个人财产”。尽管本子不值几个钱,但它被孙老师愤怒撕掉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对学生的物品越权处置和对学生人格尊严的侵犯是我国法律所严格禁止的。

案例启示:

在学校里常见的属于学生财产的物品很多,如课本、文具等学习用品,面包、饮料等食品,卡通、连环画等书报杂志,还有手机等用来通讯或炫耀的“奢侈品”,如此,等等。老师对学生的这些个人物品究竟有多大的处置权限?对学生的以下这些个人物品,老师如何处理为好呢?

一、课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这类物品,没有征得学生允许,即学生没有授权老师处理,老师就无权处置。在这方面,老师“侵权”有这样几种情况。

1.在学生“违纪”的情况下

“学生要认真听讲,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是一条重要的课堂纪律。尽管我们不断强调这一点,但总有学生上课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比如,上课时,有个学生眼睛不是盯着黑板专心致志地听讲,而是低头在下面玩圆规。老师发现后,快步到他跟前,一把将圆规抓到手,怒视该生片刻,然后转身回到讲台。下课后,这个学生跟老师要圆规。老师生气地说:“先想想你自己的错误,想好了再来找我。”

这个学生害怕找老师再碰钉子挨训,就放弃了。其实,老师并不稀罕那个圆规,回办公室后随手放在了自己专盛杂物的抽屉里。如果以后学生不再来要,他也就忘记了。

没收一个小小的圆规,说老师“侵犯学生财产权”好像有点小题大做。但仔细想一想,学生的世界里还能有什么?学生手里能有多么贵重的东西?学生的东西老师可以“据为己有”,学生是否也可以如法炮制,在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下,将其他同学或弱小者的东西据为己有呢?

老师没收这些东西,出发点主要是让学生感到心疼,从而不敢再重复类似的错误。实际上,老师不用这种侵权的办法也能达到这种目的。例如,点一下这个学生的名字,请他注意听讲;可以在他抬头看时向他示意不要玩了;可以不动声色地走过去,轻轻从学生手里拿过他玩的东西,放到他课桌的醒目位置,然后对他微微一笑。这样学生基本就能理解老师的意思,开始注意听讲。也有学生不在意老师的善意提醒,继续“玩耍”,这时可以“暂时替他保管”——暂时没收,但下课就应该再还给他。

2.老师认为学生未达到自己的要求

案例中的班主任孙老师,认为马立民字迹潦草未达到自己的要求而撕掉其作业本,就是其中一种表现。还有一种是老师对全班多数学生不满而进行群体性没收学习用品的惩罚。

某校一名教数学的班主任老师上课拖堂,等挂在教室墙上的扩音器响起眼保健操的音乐时才开始布置作业,结果因眼保健操音乐声压过了布置作业的声音,学生大多没听清作业的内容。这时,德育处主任来抽查做眼保健操的情况,老师见状,匆匆收起了自己的教材、教具急忙离开。眼保健操刚刚做完,英语老师又来布置英语竞赛的事。下面紧接着的两节课,学校搞团体操排练,放学时天已经快黑了。数学作业的事,学生没来得及再打听。

第二天,数学课代表收作业,只收上来十几本。这位班主任老师大怒,令没交作业的学生把数学课本放到讲桌上来:“作业都不做你们要课本有什么用?放在我这里吧!”

就这样,班主任老师把学生的数学课本给没收了。第二天,这位老师去参加市里的数学评优课活动,一去就是几天,被没收了课本的学生就上起了没有教材的数学课。有个学生家长忍气吞声跑了多家书店没有买到教材,一怒之下将此事告到当地报社。此事被媒体曝光后,校方才找出学生课本一一归还。

老师根本没有任何权力没收学生的私人学习用品,学生有自己的合法权利。这些权利在我们国家的法律中有明确的规定,受国家法律的保护,老师千万不能在“好心”的名义下成了“法盲”。

3.学生对老师的批评不服气或老师太生气

有时候,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受到班主任的批评,因老师的言辞激烈难听,一时接受不了,跟班主任顶撞起来。班主任让学生立刻回家请家长到学校来,学生不动。“我没有你这个学生,你也没有我这个老师!”班主任去推学生,“走!我不要你了!”学生还是不动。班主任就拿过他的书包,一下子从窗户扔出去。书包越过窗户落到楼下,重重摔在地上——文具盒变了形,美术用具严重损坏。

也有一些时候,学生并未顶撞老师,只是因为老师太生气,就把学生的学习用品扔出窗外或者从走廊的栏杆上扔下楼去。

老师的这些行为不仅粗暴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和财产权,而且给学生做出极坏的“榜样”,对学生思想行为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面包、饮料等食品

有些刚刚踏入初中门槛的学生,面对眼前沉重的课业负担缺少足够的思想准备,困惑多了,睡眠少了,有时早上起不来,匆匆往学校赶,耽误了吃早饭。上课时间又不允许吃东西。他们就趁班主任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拿出在路上慌忙买来的“中式汉堡”,低头咬上一口。有的班主任发现后,就会过去强行拿来随手扔到垃圾桶里。这样既缺乏同情心,又显得十分粗暴。

班主任的正确做法是:或者让学生停止“吃饭”,向学生讲明,他吃饭产生的气味和声音会影响周围同学的正常学习,他自己也不可能精力集中。如果不是太饥饿,可以等到下课再解决自己的肚子问题。或者是让学生到教室外面吃完之后再回来上课,前提是这个学生确实太饥饿,需要马上填饱肚子。当然,这需要征求学生自己的意见。

学生上课喝水或喝饮料,目前老师们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允许,有的不允许,但上课吃糖果、嚼泡泡糖是不允许的。

三、卡通、连环画等书报杂志

学生家长和很多老师都怕学生读闲书影响了学习成绩,因此不准学生带书报杂志到学校来,更不准在上课时阅读。不仅如此,有的老师连课间也不准学生阅读。

其实,除了少儿不宜的出版物之外,班级应当允许学生在校阅读各种书报杂志,当然,上课时除外。即使学生上课“偷看课外书刊”,也不必没收,只需提醒学生将书刊收起并注意听讲或由老师暂时代为“保管”。

四、弹弓、仿真手枪或爆竹等

弹弓、仿真手枪、爆竹等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可能会给学生造成伤害,像仿真手枪则是国家有关法律严格禁止的,班主任要提前告知和教育学生不能将这些“个人物品”带到学校,并且要劝阻学生在校外也不能“玩”。

五、手机等用来通讯或炫耀的物品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有高科技产品迅速普及。当前,初中生,甚至小学生中已经有很多学生带手机到学校,而且有扩展之势。班主任老师“暂时没收”学生手机的现象已经出现,有的竟“暂时没收”几个星期、几个月之久,原因是看到学生拿着它在班里进行炫耀,“令人气愤”。这种“暂时没收”是没有道理的。

对于每一种新出现在校园里且有蔓延之势的高科技产品,都是学校以往的规章制度中不可能涉及的“制度盲区”。因此,首要任务是制订与之相关的规定,来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避免侵权事件发生。

对学生带手机上学的现象,有的学校是这样规定的:学生不得携带手机等通讯工具到校,如家庭情况特殊,可由学生监护人向班主任提出申请,经批准,该生可以在校(课间)使用手机等通讯工具,但必须保证在上课或集会等场合处于关机状态,保证不发出声响。如果忘记关机,影响了上课或集体活动,应向全班同学及老师公开表示歉意。班长应及时将情况报告班主任。多次违反有关规定的,班主任通知学生及其监护人,禁止该生在校持有手机等通讯工具。

教师对学生的物品如何处置,当前在很多学校是一项制度空白。这样,对教师行为缺乏规范,使教师的“侵权”行为有较大的空间,对学生正当权益的保护十分不利,对学生思想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较大负面影响。抓紧制订完善学校和班级有关学生个人物品处置权限的制度,已是刻不容缓!

(资料来源:鞠文彩,2007)

第二节 爱岗敬业

一、爱岗敬业的内涵

《规范》的第二条是“爱岗敬业”,这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教师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爱岗,是对教师的工作岗位充满热爱之情;敬业,是对从事的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有爱岗敬业,才能热爱学生,尽心竭力为人师表。爱岗和敬业既相互联系,又互有区别。从二者的联系来看,爱岗是敬业的前提,敬业是爱岗的体现。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会更加认真地、创造性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完成好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一个敬业的人会在认真负责其所从事工作的过程中体验到教育教学的快乐和幸福,从而更加热爱教育事业。从二者的区别来看,爱岗更多是一种情感体验,敬业更多是态度和行为体现。爱岗和敬业,互为前提,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爱岗”是“敬业”的基石,“敬业”是“爱岗”的升华。

爱岗敬业,尽心竭力,既是教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感和职业责任的具体而集中的体现,也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追求完美人格的途径。当今,教师要大力弘扬和倡导爱岗敬业的精神。

二、爱岗敬业的要求

第一,树立教师事业心。事业心,又称敬业精神,是指对事业全身心投入和不懈追求的信念、态度和决心,它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教师爱岗敬业、尽心竭力,需要树立坚定的事业心,热爱教育,安心从教,不见异思迁。有了事业心,就能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正确地作出判断,不为金钱所惑,不为名利地位所动,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爱的事业之中。许多优秀教师,之所以安心从教,矢志不移,正是有这样强烈的事业心和职业信念所支撑,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

第二,加强主人翁责任感,关心学校发展。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校荣我荣,校衰我耻,因此,教师必须自觉地关心学校的发展,并通过自身的努力,促进学校的发展。

第三,创造“敬业乐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要鼓励教师敬业爱岗,弘扬敬业精神,让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教师受到尊重,受到精神和物质的奖励。要广大教师向优秀教师学习,在校园内形成“人人争一流,个个作贡献”的竞争局面。

实例研讨

用真心、真情和真行赢得家长的信任

案例介绍:

【案例1】我新接了小托班,以前从来没有带过托儿班,我用自身的优势带给每个孩子快乐,可是到了期末,家长的反馈仍然不是很理想。家长有事总是和保育老师交流,对我这个年轻班主任老师却说得很少。起初我并没有理会,总是想:“反正保育方面自己本来就差,多和家长交流一下教育问题,保育问题让保育老师来说好了。”谁知道家长和我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几乎和我没什么可说的,我总是从家长的眼神里看到一种不信任。一和家长提教育问题他们总是很敷衍地说两句,马上转到“老师,我家孩子今天吃饭怎么样?”对于这个问题我开始困惑:怎样才能赢得家长的信任呢?怎么样才能不让家长觉得自己很小呢?

【案例2】小李刚参加工作第二年,学校任命她担任初一年级的班主任。小李觉得这是学校领导对自己的信任,工作十分投入。由于小李年轻,有活力,学生都愿意“亲近”她,班级在各方面都比较“活跃”。但是,小李发现学生家长对她并不是很信任,和她讲话时常用“命令”的口气。一次,一位家长在电话里先历数了自己孩子最近的种种退步,然后十分严肃地对小李说:“李老师,你应该对学生凶一点!”小李忍无可忍,不客气地说:“我有我自己的方法,我想在教育孩子方面还轮不到你来教我!”然后挂了电话。

案例分析:

显然,案例中的两位年轻班主任还没有完全获得家长的认可和信任,案例1中的家长不愿意和年轻班主任多交流,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认为年轻班主任既缺乏教育经验,也缺乏生活经验,自己还是个孩子,怎么去带孩子、教育孩子;二是认为年轻班主任缺乏责任心,不像做过母亲的老师那样对学生富有母爱和责任心。案例2中的家长不信任年轻班主任,可能是觉得年轻班主任和学生走得太近,缺乏班主任应有的“威严”,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管不住”学生等。

应该说,家长对年轻班主任的种种疑虑和担忧都是可以理解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出息,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最好的教育,能遇到一个经验丰富的好班主任。因此青年班主任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缺乏经验,家长可能对你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轻视你,但是如果青年班主任由于年轻气盛,面对家长的挑剔和无端的指责不能克制自己的感情,就可能导致双方矛盾的激化。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得越默契,产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显著。要使家长的教育配合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班主任赢得家长的理解与信任是必要的前提。其实,年轻班主任遇到家长不信任时大可不必心急,要沉得住气,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家长证明自己的实力,要让家长们相信你这位新老师是一位好老师,是一个可以让他们信任的老师。只有让家长信任你,甚至佩服你,他们今后才会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反之,如果家长对你这位老师心存疑虑,甚至有所轻视,那么老师今后的工作也就难以开展。让家长信任你,是班主任工作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案例启示:

要想赢得学生家长的信任,必须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推销自己,赢得家长对自己的信任

每次新接一个班后的第一次家长会最重要。正像我们想了解这些家长一样,家长也会十分关心他们孩子的新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他们同样希望借此了解自己孩子的老师,以便确信他们的孩子是否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因此,对接班后的第一次家长会你要格外精心地准备,要学会推销自己:可以毫不谦虚地告诉家长们你曾经取得的成绩,你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可以清晰地阐述自己对本班学生的教学、教育设想及准备进行的一些活动,同时,也借此向家长提出明确的要求,以求得家长最初的配合与理解。这样做绝不是在家长面前炫耀自己,而是为了给家长一份信心,让他们相信,他们孩子的班主任是一位好老师,是一位有能力教好他们孩子的老师。只有家长对你产生足够的信任,他们才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配合老师,而这种信任也会对他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作用,最终也给自己一份能教好这些孩子的信心与热情。

二、以诚相待,和家长以心换心

不管是家访还是家长来学校交换意见,我们都应该立即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这个家庭的朋友,与家长说话就变得容易多了,千万不要板起面孔去教育家长或指示家长怎样怎样,否则是很难解决问题的。

家长来访时,应坚持起身欢迎,端椅递茶,家长走时要起身相送,而且要使用文明用语,如“请坐”“请喝茶”,等等。这样就会使家长明白你是一个很有修养的班主任,为彼此间的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了让家长知道你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你为这个孩子做了哪些工作等,最好拟一个简单的提纲。这样,家长就能产生老师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的感觉以及班主任工作细致、认真负责的好印象。这样从情感上就更容易沟通。

让家长表达他的意见很重要,谦虚诚恳,专心倾听,会让家长感到自己很受重视。即使是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甚至最不容易对付的家长,在一个具有耐心、同情心的善于倾听的班主任面前,也会被“软化”得通情达理。要认真耐心地听家长倾诉,同时要辅以眼神、动作,间或插以“对”或“是”这样的短语呼应,最好是动笔记一下要点;同时要表现出对家长心情的理解,坦诚地与家长交流,这样可以对学生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讲究艺术,巧妙接待不同类型家长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位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修养不同,每位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自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有时我们甚至会遇到一些粗鲁的家长,那就要求我们接待不同类型的家长时必须讲究语言的艺术。

(1)对于有教养的家长,尽可能地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向家长反映,主动请他们提出教育的措施,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学生家长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2)对于溺爱型的家长,交谈时,更应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再适时指出学生的不足。要充分尊重学生家长的感情,肯定家长热爱子女的正确性,使对方在心理上能接纳你的意见。同时,也要用恳切的语言指出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耐心热情地帮助和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子女,启发家长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千万不要袒护自己的子女,因溺爱而隐瞒子女的过失。

(3)对于放任不管型的家长,班主任要多报喜,少报忧,使学生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与期望心理,改变对子女放任不管的态度,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委婉地向家长指出放任不管对孩子的影响,使家长明白,孩子生长在一个缺乏爱心的家庭中是很痛苦的,从而增强家长对子女的关心程度,加强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

(4)对于后进生的家长,我们要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青年班主任最感头痛的是面对“后进生”的家长。面对孩子可怜的分数,无话可说;面对家长失望的叹息,无言以对。对于“后进生”,我们不能用成绩这一个标准来否定学生,要尽量发掘其闪光点,要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看到孩子的进步,看到希望。面对孩子的缺点时,不能不说,不要一次说得太多,不能言过其实,更不能说“这孩子很笨”这样的话。在说到学生的优点时要热情、有力度,而在说学生的缺点时,语气要舒缓婉转,这样就会让家长对他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只有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信心,他才会更主动地与老师交流,配合老师的工作。

(5)对于气势汹汹的家长,我们要以理服人。青年教师碰到气势汹汹的家长时往往也会热血冲头。对这种家长我们一定要沉得住气才行。许多家长都有强烈的维权意识,碰到此类家长,最有效的做法就是面带微笑。在人际交往中,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它就像巨大的磁铁吸引铁片一样让人无法拒绝。青年班主任在面对家长的指责时,要克制自己的怨气,不要和家长争执,更不要挖苦讽刺学生而伤及家长。脸上要充满微笑,那么无论是在多么尴尬或困难的场合,都能轻易度过,赢得家长的好感,体现自己的宽容大度,从而最终消除误解和矛盾。

只要我们坚持以诚待人,以心换心,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理论水平,就一定能赢得家长的理解与信任。

(资料来源:鞠文彩,2007)

第三节 关爱学生

一、关爱学生的内涵

《规范》的第三条是“关爱学生”,这是教师道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师爱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一种常态交流,是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和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人们的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进而影响学生智力发展。无数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态度或较高的期望,其与学生相处时的心理气氛就比较和谐、融洽,师生之间同教学有关和无关的相互作用就表现得更为充分,教师也就更容易给学生创造学到更多东西的机会,从而促成教学相长。

二、关爱学生的要求

爱学生是每位教师的天职。一则关于师生关系的调查显示:有近60%的教师说爱自己的学生,而感受到这种爱的学生仅5.6%,另有47%的学生说“不注意、不知道这种爱”。由此看来,“恨铁不成钢”式的师爱让学生难以接受。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全面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关键。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热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情感才能相通,教育才能产生共鸣,尤其对差生更要全面了解,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应该全面了解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成长。当然,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的、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一项工作。教师要花时间和精力,克服困难,诲人不倦,尤其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也应挤出时间深入学生,了解和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教师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

第二,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其形式是多样的:

(1)尊重:让师爱绘出亮丽的风景。尊重,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就是相信学生。教育家魏书生在学生面前从不以长者或教师的身份自居,凡事采用与学生商量的口气,哪怕再差的学生,在他眼里也是一个需要尊重、理解、认识的真正的人,教师只要把对学生的爱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信任学生,师爱便会绘出一片亮丽的风景。

(2)倾听:让师爱倾洒无尽的甘露。谈话,是师生间最频繁的交流方式。教师不仅要听,而且要专心致志地倾听学生的讲话。面对面平等地谈话,更容易使学生敞开心扉,从而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引导和启发。

(3)微笑:让师爱化作涓涓暖流。情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桥梁和润滑剂,它弥漫于整个教育空间,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情感最容易传染给学生,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会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心理学研究表明,心情愉快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只要把爱化为涓涓暖流,流到每个学生心灵深处,就会产生良好的师生情感,调动其积极性。

(4)凝视:让师爱播撒灿烂的阳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通过学生的眼睛洞察学生的内心活动,教师更要善于用眼睛传递师爱的微妙信息,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师的真情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教师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下给学生送去不同的眼神,用真诚去编织束束灿烂的阳光,让温暖感动学生,激励学生。

(5)赞赏:师爱永不枯竭的资源。学生总是期望被教师赞赏。教育教学实践反复证明:教师若能对学生正确评价,及时表扬、鼓励,能激发其求知欲,调动其积极性。赞赏是一种随时随地都可取用又永远用不完的“动力资源”。在一定的场合,教师的一句鼓励性的话可以产生巨大的“现场效应”,有时甚至还可以改变某个学生的人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一种纯洁、神圣的师生情感,更是一门内涵丰富、技艺精湛的艺术。教师把握好这门艺术,对学生充满爱心,注重发挥学生的长处,不失时机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塑造学生纯净的灵魂,一定会对学生一生的个性发展起到潜在的、广泛的、长远的、深刻的定向作用。

第三,严格要求,不溺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基于亲缘关系的爱,也不是出于个人需求的爱,而是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持久而深厚的教育爱。这种教育爱包括对学生严格要求和耐心教导。这种爱要求教师对学生不放纵、不溺爱。热爱学生并不是溺爱、宠爱学生,而是严格要求,从严治学。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严是爱,松是害”。没有严格的要求,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并不是一味斥责,而是要严而有格、严而有理、严而有情、严而有度,把热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做到严出于爱,爱寓于严,严爱结合,让学生在教师的真诚关爱中启迪心灵,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中奋发成才。

实例研讨

必须对学生怀有深切的爱

教师必须对学生怀有深切的爱。对于教师而言,师爱具有最能打动学生人心的力量。教师只有怀有对学生深切的爱,才能开展好教育教学,才能创造出教育的奇迹。

——源自法国优秀教师的评选标准

爱,是眼神的传递,是心灵的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最微妙的情感。

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作为教师,有了爱,也就有了教师职业的一切。

教师对学生的那种爱——师爱——是一种最能打动学生人心的力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正是教师对学生那种无私之爱的最真实的写照。

法国人十分感性,法国的教育也十分感性,认为爱可感化一切、造就一切。因此当我们在法国优秀教师的评选标准里看到这样一条,“教师必须对学生怀有深切的爱,才能开展教育教学,才能最大程度地促使学生成才”,也就不足为奇了。师爱常常作为师德的一部分存在,其实这种归类是不恰当的,师爱应该是教育的最初,是所有教师在走上岗位之前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情感。

教师的爱,掺不得半点假,因为学生会在第一时间感受到你的情绪。教师必须对学生怀有深切的爱,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让每一位学生走上成才之路。

案例介绍:

特迪·斯特拉德无疑是全班同学中对学习最不感兴趣的人了。你瞧他总是穿着脏兮兮、皱巴巴的衣服;长长的头发从来也不梳理,像鸡窝一样;一张脸整天都是冷冰冰的,毫无表情;两只眼睛像玻璃球似的,呆滞无光,一点也不水灵,而且眼神总也不集中,仿佛失去了焦点。每次当他的老师汤普森小姐和他说话时,他总是用最简单的两个词“是”或者“不是”来冷冷地作答。不仅如此,他的性格还很孤僻,学习也不求上进,一点都不引人注意,是个完全不讨人喜欢的小男孩。

虽然老师们常说他们对待自己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都给予了相同的爱,但是那只不过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其实他们自己心里对此也并不能完全相信。汤普森小姐也是如此。每当她在批改特迪的试卷时,她总是能够从在特迪的试卷上错误的答案后面打“×”中得到一种不近情理的甚至是有些不正当的快乐,而当她在特迪的试卷上方打上“F”时,她也总是毫不留情——她仿佛对此特别擅长。其实,她应该是能够更加深入和细致地了解、认识特迪的,因为她有特迪的档案,她对特迪的认识应该比她愿意接纳的特迪要深入得多。特迪的档案是这样写的:

一年级:特迪表示,今后保证按时完成作业,并且端正学习态度。但是他的家境非常不好。二年级:特迪能够做得更好一些。他的妈妈得了重病。他没有得到家里多少帮助。

三年级:特迪是一个好孩子,但是不够活泼。在学习方面,他反应有些迟钝。今年,他的妈妈去世了。

四年级:特迪的反应简直太迟钝了,但是他品行端正,彬彬有礼。他的爸爸没有兴趣来帮助他。

圣诞节到了,汤普森小姐班上的男孩子们和女孩子们给她带来了很多的圣诞礼物,堆放在她的讲台上。他们拥挤着,围在她的周围,等着她一一拆开来看。在这些礼物中有一件是特迪·斯特拉德送的。对此,汤普森小姐感到非常吃惊——她真的没有想到特迪也会给她送一份圣诞礼物。特迪的礼物是用褐色的包装纸和印着苏格兰纹的带子包起来的,纸上写着简单的几个字:“送给汤普森小姐,特迪敬上。”

当汤普森小姐打开特迪的礼物时,从中掉出两样东西:一件是一对既花里胡哨又俗不可耐的莱茵石的手镯,其中还有一只的莱茵石不见了;另外一件是一瓶廉价的香水。

其他的同学见状,不禁叽叽喳喳地纷纷议论起来,他们对特迪的礼物品头论足,而且还不时地嘲笑着。但是此刻,汤普森小姐已经充分意识到她必须立即戴上这对莱茵石的手镯,并洒一些香水在她的手腕上才能使她的学生们安静下来。然后,她伸出手臂让她的学生们闻了闻,并问:“怎么样呀?这香水闻起来是不是很香?”学生们对老师的暗示心领神会,毫不迟疑地“嗯嗯……哦哦”地表示同意。

那天傍晚,放学以后,同学们都走了,只有特迪还徘徊不去。他缓慢地走到汤普森小姐的讲台旁,轻声地说:“汤普森小姐……汤普森小姐……您的味道真是像极了我的妈妈……而且她的手镯戴在您的手上真是很漂亮。我很高兴您能喜欢我的礼物。”

看着特迪渐行渐远的小小的背影,汤普森小姐感到眼眶突然湿润了,她为自己起初对特迪的做法感到非常内疚。

第二天清晨,阳光明媚,鸟声啁啾,当学生们来到学校时,他们惊奇地发现,迎接他们的是一个新老师:汤普森小姐简直就像是换了一个人,她仿佛已经不仅仅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她分明成了上帝的代言人。现在,她更像是一个对那些爱她而且依靠她生活的孩子们恪尽职守、奉献爱心的天使!她帮助所有的孩子,特别是那些愚钝的学生,尤其是特迪·斯特拉德。终于,在那一学年结束的时候,特迪取得了激动人心的进步,他赶上了大多数的同学,甚至还超过了一些人。

汤普森小姐已经很久没有得到特迪的消息了,但是有一天,她收到了特迪的一封信。

亲爱的汤普森小姐:

我想让您第一个知道:我就要毕业了,而且我的成绩在我们班里排第二名。

爱您的特迪·斯特拉德

4年过去了,汤普森小姐又收到了特迪的一封来信。

亲爱的汤普森小姐:

他们刚刚告诉我:我就要以我们班上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了。我想第一个告诉您。上大学虽然不容易,但是我非常喜欢。

爱您的特迪·斯特拉德

转眼又过了4年,这天,又有一封信飞到了汤普森小姐的案头。亲爱的汤普森小姐:

从今天起,我已经成为特迪·斯特拉德医生了。您觉得怎么样?我还想让您第一个知道的是,下个月的27日我就要结婚了。我希望您能来参加我的婚礼,坐在我妈妈应该坐的位置上。目前您是我唯一的家人了。

我爸爸去年也已经去世了。

爱您的特迪·斯特拉德

汤普森小姐欣然前往参加了特迪的婚礼,并且果真就坐在特迪的妈妈应该坐的位置上。这对汤普森小姐来说是当之无愧的,因为这些年来她为特迪所做的事,令他终生难忘。

案例分析:

看了《特迪的礼物》后,思绪久久不能平静。那个毫无表情、目光呆滞、性格孤僻的特迪,与那个已经成为医生、准备结婚的神采奕奕的特迪,不断交织着出现在笔者眼前。是什么力量改变了一个孩子的一生呢?我想,那应该是——爱。

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石。夏丏尊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虚空。”教育风格可以各有千秋,但“爱”却是永恒的主题。处于池塘之底,那就意味着幽晦如地狱,没有阳光温暖心灵;意味着井底之蛙,笼中之鸟,没有湛蓝的天空任意飞翔;意味着冰冷如冬,污秽丛杂,没有真情实爱的润泽。

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欣赏学生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就像汤普森小姐欣赏特迪的手镯和香水一样,用赏识换回了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了学生的自尊,用关爱呵护了学生的心灵。

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理解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就像汤普森小姐帮助、理解、宽容她那些“愚钝”的学生们一样。因为学生的进步、心灵的完美,是需要时间、过程和机会的。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给学生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训斥;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欣赏,少一些打击。那么,你的宽容、关爱与欣赏就会浇灌出一片生机和葱绿,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

案例启示: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奉行“爱满天下”的宗旨,在他看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

早在2 000多年前,圣人孔子对他弟子的爱就充满史册。他的学生冉伯牛患上了恶疾,别人不敢接触他,而孔子却执手安慰,给他精神上强有力的支持。

对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对教师来说,爱学生就是热爱自己的职业,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

一双眼睛看不住几十个学生,而一颗爱心却可以拴住几十颗心。

缺少“爱”的心灵,犹如一阵阵北方的沙尘暴,所到之处,皆是冷漠。一个冷漠的心灵,对未来还抱有美好的梦想吗?每个学生都需要你的爱,而那些所谓的“坏学生”更加需要你的爱。

许多“坏学生”恰恰都是缺乏“爱”的产物,因此,在他们身上倾注满腔关爱之情,无异于“久旱逢甘霖”,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你看,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不正在祈求“爱”的甘霖?而爱心,正是沙漠中的绿洲,能带给他们清泉,带给他们更多的赞扬、更多的激励。

在他们心中,师爱是一颗闪耀着璀璨光芒的钻石,它的光辉可以为他们树立一面不断前进的旗帜,为他们指明在学海中航行的方向,为他们黑暗的人生旅途点亮一盏灯。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渴求教师的爱。教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

著名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说过这样一段话:“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从这一角度讲,学生未来的美好人生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也曾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身为人民教师不只是学会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弘扬师德,提高师能,用高尚的思想情操去感染学生,热爱学生,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师德的核心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即师爱。热爱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热爱教育事业,这种爱是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神圣的爱。

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爱,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教育实现了它的根本功能——教书育人。热爱学生并不是盲目的行为,那么,究竟如何对学生“施爱”,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呢?

一、教师对学生要捧出一片爱心

全国特级老师丁有宽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热爱学生,没有对学生捧出一片爱心,用满腔的热情去亲近他们,是不可能教好、带好他们的。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孩子之心;积极探索、大胆改革之志;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之风;灵活开拓,转化后进生之功。这样才能使教育学生的工作起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之效。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感情的。如果对孩子毫无感情,看到就心烦意乱,那么即使你本领再大,满腹真理,能说会道,但是学生却对你敬而远之,有意见不敢讲,这样的教育是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的。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有的老师常常会为了学生的作业、纪律等,向学生发脾气,或严厉地指责训斥,这样往往会伤害学生的自尊,造成师生感情的距离,因而失去了许多可贵的教育机会。因此教师应从热爱学生的真诚愿望出发,对学生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耐心引导,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

二、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诲人不倦

一些学生在进步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反复,甚至是多次反复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一定要持正确态度,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清学生的缺点,又要看到学生的闪光点,才能对其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应从信任、尊重、关心学生入手,主动和学生打交道,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他们信任你,愿意接受你的教育和帮助。所以教师要像慈母一样给学生多一点关爱,多一些沟通,多给他们讲讲道理,才能使他们明辨是非,自己改正错误。

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专门人员,既要具备说服学生的能力,还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多关心、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从他们一个小小的动作、从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中发现问题,力求做到早发现早教育,把教育工作做在前头,就能防患于未然,不能等到学生出现问题了,再想办法。因此,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耐心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还要做到能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反复,及时教育,以减少出现反复的次数,减轻反复的程度。

三、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讲原则

我们所讲的爱学生决不是对学生的溺爱、宠爱。无原则的爱并不是真正的爱。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教育原则,坚持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教育方向,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出现过失,决不迁就姑息。应从全面发展的高度去严格要求他们,真诚地帮助他们分析思想问题、存在原因,使之得到改正的办法,摒弃陋习,在德、智、体诸方面都能健康成长。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只从生活上关心,不是溺爱,也不是迁就和放任,而是要把耐心的教导和严格要求相结合,把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统一起来,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教师爱学生,不是只爱好学生,而是爱每一个他要打交道的各种各样的学生。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还要偏爱差生,要倾注最大的热情,关心和体贴他们,为他们服务。教师要具备这种心态,才能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添光彩。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育是公益,公益的意义在于爱。

爱是春雷,能惊醒迷途的孩子;爱如夏雨,能沁入学生的心脾;爱是秋风,能拂去孩子心灵的尘垢;爱如冬日,能温暖学生的心灵。

只要你用“心”执着地去爱那些学生,就能开垦出一片学子们得以成长的沃土,就能为他们创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就能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

只要以爱心相待,以浓浓的师爱激励他们成长,以无私的爱心给他们阳光和雨露,他们就能健康成长。

只有用真诚的爱心,才能敲开学生们那扇紧闭的心灵之门,而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

老师们,请用你的爱心,用你的真心,用你的热情,来重新审视一下你眼中的学生吧!

(资料来源:赵国忠,2009)

第四节 教书育人

一、教书育人的内涵

《规范》的第四条是“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它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称为教育。”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前院长哈瑞·刘易斯强调指出:“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真正的道德教育不在于我们教了什么,而是我们怎样教,我们自己才是学生身边的教科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教”离开了“学”就没有对象;“学”离开了“教”就构不成教学过程。二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只有“教”与“学”的结合,教师才能把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实际技能和思想品德转化到学生身上,使之成长、成才。教师之所以要坚持教书育人,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客观要求,是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的客观要求,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

二、教书育人的要求

(一)努力提高教书育人的认识

教书育人是个有机整体,要靠教师来具体实施。只有教师提高了对教书与育人相互关系重要性的认识,才能使教书育人在思想上有位置,行动上有方向。为此,必须加强学习,从理论上明确教书与育人的辩证关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敦促自己去深化理解,并用实际行动去落实。要多读书,勤思考,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科研能力,注重全方位捕捉教育、教学和科研信息;取长补短,完善自我,从而有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真正成为知识渊博、情感丰富、掌握教学艺术、有高度责任感的教育者。用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手段,讲授好所任课程;持之以恒做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用理想的火花照亮学生前进之路,使自己成为教书育人的最佳实践者。

(二)掌握思想品德教育的规律和方法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掌握其规律。我们知道,学生在参加各种活动中所接受的影响,要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要有个过程,而且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个性、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又各有其特点。对此,我们要认真研究,了解其教育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各种因素及特点,从而掌握规律,采取正确的方法。普遍用的是说服教育的方法,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启发自觉,有的放矢,效果明显。学校教育在学生世界观与人格形成中有巨大责任和影响力,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育人环节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一加强,必须是全方位的,即在学校的整体教学过程中和每门功课的教学环节中,都必须具有育人因素。通过教育,使学生端正入学动机和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学习积极性。各门功课从第一堂课开始,教师要阐明为什么开这门课,怎样才能学好,让学生明确这门功课与未来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重要性,激发其责任感和求知欲,增强学习的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三)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教师具备广博精深的知识和丰富的情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是影响学生世界观和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注重道德修养,树立强烈的责任感,自觉地敬职守业、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勤奋工作,以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对学生世界观和人格形成有积极影响的东西灌输给学生。在课堂上要结合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把握住每一个机会去塑造学生的心灵、人格。在课外,教师要抽空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关心他们的成长。同他们交朋友,尊重他们的人格,倾听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联系他们的思想实际,坚持不懈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进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育,进行思想准则、道德规范教育,发现问题,与之交谈、沟通、引导,使之明辨是非。如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影响问题,教师要立场坚定,观点鲜明,对学生晓以大义,启发他们用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对学生中存在的疑问,要及时化解,防止积重难返。对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给学生带来的多层次的冲击,教师要充分了解研究,针对问题,主动出击,实行超前引导或打预防针。通过教育,使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和做人的道理,增强道德意识和集体观念,激发其爱国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清除思想上存在的一些糊涂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选择好人生道路,确立为社会主义事业建功立业的决心和献身精神。还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优雅的教学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实例研讨

我知道你能行

案例介绍:

美国人弗雷德·爱波斯坦由于生理上的原因,上小学的时候成绩很糟糕,不得已,他只能经常装病,以躲避同学的嘲笑。

上小学五年级后,他遇到了一位好老师赫得特·墨菲。一天课后,墨菲老师把弗雷德叫到办公室,拿出了他的试卷。试卷上许多题都答错了,弗雷德惭愧地低下了头。但墨菲老师却没有责备他,而是和蔼地说:“我相信这些题你都会,愿意重新再来一遍吗?”弗雷德认真地点了点头。墨菲老师让他坐下,照着卷子上的每一道题逐一向他提问,弗雷德用口答方式答题。

“你看,题全都答对了!”墨菲老师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我知道你能行。”墨菲老师当着弗雷德的面将试卷批改为全对,并微笑着对弗雷德说:“你很聪明,孩子。我对你充满信心。”

正是这慈祥的笑容照亮了弗雷德的心,从此,弗雷德简直判若两人,学习成绩异常优秀。1963年春,他获得纽约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并成为纽约大学小儿神经外科中心主任,首创了脊髓移植、脑瘤切除等外科手术。成功后的弗雷德说:“我永远铭记着小学五年级墨菲老师给予我的关心与帮助。”

案例分析:

成功教育的一个标准就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然而,我们又确实无法回避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存在。面对这样的学生,教育者应该抱一种怎样的态度?应该采取怎样的教育方法?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功与否。

案例中的弗雷德是幸运的,他遇到了墨菲老师,一位非常有爱心而且懂得用怎样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获得成功的老师。那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如何去实践墨菲老师的做法呢?

真诚地关爱,让学生获得成功。

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他所著的《爱的教育》序言中这样说,学校教育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变更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物质,从未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的说四方形好,有的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之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没有了情,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的池。墨菲老师在弗雷德身上付出的热忱、关心、和蔼、耐心和善良,正是一种最基本的爱心体现。今天的教育之所以重提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因为只有在爱的思想指导下,教师才会平等地去对待每一位学生,才会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真诚无私的爱,对他们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关怀,是一把开启受教育者心扉并让他们感受成功的钥匙。

平等地对待,让学生充满信心。

弗雷德在小学五年级以前,由于受到了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冷嘲热讽,丧失了自信心。墨菲老师那充满爱心的鼓励和支持,使他走出了一直笼罩在心头的那片阴影。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公平、公正的学习环境,保护好学生健康的情感和自尊,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平等。而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就是不能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漠不关心,甚至采取讽刺挖苦和粗暴训斥的教育方式。

真诚地欣赏,让学生品尝成功。

越是学习困难的学生,越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越是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总想找机会证明自己。对于他们来说,一句平平常常赞扬的话语,一个和和蔼蔼鼓励的眼神,一点实实在在欣赏的微笑,都会使他们像跋涉沙漠的人看到绿洲那样惊喜。弗雷德在遇到墨菲老师以前,从未得到过教师和同学的一丁点儿欣赏和激励,更不要说品尝成功的滋味。而受到墨菲老师的鼓励,他仿佛像航行在大海上长时间迷失航向的人,突然望见了岸上的灯光,重新点燃了生命的希望。其实,墨菲老师的办法很简单,就是用一种真诚的态度,实实在在欣赏弗雷德,让弗雷德第一次品尝到了成功的滋味,从而重新认识了自我。

(资料来源:胡德强,2005(5))

第五节 为人师表

一、为人师表的内涵

《规范》的第五条是“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为人师表”对教师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为人师表是教师处理职业劳动和自身人格塑造之间关系的准则,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以灵魂来塑造灵魂、以人格来培养人格的劳动,教育过程始终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为人师表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影响学生,以自身的表率精神去实现教书育人,培养一代新人。

二、为人师表的要求

教师要大力弘扬和倡导表率精神,应该做到:

第一,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严于律己就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做到。严于律己是为人师表的重要前提,也是言传身教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时时用自己的人格榜样去感化学生,处处用自己高尚的道德行为去影响学生。“教师无小事,事事是模范;教师无小节,节节是榜样”。教师只有始终坚持严于律己,言传身教,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成为学生的楷模。

第二,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教师的言谈举止是教师内在素质的外部表现,也是教师精神风貌的展现。教师的言行举止、仪表风度,对学生具有明显的示范引导作用。如果教师在神圣的讲台上举止端庄,衣着大方,动作姿势稳重从容,语言幽默风趣、文明得体,那么教学效果一定会更佳,可成为无形的教育力量,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引导了学生对美的追求。

第三,遵守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社会公德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象征,是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基础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作为最一般的道德准则,更是衡量一个人道德行为的底线。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会时时刻刻盯着教师的言行,所以,遵守社会公德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必要条件。

实例研讨

搞好环境卫生的奥秘

案例介绍: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发现下面一些情况:讲台上的粉笔头,教室地面上的纸屑,走廊、楼梯上的杂物,多数学生都熟视无睹,老师不说捡,他们也许一辈子也看不见,也不会捡。不是他们看不见,即使看见了,都认为和自己没关系,没有这个习惯去捡。为此,我利用晨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结果仍收效甚微,甚至可以说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究竟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见垃圾就捡的好习惯呢?我冥思苦想,终于眼前一亮,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让学生去捡不如我捡。我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教育学生。我在寻找着机会。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天,我刚走进教室,便发现两名学生围着卫生委员在争论着什么。经过询问,我才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卫生委员在课间检查地面的时候,发现了在两张桌子之间有片纸屑,可是那前后两名学生都不承认是自己掉的。我见此情景,二话没说,分开他们,弯下腰捡起了那张纸,扔进了垃圾袋里。当时,教室里静极了。我发现学生们的目光都在注视着我,有的充满了疑惑,有的充满了惊讶,而更多的是充满了信任。

从此以后,我又有意识地在学生面前去捡讲台上的粉笔头,学生们纷纷效仿;我主动地去捡走廊、楼梯上的杂物,学生们纷纷效仿;我主动地去捡教室地面上的纸屑和掉在地上的学习用品,学生们也纷纷效仿。经过这样的潜移默化,遇到杂物纸屑,学生会自动捡了。有一个学生风趣地说:“老师,您光荣下岗了!”师生顿时发出会心的笑声。

这件事使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做到正人需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接受你,喜欢你,效仿你,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叶圣陶老先生说:“凡是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此话可谓一语中的。以后我一定再接再厉,让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去从容而又自信地面对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案例分析:

上面案例说明“一万个空洞的说教还不如一个实际的行动”。学生在学校、家庭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听成人在说教,且成人在说教的时候总是针对学生而说的,不断地重复、强调,以为这样就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殊不知,学生往往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认识世界,并将成人的话语和成人行为放在一块儿对比,从而得出自己的行为准则,他们并不是只凭耳朵听到的来判断。学生对亲眼看到的行为无疑要比听来的、抽象的、间接的道理认识更深刻、生动、全面,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时,这种要求首先要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中,用行动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可以说行为本身就是无声的要求,无声的语言。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艾德华·霍尔指出:“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妙得多,而且深刻得多。”无声语言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能,也是最普遍的心灵与情感的传播方式,也最能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思想意愿,所以,教师要时时注意发挥身教重于言教的作用。

(一)身教让学生获得相应的体验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学习,认为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探究更能促使他们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身教重于言教”的一个重要含义便是“说教不如体验”,通过教师的身教,使学生获得相应的体验,而强化或消除某种行为,所以,教师可以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经历或实际的情境设计,让学生自己体验思考。例如,学生作业不整洁,教师可通过自己整洁、美观的板书或作业批改让学生体验到整洁带给人的美好感觉。又如有教师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遇到一位不爱洗澡的小孩,袜子连穿十几天还不换,全身都有味,让人头疼,可他自己却没感觉。后来,教师让他洗完澡后,在一身淡香中再去看看自己那堆发臭的衣袜,在强烈的对比下,只见他表情一怔,这时该教师严肃地告诉他:“这就是你在旁人眼中的印象。”那孩子恍然大悟,从此改掉了坏习惯。

(二)重视身教对教师的要求

1.强化专业发展,提高自身素质

由于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影响作用,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仅要在走上工作岗位前打下良好基础,更要在工作过程中勤于学习,全面完善自己。教师必须通过勤奋学习,不断丰富更新知识,及时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现代社会必备知识以及学生自我提高所需要的知识经验。要增强对教育的敬业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潜心培养“爱心”,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总之,要重视利用教师的榜样作用并积极创造条件发挥好的榜样作用。

2.日常行为注重身教

“教师无小事”,日常行为中教师的表现都被学生看在眼里,影响在心中。要让学生做到遵守学校纪律、待人接物文明礼貌、勇于承担责任、敢于知错就改、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等,教师就应该率先垂范。例如,教师平时的衣着穿戴千万不能粗枝大叶,不拘小节,更不能奇妆艳抹,如果我们自身做不到这些,在要求学生注意这些时就没有任何说服力。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要注重自己的教师角色,注重身教对学生的影响。

3.治学严谨注重身教

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能在无形中让学生对学习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形成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笔者有一个同学书法特别好,他说是因为中学时期一个教师课堂板书和作业批改十分认真和用心,那流利美观的字迹让他受到感染而不由自主地主动练起了字;课文《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以及对科学的求实和探索精神,让鲁迅很是敬仰而且使他受到很大影响,在以后鲁迅的写作生涯中,鲁迅就非常严谨。

4.教师身教要前后一致

对于学生来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教师一致的要求就显得很重要,不仅要争取学校家长保持一致,而且自己的前后言行也要保持一致。不能反反复复,这样只会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缺乏必要的、一致的行为准则。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同时还要提高道德修养,提高自觉维护一定规则的能力。例如,魏书生当班主任时,常年坚持在教室工作,当了教育局长仍然坚持天天给学生上课,乐此不疲。他不仅让学生从他身上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教育的魅力,同时,他也从学生、课堂中找到了自己事业的“源头活水”。

(资料来源:仲崇山,http://www. jiaxiaotong.net/html/jspd/cgjs/625.html. 2005-10-18)

第六节 终身学习

一、终身学习的内涵

《规范》的第六条是“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于1972年提出了以《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为主题的报告,指出未来教师角色转换的一般趋势: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履行多样化的职能,更多地承担组织教学的任务。第二,从一味地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组织学生学习,最大限度地开发社区内部的新的知识资源。第三,注重学习的个性化,改进师生关系。第四,实现教师间更为广泛的合作,改进教师的关系。第五,更广泛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必需的知识技能。第六,更密切地与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合作,更经常地参与社区生活。第七,更广泛地参加校内服务和课外活动。

这份报告提出后,“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的理念在整个世界传播。次年,美国卡耐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了《迈向学习社会》一书,具体地描述了学习社会的构想,说明了从传统学习向新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原则。进入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两份有名的阐发学习变革的报告书,一份是欧洲联盟于1995年发布的白皮书,题为《教与学:迈向学习社会》,它的目的是指导1996年即欧洲终身学习年的各项学习活动。另一份报告书《学习:内在的财富》,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它实际上是新世纪的学习宣言书,全面阐述了国际社会对人类未来和学习问题的理解。

目前,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保障经济、社会和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成为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建立终身学习的体系不仅是2l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而且已经成为新世纪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必由之路。终身学习既是人们适应变革的重要前提,又是优化智力资本、提高生存能力的必由之路,更是提高个人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一个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必须是一个终身善于不断吸收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行为的示范者,只有全面发展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建设学习型社会,教师应当率先成为终身学习的模范;教师群体应当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的模范;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应当率先成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模范。教师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事关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们应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党和政府将建立和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重要工作目标,对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期,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培养终身学习、不断创新的素质,树立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博学知新,努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从而为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服务。

全球化时代,知识更新周期之短、更新数量之大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因此,需要策略性地刷新知识“为我所用”,即教师以学习者自身的主体性和目的性唤醒其对客体知识的选择意识和主宰意识。换言之,从被动的知识驭“我”到主动的“我”驭知识和“我”用知识,构成了新旧知识价值观的本质区别——知识的价值不在于系统认知、承纳和记忆,更在于建立在有所舍弃和有所选取基础上的归类、提炼、运用和创新。

作为教师,不但要终身更新自己的观念,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且要终身将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要不断磨砺自己的思想品格,积淀自己的人文底蕴,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使自己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榜样。

二、终身学习的要求

终身学习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学习观念,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养成学习的习惯。

(一)向书本学习

一是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自身专业及相关学科的钻研,尤其是对现代教学技术的研究。当今社会“知识爆炸”,知识总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各个学科理论和实践都处于不断发展中,需要教师不间断地学习自身专业及相关学科知识,以增强对学科的理解、组织、解释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西方目前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率”: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知识就会折旧80%。面对知识的蜂拥而至,我们必须学会从中筛选、检索、加工、整理这些信息,从中提取出最有利于自己生活、最有利于师生发展的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课堂常教常新。二是加强教育科学、心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对以上学科的整合能力。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提倡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和敢于超越的个性品质。但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宝贵的个性品质?美国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教师引起学生学习的智力、激情和内在动机的自我投入程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优秀教师的教育智慧能够最大限度地包容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研究性倾向及自我教育能力,而优秀教师的这种教育智慧正是将以上几种学科有机整合所呈现出来的。

(二)向学生学习

学生既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他们具有独立人格。作为教师,应处处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事事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研究他们,了解他们,并引导他们实现自我,这才是真正的良师。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精心呵护与引导,即便是“差生”,也应该相信他们不是天生就无能,而是一群“才能未被开发之人”。陶行知曾经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轻易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意味着扼杀人才;漫不经心的冷眼和讥笑,无异于夺走溺水者手中的救生圈。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才乐于向你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才会在课堂上积极思维,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发挥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三)向社会生活学习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我们的学生最终要走上社会,教师自己对社会知识都很欠缺,怎么能教育学生在社会上立足呢?由于受家庭背景和学习环境的影响,不少学生的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心理脆弱、缺乏自信、应变适应能力差,在个性特征上情绪波动大、忽冷忽热,而高科技竞争激烈的社会对人的要求又高于他们已有的心理素质,所以,教师应当参与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向社会学习生存知识,使自己能够做纵观时事、适应潮流的人,力求培养的学生踏上社会后能处变不惊。

总之,新的教师职业伦理规范已经提出终身学习的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也有必要对这一要求进行很好的贯彻和落实,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讲:“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实例研讨

让学习成为一生的好习惯

教师要习惯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生的好习惯。教师若停止学习,总有一天再也无法教给学生任何东西。知识若停滞,教学就无法前进。优秀的教师就是不断在学习提升的教师。

——源自瑞士优秀教师的评选标准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教师仅有一桶水就够了吗?在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今天,教师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韩愈有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该说法显然忽视了再学习的重要性。当今教师的主题已经成为做终身学习型教师,育德才兼备型人才。新的教育观念认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瑞士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西方颇为出名。把一个只有山水、冰雪、岩石、草木的小国改造成工业最发达、科技最先进的国家之一,若非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是不能想象的。瑞士人有很强的终身学习观念,作为小国,他们有很强的危机意识,时刻害怕在竞争中遭遇淘汰,因此总是走在时间的前面,花大量时间为自己充电,十分重视吸收和学习新知识。

瑞士优秀教师评选标准里也明确提出了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瑞士教育界认为:“教师若停止学习,总有一天再也无法教给学生任何东西。知识若停滞,教学就无法前进。优秀的教师就是不断在学习提升的教师。”教师不读书,不勤读书,无疑给专业发展带来致命的“后劲不足”,这也显然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新型的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示范者,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楷模。

案例介绍:

我对学校的理解也是同样的。学校,尤其是高中学校,就是这样一种环境,是观察(同时也被观察)和思索可能性的安全港湾。这也是我把学校视为一个神圣的所在的原因之一。上学对于我来说,就如同进教堂。或许,教堂和学校都给了我们一种庄严感。这是因为上学的经历是一个发现自我潜在可能性——成为天生的自我——并为实现这样的可能性而采取行动的学习机会。教堂和学校都是在长远的未来不会消失的东西,每当想到这里,作为教师的我,实在感到自己肩上责任重大。而我,又能凭借什么来给这不断发展的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呢?

如果每个人都实现了自己的潜能,或许我们就能够实现整体的潜能。教师就是那个为学生呈现他们及他们的世界会有怎样的可能性的那个人。通过他们的展示,通过他们在教室里外的生活,教师为学生指出他们曾经走过和探索过的道路,如果学生决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能够选择通往学生自己需要去的地方的道路。作为指引者的教师,为学生指引正确的道路,挖掘学生所有的潜能,对教师本身的智慧是多么大的考验啊!我时常在想,我能承担起这样的重任吗?我凭什么可以呢?

我记得有一个故事,一个学生在得知一位伟大的跆拳道老师后,特意到其学校拜访,做完自我介绍后,学生表达了拜师学艺的心愿。

学生问老师:“我要花多长时间获得黑带(最高等级的标志)?”

打量了面前的这位学生,老师笑了笑说:“噢,可能需要20年。”

学生的脸一下子红了,气恼地吼道:“20年!如果我放弃自己的工作,跟你住在一起,每天训练呢?如果我除了训练什么都不做,我要花多长时间获得黑带?”

老师看了看这位学生,仍然微笑着,答道:“噢,如果这样的话,你得花一辈子。”

这个故事告诫我们的是,我们忽略了学习的终身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把学习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我们闭上了双眼,看不到学习的历程,由一小步接一小步组成的学习的历程,这是一个牵扯我们大量的时光——事实上是一辈子的历程。

教育是一个人终其一生的训练。成功的篮球教练,如约翰·伍顿、里·布朗、博比·奈特等都曾向我们表明,篮球这项运动的最美妙之处不在于争冠,而是训练——以及蕴含其中的教与学。

教育,同样会有不易为人所见的学习,我们需要不时地看看四周,因为那里有重要的东西。它需要一辈子的投入,一个学生断不可自欺欺人地以为自己已然“优秀”。

教师职业也是如此,若是你停止学习,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那么有一天,在你的学生还没走出校园之时,你就会被他打败。一个无法再教授学生知识和道理的人,如何能称为教师?

终身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教师尤甚。

虽然我们的历程通向“终点线”,我们仍然需要学习我们迈出的每一步所展示给我们的全部。然后我们才迈出下一步,下一步,下一步……

案例分析:

为什么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案例中的教师向我们娓娓道来这样一个事实:时代在进步,作为教育前沿的教师,若不能时时学习、时时更新,那么被学生和社会淘汰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型社会,更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在未来社会中,不仅知识和能力是人们谋事立身的主要依据,同时,快节奏的变化将使人们始终置身于一个因已有知识很快老化过时而需要不断学习的挑战环境之中。在这样的学习型社会里,学习将与人们毕生相随,并成为支撑人生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将是学习化社会的重要特征。

教师只有终身学习,将教与学合为一体,才能让自己成为源头活水,给学生永久的却又时时更新的知识清泉。

案例启示:

教师的终身学习是时代的要求,是每一个教师必须要做的。其途径有:

1.教师品格方面的终身学习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品格犹如一面无声的旗帜,时时刻刻感召着学生,是教师育人的基石。在教师的品格内涵中,除了那些最基本的、恒久的,如敬业奉献、严谨求实之外,更有许多是需要随社会的发展而充实新内容的,因为教书育人包含着太多的时代要求。教师的职业决定了他所面对的是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学生,他们生活在现代,要适应的是未来,因此他们必然是不断发展且极富变化的,千篇一律的说教根本不可能打动他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唤醒和弘扬学生自然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冲动,就必须做到诲人不倦,真心地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善于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启发引导;教师要不懈地提倡和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就必须做到宽容和平等,尊重学生,在交往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和选择,鼓励学生对书本或权威进行反思和质疑,包容学生的幼稚和偏激,以讨论的方式与他们交换意见和看法;教师要用心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就必须指导学生探索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和资源进行学习,尤其要指导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凡此种种,都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其品格中不仅要有为人师表、自省其身的传统为师之道,还要有能跟上时代发展的内涵。

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除了要努力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因为一个人的人文素质直接决定了他对人类、自然、民族、社会的态度,也决定了他的价值观、责任感、是非标准、行为准则等,这些正是人的品格中的核心内容。人文素质的提高是要靠长期不断的人文积累和内化来实现的,所以教师只有抱定终身学习的态度,将自己视为一个不断成长的人和持续的学习者,才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随时对自己的观念、态度、方法、行为等进行反思和调整,保持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

2.教师业务的终身学习

以前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一桶水”就是学生真正能够得到“一碗水”的保证。从教师所教授的专业知识来讲,教师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的掌握必然比学生要多、要深、要广,并且更为熟练和精通,但任何学科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而教材上的内容却是固定的,且总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局限于教材的“水”仅是一桶死水。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要能够超越书本知识,给予学生更多的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信息,就必须不断关注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投身于科学研究,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来支撑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使自己的这桶水成为常新的活水。

与此同时,学生也能由此认识到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而是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自己有责任,也有机会为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从更深的层面来看,教师的教学并非是单纯为了进行知识的传递,而是以知识传递为手段来培养能够服务社会、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人。因此,要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思想教育,并且学会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上。

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组织,不但要对所教授的内容融会贯通,能够得心应手地将真理呈现给学生,而且要善于在讲课中留有余地、巧妙设疑,给学生留下疑问和思考的空间,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真理,使学生得到的这一碗水也成为活水。要达到这一境界,单靠丰富的科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想象力,富有爱心和教养,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并具有努力付诸实施的责任心。因此,教师除了要终身学习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广泛阅读,涉猎各种知识领域,尤其要注重学习经典原著,积淀自己的人文底蕴。当然,对教师来说,社会实践经验也是自己业务知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拥有的不仅是一桶水,而是一条源源长流的小河。而这条小河的源头活水,只能来自于教师的终身学习。

3.教学方法的终身学习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师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并不是有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就一定能够当好教师。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既应是学科方面的专家,又应是学科教育方面的专家。因此教师专业化的实现和教学艺术的提升就成为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学习型社会,更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教学方法的终身学习,就是在扬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方法的同时,不断接受和运用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发展观及教学方法,这是学习型社会条件下教师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

以往在考虑教学方法时,大多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按照自己的想法设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时也多是以教师的单向灌输为主,学生几乎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的教学方法非常不利于学生批判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育教学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的学生与以往精英教育时代有了很大的区别,不仅表现在招生的分数上,由于大面积扩招而普遍降低录取分数线,使得教学方法的选择显得更为重要;而且还表现在毕业生的就业上,从原来的供不应求变为自谋出路,使得学习能力在学生日后的生存发展中变得更为关键。

自20世纪下半叶人们提出“学会学习”的理念以来,中小学教育已开始出现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课堂上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科教学强调注重学生自学,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学生将来步入变化纷繁的社会,不会学习将使他们的职业生涯步履维艰,学校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于旧的教学方法和多年的应试教育,许多学生养成了被动听课的习惯。

要纠正这种现象,教师一定要改变教学方法,做到在教学中加大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快速运转的兴奋状态;重点难点仔细讲解,使学生的思路能跟上讲课的速度;课间提问疏密得当,使学生既集中听课的注意力又经常思考问题;课堂讨论气氛宽松,使学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外练习布置精良,使学生既能及时复习又能有充足的自学时间;作业批改反馈及时,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心中有数;多给学生以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信心;考试方法灵活多样,使学生表现出真实的水平;实践环节设计合理,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温故知新。当然,整个教学过程都应该辅以先进的教育手段,以提高课堂效率、优化教学结果。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教学能力。

因此,教师需要认真地学习教学理论和科学,深入、全面地了解自己学生的情况,潜心地进行教改研究和探索,不断试验新方法、总结新经验,整合出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教学方法。只有当教师真正把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学方法的改进才会成为可能。同时由于社会环境不断在变化,学生也一批批在更换,针对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所以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会是一劳永逸的,教师必须做好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终身改革的准备。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正日益从注重知识的传承转变为关注知识的创新与生长。这一深刻的变革一方面更加凸现了终身学习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更加提高了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因此,作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人力资源的教师,必须先走一步,从现在起就牢固树立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的生存权利的观念,让学习成为自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遇与挑战并存,探索和收获同在,尽快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学会改变自我、充实自我,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积极投入到改革中去。只要你努力,社会将给你无限的机遇。只有超越今天,才能赢得明天。

(资料来源:赵国忠,2009)

学习思考

李灿是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和教外语的女老师怎么都不对付,可是作为学生,李灿只好委曲求全。一次老师过生日,全班同学每人出3块钱给老师买了一个生日蛋糕。下午课后,全班同学吃蛋糕为老师庆祝。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李灿说:“你就不要吃了。”晚上回到家,李灿对妈妈说:“妈妈,你知道我现在想做什么吗?我想拿把刀把老师给剁了。”师生关系如此紧张,到底是谁之过?

相关链接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育部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

(2008年修订)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师职责,维护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

二、敬业爱生。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职业理想,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终身学习,刻苦钻研。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不得损害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三、教书育人。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严慈相济,教学相长,诲人不倦。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不得从事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

四、严谨治学。弘扬科学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发扬民主,团结合作,协同创新。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尊严。诚实守信,力戒浮躁。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

五、服务社会。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传播优秀文化,普及科学知识。热心公益,服务大众。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承担社会义务,积极提供专业服务。坚决反对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

六、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言行雅正,举止文明。自尊自律,清廉从教,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

《香港教育专业守则》节选

2.1 对专业的义务

一个专业教育工作者:

1.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凡是可以促进学生身心成长的活动,都应该努力不懈地改进,以满足社会对专业的期望;

2.应坚持专业自主是教育专业履行其社会职责的必要条件,并致力于创造有利于专业自主的工作环境;

3.应努力保持教育专业的荣誉、尊严与情操,努力维护专业的团结,和衷共济;

4.应透过各种学习途径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充实对教育及世界发展的认识;

5.应不断促进公众对专业的认识,以维持崇高的专业形象及有效的公共关系;

6.应尽其所能提供专业服务,努力提高专业水准,执行专业判断;

7.应努力把教育建成富理想、具成果专业,以吸引更多的贤能;

8.应努力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与尊重,促进不同种族之间的和睦相处;

9.应致力维持及开拓专业内的沟通渠道,以保障专业的健康发展;

10.不应从事有损专业形象的工作;

11.不应为谋取个人私利而作宣传;

12.不应接受可导致影响专业判断的酬金、礼物或其他利益;

13.以专业工作者的身份发言时,应首先声明发言的资格、发言的身份和发言的实质代表性,若发言涉及某方面的利益,须澄清发言者与受益者的关系。

2.2 对学生的义务

专业教育工作者应努力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因此引导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激励学生的探究精神,鼓励学生确立有意义的人生目标。

一个专业教育工作者:

1.应以教育学生为首要职责;

2.应以学生的德、智、体、群、美五育发展为己任;

3.应对自己的教学质量负责;

4.应尽力分担改善学习环境的责任;

5.应根据学生的个别情况及学习能力,尽量因材施教;

6.对学生的期望,应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及能力为依据;

7.在教学过程中,应关心学生的安全;

8.应给予学生公平的学习机会;

9.应与学生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关系;

10.任何时候都以公平、体谅的态度对待学生;

11.不应因种族、肤色、信仰、宗教、政见、性别、家庭背景或身心缺陷等原因而歧视学生;

12.应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价值,建立自尊;

13.与学生讨论问题时,应尽量保持客观;

14.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做出理性的判断;

15.评论学生时应具建设性;

16.应避免使学生难堪或受到羞辱;

17.应致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

18.应培养学生民主精神,教育学生尊重他人;

19.应鼓励学生尊重老师,不作恶意批评;

20.应确保有关学生表现的报告具真实性和客观性;

21.非因专业或法律上的需要,不应泄露学生的资料;

22.不应利用与学生的专业关系以谋私利;

23.不应将专业性的教学工作交付非专业人士执行,有需要时应寻求其他专业人士的协助;

24.在执行专业职务中若发现有儿童被虐待,应向当局举报。

2.3 对同事的义务

成功的教育,有赖于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的合作。因此,一个专业教育工作者:

1.应视同事为专业工作者,不因地位、职能、性别、种族、肤色、国籍、信仰、宗教或政见而加以歧视;

2.应以学生利益为重,与同事精诚合作;

3.应支持同事执行专业责任,鼓励其发展潜能;

4.应与同事分享种种观点与资料,以利于专业发展;

5.应尊重学校行政当局的合法权利;

6.对于有违良知的行政政策和措施,应首先循专业内的途径提出异议;

7.作为行政人员,应尊重同事的专业地位,给同事以充分的机会对校政提出意见;

8.在作出决策时,应使有关同事有充分参与讨论的机会;

9.应致力建立同事间的融洽关系,减少误会,指导工作时,应客观而具建设性;

10.对某一同事做报告时,应容许该同事知道报告内容;

11.对其他同事作推荐或证明时,应以公正、真实为原则;

12.不应破坏学生对同事的信任及尊敬;

13.不应恶意损害同事的专业信誉与事业前途;

14.不应故意使同事难堪或受到羞辱,在批评同事时,应谨慎地避免伤害其自尊;

15.应以公正原则处理对同事的投诉,匿名投诉应不受处理;

16.除非事前知会对方,不应对同事的专业活动作批评。

2.4 对雇主的义务

一个专业教育工作者:

1.应遵守合约和承诺;

2.不应因私利而忽略正职;

3.应尽其所能提供专业服务;

4.应积极促进学校/服务机构政策的改善;

5.应贯彻执行有利于教育的学校政策和指示。

2.5 对家长/监护人的义务

一个专业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教育学生是学校与家长的共同责任,因此:

1.应尊重家长有询问、被咨询及获知子女情况的权利;

2.应与学生家长建立友善合作关系;

3.应与家长交流对学生成长有助的资料及心得;

4.应尊重家长对其子女教育上合乎情理的要求;

5.应如实向家长反映其子女的学行表现;

6.应尊重每个学生家长背景上的特殊性及应对所获悉的家庭私隐保密;

7.应协助家长维护其子女在人身上、学业上的权利。

2.6 对公众的义务

一个专业教育工作者:

1.应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

2.应与公众合作,共同了解学生目前及未来的教育需要;

3.应以身作则履行公民义务;

4.应积极支持及推广公民教育;

5.应关注社区建设,参与社区活动;

6.应注意时事,关心社会问题,并致力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

7.当公众意见分歧时,应教导学生尊重不同的立场和观点;

8.应把尊重人权的教育视为要务;

9.应致力培养学生的自由、和平、平等、理性、民主等意识。

(资料来源:由香港教育专业操守议会提供)

《美国教育协会道德规范》节选

导 言

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教育者认识到真理、献身事业和民主原则本质的至关重要,这些目标必然包括保护学与教的自由和保证所有人在教育上的机会均等。教育者有无限接近最高道德标准的责任。

教育者认识到教育过程中固有的重大责任,渴望得到同事、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的尊敬和信任,这激励他们去获得和保持可能的最高程度的道德行为,教育这一职业的道德规范显示了所有教育者的志向,并为行为判断提供了标准。

由美国教育协会(NEA)及其辅助机构为违反《规范》任一条款制定的补救措施是被排除在外的,并且任何这样的条款都不能以任何形式强制执行,除了是NEA及其辅助机构特别指定的。

原则一:对学生应承担的义务

教育者努力帮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他作为有价值的、有效的社会人员的内在潜力,因此教师的工作在于激励精神、获取知识和理解力以及有思想地表达出有价值的目标。

为了履行对学生的义务,教育者:

1.不能无故限制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活动。

2.不能无故否定学生的独到见解。

3.不能故意压制和歪曲体现学生进步的相关事实。

4.尽力保护学生在学习、健康和安全方面免受伤害。

5.不能故意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和受到蔑视。

6.不能基于种族、肤色、信条、性别、国籍、婚姻地位、政治或宗教信仰、家族、社会或文化背景或性别倾向的不公平:

a.不能将任何学生排除在任何活动之外;

b.不能否定任何学生的补助金;

c.不能准许任何学生有任何特权。

7.不能利用与学生的职业关系谋求个人利益。

8.不能透露在职业过程中所获得的学生的个人信息,除非是基于必需的职业意图或法律的需要。

原则二:对职业应承担的义务

教育是被公众以信任和责任而授予的职业,它需要职业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具备最高的思想典范。

教育的服务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及其民众,基于这样的理念,教育者要竭其全力提高职业水准,形成这样的风气——鼓励英明的职业判断,以良好的氛围吸引值得信任的人从事教育事业,并协助阻止不合格的人进行教育实践。

为了履行职业义务,教育者:

1.在申请教育职位时不能故意作出错误的陈述,不能制造与能力和资格有关的虚假材料;

2.不能误传个人的职业资格和职业条件;

3.不能协助任何在人格、教育或其他相关属性方面不合格的人成为专业教育人员;

4.在候选人申请教育职位时,不能就他们的职业资格有意作出虚假陈述;

5.不能帮助非教育者从事无水准的教授活动;

6.不能透露在职业过程中所获得同事的个人信息,除非是基于必需的职业意图或法律的需要;

7.不能有意用语言贬损或恶意中伤同事;

8.不能接受任何可能削弱或影响职业决议或行动的赠物、礼物或恩惠。

(资料来源:美国教育协会制定并印刷的《美国教育协会道德规范》,1975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